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文《了凡四訓》全集:原文+譯文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1-19 文化 閱讀: 18
摘要: 《了凡四訓》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中國第一善書”,蘊涵着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問世以來深受推崇,廣為流傳,清代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對《了凡四訓》最為推崇,讀後改号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胡适先生則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千古奇文《了凡四訓》全集:原文+譯文

《了凡四訓》被譽為“東方第一勵志奇書”“中國第一善書”,蘊涵着中國文化的深邃和智慧,問世以來深受推崇,廣為流傳,清代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對《了凡四訓》最為推崇,讀後改号滌生,“滌者,取滌其舊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也。’”并将其列為子侄必讀的第一本人生智慧之書。胡适先生則認為,《了凡四訓》是研究中國中古思想史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的傳世名作,由“立命之學”、“改過之法”、“積善之方”、“謙德之效”四篇文章組成。《了凡四訓》教誡袁氏後人及世人,認識命運的真相,明辨善惡的标準,改過遷善,行善積德。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初名表,後改名黃,字慶遠,又字坤儀、儀甫,初号學海,後改了凡,世稱“了凡先生”。浙江嘉興府嘉善縣魏塘鎮人,明代思想家。袁黃青少年時聰穎敏悟,曾受教于雲谷禅師,對天文、術數、水利、軍政、醫藥等無不研究。袁黃有《曆法新書》《皇都水利》《寶坻勸農書》《了凡四訓》等著述22部。

卷一:立命之學

【原文】

餘童年喪父,老母命棄舉業學醫,謂可以養生,可以濟人,且習一藝以成名,爾父夙心也。

後餘在慈雲寺,遇一老者,修髯偉貌,飄飄若仙,餘敬禮之。

語餘曰:“子仕路中人也,明年即進學,何不讀書?”

【譯文】

我很小的時候就失去了父親,母親讓我放棄學業學習醫術。她說,學醫不僅可以養活自己和家人,還可以救濟别人。而且能學得一身高超的醫術成為名醫,這是你父親早年的心願。

有一次我去慈雲寺,遇到了一位老者,這位老者滿腮長須,身材雄偉,看起來飄然若仙,我恭敬地向他行禮。

老人對我說:“你是官場中人,明年參加科舉就能考中秀才,怎麼還不去讀書呢?”

【原文】

餘告以故,并叩老者姓氏裡居。

曰:“吾姓孔,雲南人也。得邵子皇極數正傳,數該傳汝。”

餘引之歸,告母。

母曰:“善待之。”

我告訴他自己不去讀書的原因,并且詢問老人的姓氏、籍貫和住所。

老人說:“我姓孔,是雲南人,早年有幸得到宋朝邵康節先生《皇極數》的真傳,如今按照注定的命數,我應該把《皇極數》的精華傳授給你。”

我引領這位老人回家,将事情告訴母親。

母親說:“你要好好招待他。”

【原文】

試其數,纖悉皆驗。

餘遂起讀書之念,謀之表兄沈稱,

言:“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開館,我送汝寄學甚便。”

餘遂禮郁為師。

【譯文】

試探孔先生的數術,即便是推算很小的事情,都很靈驗。

我聽了孔先生的話,心中又有了讀書的念頭,于是和表哥沈稱商量。

表哥對我說:“我的好朋友郁海谷先生在沈友夫家裡開設了學館,教授功課,我送你去他那裡讀書,非常方便。”

于是我便拜了郁海谷先生為老師。

【原文】

孔為餘起數:

縣考童生,當十四名;

府考第七十一名,

提學考第九名。

明年赴考,三處名數皆合。

【譯文】

孔先生為我推算命數:

參加縣考,考取童生時,我會考第十四名;

參加府考,會考第七十一名;

參加考取提學的考試中,會考第九名。

到了第二年,我去應考,這三處的成績果然跟孔先生所推算的一樣。

【原文】

複為蔔終身休咎,言:某年考第幾名,某年當補廪,某年當貢,貢後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在任三年半,即宜告歸。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當終于正寝,惜無子。餘備錄而謹記之。

【譯文】

孔先生又給我占蔔終身的命運和禍福,說:我某年考試的名次,補廪生的年份,成為貢生的年份,成為貢生後被選為四川一個縣的縣令的年份,以及任職三年後會辭職回鄉的事情。在五十三歲那年的八月十四日醜時享盡天年壽終,隻是命中沒有兒子。我把這些都記錄了下來,銘記在心。

【原文】

自此以後,凡遇考校,其名數先後,皆不出孔公所懸定者。

獨算餘食廪米九十一石五鬥當出貢;及食米七十餘石,屠宗師即批準補貢,餘竊疑之。

【譯文】

從那以後,我所遇到的考試,所考的名次先後順序,都不會超出孔先生預先所算定的名次。

孔先生推算我領廪生的俸米,需要領到九十一石五鬥的時候才能出貢,但我吃到七十一石米的時候,屠宗師就已經批準我補了貢生。所以有些懷疑孔先生所推算的命數不靈驗了。

【原文】

後果為署印楊公所駁,直至丁卯年,殷秋溟宗師見餘場中備卷,歎曰:“五策,即五篇奏議也,豈可使博洽淹貫之儒,老于窗下乎!”遂依縣申文準貢,連前食米計之,實九十一石五鬥也。

【譯文】

後來我補貢生的事情,果然被另外一位代理的學台楊宗師駁回。直到丁卯年,殷秋溟宗師看見我在考場中的備選試卷,感歎道:“這五篇策,就如同上給皇帝的奏折一樣。這樣博才多學的讀書人,怎麼能将人埋沒呢?”于是他就讓縣官依照行文向上級呈報,準許我補了貢生。加上以前所吃的七十一石廪米,剛好是九十一石五鬥。

【原文】

餘因此益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澹然無求矣。

貢入燕都,留京一年,終日靜坐,不閱文字。

己巳歸,遊南雍,未入監,先訪雲谷會禅師于栖霞山中,對坐一室,凡三晝夜不瞑目。

【譯文】

我因此就更加相信,人生的進退都有一定的命數,升官發财的快慢都有一定的時機,因此,沒有恬淡安甯,沒什麼追求了。

我在燕京做了貢生,留在京城裡一年,整天靜坐,也不看任何書籍。

到了己巳年,回到南京遊玩,在未進南雍之前,我先去栖霞山拜訪雲谷禅師,與禅師在一個房間裡對坐,三天三夜都沒有閉過眼睛。

【原文】

雲谷問曰:“凡人所以不得作聖者,隻為妄念相纏耳。汝坐三日,不見起一妄念,何也?”

餘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即要妄想,亦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是豪傑,原來隻是凡夫。”

【譯文】

雲谷禅師問我道:“凡人之所以不能夠成為聖人,是因為心中有太多的妄念纏繞;而你靜坐了三天,沒有起一個妄念,這是什麼原因呢?”

我回答道:“我的命運已經被孔先生算定,榮華富貴,生死榮辱,都有定數,即便要胡思亂想,也沒有什麼可想的。”

雲谷禅師笑道:“我以為你是一個才智出衆的人,原來也不過一個庸俗的凡夫俗子。”

【原文】

問其故,

曰:“人未能無心,終為陰陽所縛,安得無數?但惟凡人有數:極善之人,數固拘他不定;極惡之人,數亦拘他不定。汝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轉動一毫,豈非是凡夫?”

【譯文】

我問他原因,

雲谷禅師說道:“人不可能沒有妄想心,既然有妄心在,終究還是會被陰陽氣數束縛,怎麼能說沒有命運呢?但是隻有凡夫俗子才有一定的命運。最善良的人,命運也束縛不住他;最邪惡的人,命運也拘束不住他。你二十年來的命運,都被孔老先生算定,而自己不去改變一絲一毫,反而讓命運把你給拘束住,難道不是凡夫俗子嗎?”

【原文】

餘問曰:“然則數可逃乎?”

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詩書所稱,的為明訓。我教典中說:‘求富貴得富貴,求男女得男女,求長壽得長壽。’夫妄語乃釋迦大戒,諸佛菩薩,豈诳語欺人?”

【譯文】

我問道:“那麼命運可以逃開嗎?”

雲谷禅師說:“命運是自己創造的,福運也是自己求的。《詩》《書》中所寫的,的确是明白的訓誡。佛經裡說,一個人求富貴就得富貴,求兒女就得兒女,求長壽就得長壽。說謊是佛家的大戒,所有佛菩薩又怎麼會說謊欺騙人呢?”

【原文】

餘進曰:“孟子言:‘求則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義,可以力求;功名富貴,如何求得?”

【譯文】

我又進一步追問:“孟子曾說,心裡有所求,就能夠得到,這種追求取決于自己。道德仁義,可以盡力去追求。至于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要如何才能求到呢?”

【原文】

雲谷曰:“孟子之言不錯,汝自錯解耳。汝不見六祖說:‘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求在我,不獨得道德仁義,亦得功名富貴;内外雙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馳求,則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雙失,故無益。”

【譯文】

雲谷禅師說:“孟子的話沒有錯,你自己理解錯了。你沒聽過六祖慧能大師說,每個人的福田,全在自己的内心。隻要從心裡去求福,就沒有感應不到的。從内心去求,不隻是道德仁義可以求得,功名富貴也可以求到,這種内外雙得,是有利于得到的。如果不能反省自己,而盲目地追求身外的名利、福壽,那就隻能像孟子所說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了。最終内外都有損失,因此沒有什麼益處。”

【原文】

因問:“孔公算汝終身若何?”

餘以實告。

雲谷曰:“汝自揣應得科第否?應生子否?”

【譯文】

雲谷禅師問我:“孔先生推算出你的一生是怎樣的?”

我就如實告知。

雲谷禅師說:“你自己認真忖度思量一下,你是否應該考得功名?生命中應該有兒子嗎?”

【原文】

餘追省良久,曰:不應也。科第中人,類有福相,餘福薄,又不能積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煩劇,不能容人;時或以才智蓋人,直心直行,輕言妄談。凡此皆薄福之相也,豈宜科第哉。

【譯文】

我反思了很久,說:“這些都是我不應該得到的。應該得到這些的人,大多都有福相。我的福氣薄弱,也沒有長期行善,積累深厚的功德。我還沒有足夠的耐心,去承擔瑣碎繁重的事情,不能容忍别人做錯的地方。有時候還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才智勝過别人。心裡想什麼就做什麼,直言不諱,言語輕狂而放縱。凡此種種,都是薄福的相,怎麼适合考取功名呢?”

【原文】

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

餘好潔,宜無子者一;

和氣能育萬物,餘善怒,宜無子者二;

愛為生生之本,忍為不育之根;餘矜惜名節,常不能舍己救人,宜無子者三;

多言耗氣,宜無子者四;

喜飲铄精,宜無子者五;

好徹夜長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無子者六。

其餘過惡尚多,不能悉數。

【譯文】

地上的污穢能衍生出很多生命,水過于清澈卻常常不會有魚。

我非常喜歡潔淨,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一種緣故。

和氣才能孕育萬物,我非常容易生氣,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二種緣故。

仁愛,是生命的根本,殘忍是不能生養的根本;我隻知道愛惜自己的名節,不肯犧牲自己,去成全别人,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三種緣故。

言論太多容易傷氣,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四種緣故。

我喜歡飲酒,過度消耗精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五種緣故。

更愛整夜不眠長坐,沒有保養元氣,安定心神,這是我沒有兒子的第六種緣故。

其他的過失和罪惡還有很多,不能一一說明。

【原文】

雲谷曰:豈惟科第哉。世間享千金之産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産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笃,幾曾加纖毫意思。

【譯文】

雲谷禅師說:“不止是登科及第。世上能夠擁有千金産業的人,一定是享有千金福報的人;能夠擁有百金産業的人,一定是享有百金福報的人;應該餓死的人,一定是應該受餓死報應的人。上天不過讓每個人得到他們應該得到的,并沒有加進任何别的意思。

【原文】

即如生子,

有百世之德者,定有百世子孫保之;

有十世之德者,定有十世子孫保之;

有三世二世之德者,定有三世二世子孫保之;

其斬焉無後者,德至薄也。

【譯文】

就像生兒子,

如果一個人積了一百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一百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分。

積了十代的功德,就一定有十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分。

積了三代或者兩代的功德,就一定有三代或者兩代的子孫來保住他的福分。

至于那些沒有子孫後代的人,都是功德極薄的緣故。

【原文】

汝今既知非,将向來不發科第,及不生子之相,盡情改刷;

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此義理再生之身。

【譯文】

你如今既然知道自己的過錯,就應該把你不能得到功名和沒有兒子的各種福薄之相,全部改變過來。

一定要積善積德,一定要包涵寬容,一定要溫和慈愛,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精神。

從前的一切,就像昨天一樣已經過去,

以後的一切,就像今天一樣剛剛開始。

能明白這個道理,就如同重獲新生。

【原文】

夫血肉之身,尚然有數;義理之身,豈不能格天?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第,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作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譯文】

一般人的血肉之軀尚且還有一定的命運,而義理道德的生命,難道還不能感動上天?

