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官員品級相當于現在的什麼級别?清代知府現代是什麼級别?
清朝的官員級别和現在的官員級别并沒有嚴格的對應關系,而且都有特殊的情況存在,所以,我們隻能根據他們的職權管轄範圍大概來推測一下。
清朝的核心級别,以乾隆時期為準,是九品十八級制度。即總共分為九品,每品又分為正品和從品,共十八個等級。
但是,要另外加上皇帝、太上皇的一個特殊品級,即超超品。而親王、郡王、貝子、貝勒,還有被賜封公侯伯爵位的功臣,以及公主額附(驸馬)的級别都是超品,高于正一品,屬于榮譽頭銜,俸祿較高。還有一類,即不入流,是從九品以下的官府雇傭人員。所以,全部算起來的話,共有二十一級。
我國現在最新的《公務員法》規定,我國公務人員,共分為12個職級,19個待遇級别。職務級别根據所擔任職務來确定,如部、省、縣長等來界定。
比如,現代的縣處級正職(正縣長、正處長)就是7級職務,跟清代的正七品縣令級别正好對應。
最高職位的對應關系我們就不類比了,都是精英中的精英,人數較少,比較清晰。
而清朝的不入流人員,類似于現在的公務輔助人員。雖屬于公務人員,可以穿公務制服,但屬于編外。
但是,清朝有一個核心機構,就是軍機處。清朝軍機處大臣的品級是不定的。如果是親王擔任,那就是超品,如果是尚書擔任,那就是從一品。職責,類似于現代的中央常委,掌管全國一切事務的最終決策。
撿出清代的主要官職說明一下,以職責劃分。
正一品,包括“三太”,即太師、太傅、太保,還包括各殿閣大學士、大将軍。類似于現在的人大、國務院、政協、軍委的最高長官,都是1職級正國級。這在古代全是殿閣大學士、大将軍,加太師、太傅、太保銜。
從一品,“三少”,即少師、少傅、少保,外加“太子三太”,以及尚書(古代六部部長,現代被分為了兩級,即2職級副國級,和3職級正省部級)、都禦史(類似現代最高檢檢察長,屬于2職級副國級,刑部尚書是最高法大法官)。
正二品,“太子三少”,總督(封疆大吏,負責一省或多省的地方軍、政、法實權主官,現代沒有對應的,軍事上有點大軍區總司令的意味,如果對應一省,就是3職級正省部級)、内務府總管(統管大内,很牛的)。
從二品,侍郎(六部副部長,職權相當于現在的4職級副省部級),巡撫(負責一個省的行政、司法和軍事,類似于集中了省長、省法、省檢、省軍區的職權,職權大于3職級正省部級,又小于2職級副國級),布政使(各省主官,歸總督、巡撫管,類似4職級副省部級,主管民政、稅務的副省長)。
正三品,按察使(類似各省法院院長,4職級副省部級),大理寺卿(地位略低于刑部,主管案件複核,職責類似于現在的最高法庭長,有可能是4職級副省部級,或者5職級正廳局級),學政(相當于現代主管教育副省長或者省教育廳廳長,4職級副省部級或者5職級正廳局級)。
從三品,鹽運史(現在也是專營,但是沒有鹽運史的職權大)。
正四品,大理寺少卿(類似于現在最高法的副庭長,5職級正廳局級或者6職級副廳局級),鴻胪寺卿(相當于外交部禮賓司司長,5職級正廳局級),道員(如布政使道員,類似于省屬廳局的廳局長,相當于5職級正廳局級)。
從四品,知府(相當于現代的市級正職,5職級正廳局級,但是有副省級市,那就相應的提高職級為4職級副省部級)。
正從五六品,對應副市級,及市屬各局,大多對應6職級副廳局級,或者7職級正縣處。當然副省級市的副市級屬5職級正廳局級。
正七品,知縣,相當于縣長,7職級正縣處級。
從七品到從九品,縣丞、知事、縣主簿及其他人員,基本上對應8職級副縣處、9職級正鄉科級、10職級副鄉科,及11、12職級的科員、辦事員等。
從上面的對應關系來看,清代的四品官員,基本上就是現在的正廳局級幹部,特殊情況可能是副省部級,或者副廳局級幹部。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