辟謠丨身體缺什麼,就會想吃什麼?營養專家一次性說清楚了
捏一捏肚皮上的肉,看一眼體重秤上的數字,在豐盛的夏季美食面前,食欲和健康展開了持久的拉鋸戰,最後往往是食欲取勝,畢竟都說這世間唯有美食不可辜負。
P教授的一個“吃貨”朋友最近提出了這麼一個觀點:我想吃什麼就證明我身體缺什麼,吃是為了補,所以為什麼要克制自己?吃明明是為了身體好!
這句話一時竟然讓P教授我無言以對,于是我們邀請了北京同仁醫院臨床營養科武韬來解釋。
先說結論,想吃啥就是缺啥,從營養學角度來說,基本沒有科學依據。
01 絕大多數營養素的缺乏,人其實并沒有明顯的主觀感覺
看到這,有些人不禁會問,那我口渴、尿少,那不正是身體缺水的信号嗎?的确,水是維持人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營養素,目前大家通常都以是否口渴作為缺水與否的判斷标準;但是如果您已經感覺口渴時,其實已經是身體明顯缺水的信号了。成人正确的飲水方式應該是少量多次,每天7-8杯(200毫升/杯),飲水時間是早晨起床和睡前各飲1杯,其他在日常時間内均勻分布,最好不要等感覺口渴再喝水,而且最好的飲料就是白開水或淡茶水。
但是除了水以外,其他大部分營養素缺乏,人并沒有什麼特别的感覺。
舉個例子,按照中國營養學會的推薦,我國18~50歲成年人每天需攝入不少于800mg的鈣,但曆次的膳食調查結果顯示,國人的鈣攝入量隻有不到推薦量的一半。如果“想吃什麼就是缺什麼”理論成立的話,那麼缺鈣的人最應該想吃的就是補鈣效果最好的奶和奶制品,但現實情況并非如此。
再比如,由于國人膳食中植物性食物比例較大,所以很容易發生血紅素鐵的缺乏,尤其是青少年兒童或育齡期女性。一旦出現缺鐵性貧血,需要補鐵,血紅素鐵最好的食物來源是動物全血、肝髒和瘦肉等,但這些食物對于大多數缺鐵性貧血患者來說,也并非總是具備很強的吸引力。
當然,有些水溶性維生素缺乏時,身體的确會有相應的缺乏症狀;比如膳食中缺乏維生素B2,會發生口腔潰瘍;如果按照“想吃啥就是身體缺啥”的理論,那缺乏維生素B2口腔潰瘍時,就應該喜歡吃蛋黃或動物内髒等維生素B2豐富的食材,實際上真的是如此嗎?顯然也不是。
還有人說了,我上火的時候就特别愛吃一些清涼的清淡的東西,這不是“缺什麼就想吃什麼嗎?”實際上,上火是中醫的一種說法,如果非得從西醫對應一個病症,那就是缺水。你以為的“上火想吃某某東西”,其實僅僅是補充水分的過程。
02 想吃東西,真相隻有一個!
如果營養學的專業解釋說服不了你,那請用你強大的邏輯思考一件事兒:全世界美食那麼多,如果一個人沒見過、沒吃過,可能一輩子都不想吃,為什麼我們平常想吃的都火鍋、燒烤、麻辣燙、鐵闆燒……這些常吃常見的呢?
承認吧,“想吃”隻是食欲作用下的嘴饞,而“想吃什麼就是缺什麼”僅僅是嘴饞的借口,今晚想吃小龍蝦的你并不是因為身體裡缺蝦,就是禁不住美食誘惑!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