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堪稱封神的千古名句!
①
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過分的追求功名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過多的積斂财富,必定會遭緻更為慘重的損失。
所以說,人要是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才可以保持長久的平安。
“千古第一貪”和珅,是一個鮮活的例子,說貪戀權财,曆史上沒有人能比得過他。
在追求權利上,和珅從擁有一個小小的爵位開始,到後面在朝堂身居十幾個要職,成為名副其實的“第二黃帝”;
在追求财富上,他的貪欲使他從每年僅領取俸祿160兩,到私吞贓款,第一次嘗試财富帶來的快感。
再到家産11億兩,這可是相當于當時朝廷15年的财政收入啊,可謂真正的富可敵國。
不管是權傾朝野,還是富可敵國,過度追求之後,最後就是被革職被抄家,弄的一無所有,锒铛入獄。
終了,一條白绫加身,年紀輕輕就成了吊死鬼。
正如詩仙李白在詩中說的一樣,“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功名利祿不會一直長存,倘若常在,那麼漢水就要向西北倒流了。
近代中國著名記者、出版家鄒韬奮先生說:
“一個人光溜溜地到這個世界來,最後光溜溜地離開這個世界而去,徹底想起來,名利都是身外物……”
鄒韬奮先生的這句話完全是領悟到了老子智慧的真谛。
名利富貴皆是浮雲,看破之後,得亦不喜,失亦不憂,知足方能常樂、常安。
此為人生最佳狀态。
②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老子·德經·第七十六章》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人在活着的時候身體是柔軟的,死了以後身體就變得僵硬。草木生長時是柔軟脆弱的,死了以後就變得幹硬枯槁了。
所以堅強與死是同類的,柔弱與生是同類。
因此,用兵逞強就會遭到滅亡,樹木粗壯就會遭到砍伐。凡是堅強的往往處于劣勢,相反,柔弱的往往能處于優勢。
這就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了吧。
老子的思想就是這樣深邃、拗口,但你真正理解到了便瞬間覺得醍醐灌頂。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非常有意思的一段話:
你拖延症嚴重,不到最後一刻你不開始,說明你效率很高,爆發力強。
你三分鐘熱度,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說明你精力充沛,好奇心強。
你選擇困難,說明你思考辯證,你恐懼内向,說明你專注自我。
你不善言辭,說明你為人質樸醇厚。
一個人最大的缺點裡藏着一個人最大的優點。
以上這段話像極了老子這句話的意思,也正如老子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福禍相生、有無互通,聖賢的人都能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他們方正卻不割疼他人,銳利卻不傷害他人,直率卻不放肆,光芒萬丈卻不刺眼。
③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老子·德經·第四十一章》
③
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士聽了道的理論,勤懇、堅持不懈地去實行它;中士聽了道的理論,半信半疑;下士聽了道的理論,大笑不止,認為荒誕不稽。老子按人對道的領悟層度,将人分為三等。分别是不懂裝懂嘲笑置之的下士,将信将疑、内心揣度的中士,堅信并執行到底的上士。生活當中,往往有很多人,因為自己的思想覺悟沒那麼高,理解不到一些問題的本質,卻在最淺顯的程度上嘲笑他人。 就像“井底之蛙”一樣,永遠活在自己的那片天空。所以它想象不到這個世界上還有大海和天空這麼廣闊而浩瀚的存在,當你給他講大海、講天空,它肯定會哈哈大笑。有另外一些人,他們富有探索精神,有一顆上進的心。但卻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幹擾,做事情經常半途而廢。就像小學語文課本上,我們大家讀過的小猴子下山的故事一樣。小猴子分别摘了玉米、桃子和西瓜,卻都扔了去追兔子,最後隻得空着手回家去。當然生活中也有像唐僧取經一樣,永遠躬耕在路上的人。唐僧對佛法的追求不會因為路途的妖魔鬼怪而輕易放棄,也不會因為九九八十一難而裹足不前。他崇尚佛法、嚴守清規戒律、有着自己堅定的目标,認準目标後不畏艱險、不辭勞苦、勇往直前。就像老子描述的上士一樣,所以唐僧最終實現了理想目标,取得了真經。希望我們都能成為上士,在人生之路上播撒希望的種子,收獲滿滿的成功。
END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