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一齋臨證推求——同中有異咳痰喘
玉一齋臨證推求
——同中有異咳痰喘
肺系疾病咳、痰、喘,在不同的症候群中具有不同的屬性。在治療原則上,宣肺與肅肺、止咳與平喘、止咳與化痰、化痰與平喘,同中有異,異中有同。何況肺系疾病多寒熱錯雜,宣肅之間,需要把握溫清與散斂的輕重比例。更有肺病與其他髒腑互相連累的情況存在,需要運用整體觀念辨而治之。謹示數方。
(1)蘇沈九寶湯例
案1
咳嗽 邵某,女,49歲,2005年9月20日就診。
主訴:咳嗽已1個月有餘。
晝夜均咳,以幹咳為主,痰少質黏色偏黃,咽癢,無發熱,晨起面腫,舌淡紫黯,苔薄白,脈細。服甘草合劑等無效。有腎結石、心律不齊病史。寒熱錯雜之咳,治以溫清并舉,宣肺化痰止咳。
蘇沈九寶湯加減:麻黃6g,肉桂6g,杏仁12g,桑白皮12g,薄荷10g,烏梅12g,紫蘇12g,柴胡24g,黃芩12g,款冬花12g,紫菀12g,百部12g,天南星12g,7劑。
二診(9月27日):咳止,痰消,唯咽仍癢。上方去肉桂、麻黃,加玄參15g,麥冬10g,予10劑服用2周善後。
案2
喘證 吳某,女,28歲,職員,2006年10月24日就診。
主訴:素有哮喘史,近日複發,日不喘而夜喘,因喘導緻難以入睡,無痰,舌淡紅,苔薄,脈細滑。診為喘證(哮喘急性發作)。
蘇沈九寶湯加味:麻黃10g,肉桂10g,杏仁12g,紫蘇葉10g,薄荷葉10g,陳皮12g,烏梅12g,桑白皮12g,大腹皮10g,枳實12g,半夏12g,煅石膏15g,甘草10g,幹姜10g,全瓜蒌15g,7劑。
二診(10月31日):服藥至第3日夜間自覺身熱汗出喘止。原方去麻黃,加黃芩15g,石膏增至30g,予7劑以資鞏固。
蘇沈九寶湯治老幼素有喘急,發則連綿不已,咳嗽哮吼,夜不得眠方。案1咳嗽纏綿月餘,面腫苔白為有寒,痰黏色黃為有熱,法宜寒溫并用,麻黃、肉桂配黃芩、桑白皮是其主要體現,7劑咳止。案2與案1相反,無寒無熱,同樣以此方寒溫并用立法,3劑喘平。此方寒溫并用不僅可以用于寒熱錯雜,而且可以用于無寒無熱之證,後者以其性相抵而其斂散之功相疊之故也。
(2)滾痰湯合雙玉散例
案3
王某,男,62歲,退休,2005年12月27日就診。
主訴:咳嗽、咯痰1個月餘。
起始于感冒後,咳嗽、咯痰長達1個月餘,痰白質稠,素有便秘,舌紅、歪斜,苔灰黃膩,脈弦滑。有腦梗死病史。腑實肺熱之咳嗽;治以通腑清肺化痰。
滾痰湯合雙玉散加減:礞石12g,生大黃10g,黃芩12g,石膏12g,寒水石12g,連翹12g,山栀15g,甘草10g,紫菀12g,7劑。
二診(1月10日):服藥後即咳平痰止。
肺與大腸相表裡,腑氣不通,氣滞痰壅,上逆于肺,發為咳痰。故咳嗽痰喘之疾而兼便秘者,最宜通腑瀉肺。滾痰湯取礞石燥悍中墜之性,善能攻逐陳積伏匿之老痰;生大黃滌蕩實熱,開痰火下行之路;黃芩清胸中諸熱,此治痰必清火也。現今沉香質量甚成問題,素興棄之不用。患者舌苔灰黃膩,故用雙玉散(石膏、寒水石)加山栀、連翹等寒涼藥清熱瀉火,祛痰止咳。
(3)杏蘇散例
案4
周某,女,職員,2006年2月10日就診。
主訴:咳嗽1周。
感冒後咳嗽不止,已1周,夜間為甚,痰多質稀,色黃白相兼,舌淡紅,苔薄黃,脈細弦。證屬外感咳嗽;治以宣肺化痰。
杏蘇散加減:紫蘇葉9g,杏仁6g,桔梗6g,茯苓9g,半夏6g,陳皮12g,枳實3g,柴胡24g,細辛3g,薄荷葉15g,五味子9g,百部6g,旋覆花9g,大棗2枚,7劑。
二診(2月17日):訴服藥三、四劑即愈。
