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堂】五行學說的基本概念和屬性
五行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的屬性概括。這裡的“五類事物”不能單純理解為“五材”或“五元素”,而應理解為包括五方、五時、五化、五色、五味、五髒、五腑、五官、五華、五志等廣義的事物。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居于黃河中下遊的中原地帶,以此為基點,在空間上可以分為東西南北中五方,而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産實踐中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又認識到與五方密切相關的天之五星的運行可引起五時季節的氣候變化,進而又産生自然界生長化收藏的物候變化,這些氣候與物候現象與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五種基本物質的運動變化如樹木的生發、火苗的炎熱、土地的受納、金屬的沉降、水的潤下密切相關,在此基礎上,古人進一步認識到,木、火、土、金、水五種變化是構成宇宙間萬事萬物的五種基本功能元素。在後來的發展中,五行的意義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已不再是指五種物質本身的運動,而抽象為代表五大類事物屬性的哲學概念。而五大類事物屬性的代表——五行的周期性變化,是伴随太陽的升起降落的晝夜周期循環以及地球圍繞太陽轉的四季(五季)周期性循環而發生的。因此,從本質意義上來說,五行是自然界陽氣變動的五種過程或五個階段,即木代表春季陽氣初生,火代表夏季陽氣盛長,土代表長夏陽氣由隆盛向收藏的轉化,金代表秋季陽氣盛長,水代表冬季陽氣潛藏。
五行學說,是古代哲學家以木、火、土、金、水五類基本事物的功能屬性為代表,來歸類自然界事物的屬性,并以五行之間的相互資生、相互制約關系來闡釋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複雜的運動變化規律。五行學說認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靜止的,而是在不斷的相生、相克的運動之中維持着協調和平衡。
中醫學理論體系在其形成過程中,同樣受到五行學說的深刻影響,因此與陰陽學說一樣,五行學說亦成為中醫學獨特理論體系的組成部分。故《素問·天元紀大論》說:“夫五運陰陽者,天地之道也。”
五行的特性: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長期的生活和生産實踐中,對木、火、土、金、水五類事物進行細緻觀察的基礎上,逐漸歸納和抽象所形成的理論認識,用以分析各種事物的五行屬性和研究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因此,五行的特性,雖然來自“五材”“五元素”,但實際上已超越了木、火、土、金、水具體物質的本身,而具有其廣泛的哲學涵義。《尚書·洪範》所說的“水曰潤下,火日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穑”是對五行特性的經典概括。
“木曰曲直”:是指樹木的生長形态能曲能直,舒展柔和,引申為生長、升發、條達舒暢之意。凡具有這些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木。
“火日炎上”:是指火具有溫熱、上升的特性,引申為溫暖、升騰之意。凡具有這些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火。
“土爰稼穑”:“爰”,通“曰”;“稼”,即種植谷物;“穑”,即收獲谷物。“稼穑”,泛指人類播種和收獲農作物的農事活動,引申為生化、承載、受納之意。凡具有這些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土,故有“土為萬物之母”之說。
“金曰從革”:“從”,順也;“革”,即變革。“金曰從革”本意是指金屬的産生源于變革,後來引申為肅殺、收斂之意。凡具有這些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金。
“水曰潤下”:是指水具有滋潤和下行的特性,引申為寒涼、滋潤、向下之意。凡具有這些作用或性質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水。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