《尚書·太甲篇》中說:上天帶來的災害或許能夠躲避,自己做的惡事而招緻的禍害,無法逃脫。

《詩經》上也說:時常反省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否合乎天道,自己要多求福報。

孔先生推算你今生不能登科及第,沒有兒子,這是上天所給你制造的災禍,還可以改變。你如今不斷修養品德,平日裡多行善,為以後多積累些陰德,便是你自己所造的福,怎麼可能享受不到積攢的福氣呢?

【原文】

《易》為君子謀,趨吉避兇;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

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汝信得及否?”

【譯文】

《易經》上也有一些告誡君子的言論,凡事都要趨向吉利,避免災禍。如果命運已定,那麼吉祥又從哪裡去尋找,兇險又怎麼去躲避呢?

開篇第一章就有:積善積德的家族,後代必定有福報恩澤。你相信嗎?”

【原文】

餘信其言,拜而受教。

因将往日之罪,佛前盡情發露,為疏一通,先求登科;

誓行善事三千條,以報天地祖宗之德。

【譯文】

我相信了雲谷禅師所說的話,接受他的教誨并向他拜謝。

我在佛祖面前把自己過去所有的罪惡,全部說出來忏悔,然後寫了一篇文章,向佛祖祈求,希望自己能夠考中進士,

并且發誓,以後要做三千件好事,來報答天地先祖對我的恩惠。

【原文】

雲谷出功過格示餘,令所行之事,逐日登記;

善則記數,惡則退除,且教持準提咒,以期必驗。

【譯文】

雲谷禅師拿出功過格給我看,讓我每天把所做的事情登記在功過格上。

如果做了善事則記功,倘若做了惡事,便要減去積累的功德。雲谷禅師還教我念準提咒,使我所求的事一定應驗。

【原文】

語餘曰:“符箓家有雲:‘不會書符,被鬼神笑。’此有秘傳,隻是不動念也。執筆書符,先把萬緣放下,一塵不起。

從此念頭不動處,下一點,謂之混沌開基。

由此而一筆揮成,更無思慮,此符便靈。

凡祈天立命,都要從無思無慮處感格。

【譯文】

雲谷禅師對我說:“畫符菉的專家曾說:一個人如果不會畫符,就會被鬼神恥笑。有一種神秘的畫符方法,就是不動念頭。拿筆畫符的時候,放下所有念頭,心裡一絲雜念都不能有。

首先要不起雜念,用筆在紙上點一點,這一點就叫混沌開基,

從這一點開始一直到畫完整個符,這個過程中如果沒有複雜的思緒,這道符就會靈驗。

凡是向上天祈禱能夠安身立命的人,必須以沒有妄念之心來感應。

【原文】

孟子論立命之學,而曰:‘夭壽不貳。’夫夭與壽,至貳者也。

當其不動念時,孰為夭,孰為壽?

細分之,豐歉不貳,然後可立貧富之命;

窮通不貳,然後可立貴賤之命;

夭壽不貳,然後可立生死之命。

人生世間,惟死生為重,

曰夭壽,則一切順逆皆該之矣。

【譯文】

孟子談到立命的道理時,說道:“短命和長壽其實沒什麼不同。但短命和長命,在一般人看來,是完全相反的意思,怎麼會一樣呢?

但當你沒有任何妄念的時候,什麼是短命?什麼又是長壽呢?

分開來講,豐盈和貧乏也沒有什麼不同,然後便可以立貧富的命。

能把窮困和顯達也看作沒有什麼不同,就可以立貴賤的命。

要把短命和長壽看得沒有什麼不同,然後才能立生死的命。

人們活在世上,隻有生死是最重要的,

談到短命與長壽,那麼一個人所有的順境和逆境都應該包含在裡面了。”

【原文】

至修身以俟之,乃積德祈天之事。

曰修,則身有過惡,皆當治而去之;

曰俟,則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當斬絕之矣。

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實學。

【譯文】

自己要時時刻刻修養德行,不要做半點罪惡的事情。

至于改變命運,那是自己積德祈求上天的事情。

說到修,如果自己的身、語、意三業有罪惡,要用正确的方法改正。

講到俟,如果有一絲一毫的非分之想,就要完全斬掉斷絕。

如果做到了這種地步,便是直接達到了自己本身不動妄念的境界,這才是真正的學問。

【原文】

汝未能無心,但能持準提咒,無記無數,不令間斷,

持得純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

到得念頭不動,則靈驗矣。

【譯文】

你不能做到不動心的地步,但如果能夠念誦準提咒,不要去記或數遍數,也不要間斷。

念到非常熟練的時候,口裡在念,自己卻不覺得自己在念;沒有念的時候,心裡不自覺還在念。

等念咒達到心裡沒有什麼雜念的程度,那麼你所念的咒,就會靈驗了。

【原文】

餘初号學海,是日改号了凡;

蓋悟立命之說,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從此而後,終日兢兢,便覺與前不同。

前日隻是悠悠放任,到此自有戰兢惕厲景象,

在暗室屋漏中,常恐得罪天地鬼神;

遇人憎我毀我,自能恬然容受。

【譯文】

我剛開始的号為學海,這一天就改号為了凡。

當我我領悟了立命的道理,不想與凡夫的陳舊思想一樣。

從此以後,每日都小心謹慎,覺得和從前的行為方式大不相同。

以前無拘無束地放任自己,現在心裡會自覺地小心謹慎,謹慎恭敬地拜佛,

即使在昏暗的屋子裡或是沒有人的地方,也常常擔心自己對天地鬼神不敬。

遇到别人讨厭我、诽謗我的時候,也能夠安然地接受。

【原文】

到明年,禮部考科舉,孔先生算該第三,忽考第一,其言不驗,而秋闱中式矣。

然行義未純,檢身多誤:

或見善而行之不勇,或救人而心常自疑;

或身勉為善,而口有過言;

或醒時操持,而醉後放逸。

以過折功,日常虛度。

自己巳歲發願,直至己卯歲,曆十餘年,而三千善行始完。

【譯文】

第二年,我去禮部考科舉,按照孔先生推算的,我應該考第三名,結果竟然考了第一名,他的預言不靈驗了。并且在秋天鄉試中,我考中了舉人。

然而我做好事的目的并不單純,自己反省後,依然有很多失誤。

有時候對于該做的好事,行為不夠勇敢;有時候救濟别人,心裡還有疑慮;

有時候做善事,嘴裡卻說了不該說的話;

清醒的時候還能保持操守,但喝醉了酒後卻又放縱自己。

用自己的過失來折算自己的功勞,功過相抵,日子算是虛度了。

從己巳年向雲谷禅師發誓要做三千件善事,一直到己卯年,經過了十多年,才把三千件善事做完。

【原文】

時方從李漸庵入關,未及回向。

庚辰南還,始請性空、慧空諸上人,就東塔禅堂回向。

遂起求子願,亦許行三千善事。

辛巳,生男天啟。

【譯文】

那時我剛和李漸庵從關外回來,還沒來得及把所做的三千件善事回向。

到庚辰年回到了南方,才請了性空、慧空兩位佛學大師,去東塔禅堂完成了回向的心願。

于是心裡又起了求得子的心願,也同樣許發誓做三千件善事。

辛巳年,果然得了一個男孩,取名叫天啟。

【原文】

餘行一事,随以筆記。

汝母不能書,每行一事,辄用鵝毛管,印一朱圈于曆日之上。

或施食貧人,或買放生命,一日有多至十餘圈者。

至癸未八月,三千之數已滿,複請性空輩,就家庭回向。

九月十三日,複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一萬條。

丙戌登第,授寶坻知縣。

【譯文】

我每做一件善事,都随時用筆記錄下來;

你母親不會寫字,每做一件善事,就用鵝毛管印一個紅圈在日曆上。

有時候給窮人送吃食,有時候買活的小動物放生,每天所做的善事最多可有十幾件。

到了癸未年的八月,發誓做的三千條善事已經做完。又請了性空和尚等,到家裡做回向。

到那年的九月十三日,我心裡又有了做中進士的願望,發誓做一萬件善事。

到了丙戌年,果然中了進士,後來便做了寶坻縣的知縣。

【原文】

餘置空格一冊,名曰《治心編》。

晨起坐堂,家人攜付門役,置案上,所行善惡,纖悉必記。

夜則設桌于庭,效趙閱道焚香告帝。

【譯文】

我準備了一個空白的小冊子,起名叫“治心篇”。

每天早晨在公堂審案的時候,讓家人把這本冊子交給看門的衙役,然後放在辦公的桌案上。把我所做的善事和惡事,無論是多麼小的事情,通通記錄在上面。

每天晚上便在在庭院中擺了桌子,效仿宋朝的鐵面禦史趙閱道,焚香禱告天帝。

【原文】

汝母見所行不多,辄颦蹙曰:“我前在家,相助為善,故三千之數得完;今許一萬,衙中無事可行,何時得圓滿乎?”

【譯文】

你母親看到我所做的善事不多,皺着眉頭說:“我以前在家,幫着你做善事,所以你許下做三千件善事的心願方做完。如今你許了做一萬件善事,衙門中又沒什麼善事可做,什麼時候才能完滿呢?”

【原文】

夜間偶夢見一神人,餘言善事難完之故。

神曰:“隻減糧一節,萬行俱完矣。”

蓋寶坻之田,每畝二分三厘七毫。

餘為區處,減至一分四厘六毫,委有此事,心頗驚疑。

适幻餘禅師自五台來,餘以夢告之,且問此事宜信否?

【譯文】

我晚上睡覺,偶然夢見一位仙人,就将一萬件善事難以做完的原因告訴了他。

仙人說:“僅僅你當知縣減免百姓錢糧這件事,就抵得上你做一萬件善事了。”

我所管轄寶坻縣的田地,每畝本來要收銀兩分三厘七毫,

我把當地百姓每畝田應繳的錢糧,減到了一分四厘六毫,确實有這件事,心裡覺得驚訝和疑惑。

恰好幻餘禅師從五台山來到寶坻,我就把所做的夢告訴了他,并且問幻餘禅師這個夢是否可以相信?

【原文】

師曰:“善心真切,即一行可當萬善,況合縣減糧,萬民受福乎?”

吾即捐俸銀,請其就五台山齋僧一萬而回向之。

孔公算予五十三歲有厄,餘未嘗祈壽,是歲竟無恙,今六十九矣。

【譯文】

幻餘禅師說:“隻要你行善之心真誠懇切,那麼一件善事就可以抵得上一萬件善事。況且你減輕全縣百姓的錢糧,全縣的農民都因你而獲福。”

我立刻捐出我所得的俸銀,請幻餘禅師幫我在五台山上設齋食,供養僧衆一萬人,并把齋僧的功德回向。

孔先生推算我五十三歲的時候會有災難,我沒有祈求長壽,當年也并沒有什麼災禍,如今我已經六十九歲了。

【原文】

《書》曰:“天難谌,命靡常。”

又雲:“惟命不于常。”

皆非诳語。吾于是而知,凡稱禍福自己求之者,乃聖賢之言。

若謂禍福惟天所命,則世俗之論矣。

【譯文】

《尚書》上說:“天道難以料定,命運不是固定不變的。”

又說:“命運不是一直不變的。”

這些都不是騙人的話。我這才知道,凡是說禍福都是自己求來的言論,都是聖賢所談的話。

如果說禍福隻有聽從上天的安排,那便是世上庸俗之人所說的話。

【原文】

汝之命,未知若何。

即命當榮顯,常作落寞想;

即時當順利,常作拂逆想;

即眼前足食,常作貧窭想;

即人相愛敬,常作恐懼想;

即家世望重,常作卑下想;

即學問頗優,常作淺陋想。

【譯文】

你未來的命運,不知道會是怎麼樣的。

即便你的命運是榮耀顯貴的,也要常常當作失意潦倒的時候來想。

即便處于順境中,也常當作身處逆境來想。

即便是現在有足夠的食物,也要經常當作貧窮饑餓的時候來想。

即使身邊的人喜愛敬重你,還是要經常當作恐懼來想。

即使是家室世代名望很大,也要經常當作卑微想。

即使自身的學問優秀,也要經常當作淺陋來想。

【原文】

遠思揚祖宗之德,近思蓋父母之愆;