杏蘇散出自《溫病條辨》,為治涼燥之方。“燥病屬涼,謂之次寒,病與感寒同類(沈目南《燥病論》)”。本案痰多質稀,杏蘇散加柴胡、細辛,稍佐薄荷葉、五味子以牽制過溫之性,相反相成,收散并舉;以旋覆花、百部替前胡,以枳實替枳殼,祛痰降氣與潤肺止咳同求。
(4)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例
案5
付某,女,44歲,主婦,2006年11月2日就診。
主訴:近日哮喘複發,氣急而促,夜間為甚。
素有過敏性鼻炎,伴鼻塞流涕,怕冷,手足欠溫,腰酸,舌淡紅,苔白膩,脈細弦。他院予服開瑞坦等藥療效不明顯。證屬寒哮;治以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加味:麻黃9g,杏仁9g,石膏15g,甘草9g,幹姜18g,肉桂6g,桑白皮9g,蘇子9g,7劑。
二診(11月9日):服藥2劑即夜半不喘矣,唯仍鼻塞流涕,後調治過敏性鼻炎。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中因石膏大寒,故全方定性為辛涼宣肺、清熱平喘之劑,似乎不适合用于治療寒證。但通過配伍幹姜、肉桂散寒溫肺化飲,再伍以桑白皮、蘇子化痰洩肺,寒溫并用,溫多于寒,降氣平喘,治寒哮無妨。
(5)清氣化痰丸例
案6
朱某,女,主婦,2005年7月15日就診。
主訴:咯痰色白質硬,已有2周。
氣短,胸悶,舌偏黯紅,邊有齒痕,苔白膩,脈細。咯痰屬熱;治以降氣化痰。
清氣化痰丸加減:杏仁12g,陳皮12g,瓜蒌仁12,天南星10g,半夏12g,浙貝母6g,側柏葉10g,桑白皮12g,枇杷葉10g,旋覆花10g,7劑。
二診(7月22日):咯痰症狀消失,再予原方7劑以資鞏固。
清氣化痰丸出自《醫方考》,治痰熱咳嗽。本案并不咳,苔白膩,且痰色不黃而白,初看似方證不合。但細究之,痰色雖然不黃,但質稠厚膠黏,實乃熱煉而成;苔雖白膩,但舌質偏紅,示有内熱存在;雖然不咳,但咯痰豈非肺失肅降,故藥服僅7劑痰即消盡。
(6)清金化痰湯例
案7
蔣某,男,72歲,退休,2004年2月3日就診。
主訴:喉癢咳嗽,痰多色黃,已有1周。
胃脘疼痛,舌紅,苔白膩,脈弦。素有慢性支氣管炎、血吸蟲病及早搏病史。痰熱蘊肺;治以清肺化痰止咳。
清金化痰湯加味:山栀12g,知母12g,貝母6g,桑白皮12g,桔梗6g,茯苓15g,麥冬12g,陳皮12g,白術20g,款冬10g,生地12g,枇杷葉10g,白芍30g,甘草6g,元胡30g,14劑。
二診(4月10日):諸症消失。2005年11月随訪亦未有複發。
本案為慢性支氣管炎複發,方宗清金化痰湯(《醫學統旨》)加味。山栀、貝母、桑白皮清熱瀉火,知母、生地、麥冬清熱養陰,款冬、枇杷葉降氣化痰,桔梗開宣肺氣,陳皮、茯苓、白術健脾化痰。諸藥配伍得當,所以有效。
(7)龍膽瀉肝湯例
案8
稽某,男,67歲,退休,2007年4月17日就診。
主訴:近日幹咳頗甚,伴口苦,乏力。
4月11日曾發熱至39℃,翌日熱退,舌紅,舌下絡脈顯露,苔黃膩,脈細弦。治以化痰止咳,清肝膽濕熱。
龍膽瀉肝湯加味:龍膽草10g,山栀12g,黃芩12g,柴胡10g,葛根15g,車前草15g,澤瀉12g,當歸12g,生地15g,甘草10g,魚腥草30g,側柏葉15g,射幹10g,麥冬15g,7劑。
二診(12月1日):咳減八成,口苦基本消失。
口苦、苔黃膩示肝經邪熱,“木火刑金”緻咳;肝宜升不升,導緻肺宜降不降而緻咳。但以龍膽瀉肝湯清除肝膽濕熱為主,并未投入止咳藥物而咳自減。充分體現了肝肺相關的髒腑整體觀念。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