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煙火半城仙的泉州——小衆卻異常出衆的地方
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鄭和下西洋揚帆處、東亞文化之都。宋代大儒朱熹誇贊“此地古城佛國、滿街都是聖人”,元代馬可波羅從大海上眺望到開元寺東西雙塔燈光時候稱贊這是“光明之城”,近代弘一法師李叔同更是在晚年時光選擇留在了泉州,曆史學家郭沫若曾說過“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央視名嘴白岩松也說過“人這一生一定要去的地方便是泉州”······太多太多的人都賦予了泉州不同的意義,多元的泉州一個詞便可以概述它存在的意義——“偉大”。
在泉州,你能聽到唐宋時期的音樂活化石——南音(這個推薦一下泉州師院是全國唯一一家設立南音碩士點的學校,可想而知南音的重要性)
在泉州,你能體會到什麼是世界宗教博物館,在此地區别于中東聖城,多種宗教在此和順,民族和睦,蔚然大觀。
在泉州,你能嘗到古早味(姑且理解為古代早晨的味道)
在泉州,你能感受到閩南人愛拼敢赢的拼搏精神,
在泉州,做一次唐宋人,感受一下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燃起你作為華夏兒女的驕傲。
在泉州,你來你就不會後悔的一個城市······
一天的旅遊攻略如下:
【西街】
在泉州老城,有一片人間煙火之地,喚作西街,和中山街垂直分布。這裡和元寶街一樣從唐宋時期便有了雛形,去過很多古城,滿街的商店充斥着義烏小商品,商業化、同質化嚴重,在泉州的西街,你能看到是一條适合當地人生活和外地人遊玩的街道,有現代化的設施,有鱗次栉比種類多樣的商店,有流傳千百年的古弄堂,也有許多老字号,西街就這樣神奇的存在着,且活力不減···
【開元寺】
從中國佛寺中脫穎而出,可以說開元寺有太多值得說的地方。泉州的地标性建築之一便是開元寺的東西雙塔,每一個到泉州旅行的朋友我想都會在自己的朋友圈曬出這兩個建築吧。
開元寺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傳說是泉州巨富黃守恭夢見桑樹長出了蓮花,所以施舍宅地建寺,初名為:蓮花寺。看到大雄寶殿上面懸挂“桑蓮法界”便可解釋得通了。
殿内減柱造,共有86根大石柱,承托擡梁式木構架,号稱“百柱殿”。殿内鬥拱共76朵,分布在周圈和前槽,其中明、次、梢間各有補間鋪作兩朵,盡間僅一朵。鬥栱上雕有“飛天樂伎”二十四尊,集佛教妙音鳥、基督教天使和中國飛天造型于一身,雕刻精美。這恐怕在全世界這種造型也是獨一份的。
如果每個月的農曆二十六來到此,找一個穿着紫雲衫的護三寶師兄去打聽打聽,你會發現開元寺便是一個人,是一個有血有肉,骨骼清晰的人。從他的前世今生到關照現實,你會一一被震撼。有寄居與此的抄經書法大家、會古琴會針灸的法師、身披袈裟的老菩薩、米芾的聖手、宋娘子捐的塔、工匠們在大雄寶殿石階上留下的蜈蚣、從城隍廟搬遷與此的四不像、西塔下的“心”字石、藏在深處的古殿···有太多值得尋味的地方等着你們自己去發現。
【清淨寺】
老版西遊記師徒途徑西域諸國取景處
清淨寺便是伊斯蘭教在東方興盛的見證,初名聖友寺,又稱艾蘇哈蔔大清真寺,是阿拉伯穆斯林在中國創建的現存最古老的伊斯蘭教寺,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唐宋時期,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通過絲綢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來華,在其居住地建立了蕃坊組織,并得到了當時政府的官方認可,在泉州,穆斯林通過當地政府的支持,興辦學習中國文化的“蕃學”,主動适應中國文化氛圍。來華的穆斯林又通過與當地漢人通婚繁衍後代,形成了土生蕃客。從小接受中國文化,适應了所處國家的社會環境。其中,住在天後宮旁邊,從現在元寶街光屁股跑的明代大家李贽便是其中的著名人物。
