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趣聞之四十六:翣、箑、萐、菨、扇
漢字趣聞之四十六:翣、箑、萐、菨、扇
字号:大 中 小
上周去國博參觀,裡面有一個《小品大藝—明清扇面藝術展》,展出的都是明清兩代扇面繪畫。展覽中有一塊介紹扇子發展史的展闆,裡面涉及到三個字(翣、箑、萐),我是一個也不認識。回家後趕緊查找資料,初步搞明白後寫于此,顯擺、顯擺。
翣(shà):
由這個字的字形可以看出,這個物件是羽毛做的,形狀就像一個長柄扇子,是古代棺飾,垂于棺兩旁,屬于禮器。《說文》:“翣,棺羽飾也。天子八,諸侯六,大夫四,士二。”《周禮》:“大喪持翣。”
箑(shà):
《說文》:“箑,扇也。”
萐:
0 && image.>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image.*700/image.width;}}">
小篆
《說文》:“萐莆,瑞艸也。堯時生於庖廚,扇暑而涼。”
菨:
0 && image.>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image.*700/image.width;}}">
小篆
在現代漢語了的解釋是:“清廉、廉潔。《玉篇》:‘菨,清也,’”并說:“古同‘箑’”。
扇:
0 && image.>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image.*700/image.width;}}">
0 && image.>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image.*700/image.width;}}">
小篆
本義是門扇,這是一個會意字,表示門像鳥的翅膀那樣可以開合。《說文》:“扇,扉也。”段玉裁注:“從羽者,如翼也。”後來引申為現在扇子含義。
由上面幾個字的來曆可知:中國人最早的扇子就是一個大樹葉,而人工制作的大扇子(如:翣,《小雅》:“大扇謂之翣。”)則是用做禮儀的。翣就像一長柄羽毛扇,是出殡時的儀仗,按照不同的等級适用。天子,五重八翣(40隻),諸侯,三重六翣(18隻)。後來又用作宮殿的陳設,顯示威嚴。最早用山雞毛唐朝改為孔雀毛,在大的慶典上陳列156翣,左右各78翣,也頗氣派。
翣還具有實用功能,皇帝大臣出行,整齊排列是威嚴和氣勢,平時起風了用它遮擋風塵,太陽毒了,擋一擋太陽。于是,這翣改為絲絹和羅紗為面,出現了宮扇的雛形(這種長柄扇叫障扇也叫掌扇),再後來引入了納涼的功能(柄也由長變短),于是也有了扇子的專用字:“箑”。
0 && image.>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image.*700/image.width;}}">
古畫中的掌扇
“箑”是由“翣”而來,剔除掉翣的禮儀功能,成為了納涼工具,“箑”成了扇子的專用字。由羽字頭改為了竹字頭,說明扇子的材質發生了變化,由“羽”而化作“竹”,由羽毛時代進入了竹木時代。進而又出現了“菨”,說明有了草制的(羽化再化艹的原因是我猜想的,不知是不是真是這樣)。《古字通假會典》裡有:“翣本又作菨”。
箑和扇兩個字一開始有區别,箑本義是現在的扇子。而扇字,其本義是門扇(不知這是否就是門的量詞叫做“扇”的由來)。後來人們看到門扇來回開閉,是一種扇動,也能帶起風來,于是人們根據門扇的形式,聯想到了翣,做出扇子。在長沙馬王堆一号墓出土西漢時期用細竹編成的一把扇子,用錦包住邊緣。這把扇子特别像一把菜刀,放大開去就是一個門扇(在古代畫像中,這樣形狀的扇子并不少見。另外,“扇”字在古字典中部首入“戶”部而非“羽”部)。
0 && image.>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image.*700/image.width;}}">
馬王堆出土的扇子
後來“箑”和“扇”屬于同義詞,且一同使用,但用法還是有區别。漢代揚雄作《方言》就提到:“扇,自關而東謂之箑,自關而西謂之扇”(不知這裡的“關”指那一個關口)。在現如今,“箑”一般用在文章裡,而“扇”字則範圍廣大了。
翣、箑、菨這些字雖都作扇子講(且“箑”一直沿用至今),但都争不過後來居上的“扇”字。許多人不知這些字念什麼,有的甚至不知道它們作為扇子的字義(我就屬于全不知者)。在這些字與“扇”字的較量中,還是“扇”字占了絕對的上風。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