上思報國之恩,下思造家之福;

外思濟人之急,内思閑己之邪。

【譯文】

從長遠來講,要想着弘揚先祖流傳下來的美德;從近處來講,要想着彌補父母的過失。

從高處講,要想着報答國家的恩惠,從低處講,要想着為家人造福。

對外要想着救濟别人的難處,對内要想着壓制自己的邪念。

【原文】

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

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

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

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

隻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譯文】

一定要每日反省自己的過失,改掉自己的不足。

一天不知道自己的過錯,便一天沉浸于自以為是中;

一天沒有錯誤可以改正,就一天都無法進步。

天下才智傑出的人很多,但他們不提升自己的品德,不拓寬自己的事業,

隻是因為“因循”兩個字,整天閑散疏懶,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原文】

雲谷禅師所授立命之說,乃至精至邃,至真至正之理,

其熟玩而勉行之,毋自曠也。

【譯文】

雲谷禅師所傳授給我的立命的道理,最為精辟深邃、最為真切正确,

你一定要認真鑽研、努力施行,千萬不要荒廢。

卷二:改過之法

【原文】

春秋諸大夫,見人言動,億而談其禍福,靡不驗者,左國諸記可觀也。

大都吉兇之兆,萌乎心而動乎四體,其過于厚者常獲福,過于薄者常近禍,俗眼多翳,謂有未定而不可測者。

至誠合天,福之将至,觀其善而必先知之矣。

禍之将至,觀其不善而必先知之矣。

今欲獲福而遠禍,未論行善,先須改過。

【譯文】

春秋時期,各國官吏來往頻繁,他們觀察一個人的語言、行為,然後就能推測出這個人所要遭受的吉兇禍福,他們所說的話沒有不靈驗的。這些事情在《左傳》《國語》中都有記載可查。

大多數時候,一個人吉兇禍福的征兆,往往萌發于他的内心,表現在他的行為上。那些厚道的人常常能獲得福報,刻薄的人常常會招緻禍患。凡夫俗子才學淺陋,無法識得吉兇禍福,就如同那些得了眼翳的病人一樣看不真切,說禍福是不确定的,無法預測到。

以至誠之心待人,是符合天道的。福報将要來到的時候,觀察他的善行就能預先知道。

災禍将要到來的時候,觀察他的惡行也能夠推測到。

如今想獲得福報而遠離災禍,先不談做善事,必須先改掉自己所犯的過錯。

【原文】

但改過者,

第一,要發恥心。

思古之聖賢,與我同為丈夫,彼何以百世可師?我何以一身瓦裂?

耽染塵情,私行不義,謂人不知,傲然無愧,将日淪于禽獸而不自知矣;

世之可羞可恥者,莫大乎此。

孟子曰:恥之于人大矣。

以其得之則聖賢,失之則禽獸耳。

此改過之要機也。

【譯文】

改正過失的方法,首先要有羞恥心。

想想古時候的聖賢之人,和我都是大丈夫男子漢,為什麼他們能成為後世人的榜樣?我為什麼就一事無成,甚至聲名狼藉呢?

那是因為沉溺于世俗的欲望,私下做過不合乎仁義道德的事情,以為别人都不知道,還表現出一副傲慢的樣子,絲毫沒有羞愧之心,每天都繼續沉淪下去,慢慢就變成了卑劣無恥的人,自己還不知道;

世界上沒有比這個更羞愧、更可恥的事情了。

孟子曾說:“知恥對于一個人的意義非常重大。”

一個人有羞恥心,便可以成為聖賢,若沒有羞恥心,就跟禽獸沒什麼兩樣了。

這就是改正過失的重要秘訣。

【原文】

第二,要發畏心。

天地在上,鬼神難欺,吾雖過在隐微,而天地鬼神,實鑒臨之,重則降之百殃,輕則損其現福,吾何可以不懼?

不惟是也。閑居之地,指視昭然;

吾雖掩之甚密,文之甚巧,而肺肝早露,終難自欺;

被人觑破,不值一文矣,烏得不懔懔?

【譯文】

第二,要有敬畏之心。

頭上有天地鬼神随時監察我們的行為,他們是不可能被欺騙的。我犯的過錯雖然隐蔽,不容易顯露出來,但天地鬼神卻看得一清二楚。如果我犯下的錯誤非常重大,便會遭受很多災禍,如果罪過很輕,也會折損現在的福報,我怎麼可能不懼怕呢?

不止如此。即使在避開别人獨自居住的地方,自己的行為舉止,也能夠被神明看得明明白白。雖然掩飾得十分巧妙,但内心的想法也全都會顯露出來,最終還是無法自欺欺人。如果被人看破,就更加一文不值,我怎麼可能不懷着一顆敬畏之心呢?

【原文】

不惟是也。一息尚存,彌天之惡,猶可悔改;

古人有一生作惡,臨死悔悟,發一善念,遂得善終者。

謂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之惡也。

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

【譯文】

不隻是如此。隻要還有一口氣在,就算是犯了滔天之罪,尚且可以悔改。

古人有的做了一輩子的壞事,臨終之時有所覺悟,心中萌發一絲善念,最終也能得到善終的果報。

這就是說,内心一個善意念頭的勇猛剛烈,足以洗刷一生的惡行。

就像千年的幽暗山谷,隻需要一盞明燈照射,幾千年以來的黑暗都會被消除。

【原文】

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但塵世無常,肉身易殒,一息不屬,欲改無由矣。

明則千百年擔負惡名,雖孝子慈孫,不能洗滌;

幽則千百劫沉淪獄報,雖聖賢佛菩薩,不能援引。

烏得不畏?

【譯文】

所以無論什麼時候犯下的過錯,隻有知錯能改,才是最可貴的。

但人間世事無常,沒有永恒不變的事物,我們的肉體也容易消亡,一旦停止呼吸,身體就不再屬于我,想要改掉自己的過失,也沒有辦法了。

在陽間的報應,就是背負千百年的罵名,即使是有孝順善良的子孫,也不能洗刷所犯下的罪過。

在陰間的報應是,将受到千百年的劫數,沉淪在地獄裡受到應有的懲罰。

即使是聖賢的佛祖菩薩,也無法施以援手。

怎麼讓人不畏懼呢?

【原文】

第三,須發勇心。

人不改過,多是因循退縮;

吾須奮然振作,不用遲疑,不煩等待。

小者如芒刺在肉,速與抉剔;

大者如毒蛇齧指,速與斬除,無絲毫凝滞,此風雷之所以為益也。

【譯文】

第三,要有勇猛的心。

人們沒有改掉過錯,大多是因為在罪過面前徘徊退縮,

我們必須奮發向前,不能遲疑,不能急躁,耐心改過。

小的罪過,如同針芒紮在身體上一樣,要快速剔除;

大的罪過就如同毒蛇咬到手指一般,要迅速斬斷,不能有半點兒猶豫停滞,這就是《易經》中風雷之所以構成益卦的原因。

【原文】

具是三心,則有過斯改,如春冰遇日,何患不消乎?

然人之過,有從事上改者,有從理上改者,有從心上改者;

工夫不同,效驗亦異。

【譯文】

如果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都具備了,那麼有過錯就會及時改掉,如同春天的冰雪遇到太陽一樣,還擔心不能消除嗎?

然而人們所犯的過錯,有的人從做錯的事實本身改正,有的人從認識的道理中去改正,有人的從自己的内心改正,

每個人所付出的努力不同,所收獲的效果也不同。

【原文】

如前日殺生,今戒不殺;

前日怒詈,今戒不怒;

此就其事而改之者也。

強制于外,其難百倍,且病根終在,東滅西生,非究竟廓然之道也。

【譯文】

比如以前殺生,現在不再犯戒殺生了;

以前生氣責罵别人,如今也都控制怒氣。

這就是将所犯的過錯事實本身改正過來。

從事實本身上去改過,那是通過外部力量的限制來改過,這樣改過的難度很大,而且病根也無法消除。即便是這裡改掉了,那裡也會重複出現,不是從根本上改過的辦法。

【原文】

善改過者,未禁其事,先明其理;

如過在殺生,即思曰:上帝好生,物皆戀命,殺彼養己,豈能自安?

且彼之殺也,既受屠割,複入鼎镬,種種痛苦,徹入骨髓;

己之養也,珍膏羅列,食過即空,疏食菜羹,盡可充腹,何必戕彼之生,損己之福哉?

又思血氣之屬,皆含靈知,既有靈知,皆我一體;縱不能躬修至德,使之尊我親我,豈可日戕物命,使之仇我憾我于無窮也?

一思及此,将有對食痛心,不能下咽者矣。

【譯文】

善于改正自己過錯的人,并不是從事實本身上去改,而要先明白自己做錯的道理。

譬如想改殺生的過錯,就要想:上天有好生之德,世間萬物都眷戀自己的生命,殺害别的生命來養活自己,如何能安心呢?

況且當牲畜被宰殺時,既要受到宰割之痛,還要再忍受被鍋鼎燒煮的痛苦,這些所有的痛苦,深深地穿透到骨髓裡面。

為了滋養自己的生命,盡情地享受各種珍貴肥美的食物,但吃過這些美味以後,也都化為烏有,一切都是空的。吃一些素食菜羹,也能充饑止渴,為什麼非要殘害動物的生命來充饑,去損害自己的福報呢?

再仔細想想,凡是有血肉、有氣息之類的生命,它們都具有靈氣和感覺,和我們人類一樣。縱使我們不能培養出至高的德行,使它們尊敬我們,親近我們,又怎麼能殺害它們的生命,讓它們無窮無盡地怨恨我們呢?

一想到這裡,看到飯桌上的血肉之食,就覺得十分痛心,吃到嘴裡的食物便無法下咽。

【原文】

如前日好怒,必思曰:

人有不及,情所宜矜;悖理相幹,于我何與?本無可怒者。

又思天下無自是之豪傑,亦無尤人之學問;

行有不得,皆己之德未修,感未至也。

吾悉以自反,則謗毀之來,皆磨煉玉成之地;

我将歡然受賜,何怒之有?

【譯文】

譬如以前喜歡生氣,就要想:

每個人都有不足之處,從情理上來說,這都是可以原諒和同情的;倘若别人有悖于常理,不小心冒犯了我,那是他自己的過失,跟我有什麼關系呢?本就沒有什麼好生氣的。

又想到天下沒有自以為是的英雄豪傑,也沒有使人心生怨恨的學問,

如果有無法稱心如意的事情,都因為自己的德行修養不夠,還沒有做到能夠感動上天的地步。

所以應該自我反省,别人對我的诽謗和诋毀,都是對人生的磨煉,

應該愉快地接受這些賜教,有什麼好生氣的呢?

【原文】

又聞謗而不怒,雖讒焰薰天,如舉火焚空,終将自息;

聞謗而怒,雖巧心力辯,如春蠶作繭,自取纏綿;

怒不惟無益,且有害也。

其馀種種過惡,皆當據理思之。

此理既明,過将自止。

【譯文】

聽到诽謗的話而不生氣,即便那些诋毀我的壞話像火焰熏天一樣,就如舉着火把朝天,焚燒着天空,最終也會自己熄滅一樣。

聽到别人诽謗而感到生氣,倘若花盡心思努力為自己辯解,就如同春蠶吐絲作繭,反而束縛自己。

況且生氣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有巨大的危害。

其他的各種過錯和罪惡,都應該根據正确的道理來思考。

如果明白這個道理,過錯自然就會停止。

【原文】

何謂從心而改?

過有千端,惟心所造;

吾心不動,過安從生?

學者于好色,好名,好貨,好怒,種種諸過,不必逐類尋求;

但當一心為善,正念現前,邪念自然污染不上。

如太陽當空,魍魉潛消,此精一之真傳也。

過由心造,亦由心改,

如斬毒樹,直斷其根,

奚必枝枝而伐,葉葉而摘哉?

【譯文】

什麼叫從内心改掉過錯呢?

人們犯錯有千萬種原因,都是從自己的内心産生的。

如果我們的心不動任何念頭,那麼又怎麼産生過錯呢?

追求學問的人明白對于愛好美色、喜愛名利、貪愛财物、喜歡發怒等種種過錯,不需要專門尋找改過的方法,

隻要能夠一心向善,保持自己正直的觀念和品德,自然不會被邪念所影響。

就像熾熱的太陽懸挂在天空,所有山精妖怪都會消失不見一樣,這便是改過最精華、專一的訣竅。

過錯是由自己的内心所産生的,也應該從内心來改正。

就如同要斬除一顆毒樹,要直接砍斷根部,

有什麼必要一根枝條一根枝條地砍伐,一片葉子一片葉子地摘除呢?

