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漢儒到宋儒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1-22 文化 閱讀: 3
摘要: 宋儒的經學,與漢儒亦有不同之處。自宋以下,始以孔孟并稱,與漢唐儒周公孔子并稱,大異其趣。此乃中國儒學傳統之絕大轉變,此風雖始于韓愈,實成于宋儒。若謂漢儒為經學之儒,則宋儒可謂子學之儒。說到宋儒,後人極易聯想到理學,并稱其為新儒學。從這個意義上說,理學興起之前的宋儒,已與漢儒有所不同。

從漢儒到宋儒

孔子開創的私學突破了西周官學一統天下,使學校教育從宮廷、官府移到民間,教學對象從貴族擴大到平民,教學内容從“六藝”轉變為以文化典籍為主,教學人員從官員轉移到文士。

私學的教育目标是培養“從政”、“治賦”、“使于四方”的治國安邦的人才,它面向社會招收各階層子弟,為漢初布衣卿相局面的形成準備了必要條件,影響遠遠超出了學校教育的範圍。

從漢儒到宋儒

孔子郵票

繼起的戰國諸子也都是從事私學教育的楷模。他們以私人身份随處講學,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教師,教學内容與社會現實生活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各家私學相互争論,又互相補充,擴大了教育範圍,促進了百家争鳴與學術發展,同時又培育了大批時代急需的人才。

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興起與發展,還促進了教育思想與理論的豐富與發展。不僅諸子百家的著述中保存了大量的教育資料,還出現了像《大學》、《中庸》、《學記》、《勸學》、《弟子職》等教育專著。這些著作闡述了教育的作用、學制體系、道德教育體系、教學原則與方法、教師的地位等觀點,成為該時期學校教育經驗與教育思想的總結,也奠定了傳統教育制度的理論基礎。

從此以後,傳統中國出現了兩種學校教育制度:官學與私學。秦漢以下,私人講學之風延綿不絕,而官學卻時興時廢,或有名無實,從而使私學擔負起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重任,為古代中國的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戰國時期百家衆流的局面,到漢代漸趨消失,惟儒、道、法三家鼎足而立,不過,漢初儒家實居道、法兩家之後。至漢武帝表彰六經,罷黜百家,儒學才得以獨盛。然而,漢儒畢竟與先秦儒有區别可言。

先秦儒的貢獻多在理想方面。其時列強紛争,天下未定,百家競起,各欲揭其主張以為一世之導向。先秦儒為自身争存,亦相務于樹新義,肆博辯。故其貢獻多在此。

漢代南北一統,天下局面大變。其時的當務之急是求實際之治平。漢初君臣本身初無學術修養,然來自民間低層,故深知百姓疾苦,極欲與民休息,道家清靜無為之說遂乘時興起。

然無為而治,事不可久,故漢初政治實乃一依秦制,承續法治之軌轍。及至董仲舒向武帝獻策,力言複古更化。複古乃複周之古,更化則更秦之化。周代綿曆八百年,秦朝二世而亡。漢儒吸取前朝曆史教訓,側重于以史為鑒,力言治道。欲效法周朝,必上本之于六藝經典。當時謂六經起自周公、成于孔子之手。尊孔必尊周治。尊周治則必尊周公,尊六藝。故漢武帝興太學,立五經博士,專以六藝設教。

漢儒尊經尤重于尊儒。在漢儒心目中,《論語》與《孝經》并列為小學教本。《漢書·藝文志》分群書為七略,首六藝略,次諸子略,儒家者言居諸子略之首。《論語》《孝經》則同附六藝略之後。此乃漢儒的學術分野。《史記》《漢書》儒林傳所列諸儒,皆起漢初,曾子、子思、孟子、荀子均不在其列。

《史記》《漢書》所列諸儒,乃一代之新儒,以傳經言治為業,與戰國諸儒以明道作人為倡,有明顯的差别。換言之,先秦儒在漢儒看來,不過屬百家言而已,而漢儒傳經,乃所謂王官之學。先秦儒興起于民間,而漢儒則主張于朝廷。(參見錢穆《朱子學提綱》)

三國兩晉時期,天下分崩離析,莊老道家更叠興起。然老子言:“不學無憂”,莊子則不聚徒講學,故道家之弊在輕學,乃不尊師。又值佛教東來,其先尚是道家言在上,佛家言居下。南北朝以來兩家地位互易,佛家轉踞道家之上。儒家經學雖尚不絕如縷,但在儒、道、佛三足鼎峙中為最弱一足。

有唐一代儒學最為衰微。其時社會充斥佛教徒與詩人。前者不免帶有出世性,後者則終不免浪漫性。于是,盛極一時的大唐氣象終不免趨于沒落。

唐代人之進身仕途,經學亦遠不如文學地位之高。唐代人無不能吟詩,但絕少能通經。唐代詩人可分儒、道、佛三派,若謂杜甫是儒家,則李白乃道家,王維是佛家。依此分類,唐代詩人中惟儒家人數最少。故就唐代而言,可謂無醇儒,亦無大儒。

唐代儒家首推韓愈,其在提倡古文時,強調發揚儒道,排斥佛、老,旨在恢複古代的儒學道統。然用力雖大,收效甚微。政治上提攜韓愈的乃是賢相裴度,但裴亦信佛。與韓共同提倡古文的柳宗元也信佛。追随韓愈投身古文運動的李翺,作《複性書》三篇,重新闡述儒家義理,然其文亦浸染于佛學。韓李身後,古文運動逐漸衰落,與其互為表裡的儒學複興更不可論。

從漢儒到宋儒

韓愈《馬說》

五代為中國曆史之黑暗時期。其時真可謂天地閉、賢人隐,遠不能與三國兩晉相比。那時雖亂,卻有人在。有了人才,縱是亂,總還有希望可言。世道亂到沒有了人才,便沒有希望了!

