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生姜亦食亦藥,食用也需注意這些宜忌
生姜既是日常烹饪增鮮提味的調味品,又有着醫療保健功效。姜分為生姜、幹姜和老姜,其功能各異。日常佐餐調味常用生姜,也叫鮮姜、春姜、仔姜或嫩姜,含水分多、鮮嫩,适合炒菜、涼拌菜和煮湯。如果種植超過10個月,纖維質會增多,辣味更重,就被稱為老姜。生姜晾幹水分後,制成幹姜、炮姜等入藥。
入馔風味美
我國人民有食用生姜的悠久曆史,《論語》中就有孔子“不撤姜食”的記載。李時珍贊頌姜的妙處是:“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和,可果可藥,其利博矣”。北宋大文豪蘇轼在《東坡雜證》中也記載,錢塘淨慈寺有和尚八十多歲,顔如童子,問其故,答曰“餘服生姜四十年,故不老雲”。
生姜是一種常用的香辛調料,加到菜肴中後,可使風味更加鮮美。比如,炖雞、鴨、魚、肉時放些姜片,可使肉味醇香;做糖醋魚時用姜末兌汁,甜酸味更濃;将姜末與醋相拌,用來蘸食清蒸螃蟹,不僅可去腥嘗鮮,而且可借助姜的熱性平衡螃蟹的寒涼之性;将冰凍的肉類、禽類和海味河鮮在加熱前先用姜汁浸漬,可起返鮮的妙用。姜不僅能去除牛羊肉、海鮮類食物的膻腥味,也能通過增加消化液分泌來助高蛋白食物消化吸收。常言道:“吃肉配姜好消化”,就是這個道理。
入藥功效奇
生姜藥食同源,既可調味,亦可為藥。民間流傳“冬吃蘿蔔夏吃姜,不勞醫生開藥方”“不可百日無姜”“常吃生姜,不怕風霜”“家備小姜,小病不慌”等說法,就是對生姜防病治病作用的精辟概括。
《神農本草經》将幹姜列為中品:“幹姜,味辛溫。主胸滿咳逆上氣,溫中,止血,出汗,逐風濕痹,腸澼下痢。生者尤良。久服去臭氣,通神明。”《傷寒論》中記載了113個方子,其中超過30%的方子裡用到了姜。
中醫認為,生姜味辛,性微溫。入脾、胃、肺經。具有發汗解表、開胃健脾、除濕解毒、溫肺止咳、散寒止痛、溫中止嘔等功效。
對于陽虛體質者手腳冰涼、畏寒怕冷、乏力易困等症狀可起到很好的改善作用。喝杯生姜紅糖水,有利于發汗解表,散寒暖中;生姜加點醋,水煮沸,趁熱服下,可治胃寒疼痛,也可用于食欲不佳、消化不良;生姜、大蔥适量,加食鹽炒熱,用布包好,熱敷腹部,可治療受寒腹痛腹瀉、行經腹痛;用姜水泡腳能溫通經脈,有效改善微循環,緩解手腳冰冷症狀,并對風濕寒痹效果明顯。
姜有止嘔的功效。生姜、橘皮共煎服,有止痛止嘔之效;把生姜搗碎,加蜂蜜或紅糖,煎水飲之,既可止嘔,又能鎮咳化痰;甘蔗汁中加入姜汁,可療妊娠嘔吐。
将芋艿削皮搗爛如泥,與等量生姜汁一起拌勻,再加入适量面粉,調成糊狀,攤于布上,敷患處(冬季宜加熱後敷),每日更換兩次,可治療跌打扭傷、慢性肋間神經痛等;生姜、大蒜搗汁外敷,可緩解風濕性關節痛。
生姜還有解毒作用,如生半夏、生野芋或生南星、魔芋等引起中毒,急速嚼生姜,可以緩解中毒症狀。生姜亦能解魚蟹毒。
生姜中所含的姜油萜、姜烯等物質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和抗凝血功能,可抗炎、鎮痛,預防血栓,尤其對關節疼痛有明顯改善作用,同時還能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抑制膽結石的生成。
食用有宜忌
生姜雖然好處多多,但食用時需根據個人體質和具體情況而定,決不可盲目吃。内熱陰虛火旺者,常表現為心煩失眠、口燥咽幹、燥咳少痰、大便秘結、痔腫便血等,吃姜往往會加重病情。
另外,已經腐爛的生姜不能吃,切開顔色變褐的生姜也不要吃。有人認為“爛姜不爛味”,其實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已經腐爛的生姜會産生一種毒性很強的有機物黃樟素,能使肝細胞變性,尤其有肝炎病史的人更不要吃腐爛的生姜。
吃姜時間也要注意。一般宜在早上吃姜,可升發陽氣。因姜有發散之性,晚上吃容易導緻心神不得收斂,對健康不利。故有“早晨吃姜如同參湯,晚上吃姜如同砒霜”之說。
姜皮略呈涼性,有利水作用,一般情況下吃姜無須去皮。
此外,購買生姜要選新鮮品。一般色澤幼黃、含水量多,皮薄而有光澤,用指甲容易刮擦者為鮮姜。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