【原文】

大抵最上者治心,當下清淨;才動即覺,覺之即無;苟未能然,須明理以遣之;又未能然,須随事以禁之;以上事而兼行下功,未為失策。執下而昧上,則拙矣。

【譯文】

大概最高明的改過方法,就是從自己的内心改正過錯,當時就能使内心變得清靜。心中出現了一個惡念,立刻就能察覺出來,察覺之後便立即打消這個念頭。如果做不到這種境界,就必須明白其中的道理,以此來打消自己邪惡的念頭。如果這樣也做不到,那就必須在做惡事時,用強制的手段禁止自己犯錯。用高明的從心止惡的方式,再加上理解改過的道理和禁止自己作惡這兩種不高明的方式,也可以說是一個好辦法。如果隻知道不高明的辦法,而對上乘的方法不清楚,那便是愚蠢的。

【原文】

顧發願改過,明須良朋提醒,幽須鬼神證明;

一心忏悔,晝夜不懈,經一七,二七,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驗。

【譯文】

于是發願改過,外在需要賢良之友的監督提醒,内在需要鬼神的監察來作證明。

一心一意虔心悔過,日夜都不能懈怠,經過七天、十四天,甚至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一定會有效果和驗證。

【原文】

或覺心神恬曠;

或覺智慧頓開;

或處冗沓而觸念皆通;

或遇怨仇而回嗔作喜;

或夢吐黑物;

或夢往聖先賢,提攜接引;

或夢飛步太虛;

或夢幢幡寶蓋,種種勝事,皆過消罪滅之象也。

然不得執此自高,畫而不進。

【譯文】

有時候會覺得心神淡泊曠達,

有時候覺得智慧頓悟,

有時候身處繁雜的事情當中,

所有想法也都清楚明白。

有時候遇到從前的冤家仇人,竟也能轉為喜,

有時候夢見将肚子裡的污穢之物全吐了出來,

或者會夢見古聖先賢對自己進行提攜和引導。

有時候夢見太虛漫步,有時候夢見莊嚴的旗幟傘蓋,這些種種美好的事物,都是罪過消除的象征。

但也不可因此自滿,而不求再進。

【原文】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

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

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

歲複一歲,遞遞改之,

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

古人改過之學如此。

【譯文】

從前衛國賢大夫蘧伯玉二十歲時,就已經能夠察覺從前的錯誤,并且全部改正。

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

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好像還在夢中一樣,

年複一年,不斷地改正過失。

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

古人改過的态度就是如此。

【原文】

吾輩身為凡流,過惡猬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然人之過惡深重者,亦有效驗:

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

或無事而常煩惱;

或見君子而赧然消沮;

或聞正論而不樂;

或施惠而人反怨;

或夜夢颠倒,甚則妄言失志;

皆作孽之相也,

苟一類此,即須奮發,舍舊圖新,幸勿自誤。

【譯文】

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做過的惡事太多,當我們回想往事,常常看不見自己做過的錯事,粗心大意,就像得了眼翳一樣看不清楚自己的過失。

然而凡是罪孽深重的人,也會有一些征兆:

有的人心神昏庸閉塞,失志健忘;

有的人即便無事也時常煩惱;

有的人遇見品德高尚的人卻顯出羞愧、沮喪的樣子;

有的人聽到聖賢之道卻不高興;

有的人施加恩惠給别人,反遭受别人的抱怨;

有的人夜裡會做一些颠倒是非的噩夢,更有甚者因此語無倫次,精神失常,

這些都是過去造的罪孽所造成的現象。

如果出現這一類的情況,應當振作精神,舍棄過去不好的行為,改過自新,不要耽誤了自己的前程。

卷三:積善之方

【原文】

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馀慶。”

昔顔氏将以女妻叔梁纥,而曆叙其祖宗積德之長,逆知其子孫必有興者。

孔子稱舜之大孝,曰:“宗廟飨之,子孫保之”,

皆至論也。試以往事徵之。

【譯文】

《易經》上說:“經常積德行善的家庭,定會有很多福分和喜慶的事。”

古時候顔氏把女兒嫁給了孔子的父親叔梁纥,隻是因為聽聞他的先祖曾經積德行善,從而預言他的子孫中一定有出人頭地的人。

孔子也稱贊舜的孝順,說:“舜将來會在宗廟得到子孫們廟的祭祀,子孫也會興旺的。”

以上的論斷都是正确的。可以試着用古代的事情來證明。

【原文】

楊少師榮,建甯人。世以濟渡為生。

久雨溪漲,橫流沖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

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

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

【譯文】

建甯人少師楊榮,祖輩都以擺渡為生。

有一次,連續多日的大雨導緻河水上漲,洪水沖毀了房屋,有人被淹死後順流而下。其他船隻都忙于打撈從上遊漂來的貨物,隻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在救助落水的人,沒有撈取任何貨物。同鄉的人都嘲笑他們愚蠢。

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時,他們家逐漸富裕起來。有一位神仙化身成老道士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和父親積德行善,有陰功,子孫将來必定尊貴顯赫。應該将他們葬在某個地方。”楊榮的父親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将曾祖父和祖父安葬在現在的白兔墳。

後來,楊榮的父親生了楊榮。楊榮二十歲時考中進士,後來官至三公。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親也都被追封與他同等的官職。子孫們也都顯赫興盛,至今仍有許多賢能之人。

【原文】

鄞人楊自懲,初為縣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

時縣宰嚴肅,偶撻一囚,血流滿前,而怒猶未息,楊跪而寬解之。

宰曰:“怎奈此人越法悖理,不由人不怒。”

自懲叩首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哀矜勿喜;喜且不可,而況怒乎?”

宰為之霁顔。

【譯文】

浙江鄞縣人楊自懲,起初隻是縣衙的一名小官吏。他宅心仁厚,為人守法公平,鐵面無私。

有一次,縣令鞭打一個犯了罪的人,打得那人滿臉是血後,縣令依舊怒不可遏。楊自懲見到這種情況就跪下勸解縣令不要再生氣了。

縣令說:“這個人幹了違法犯罪的事情,怎麼讓人不憤怒?”

楊自懲一邊磕頭一邊說:“朝廷已沒有道義、公理可言,政治一片黑暗、貪污、腐敗,人心早已經失散。審問犯人要是審出真實情況,應該替他們傷心,可憐他們的不明事理,不應該因為審出了案情就高興。高興都不可,更何況是生氣發怒呢?”

縣令聽了楊自懲的話後,覺得非常有道理,慢慢平息了怒氣,變得和顔悅色。

【原文】

家甚貧,饋遺一無所取,遇囚人乏糧,常多方以濟之。

一日,有新囚數人待哺,家又缺米;給囚則家人無食;自顧則囚人堪憫;與其婦商之。

【譯文】

楊自懲家境貧困,但從不貪圖别人的财物,每次遇到缺少糧食的囚犯,他總會設法救濟他們。

有一天,又有許多新來的囚犯沒有糧食吃,正在挨餓。楊自懲家中也沒有多少存糧,如果把糧食給新來的囚犯們吃,自己和家人就沒有糧食吃;如果把糧食留給自己,又覺得囚犯們實在可憐。于是,楊自懲和妻子商量。

【原文】

婦曰:“囚從何來?”

曰:“自杭而來。沿路忍饑,菜色可掬。”

因撤己之米,煮粥以食囚。後生二子,長曰守陳,次曰守址,為南北吏部侍郎;長孫為刑部侍郎;次孫為四川廉憲,又俱為名臣;今楚亭,德政,亦其裔也。

【譯文】

妻子問他:“那些囚犯是從哪裡來的?”

楊自懲回答:“是從杭州來的,一路上都挨餓,現在面如菜色。”

于是,夫妻二人便把自己吃的米煮成粥送給那些囚犯吃。後來,他們生了兩個兒子,大兒子叫楊守陳,二兒子叫楊守址,兩人都做到了南北吏部侍郎的位置。他們的大孫子也成為了刑部侍郎,二孫子則成為了四川廉訪使,都是一代名臣。現在的名人楚亭和德政,也都是楊自懲的後代。

【原文】

昔正統間,鄧茂七倡亂于福建,士民從賊者甚衆;

朝廷起鄞縣張都憲楷南征,以計擒賊,後委布政司謝都事,搜殺東路賊黨;

謝求賊中黨附冊籍,凡不附賊者,密授以白布小旗,約兵至日,插旗門首,戒軍兵無妄殺,全活萬人;

後謝之子遷,中狀元,為宰輔;孫丕,複中探花。

【譯文】

從前明英宗正統年間,有一個名叫鄧茂七的人在福建帶頭造反,許多讀書人和百姓都跟随他起義。

朝廷于是命令曾任都憲的鄞縣人張楷前往福建剿滅反賊,張楷用計抓住了反賊頭領鄧茂七。随後,張楷派福建本地的謝都事去搜捕殘餘的亂黨,找到後就地格殺。

謝都事不願濫殺無辜,于是設法找到了反賊的名冊,凡是未在名冊上留下姓名的,他便暗中發給他們一個白布小旗,并約定在大軍到來時将旗子插在門口,以此禁止士兵亂殺無辜。最終,他通過這種方式保住了一萬多人的性命。

後來,謝都事的兒子謝遷在科舉中考中了狀元,官至内閣首輔;他的孫子謝丕也考中了探花。

【原文】

莆田林氏,先世有老母好善,常作粉團施人,求取即與之,無倦色;

一仙化為道人,每旦索食六七團。母日日與之,終三年如一日,乃知其誠也。

因謂之曰:“吾食汝三年粉團,何以報汝?府後有一地,葬之,子孫官爵,有一升麻子之數。”

【譯文】

在福建莆田一個姓林的家族裡,祖輩中有一位老太太非常喜歡行善。她經常制作粉團送給貧困的人吃,隻要有人來要,她就立刻給予,從不厭煩。

有一天,一個仙人化身為道士,每天向她索要六七個粉團。林老太太每天都給他,連續三年從未間斷,可見林老太太是真心行善。

于是,老神仙對她說:“我免費吃你的粉團已經三年了,應該如何報答你呢?你們家後面有一塊地,你去世後葬在那裡,子孫後代中能做官的人将多如一升芝麻粒。”

【原文】

其子依所點葬之,初世即有九人登第,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謠。

馮琢庵太史之父,為邑庠生。隆冬早起赴學,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遂解己綿裘衣之,且扶歸救蘇。

夢神告之曰:“汝救人一命,出至誠心,吾遣韓琦為汝子。”及生琢庵,遂名琦。

【譯文】

林老太太的兒子按照老神仙的指示将她安葬在那裡,結果第一代中就有九人考中進士,之後的每一代都有許多人擔任高官顯貴之職。

太史馮琢庵的父親曾經在縣學讀書。一個寒冷的冬天早晨,馮琢庵的父親起床去上學,途中遇見一個倒在雪地裡的人。伸手摸了一下,那人身體幾乎凍僵了。于是,馮琢庵的父親脫下自己的棉衣給那人穿上,并将他帶回家救醒。

夢中,神對馮琢庵的父親說:“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且是真心實意的,我将派韓琦投胎到你家,做你的兒子。”馮琢庵出生後,取名為馮琦。

【原文】

台州應尚書,壯年習業于山中。夜鬼嘯集,往往驚人,公不懼也;

一夕聞鬼雲:“某婦以夫久客不歸,翁姑逼其嫁人。明夜當缢死于此,吾得代矣。”公潛賣田,得銀四兩。即僞作其夫之書,寄銀還家;其父母見書,以手迹不類,疑之。

【譯文】

應尚書是浙江台州人,壯年時曾在山裡面讀書。晚上經常有鬼怪聚集、出來吓人,但他一點也不害怕。

一天晚上他聽見鬼說:“一個女人的丈夫出門在外很久都沒有回來,她的公公和婆婆就逼着她嫁給别人。明天夜裡她就要在這裡上吊,到時候我就能找到替身了。”應尚書悄悄地把自己的田地賣掉了,一共得到了四兩銀子。然後以那個女人的丈夫名義寫了一封信回家,并附帶了四兩銀子。男人的父母看了這封書信後,覺得手迹與以往的不一樣,因此十分懷疑。

【原文】

既而曰:“書可假,銀不可假,想兒無恙。”婦遂不嫁。

其子後歸,夫婦相保如初。

公又聞鬼語曰:“我當得代,奈此秀才壞吾事。”

旁一鬼曰:“爾何不禍之?”

曰:“上帝以此人心好,命作陰德尚書矣,吾何得而禍之?”