蒙元時期,蒙古軍隊西征後,大批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亞等地各族穆斯林“回回人”遷徙東來,他們以一種新的身份被官方認可——“色目人”,與蒙古人一起構成蒙元統治的主要力量。随着來華穆斯林人口的增加,馬可波羅在他遊記中出現了“天下遍地是回回”的盛況,伊斯蘭教自然在中國也就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曾經有阿拉伯人(色目人)曾在泉州坐過府尹,深深被這座偉大的城市包容的品格所折服。
清淨寺建築風格為采納中國傳統四合院建制、亭閣式樣,沿中軸線依次布置,區别于阿拉伯、中亞地區伊斯蘭國家清真寺大殿上的圓頂建築風格。
【承天寺】
此承天寺不曾坐落于黃州,蘇子未曾夜遊,張懷民也未在這個地方失眠過,南邊臨一處小學,喧鬧的孩提聲、古榕樹的摩挲聲,古寺的晨鐘暮鼓驚擾的卻是住在這裡的津門名僧——弘一法師。
承天寺又名月台寺,位于崇陽門東南、南俊巷東側。
承天寺屢修屢廢,曆經千年,建築規模卻越來越大,與開元寺、崇福寺并稱為“泉州三大叢林”。鼎盛時期殿宇曾達40多座,海内外許多名僧大德出其門庭。如今的這裡香火還算旺盛,出後門便是南俊路,往北複行幾部便是另一番勝景狀元街。
【關嶽廟】
通淮關嶽廟是本土道教的寺所,香火極其旺盛,簽解谶語極為靈驗。中國少有的把關羽,嶽飛兩位戰神一起供奉的寺廟。該廟位于泉州市鯉城區塗門街,俗稱塗門關帝廟,主祀關羽,民國三年(1914年)增祀嶽飛,故改現名。
寺廟外牆為傳統閩南建築,燕尾宇。傳說因閩南人多為中原遷居于此,常年思念故土,如泥燕回巢般把建築修成此類風格。主殿為武成殿,面闊三間、進深五間,單檐硬山頂,穿鬥式木構架。正位左祀關聖帝君(關羽),右祀嶽武穆王(嶽飛)。以張飛、趙雲、王浚、謝玄、韓擒虎、李靖、郭子儀、王彥章、曹彬、狄青、徐達等曆史上24位名将為從祀。左旁崇先殿,祀關帝曾祖光昭公、祖裕昌公、父成忠公。右旁三義廟,祀劉備、關羽、張飛,配祀諸葛亮、趙雲。其後進原為平屋,現改建為三層樓房,仿古裝修。
【天後宮】
泉州天後宮,位于泉州市區南門天後路一号,泉州天後宮素來被認為是海内外建築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祭祀媽祖的廟宇,也是大陸媽祖廟中唯一被國務院審定公布的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長期以來,由于媽祖故裡莆田隸屬于曆史上的泉州管轄,也由于泉州一度為中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随着泉州民衆不斷地向東南亞各國及台灣地區移民和進行海交貿易活動,媽祖信仰經由泉州向這些國家與地區廣泛傳播。
史料記載,泉州天後宮始建于宋慶元二年(1196年)。傳說其年,“泉州浯浦海潮庵僧覺全夢神命作宮,乃推裡人徐世昌倡建。實當浯江巽水二流之彙,番舶客航聚集之地。時,羅城尚在鎮南橋内,而是宮适臨浯浦之上。”當時建的這座媽祖宮規模已經很大,有三殿、山門、兩廊、兩亭。以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賜額“順濟”,稱為順濟宮。“順濟”者,即順風以濟之意。宋元時期,泉州與埃及的亞曆山大港齊名,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貿易商港之一,與亞洲五十八年國家和地區有貿易往來。同時,泉州的造船業也著稱于世,國家出海貿易的船舶“多廣州、泉州所造。”宋代,泉州地方長官和市舶司官員,每年春秋兩季都舉行“祈風”、“祭海”儀式,祈求風浪平青靜,航海平安,以鼓勵發展對外貿易。最初祭海在晉江邊的真武廟,祈風儀式在南安縣的九日山,但到了南宋未年,取而代之的是順濟宮的祭儀。宋元明曆朝經常遣官緻祭,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欽定春秋兩祭,此後,順濟宮官祭便成定例。
【美食篇】
01 / 姜母鴨
登登登第一個當然是這次在泉州吃到的最最最難忘的姜母鴨,回來之後每天都在想念它,想當初我吃的時候可是連裡面的姜片都沒放過呢!
