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陳繼明老師倡導的“補下啟中”
劉方柏先生在《重急奇頑證治實》(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6)第一篇(重症篇)的最醒目的開篇文章《“絕招”嫁接更能創造奇效——重證臌脹》一文中,提及“補下啟中”法并說“此法是我從南通名老中醫陳自明那裡學來的”。很遺憾,劉方柏先生把陳老的名字寫錯,應該是“陳繼明”。
陳繼明老師出身中醫世家,又畢業于上海中國醫學院,中醫功底深厚。上自《内經》、《傷寒雜病論》下至近代諸家,尤其對張景嶽《景嶽全書》、葉天士《臨症指南》、吳鞠通《溫病條辨》、王孟英《溫熱經緯》、俞根初《通俗傷寒論》多能大段背誦,信手拈來。講課深入淺出,旁征博引,臨床疑難危重症多能力挽狂瀾或出奇制勝。寫作著書從不用草稿,一揮而蹴,一氣呵成。上世紀50年代錯劃為右派,60年代文革中又受沖擊、抄家,文稿散失諸多,甚為可惜。
我從1964年畢業實習在南通市中醫院,畢業後留在該院工作至1978年。其間老師講課、查房以及門診的諄諄教導、傾囊相授,使我受益終生,沒齒難忘。1978年赴京學習工作時,陳老師還将他自己案頭熟讀的《重訂通俗傷寒論》贈送給我,我收藏至今,永難忘懷。
其實劉方柏先生文中提及的“補下啟中”隻适用于雖脾虛水濕不運、然肝腎陰血極度損傷情況下,重用生、熟地黃補下以啟中,“使其下焦氣化,中焦運行,壅滞得以疏通”。其他治療頑固臌脹(肝硬化腹水)陳繼明老師尚有通補奇經法,開郁通絡法等。此外《神農本草經》謂地黃“味甘寒,主治折跌絕筋、傷中、逐血痹、填骨髓、長肌肉”重用地黃發揮其“育陰逐痹”治療由氣及血的疑難病确有重要作用。故學習陳繼明老師“補下啟中法”驗證于臨床,其療效确實不同凡響。對肝硬化(肝癌)腹水晚期、低蛋白血症,有顯著減輕、或者消除腹水,改善臨床症狀的同時其肝功能及生化指标均相應改善。(詳見陳繼明老師遺著《肝炎與肝硬化的中醫治療》)。另外臨床應用于脾虛腎虧、運化失司,戕及陰血之肝腎綜合征,原發性血小闆減少症、再生不良性貧血、不全性腸梗阻等均可獲效機。
我曾治療患者劉XX,女,39歲,主訴:劇烈下腹脹痛反複發作1年餘,加重半年。一年前(2018年10月)出現下腹部脹痛,腹部平片示:腸管脹氣伴液氣平面。2019年2月胃鏡:慢性非萎縮性胃炎,淺表潰瘍,HP(—)。腸鏡正常。腹部超聲檢查未見異常。在急診對症治療後好轉。此後反複發作,嚴重時坐卧不安,臍下壓痛,僅能仰靠,按之如鼓,且每次發作體重增加3斤左右,大便幹結,2-3天一次,先球後稀,不成形。舌淡苔膩,脈沉細滑。
先經大黃甘遂湯、桃核承氣湯均有暫效,但數日後又反複,複查苔膩根厚,脈短滑(右偏弦滑)兩尺不足,慮其脾失健運,又複攻伐,腎氣陰津不足,改拟補下啟中:熟地60g巴戟天10g 龜闆30g 山萸肉15g山藥15g 枸杞子15g 肉桂2g生黃芪15g 枳實12g 黨參10g仙靈脾10g 莪術15g共十四劑。服藥2周後腹脹痛症狀基本解除,後熟地黃加至90g,又十四劑藥後脹痛完全消失,腹形複原如初,舌苔反漸化如常(附圖)。
治療前腹平片治療後腹平片
服藥2周後的腹平片液平消失
此後雖有所反複但較前已明顯改善。确能證明張景嶽引王永雲:“下焦氣乏,中焦氣壅,欲散其滿,則更虛其下,欲補其下,則滿甚于中,治不知本而先攻其滿,藥入或減,藥過依然,乃不知少服則資壅,多服則宣通,峻補其下,以疏啟其中,則下虛自實,中滿自除”,對照此案,教訓深刻,感歎古人之經驗可貴,陳繼明老師倡明的“補下啟中”指導治療疑難雜症的理論及臨床價值顯而易見。
陳老師還總結了“補下啟中法”的用藥,有壯陽和填陰的側重,補真陽行腎氣可借鑒《張氏醫通》啟峻湯臨床常用附子、肉桂、黃芪、黨參、仙靈脾、肉苁蓉、山萸肉、山藥、茯苓等,務使氣得峻補,則上行而啟中,中焦運行,壅滞疏通,中滿自消,下虛自實。看真陰枯竭,餘用大熟地(120g)配合枸杞、萸肉、苁蓉、首烏、山藥、龜闆等原味滋填,育陰化氣,常收到意外之效。
總之,溫補腎陽,有補火生土之意,而峻補真陰,亦有濡養脾陰之功。因火衰不能生土者,溫腎即所以補脾,因陰傷而脾土遲運者,滋腎亦可以贊化。
陳繼明老師是守正創新,傳承精華的楷模,當之無愧的一代宗師,值此老師逝世30周年之際,以作紀念。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