【譯文】

但又想:“書信可以造假,但銀子卻不可能是假的,自己的兒子一定沒什麼事情。”于是那個婦女就不用改嫁了。

之後那個丈夫回到家中,夫妻二人如以前一樣恩愛。

後來應尚書又聽見那個鬼說:“原本我已經找到合适的替身,沒想到被這個秀才壞了我的好事。”

旁邊另一個鬼問:“那你怎麼不害死他呢?”

鬼回答:“上帝說這個人的品德高尚,積累的陰德足以使他做到尚書的職位,我怎麼能害死他呢。”

【原文】

應公因此益自努勵,善日加修,德日加厚;遇歲饑,辄捐谷以赈之;遇親戚有急,辄委曲維持;遇有橫逆,辄反躬自責,怡然順受;子孫登科第者,今累累也。

【譯文】

因此,應尚書更加努力行善,日複一日地積累功德。遇到災荒之年,他捐獻糧食赈災;遇到親戚有急難,他盡力幫助他們;遇到有人無理批評時,他總是自我反省,愉快地接受别人的批評。應尚書的子孫中考中進士的,至今已有很多人。

【原文】

常熟徐鳳竹栻,其父素富,偶遇年荒,先捐租以為同邑之倡,又分谷以赈貧乏,夜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秀才,做到了舉人郎。”相續而呼,連夜不斷。

是歲,鳳竹果舉于鄉,其父因而益積德,孳孳不怠,修橋修路,齋僧接衆,凡有利益,無不盡心。

後又聞鬼唱于門曰:“千不诓,萬不诓;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鳳竹官終兩浙巡撫。

【譯文】

江蘇常熟人徐縂,字鳳竹,他的父親一直很富有。一次遇到荒年,他帶頭取消了地租,為全縣樹立了榜樣。同時還拿出糧食赈災。夜晚,有鬼在他們家門前高聲喊道:“千般不說謊,萬般不說謊,徐家的秀才要考上舉人了。”呼喊聲此起彼伏,整夜不停。

當年,徐鳳竹果然考中了鄉裡的舉人。因為徐鳳竹考中舉人,他的父親更加勤奮行善。他修橋鋪路,布施齋飯供養出家人,救濟窮人,隻要是行善的事,他都盡心盡力地去做。

後來,又有鬼在他們家門前大喊:“千般不說謊,萬般不說謊,徐家的舉人要到朝堂上做官了。”徐鳳竹最終官至兩浙巡撫。

【原文】

嘉興屠康僖公,初為刑部主事,宿獄中,細詢諸囚情狀,得無辜者若幹人,公不自以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後朝審,堂官摘其語,以訊諸囚,無不服者,釋冤抑十馀人。一時辇下鹹頌尚書之明。

【譯文】

屠勳,谥号康僖,是浙江嘉興人。他剛剛晉升為刑部主事時,每晚都在監獄中過夜,仔細詢問囚犯的罪行,發現許多人都是被冤枉入獄的。屠勳并未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而是秘密向刑部主官報告。秋後重審時,刑部主官選取了屠勳提供的一些案件進行詢問,所有囚犯都無異議,最終釋放了十多名被冤枉的無罪者。一時間百姓們都稱贊刑部主官明察秋毫,十分英明。

【原文】

公複禀曰:“辇毂之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廣,兆民之衆,豈無枉者?宜五年差一減刑官,核實而平反之。”

【譯文】

屠勳又向刑部主官禀報:“在天子腳下有許多被冤枉關押的人,全國上下那麼多地方、無數百姓,難道就沒有冤枉之人嗎?我們應每五年派一減刑官到各州查詢囚犯的罪行情況,明确有罪者定罪,無罪者釋放。”

【原文】

尚書為奏,允其議。時公亦差減刑之列,夢一神告之曰:“汝命無子,今減刑之議,深合天心,上帝賜汝三子,皆衣紫腰金。”是夕夫人有娠,後生應埙,應坤,應埈,皆顯官。

【譯文】

刑部主官接到彙報後,向皇上禀告,皇上支持這一提議。屠勳恰好成為派出的減刑官之一。一夜夢中,神仙告訴屠勳:“你命中注定沒有兒子,但因提減刑建議,合乎天意,故上天賜你三子,皆可望高官。”當晚,他的妻子便懷孕,後生應埙、應坤、應埈三子,皆步高官之位。

【原文】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

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

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複取松布四疋,檢箧中衣七件與之,内纻褶,系新置,其仆請已之。

【譯文】

浙江嘉興有個人叫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是池陽知府,共育有七個兒子,包憑是最年幼的。

包憑入贅平湖縣袁家,成為了他們的女婿,與我父親的交情深厚。他博學多才,多次參加科舉考試未能高中,于是開始專心研究佛道兩家。

一天,他遊玩至東邊的泖湖,偶然來到一座鄉間寺廟,發現寺内觀音菩薩像矗立在露天中,風吹雨打,于是掏出口袋中的十兩金子給寺廟住持,讓他修複被風雨侵蝕的房頂。住持卻說,修屋頂的工程太大,這點錢不夠。于是他又拿出了四匹松布,從自己的箱子之中拿出七件新衣服給住持。他的仆人說還是把衣服留給自己穿。

【原文】

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

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隻此一點心,如何易得。”

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柽芳,皆登第,作顯官。

【譯文】

包憑說:“隻要觀音菩薩的塑像能夠不再受風吹雨打之苦,我就算赤身裸體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老住持含着眼淚說:“舍棄衣服和金銀并不是難事,最難得的是你的這份心意。”

後來寺廟修完後,包憑和他的父親一起去遊玩,夜晚留在寺廟中過夜。夜晚,包憑的父親夢見僧伽藍摩對他說:“你的子孫應該世代都享受高官厚祿。”後來,包憑的兒子汴和孫子柽芳都中了進士,做到了很高的官。

【原文】

嘉善支立之父,為刑房吏,有囚無辜陷重辟,意哀之,欲求其生。

囚語其妻曰:“支公嘉意,愧無以報,明日延之下鄉,汝以身事之,彼或肯用意,則我可生也。”其妻泣而聽命。

及至,妻自出勸酒,具告以夫意。支不聽,卒為盡力平反之。囚出獄,夫妻登門叩謝曰:“公如此厚德,晚世所稀,今無子,吾有弱女,送為箕帚妾,此則禮之可通者。”支為備禮而納之,生立,弱冠中魁,官至翰林孔目,立生高,高生祿,皆貢為學博。祿生大綸,登第。

【譯文】

支立的父親是浙江嘉善人,在縣衙中擔任小官。有一位無辜的囚犯因為被牽連而被判死刑,支立的父親深感同情,決定幫他。

囚犯對妻子說:“支公有意替我分憂,我卻不知如何報答,感到十分慚愧。明天邀請他到鄉下來,你好好侍奉他,若他領情,或許我能得以生還。”囚犯的妻子含淚答應了。

第二天,支公前來,囚犯的妻子親自勸他飲酒,并轉述丈夫的計策。支公不同意,但一直竭力為囚犯争取釋放。囚犯獲釋後,與妻子登門感謝支公,說:“像您這樣德才出衆的人,現代都少有了。現在您還沒有兒子,我有一個女兒,不如就讓他當你的侍妾,這在情理上是可以說通的。”支公答應并為此準備了嫁妝。婚後,他們生下了支立。支立二十歲時中了科舉的狀元,後來做到了翰林院的孔目。随後,支立生下了支高,支高生下了支祿,均被推薦為學博。支祿後來生下了支大綸,他中了進士。

【原文】

凡此十條,所行不同,同歸于善而已。若複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辨。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

【譯文】

上面的十個故事,所做的事情各不相同,但是都是行善的好事。仔細說來,那麼做善事有真的,有假的;有端正的,有扭曲的;有陰德,有陽善;有對的,有錯的;有偏善,有正善;有半善,有滿善;有大善,有小善;有困難的行善,有簡單的行善;都應該深刻地加以說明。如果隻是做善事而不追求做善事的真理,那就是自己認為是在做善事,但實際上對别人來說是造孽,白白浪費了一片苦心,沒有任何的好處。

【原文】

何謂真假?

昔有儒生數輩,谒中峰和尚,問曰:“佛氏論善惡報應,如影随形。今某人善,而子孫不興;某人惡,而家門隆盛;佛說無稽矣。”

【譯文】

什麼是真善和假善?

以前有幾個讀書人去拜見中峰和尚,問他說:“佛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誰都逃不開。現在有一個人經常行善,但是他的子孫卻不興旺;而無惡不作的人,他的子孫卻十分興盛;佛說的東西一點根據都沒有。”

【原文】

中峰雲:“凡情未滌,正眼未開,認善為惡,指惡為善,往往有之。不憾己之是非颠倒,而反怨天之報應有差乎?”

【譯文】

中峰和尚說:“凡人的思想沒有經過洗滌,被世俗的見解所迷惑,沒有正确的見解,所以常用把真善當作惡行、把惡行當作真善的人。不怨恨自己把真假颠倒,反而抱怨上天報應嗎?”

【原文】

衆曰:“善惡何緻相反?”

中峰令試言其狀。

一人謂“詈人毆人是惡;敬人禮人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一人謂“貪财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

中峰雲:“未必然也。”

衆人曆言其狀,中峰皆謂不然。因請問。

【譯文】

衆人又問他:“行善和作惡為什麼會颠倒呢?”

中峰和尚讓他們自己試着說說。

一個人說:“打人、罵人是惡行,尊敬别人、對人有禮就是行善。”

中峰和尚說:“未必是這樣。”

又一個人說:“不擇手段地斂财是惡行,奉公守法、廉潔自律是善。”

中峰和尚說:“也不一定。”

所有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但是中峰和尚都說不對。大家趁機問他的想法。

【原文】

中峰告之曰:“有益于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惡。有益于人,則毆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則敬人,禮人皆惡也。是故人之行善,利人者公,公則為真;利己者私,私則為假。又根心者真,襲迹者假;又無為而為者真,有為而為者假;皆當自考。”

【譯文】

中峰和尚對他們說:“行善就是做對别人有益的事情;作惡就是隻為自己謀利。即使是打人、罵人,隻要是有益于他人,也算是行善;即使是恭敬、有禮貌,如果隻是為了自己利益,也是惡行。因此,人們行善時,若是出于公心,就是真實的;若是為了私心,就是虛僞的。真正發自内心的善行才是真實的,單純模仿他人的善行則是虛假的。行善必須發自真心,若有别的目的,就是虛僞的。這些道理需要每個人都深入體會。”

【原文】

何謂端曲?

今人見謹願之士,類稱為善而取之;聖人則甯取狂狷。至于謹願之士,雖一鄉皆好,而必以為德之賊;是世人之善惡,分明與聖人相反。推此一端,種種取舍,無有不謬;天地鬼神之福善禍淫,皆與聖人同是非,而不與世俗同取舍。凡欲積善,決不可徇耳目,惟從心源隐微處,默默洗滌,純是濟世之心,則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愛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憤世之心,即為曲;純是敬人之心,則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即為曲;皆當細辨。

【譯文】

端正和扭曲是什麼意思呢?

如今人們看到忠厚老實的人,通常會持肯定和贊賞的态度。然而,古代的聖人更喜歡那些雖然豪放但有原則的人。對于忠厚老實的人,雖然在普通人眼中他們備受喜愛,但聖人卻認為這類人可能敗壞道德。因此,普通人眼中的善惡是與聖人眼中的善惡是相反的。由此推斷,普通人對世上種種事情的判斷,沒有不是錯誤的。天地鬼神造福善人、禍害惡人,是與聖人的看法是一樣的,而不是和普通人一樣的。凡是想要積德行善的,都不能遵照自己所聽、所看到的來決定,而是要在内心深處默默地洗滌淨化之後決定。純粹抱着一顆濟世救人之心的,就是端正的善;但凡有一點迎合世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純粹是熱愛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絲毫憤世嫉俗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純粹是敬畏世人的心,就是端正的善;哪怕有一絲玩世不恭的心理,就是扭曲的善。這些都要細細體會。

【原文】

何謂陰陽?

凡為善而人知之,則為陽善;為善而人不知,則為陰德。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

【譯文】

什麼是陽善和陰德?

凡是做了善事而被人所知道的,就是陽善;做了善事卻不被人知道的,就是陰德。積陰德,上天會報答的;有陽善,會在世間享有盛名。名氣,也就是福氣。名氣,被造物主所猜忌;在世間享有盛名卻沒有真材實料的人,常常會遭到意想不到的災禍;一個沒有過錯的人卻無辜有了惡名,那他的子孫經常會突然崛起。陰和陽之間的關系真是微妙啊。

【原文】

何謂是非?