閩南地區每一家姜母鴨店的核心競争力大概是門口的排油煙風扇,誰家能最大程度地把姜母鴨的香味散出去,誰家的客人就最多。
路過的時候聞到姜母鴨的味道就走不動路了,店裡的電視上在循環播放央視來采訪的畫面,聽視頻裡的老闆娘解釋才知道,姜母鴨的正确斷句應該是:姜母 鴨,姜母指的是3年以上的老姜。(我之前還奇怪為什麼非要用母鴨做圖片)
别看鍋子裡邊姜那麼多,其實做出來姜的味道不重而且特别香,不愛吃姜的人應該也能接受。像我這種不挑食的,直接夾幾塊姜吃,會颠覆你對姜的認知。吸收了鴨油和湯汁的姜片嚼起來軟韌偏甜,一點都不辣,比鴨肉還下飯!
姜母鴨有做幹的有做湯的,不變的是都好吃。斯丹姜母鴨是偏幹的那種,表皮呈焦褐色,肉質彈嫩多汁,鴨子的腥味處理得非常好,推薦搭配一份燙生菜,解膩一絕。
02 / 海蛎煎
海蛎煎真的要海蛎越肥越好吃,甜辣醬是标配,有些店還會放一點解膩的腌蘿蔔絲。這家店的海蛎夠大夠肥,自己吃一份真的很過瘾。
聽阿姨說海蛎煎好不好吃還有另一個因素:用的紅薯粉好不好。一看就是懂吃的人呀,心裡竊喜今晚遇對人了,跟着阿姨絕對有口福。
讓阿姨念念不忘的還有下面這個菜粿,米漿和白蘿蔔是主要原料,蒸制成糕,然後再油炸。
吃到菜粿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外酥裡嫩,不對,這已經不能用嫩來形容了,簡直就是入口即化,像吃了一口帶着蘿蔔清甜味的雲朵,美妙之處隻可意會,隻有吃到才能懂!
03 / 燒肉粽
來泉州一定要吃肉粽哇!北方孩子從小吃的都是蜜棗、豆沙餡的粽子,自從大學吃了南方舍友分享的肉粽後,每年的端午節就成了我最喜歡的日子,因為舍友媽媽會給她寄肉粽。
但泉州的肉粽跟我舍友分享的還略有不同,閩南這邊吃肉粽還會蘸花生醬和辣椒醬。貪心的我要了最豪華的鮑魚燒肉粽,料真的超級多,鮑魚、燒肉、幹貝、蝦仁、香菇、雞蛋...
不像普通肉粽那麼黏,基本上筷子輕輕一夾就散了,我想這也是為了方便蘸醬吃,三下五除二把粽子拆散後,就開吃吧!
雖然看起來醬汁很多,但沒有特别鹹,能唱出花生醬的香味,被醬汁泡過的糯米口感太驚豔了,不過分黏爛,軟糯但又顆粒分明,一口接一口真的停不下來!
店裡還有一個隐藏美味就是牛肉羹——西街偶遇的漳州阿姨臨别前特意叮囑我一定要嘗的牛肉羹。牛肉絲滑鮮嫩,湯很清淡但非常鮮,12塊錢好多條牛肉,跟燒肉粽真是絕配。
04 / 秉正堂
芋頭糯糯的很香甜,水果很新鮮,随便挑的蜜餞也很好吃,石花膏像果凍一樣很Q彈,總之我很滿意!點單時阿姨會問你吃溫的還是冷的,要是夏天來這麼一碗冰冰涼涼的四果湯,那得多惬意。
畢竟是曾經上過舌尖的老店,品質還是有保證的,反而是某評上一片叫好的愛啊石花膏,我沒覺得特别好吃,可能每個人口味不同吧。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