魯國之法,魯人有贖人臣妾于諸侯,皆受金于府,子貢贖人而不受金。孔子聞而惡之曰:“賜失之矣。夫聖人舉事,可以移風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獨适己之行也。今魯國富者寡而貧者衆,受金則為不廉,何以相贖乎?自今以後,不複贖人于諸侯矣。”

【譯文】

什麼是善和非善呢?

在古時的魯國,有法律規定,如果有人贖回被俘虜到其他國家的奴隸,官府會給予賞賜金子。子貢贖回了奴隸,但拒絕接受官府的賞賜。孔子聽說後感到不滿,說:“子貢做錯了。一般聖人的行為,都是可以改變風俗的,還可以用來教導百姓,并不僅僅是個人的行為。現在魯國富人少而窮人多,如果接受官府賞賜的金子就是不廉潔,那麼以後誰還去贖回奴隸呢?從今以後,再也沒人會從其他國家那裡贖回魯國人了。”

【原文】

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謝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魯國多拯人于溺矣。”自俗眼觀之,子貢不受金為優,子路之受牛為劣;孔子則取由而黜賜焉。乃知人之為善,不論現行而論流弊;不論一時而論久遠;不論一身而論天下。現行雖善,其流足以害人;則似善而實非也;現行雖不善,而其流足以濟人,則非善而實是也。然此就一節論之耳。他如非義之義,非禮之禮,非信之信,非慈之慈,皆當抉擇。

【譯文】

子路救起一位落水的人,那個人用自己的牛來感謝子路,而子路接受了。孔子高興地說:“今後若有人在魯國落水,必有人伸手相救。”從世俗的觀點看,子貢不接受金子的行為被認為是正确的,而子路接受牛的行為被認為是錯誤的。然而,孔子卻贊揚子路、貶低子貢。他認為,行善之舉不僅在當時有效,還會對未來産生影響。人們不能隻看眼前的效果,而應考慮長遠的影響,要隻考慮自己的感受而要看對天下大衆的影響。有些行為表面上看是善行,但實際上對長期來說卻可能不利,這種表象的善行實則不足稱善;反之,有些行為雖然表面上看不是善行,但其實卻能改變人們的觀念,達到救濟世人的目的,這才是真正的善行。但是這隻是就一件事來讨論而已。其他的比如看似無義的義舉,看似無禮的禮儀,看似不講信用卻誠實守信的舉動,看似不慈愛卻大慈大悲的舉動,都需要自己去抉擇。

【原文】

何謂偏正?

昔呂文懿公,初辭相位,歸故裡,海内仰之,如泰山北鬥。有一鄉人,醉而詈之,呂公不動,謂其仆曰:“醉者勿與較也。”閉門謝之。逾年,其人犯死刑入獄。呂公始悔之曰:“使當時稍與計較,送公家責治,可以小懲而大戒;吾當時隻欲存心于厚,不謂養成其惡,以至于此。”此以善心而行惡事者也。

【譯文】

什麼是偏善和正善?

當年呂文懿公辭官歸鄉,很多人都仰慕他,他的名氣就像泰山北鬥一樣高不可攀。有一次,一個同鄉人喝醉酒之後罵他,呂公并沒有生氣,隻是對仆人說:“不必和喝醉之人計較。”之後他就閉門謝客了。過了一年之後,聽說那個人犯了死刑罪進了監獄,呂公這才感覺到後悔,說:“如果當時和他計較一下,或者把他送到官府受罪,這樣既可以懲罰他,也可以警告他以後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一時的宅心仁厚,沒想到卻養成了他的惡習,所以才造成現在的局面。”這就是出于善心卻做了惡事的行為。

【原文】

又有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如某家大富,值歲荒,窮民白晝搶粟于市;告之縣,縣不理,窮民愈肆,遂私執而困辱之,衆始定;不然,幾亂矣。故善者為正,惡者為偏,人皆知之;其以善心行惡事者,正中偏也;以惡心而行善事者,偏中正也;不可不知也。

【譯文】

也有出于險惡的用心卻做了善事的人。比如一個有錢的人家,趕上災荒之年,窮人們在白天就到街市上搶他們家的糧食。去縣衙報案,縣衙根本不管,所以窮人們越來越放肆,于是決定自己派人把搶糧的人抓起來了,這樣人們才安定下來。要不然就亂了。因此,做善事是正,做惡事是偏,這是人人都知道的。但是抱着一顆善心而做惡事的人,是正中帶偏;但那些抱着惡心卻做了善事的人,是偏中有正。這些道理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原文】

何謂半滿?

易曰:“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

書曰:“商罪貫盈,如貯物于器。”勤而積之,則滿;懈而不積,則不滿。此一說也。

【譯文】

什麼是半善和滿善?

《易經》上說:“沒有善行的積累,就不會在世上享有名氣;沒有惡行的累積,也不會招來殺身之禍。”

《尚書》上說:“商纣王罪大惡極,惡貫滿盈。”勤于積累善行,就是滿善;因為懈怠而不積累善行,就不是滿善。這是半善和滿善的一種說法。

【原文】

昔有某氏女入寺,欲施而無财,隻有錢二文,捐而與之,主席者親為忏悔;及後入宮富貴,攜數千金入寺舍之,主僧惟令其徒回向而已。

因問曰:“吾前施錢二文,師親為忏悔,今施數千金,而師不回向,何也?”

曰:“前者物雖薄,而施心甚真,非老僧親忏,不足報德;今物雖厚,而施心不若前日之切,令人代忏足矣。” 此千金為半,而二文為滿也。

【譯文】

從前有一位女人到寺廟裡,想要布施但沒有錢财,隻有兩文錢。她将這兩文錢捐給了寺廟,寺廟的住持親自為她忏悔祈福。後來,她進了皇宮,變得富有,攜帶幾千金去寺廟布施,但住持卻隻讓徒弟代為回向。

她問道:“我以前隻捐了兩文錢,大師卻親自為我忏悔;如今帶來幾千金來布施,為何大師不親自回向?”

住持答道:“以前的兩文錢雖少,但你當時真心實意,若非我親自忏悔,無以報答你的善舉;而如今雖有幾千金,卻你的心意未如當初真切,因此由我的徒弟代為忏悔即可。”這說明幾千金的布施隻是半善,而兩文錢的布施則是滿善。

【原文】

鐘離授丹于呂祖,點鐵為金,可以濟世。

呂問曰:“終變否?”

曰:“五百年後,當複本質。”

呂曰:“如此則害五百年後人矣,吾不願為也。”

曰:“修仙要積三千功行,汝此一言,三千功行已滿矣。”

此又一說也。

【譯文】

漢鐘離向呂洞賓傳授點鐵為金的方法,說是可以行善濟世救人。

呂洞賓問:“點鐵為金以後還會變成鐵嗎?”

漢鐘離說:“五百年以後才會再次變成鐵。”

呂洞賓說:“那這樣豈不是禍害了五百年以後的人嗎?這是我不願意看到的。”

漢鐘離說:“修煉成仙需要積累三千的功行,你說的這一句話,所需的三千功行就滿足了。”

這是半善和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原文】

又為善而心不着善,則随所成就,皆得圓滿。

心着于善,雖終身勤勵,止于半善而已。

譬如以财濟人,内不見己,外不見人,中不見所施之物,是謂三輪體空,是謂一心清淨,則鬥粟可以種無涯之福,一文可以消千劫之罪,

倘此心未忘,雖黃金萬镒,福不滿也。此又一說也。

【譯文】

若心中不在意是否行善,那随意施行任何善舉,皆可視為滿善。

心中若極為在意是否行善,即便終生勤勉行善,也隻能算半善。

比如以錢财救濟他人,内心無意行善,對受助者亦不知情,施舍方式也不關心,這即所謂的“三輪體空”和“一心清淨”。這樣即使是很少的米也能種植出無限的福氣,一文錢也可以解除千般的罪孽。

但是如果不能忘卻自己所做的善事,那麼哪怕施舍了幾萬兩黃金,福氣也不會有多少。這是半善和滿善的又一種說法。

【原文】

何謂大小?

昔衛仲達為館職,被攝至冥司,主者命吏呈善惡二錄,比至,則惡錄盈庭,其善錄一軸,僅如箸而已。索秤稱之,則盈庭者反輕,而如箸者反重。

【譯文】

什麼是善的大小?

以前有一個叫衛仲達的人在翰林院做官員,偶爾被帶到了陰曹地府。閻王爺讓鬼吏拿來了他善行和惡行的記錄。等到拿來之後,發現惡行的記錄能夠充滿整個院子,但是善行的記錄隻有一個小卷軸,像筷子一樣細。拿秤來稱重量,發現像筷子一樣的善事記錄卻比充滿院子的惡行記錄要重。

【原文】

仲達曰:“某年未四十,安得過惡如是多乎?”

曰:“一念不正即是,不待犯也。”

因問軸中所書何事?

曰:“朝廷嘗興大工,修三山石橋,君上疏谏之,此疏稿也。”

仲達曰:“某雖言,朝廷不從,于事無補,而能有如是之力。”

曰:“朝廷雖不從,君之一念,已在萬民;向使聽從,善力更大矣。”

故志在天下國家,則善雖少而大;苟在一身,雖多亦小。

【譯文】

衛仲達說:“我今年才四十,怎麼會被記錄這麼多惡行呢?”

閻王說:“一個念頭不正那就是惡行,不一定非要等做出來才是。”

衛仲達又問善行的卷軸中記錄的是什麼事?

閻王說:“朝廷曾經大興土木,修建三山石橋,你上疏勸谏皇帝,這是你上疏内容的草稿。”

衛仲達說:“我雖然上疏勸阻了,但是皇上并未采取建議,我做的事情沒什麼用,能有這麼大的善行?”

閻王說:“朝廷雖然沒有聽從你的意見,但你的這個念頭是為萬千的老百姓所着想的;如果朝廷聽從了你的建議,那你的善行就更大了。”

因此隻要志向為家國天下謀求福利,則善行做得少也是大善;如果隻為自己着想,那善行再多也是小善。

【原文】

何謂難易?

先儒謂克己須從難克處克将去。

夫子論為仁,亦曰先難。

必如江西舒翁,舍二年僅得之束修,代償官銀,而全人夫婦;

與邯鄲張翁,舍十年所積之錢,代完贖銀,而活人妻子,皆所謂難舍處能舍也。

如鎮江靳翁,雖年老無子,不忍以幼女為妾,而還之鄰,此難忍處能忍也;故天降之福亦厚。

凡有财有勢者,其立德皆易,易而不為,是為自暴。

貧賤作福皆難,難而能為,斯可貴耳。

【譯文】

什麼是行善的難易?

儒家的聖賢教導我們,要約束自己,必須從最難以做到的地方開始。

孔子在讨論“仁”的思想時,也強調要從難處做起。

例如,江西的舒老先生用自己兩年教學的報酬,代替他人償還了官府的稅賦,幫助了一對夫婦;

河北邯鄲的張老先生用十年積蓄,償還了他人的贖罪銀子,拯救了一位妻子。這些都是将難以割舍的财物施舍給他人的例子。

又如江西的靳老先生,雖年事已高,無兒無女,卻不忍心接納一位幼女為妾,而是送她回家,這就是在難以約束自己的情況下控制住了自己。所以上天降給他們的福澤也一定很深厚。

富有有權勢的人,想要積累善德行善雖然容易,但若因此不去行善,便是自暴自棄。

貧困低下的人想要修得福報雖然困難重重,但若能行善施為,那就顯得十分珍貴。

【原文】

随緣濟衆,其類至繁,約言其綱,大約有十:

第一,與人為善;

第二,愛敬存心;

第三,成人之美;

第四,勸人為善;

第五,救人危急;

第六,興建大利;

第七,舍财作福;

第八,護持正法;

第九,敬重尊長;

第十,愛惜物命。

【譯文】

順其自然地去救濟别人,這種事情可以分為很多種類,簡要總結如下十類:

第一種是善待他人;

第二種是真誠愛護;

第三種是成全他人美德;

第四種是勸導他人向善;

第五種是在别人危難時施以援手;

第六種是興建有益工程;

第七種是慷慨捐财布施;

第八種是捍衛正義;

第九種是尊重長者;

第十種是珍惜物命。

【原文】

何謂與人為善?

昔舜在雷澤,見漁者皆取深潭厚澤,而老弱則漁于急流淺灘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漁焉;見争者皆匿其過而不談,見有讓者,則揄揚而取法之。

期年,皆以深潭厚澤相讓矣。夫以舜之明哲,豈不能出一言教衆人哉?

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轉之,此良工苦心也。

【譯文】

什麼是善待他人?

古時候,舜在雷澤看到捕魚的人都選擇水潭深、魚多的地方,而年老體弱的人隻能在急流淺灘中捕魚,舜覺得他們很可憐。于是,他也親自去捕魚。當看到有人争搶時,他就做作沒看見一樣,不發表任何評論;而看到有人互相謙讓,他則大加贊賞他們的行為。

第二年,大家開始互相禮讓,選擇了潭水深、魚多的地方。當時,舜是一個聰明而智慧的人,他難道不能通過幾句話來教導大家嗎?

這是因為他不是用口說而是通過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人們的思想,可謂是極其用心良苦。

【原文】

吾輩處末世,

勿以己之長而蓋人;

勿以己之善而形人;

勿以己之多能而困人。

收斂才智,若無若虛;見人過失,且涵容而掩覆之。

一則令其可改,一則令其有所顧忌而不敢縱,

見人有微長可取,小善可錄,翻然舍己而從之;且為豔稱而廣述之。

凡日用間,發一言,行一事,全不為自己起念,全是為物立則;

此大人天下為公之度也。

【譯文】

我們身處現在這個社會,

不要用自己的長處去掩蓋别人的長處,

不要用自己的善行去和别人比較,

不要因為自己的知識多就去為難别人。

要收斂自己的才智,避免張揚,看到他人的錯誤要寬容包容,幫助他們遮蓋過失,

既讓他們自我改正,又讓他們牢記教訓,避免再犯。

看到别人的優點要虛心學習,别人的善行要銘記,必須放下自身的短處,虛心向别人學習并改正,同時幫助他們将美德傳播開來。

在日常生活中,言行舉止都要為社會樹立榜樣,而非僅考慮個人利益。

這就是高尚品德的人所具有的“天下為公”的胸懷。

【原文】

何謂愛敬存心?

君子與小人,就形迹觀,常易相混,惟一點存心處,則善惡懸絕,判然如黑白之相反。

故曰:君子所以異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所存之心,隻是愛人敬人之心。

蓋人有親疏貴賤,有智愚賢不肖;萬品不齊,皆吾同胞,皆吾一體,孰非當敬愛者?

愛敬衆人,即是愛敬聖賢;能通衆人之志,即是通聖賢之志。何者?

聖賢之志,本欲斯世斯人,各得其所。

吾合愛合敬,而安一世之人,即是為聖賢而安之也。

【譯文】

什麼是愛敬存心?

君子與小人,表面上看經常難以區分,唯一區别在于内心的先天道德本性。善行與惡行的差别,就如黑白分明。

所以說,君子之所以不同于常人,是因為他們内心充滿道德本性。君子的内心總是充滿對他人的尊敬和友愛。

人有親疏貴賤之分,也有愚蠢與智慧之分,賢與不賢之分。所有人都不一樣,但都是我們的同胞,難道有誰不值得我們敬愛嗎?

敬愛所有人,就是敬愛聖賢之人,能明白普通人的志向,也就能明白聖賢的心意。為什麼呢?

聖賢的心意,本來就是希望這個世界上的人,都能夠開開心心地生活。

我們愛敬衆人,就可以使衆人安泰,這也是代替聖賢使他們安泰。

【原文】

何謂成人之美?

玉之在石,抵擲則瓦礫,追琢則圭璋;故凡見人行一善事,或其人志可取而資可進,皆須誘掖而成就之。或為之獎借,或為之維持;或為白其誣而分其謗;務使成立而後已。

【譯文】

什麼是成人之美?

玉隐藏在石頭中,如果丢棄,那它就是瓦礫,唯有雕琢,變成了圭璋一樣的美玉。因此如果見到有人在做善事,或者有一個人的志向有可取的地方,都應該鼓勵扶植他們獲得成就。或者是稱贊獎勵,或者是幫助扶植,或者是幫助他們辯白污蔑,為他們分擔别人的毀謗,總之一定要幫助到他們有所成就。

【原文】

大抵人各惡其非類,鄉人之善者少,不善者多。善人在俗,亦難自立。且豪傑铮铮,不甚修形迹,多易指摘;故善事常易敗,而善人常得謗;惟仁人長者,匡直而輔翼之,其功德最宏。

【譯文】

大緻上來說一般人都讨厭和自己不一樣的人,同鄉的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善良的人在世俗社會很難獲得成就。而且英雄豪傑多剛正不阿,不修邊幅,又容易遭到批評指責,所以做善事經常容易失敗。隻有仁人長者多多地幫助和輔佐,這樣的才能取得最大的功德。

【原文】

何謂勸人為善?

生為人類,孰無良心?世路役役,最易沒溺。

凡與人相處,當方便提撕,開其迷惑。

譬猶長夜大夢,而令之一覺;

譬猶久陷煩惱,而拔之清涼,為惠最溥。

韓愈雲:“一時勸人以口,百世勸人以書。”

較之與人為善,雖有形迹,然對證發藥,時有奇效,不可廢也;失言失人,當反吾智。

【譯文】

什麼是勸人為善?

身為人類一員,每個人都有良心。在世上庸碌無為地活着,最容易陷入沉默與堕落。

與人相處時,應在适當的時候提醒對方,解開他們的迷惑。

就像在漫長的黑夜中喚醒他們的夢境,

或将他們從煩惱中解救出來,使他們心無煩惱,這無疑是最偉大的恩惠。

韓愈說:“一時勸人用嘴說,百世勸人就要著書立說。”

勸人為善和與人為善相比較,雖然顯得有些露痕迹,但是對症下藥經常會有神奇的效果,因此不可以廢除。如果産生了失言失人的問題,那就要反思自己的智慧了。

【原文】

何謂救人危急?

患難颠沛,人所時有。偶一遇之,當如痌癏之在身,速為解救。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颠連。崔子曰:“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蓋仁人之言哉。

【譯文】

什麼是救人危急?

每個人都有艱難困苦的時候,如果偶爾遇到了艱難困苦的人,就應該像自己生病一樣快速去解救。或者說一句話為他辯解委屈壓抑,或者想盡辦法幫他度過窮困的生活。崔子說:“恩惠不一定要大,在别人危難之時伸出援助之手就可以了。”這真是仁德的人才能說出來的話啊。

【原文】

何謂興建大利?

小而一鄉之内,大而一邑之中,凡有利益,最宜興建;或開渠導水,或築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随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

【譯文】

什麼是興建大利?

小如在一鄉之内,大如一縣之内,隻要是對人們有利益的工程,都應該興建。比如疏通水渠,修築堤壩防範洪水;或者修建橋梁,方便人們出行;或者施舍茶飯,救助饑餓的人;順其自然地勸導,同心協力地興修工程,不要為了避免被人懷疑就不做,也不要因為辛苦艱難而抱怨。

【原文】

何謂舍财作福?

釋門萬行,以布施為先。

所謂布施者,隻是舍之一字耳。達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塵,一切所有,無不舍者。苟非能然,先從财上布施。世人以衣食為命,故财為最重。吾從而舍之,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濟人之急;始而勉強,終則泰然,最可以蕩滌私情,祛除執吝。

【譯文】

什麼是舍财作福?

佛門有很多種善行,以布施最為重要。

所謂的布施,不過就是一個舍字。心境通達的人不僅舍掉了六根,還舍掉了六塵,一切東西,沒有不能舍棄的。如果不能做到這一點,就先從财物上布施。一般人都把衣食當作身家性命,所以對錢财非常看重。我卻将錢财放棄掉了,不僅解決了我吝啬的問題,也可以在危急的時候救人一命。開始的時候可能會有些勉強,時間長了就不覺得有什麼了。這樣最終就可以洗淨私心,祛除吝啬了。

【原文】

何謂護持正法?

法者,萬世生靈之眼目也。

不有正法,何以參贊天地?何以裁成萬物?何以脫塵離縛?何以經世出世?

故凡見聖賢廟貌,經書典籍,皆當敬重而修饬之。

至于舉揚正法,上報佛恩,尤當勉勵。

【譯文】

什麼是護持正法?

法,是世間萬物生靈的眼睛。

沒有正法,怎麼能參與協助天地的變化呢?怎麼能使萬物生長變得更有規律呢?怎麼能脫離塵世的束縛呢?怎麼能超脫世間的束縛呢?

所以隻要見到先輩聖賢的廟宇和經書典籍,都應該敬重并維護整理。

至于弘揚正法,報答佛祖的恩德,這種事情應該鼓勵。

【原文】

何謂敬重尊長?

家之父兄,國之君長,與凡年高,德高,位高,識高者,皆當加意奉事。

在家而奉侍父母,使深愛婉容,柔聲下氣,習以成性,便是和氣格天之本。

出而事君,行一事,毋謂君不知而自恣也。刑一人,毋謂君不知而作威也。

事君如天,古人格論,此等處最關陰德。

試看忠孝之家,子孫未有不綿遠而昌盛者,切須慎之。

【譯文】

什麼是敬重尊長?

家中的父母兄弟、國家的君主長官,以及所有年長、德行高尚、職位地位高的人,都應受到尊敬。

在家裡要孝敬父母,懷有深厚的愛心,面帶溫和的表情,講話要溫柔,态度要平和,這樣才能逐漸形成習慣,這就是以和氣感動天地的方法。

在朝堂上侍奉君主,做任何事都不要因為君主不知情就放縱自己。審訊任何人都不要因為君主不知情就濫用職權。

侍奉君主應像侍奉上天一樣,聖賢的言論非常正确,這與陰德的關系密切。

忠孝之家,子孫後代必定興旺發達。因此,一定要格外謹慎小心。

【原文】

何謂愛惜物命?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惟此恻隐之心而已;求仁者求此,積德者積此。

周禮:“孟春之月,犧牲毋用牝。”

孟子謂君子遠庖廚,所以全吾恻隐之心也。

故前輩有四不食之戒,謂聞殺不食,見殺不食,自養者不食,專為我殺者不食。學者未能斷肉,且當從此戒之。

【譯文】

什麼是愛惜物命?

人之所以是人,是因為人有同情心;追求仁慈的人追求這些,積德行善的人在累積這些。

《周禮》說:“早春的時候,祭祀用的牲口也不能用母的。”

孟子說君子要遠離廚房,就是為了保留同情心。

所以先賢就有四條不能吃的規矩,是聽見宰殺的聲音不吃,看到宰殺的場面不吃,自己喂養的不吃,專門為我宰殺的不吃。人們不能斷絕吃肉,至少應該以這四不食為戒。

【原文】

漸漸增進,慈心愈長,不特殺生當戒,蠢動含靈,皆為物命。

求絲煮繭,鋤地殺蟲,念衣食之由來,皆殺彼以自活。

故暴殄之孽,當與殺生等。

至于手所誤傷,足所誤踐者,不知其幾,皆當委曲防之。

古詩雲:“愛鼠常留飯,憐蛾不點燈。”何其仁也!

善行無窮,不能殚述;由此十事而推廣之,則萬德可備矣。

【譯文】

循序漸進地進行,慈悲的心也會逐漸增長。不僅僅是禁止殺生,萬物衆生都應受到愛護。

抽取蠶絲需要煮繭,鋤地時會傷害到地裡的蟲子,想到衣物和食物的來源,都是以殺生來維持自己的生存。

因此,浪費糧食的罪過,應該和殺害衆生是相等的。

至于無意間傷害到的生命,更是數不勝數,都應盡力預防。

古詩雲:“愛憐老鼠就常常留下一些剩飯,可憐飛蛾就在晚上少點燈。”這真是多麼仁慈啊。

善行無窮無盡,不能一一描述了。由上面總結的十個方面例子來推演開去,那麼所有的功德全部都能實現了。

卷四:謙德之效

【原文】

易曰:

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

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

是故謙之一卦,六爻皆吉。

【譯文】

《易經》上說:

天的道理是驕傲就會虧損而謙虛就會獲益,

地的道理是驕傲就要改變而謙虛就要更加地充滿,

鬼神的道理是驕傲就要受害而謙虛就能得到福澤,

人則是厭惡驕傲自滿的人,喜歡謙虛的人。

因此,在謙這一卦中,六爻都是吉利的。

【原文】

書曰:“滿招損,謙受益。”

予屢同諸公應試,每見寒士将達,必有一段謙光可掬。

辛未計偕,我嘉善同袍凡十人,惟丁敬宇賓,年最少,極其謙虛。

【譯文】

《尚書》中說:“驕傲自滿就會受到損害,謙虛謹慎就會獲得益處。”

我多次和同鄉一起參加考試,每次看到那些即将發達的寒門士子,臉上都是謙和的光彩。

辛未年,我進京趕考,嘉善有我和同鄉朋友共十人同行。其中有一位叫丁賓,字敬宇,他年紀最小,卻非常謙虛。

【原文】

予告費錦坡曰:“此兄今年必第。”

費曰:“何以見之?”

予曰:“惟謙受福。兄看十人中,

有恂恂款款,不敢先人,如敬宇者乎?

有恭敬順承,小心謙畏,如敬宇者乎?

有受侮不答,聞謗不辯,如敬宇者乎?

人能如此,即天地鬼神,猶将佑之,豈有不發者?”

【譯文】

我對同行的費錦坡說:“這個兄弟今年一定能夠考上。”

費錦坡問:“你是怎麼看出來的?”

我回答:“隻有謙虛的人才能獲得福報。你看這十個人當中,

誰像丁賓那樣謙恭謹慎、誠懇忠實,又不搶在别人前面?

誰像丁賓那樣順從、承受、謙虛、小心、謹慎?

誰能像丁賓那樣受到侮辱不在意,受到诽謗也不辯解?

一個人若能做到這些,天地鬼神都會保佑他,怎麼可能不發達?”

【原文】

及開榜,丁果中式。

丁醜在京,與馮開之同處,見其虛己斂容,大變其幼年之習。

李霁岩直諒益友,時面攻其非,但見其平懷順受,未嘗有一言相報。

予告之曰:“福有福始,禍有禍先,此心果謙,天必相之,兄今年決第矣。”

已而果然。

【譯文】

等到發榜時,丁賓果然高中。

丁醜年在京城時,我和馮開之先生住在一起,發現他變得謙虛謹慎,神情嚴肅,完全不同于童年的習慣。

他的好友李霁岩正直誠信,經常指出他的過失和錯誤,但他總是心平氣和地接受,從不反駁。

我對他說:“福氣有福氣的根源,災禍有災禍的前兆。你如此謙虛,老天一定會幫助你的。今年你一定能在科舉中高中。”

後來,馮開之果然考中了。

【原文】

趙裕峰,光遠,山東冠縣人,童年舉于鄉,久不第。

其父為嘉善三尹,随之任。

慕錢明吾,而執文見之,明吾悉抹其文,趙不惟不怒,且心服而速改焉。

明年,遂登第。

【譯文】

趙裕峰,名光遠,是山東冠縣人,不到二十歲便成為鄉裡的舉人,但一直未能中進士。

他的父親調任嘉善的三尹,他也随父親一同赴任。

他非常仰慕錢明吾,于是帶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見。錢明吾将他的文章全部否定,趙裕峰不僅沒有生氣,反而心服口服地迅速改正。

第二年,他便考中了進士。

【原文】

壬辰歲,予入觐,晤夏建所,見其人氣虛意下,謙光逼人,歸而告友人曰:“凡天将發斯人也,未發其福,先發其慧;此慧一發,則浮者自實,肆者自斂;建所溫良若此,天啟之矣。”及開榜,果中式。

【譯文】

壬辰年,我到京城觐見皇帝,遇到了夏建所。隻見他神情謙虛謹慎,毫無盛氣淩人的态度。回家後我對朋友們說:“如果上天要讓一個人發達,必定會先啟發他的智慧。智慧一旦被啟發,浮躁的人就會變得沉穩,放肆的人也會學會謙虛和收斂。夏建所現在這種溫和善良、謙虛謹慎的樣子,正是上天開啟了他的智慧。”等到考試結果出來,夏建所果然高中。

【原文】

江陰張畏岩,積學工文,有聲藝林。甲午,南京鄉試,寓一寺中,揭曉無名,大罵試官,以為眯目。時有一道者,在傍微笑,張遽移怒道者。

【譯文】

江蘇江陰人張畏岩,以刻苦讀書著稱于讀書人中。甲午年參加南京的鄉試時,他寄居在一座寺廟裡。然而,當榜單揭曉時,卻沒有他的名字。因此,他大聲責罵考官眼瞎。就在這時,一個道人在旁譏笑他,張畏岩立刻怒視道人。

【原文】

道者曰:“相公文必不佳。”

張怒曰:“汝不見我文,烏知不佳?”

道者曰:“聞作文,貴心氣和平,今聽公罵詈,不平甚矣,文安得工?”

張不覺屈服,因就而請教焉。

道者曰:“中全要命;命不該中,文雖工,無益也。須自己做個轉變。”

【譯文】

道人說:“你的文章一定寫得不好。”

張畏岩更加憤怒,說:“你又沒看過我的文章,怎麼能知道我寫得不好?”

道人說:“我聽說寫文章,最重要的是心平氣和,現在聽見你在這裡罵人,心中憤憤不平的,文章怎麼可能寫好?”

張畏岩覺得道人說得有道理,慢慢服氣了,便向道人請教。

道人說:“考試中與不中是命中注定的。命中不該中,文章再好也沒有多大幫助。因此要在自身做轉變。”

【原文】

張曰:“既是命,如何轉變?”

道者曰:“造命者天,立命者我;力行善事,廣積陰德,何福不可求哉?”

張曰:“我貧士,何能為?”

道者曰:“善事陰功,皆由心造,常存此心,功德無量,且如謙虛一節,并不費錢,你如何不自反而罵試官乎?”

【譯文】

張畏岩問道:“既然是命中注定的,如何能改變呢?”

道人答道:“生命乃天注定,而改變命運則在于個人之力。隻要努力行善,積累陰德,哪裡沒有福氣呢?”

張畏岩說:“我身世貧寒,如何能行善積陰德呢?”

道人說:“行善積陰德,皆源于内心意願。隻要内心懷有善念,即可功德無量。況且隻要謙虛謹慎,并不需要花錢,你怎麼不反省自己卻去罵考官呢?”

【原文】

張由此折節自持,善日加修,德日加厚。丁酉,夢至一高房,得試錄一冊,中多缺行。

問旁人,曰:“此今科試錄。”

【譯文】

張畏岩從此改變了過去的作風,自我克制,善行日增,陰德也逐漸積累。丁酉年,他夢見自己在一所高大的房子裡得到了一份科舉考試的錄取名冊,其中有很多行是空缺的。

他詢問旁邊的人,說:“那是今年科舉的錄取名冊。”

【原文】

問:“何多缺名?”

曰:“科第陰間三年一考較,須積德無咎者,方有名。如前所缺,皆系舊該中式,因新有薄行而去之者也。”

後指一行雲:“汝三年來,持身頗慎,或當補此,幸自愛。”

是科果中一百五名。

【譯文】

他好奇地問:“為什麼會有這麼多空缺呢?”

對方答道:“對于那些參加科舉考試的人,陰間每三年會考察一次,必須是行善積德并沒有過錯者,才能在上面留下名字。就像前面缺少的,都是原本應該考中的,但是因為最近的品行不好所以除去了名字。”

接着指着後面一行說:“你這三年來謙虛謹慎,自我克制,應該可以填補這些空缺,希望你繼續保持。”

果然,他這次考中了第一百零五名舉人。

【原文】

由此觀之,舉頭三尺,決有神明;趨吉避兇,斷然由我。

須使我存心制行,毫不得罪于天地鬼神,而虛心屈己,使天地鬼神,時時憐我,方有受福之基。彼氣盈者,必非遠器,縱發亦無受用。

稍有識見之士,必不忍自狹其量,而自拒其福也,況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尤修業者所必不可少者也。

【譯文】

由此可以看出,舉頭三尺有神明;趨向吉利躲避兇禍,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務必在内心深處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決不能得罪任何神明,且應當保持謙遜和謹慎,使得天地鬼神都認為我們受到冤屈,同情我們,這樣才能為獲得福氣奠定基礎。那些盛氣淩人的人,一定沒有遠見,即使發達了也沒有福氣享受。

稍微有點見識的人,一定都不會讓自己因為心胸狹窄而拒絕得到福澤。況且謙虛的人有受到教育的機會,這樣能得到無數的好處,尤其是讀書人不能缺少的。

【原文】

古語雲:“有志于功名者,必得功名;有志于富貴者,必得富貴。”

人之有志,如樹之有根,立定此志,須念念謙虛,塵塵方便,自然感動天地,而造福由我。

今之求登科第者,初未嘗有真志,不過一時意興耳;興到則求,興闌則止。

【譯文】

古人說過:“志向決定于想考取功名的人,一定會成功考取功名;志向在于大富大貴的人,就一定會大富大貴。”

人若有了志向,如同樹有了根。隻要确立了志向,就應該時刻保持謙遜,處處為他人着想,這樣自然能感動天地,也能得到福報。

當今那些考取功名的人,最初并沒有真正确立志向,隻是憑一時的興趣,興趣來了就參加考試,興趣沒了自然就停下了。

【原文】

孟子曰:“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

予于科名亦然。

【譯文】

孟子說:“大王既然這麼喜歡音樂,那麼齊國被您治理得也差不多了?”

我認為考科舉也是這個樣子。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854頁英文書8.7元!買到就是賺到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1 閱讀: 4
親愛的書友,晚上好呀! 今天,你讀書了嗎? 小時候最喜歡的書,就是童話故事了。《醜小鴨》《賣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裝》這些小學時讀過的故事,早就深深地刻進了記憶裡。 小圖今天想帶給大家的書,是英文版《安徒生童話精選》。 ...

易經很玄妙嗎?掌握三個入門必備訣竅,簡單易懂,建議收藏學習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0 閱讀: 10
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易筋經》 《易經》為大道之源,民間流派很多,細說起來似乎非常神秘。前段時間收到了一些讀者的私信:它的規律是什麼?很玄妙嗎?如何入門并運用呢?如果讓我回答的話,我覺得我說不出來,可是遇到事情下意識就會順應規律去做,應物而動順勢而為。 ...
拉薩市深挖文化資源提升旅遊魅力

拉薩市深挖文化資源提升旅遊魅力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0 閱讀: 11
仲秋時節,拉薩街頭,日光傾城,一路美景不斷。近年來,拉薩不斷探索文旅融合新模式,以獨特的高原風光、民俗風情,以及豐富的曆史文化遺産,成為遊客向往的“打卡地”。數據顯示,2024年1至7月,拉薩共接待國内外旅客2671.38萬人次,同比增長16.85%,實現旅遊總收入342.12億元,同比增長13.95%。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如何更好保護傳承民族特色文化、打造文旅産業新高地?拉薩市城關區八廓街給出答案。國慶假期,八廓街比以往更加熱鬧。漫步八廓街,街巷縱橫、店鋪林立、人來人往。八廓街旅拍走俏市場,行走在街上,随處可見身着藏裝的遊客拍攝寫真,作為西藏之旅的珍貴記憶,旅拍店的店主們也提供多樣化的藏裝供遊客選擇。由于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傳統面貌和居住方式,八廓街如今已成為藏裝旅拍熱門打卡地之一。...

讓“錢學森”成為“錢學森”,讓“貝多芬”成為“貝多芬”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9 閱讀: 10
南都訊 10月7日,由暨南大學和華南師範大學聯合舉辦的柳恩銘博士新著《四書心讀》首發式在華南師範大學石牌校區圖書館舉行。中山大學黨委書記、廣東省教育工委書記、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朱孔軍,暨南大學黨委書記林如鵬,華南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王斌偉,廣東省作協主席蔣述卓等嘉賓和學界代表百餘人出席了活動。 ...

第五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公布“五大獲獎圖書”和“十本評委會推薦圖書”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9 閱讀: 13
深圳商報·讀創客戶端記者 文燦 劉育銮 11月3日,第五屆“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正式公布“五大獲獎圖書”和“十本評委會推薦圖書”。 “坪山自然博物圖書獎”是深圳市坪山區所舉辦的首個自然類圖書獎項,當下,已成為國内自然博物出版領域的風向标,也是國内出版領域具有獨特定位的重要圖書獎項。該獎每年一屆,關注和評選具有嚴謹科學态度、人文關愛情懷、推動現實變革、惠潤百姓生活的自然博物好書,獎勵有思想、有視野、有文采的作家,緻力于傳播自然博物理念和認知,倡導日常發現自然、感知自然、熱愛自然,培育自然博物素養,催生自然博物文化生活風尚。...
古代中國人喝不喝開水?答案出人意料

古代中國人喝不喝開水?答案出人意料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3 閱讀: 49
中國古代的開水文化開水習慣的起源在當今社會,喝燒開的水已成為許多人的生活習慣。即便在一些地區出現了“直飲水”,人們仍然傾向于将其視為“生水”,難以完全接受。這一習慣背後有其科學依據:燒開水能有效殺滅水中的寄生蟲卵和細菌,同時部分礦物質會以水垢的形式析出,降低水的硬度,減少泌尿系統結石的風險,從而有益于人體健康。...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