宋前承五代亂局,雖稱天下一統,但開國氣象不能和漢唐相比。言外患,北有遼,西有夏。言内憂,則積貧積弱,兵制财制皆待改革。宋代開國六、七十年,儒運方起。漢唐諸儒,多懷升平世之心境,而宋儒似乎擺脫不了撥亂世的心态,不像漢唐儒那樣安和。而其學術門徑,則轉為開闊,能向多方面發展,不如漢唐儒之單純。

宋儒多能議政,又能從大處着眼。其中範仲淹、王安石為最著者。範于慶曆三年(1043年)上疏條陳十事,建議改革吏治、裁汰冗濫、選賢任能,并論減徭役、厚農桑、修武備等事。這些建議大多被仁宗采納,陸續施行,史稱慶曆新政。王安石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要求對宋初以來的法度進行全盤改革,扭轉積貧積弱的局勢。熙甯三年(1070年)開始大力推行改革,史稱熙甯新政。在漢唐諸儒中,惟有賈誼之陳政事疏以及董仲舒之天人對策,可與範仲淹、王安石差堪媲美。

宋代其他諸儒,大體言之,也多能議論朝政,能從大處着眼闡申儒家義理。

北宋儒學大體可分三部分,一為經學,二為史學,三為文學。

宋儒的經學,與漢儒亦有不同之處。漢儒治經多尚專經講習,重在書本文字。所謂通經緻用,僅因于政事,而牽引經義。宋儒經學多能于每一經之大義上發揮。經義即用以治事,治事必本于經義,較之漢儒通經緻用,意義更确切,氣魄更宏大。

北宋諸儒治經,如胡瑗之于《易》《洪範》,孫複之于《春秋》,李觏之于《周官》,皆元氣磅礴,務大體,發新義,不囿于訓诂章句。其他如歐陽修、王安石、蘇轼等,皆研窮經術,尚兼通,且喜辟新徑,創新解,立新義,與漢儒治經大相徑庭。就此而言,北宋諸儒近似于先秦儒。

宋儒擅長于史學,如歐陽修以私人之力獨撰兩部斷代史:《新五代史》、《新唐書》,此前己有了薛居正的《五代史》所寫的《五代史》和劉昫所寫的《唐書》。歐史一出,分别變成了兩部:薛著稱《舊五代史》,歐著曰《新五代史》;劉著稱《舊唐書》,歐著叫《新唐書》。

又如宋代另一部史學名著《資治通鑒》,全書二百九十四卷,是宋儒司馬光奉诏編寫的一部最成功最像樣的編年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曆史。此書直到清代乃至今日,仍是學曆史的人必讀的一部書。清代已有不少人下功夫,然至今還拿不出一部上接這部書的續通鑒來。

其他宋儒,如著有《古史》的蘇轍,專治漢史的劉攽,精于魏晉以後史事的劉恕,著有《唐鑒》的範祖禹,皆堪稱史學大家。一般而論,

宋儒史學顯較漢唐儒為盛。宋儒的史學著述“好創立議論,不專于纂輯叙述考訂而止。于著史考史外,特長論史,此亦宋代學術一新風氣之特征。”(錢穆《朱子學提綱》)

宋儒前承唐代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自歐陽修以下,古文大行其道。王安石、蘇轼、曾鞏尤為一代巨匠。宋詩風格亦與唐詩相異。

唐韓愈始提倡孟子,到宋代王安石特尊孟,奉之入孔廟。自宋以下,始以孔孟并稱,與漢唐儒周公孔子并稱,大異其趣。此乃中國儒學傳統之絕大轉變,此風雖始于韓愈,實成于宋儒。

北宋諸儒,如蘇洵及其子轼,父子為文,皆法孟子,兼參之《戰國策》,有縱橫家氣息。轼尤喜莊子,其弟轍則喜老子,視野開闊,興趣橫溢。若謂漢儒為經學之儒,則宋儒可謂子學之儒。宋儒不僅疑“子”,而且疑“經”。如歐陽修之疑《十翼》,劉恕、蘇轼之疑《周禮》。

漢、唐儒之學,主要在經學,亦可謂其時儒學即經學。宋儒之學不專在經,文史百家之業與經學并盛,故可謂宋儒之學業已成為一種新儒學,經學僅占其一部分。漢唐儒經學之成就,主要在章句注疏,而宋儒經學重在創新義,發新論,亦可謂一種新經學。

“六經”起源甚早,有古代之《六經》,如夏有《易》名《連山》,商《易》名《歸藏》,皆已失傳,僅存《周易》,是為《易經》之前身;又如唐、虞、夏、商均有《尚書》,而古代史書複有三墳、五典,是為《書經》、《春秋經》之始。

除此之外,尚有西周之《六經》。周朝仿古代聖王之制,由史官記言、記事,故《易經》掌于太蔔,《書經》、《春秋》掌于太史、外史,《詩經》掌于太師,《禮經》掌于宗伯,《樂經》掌于大司樂。

“有官始有法,故法具于官。有法斯有書,故官守其書。而《禮》、《樂》、《詩》、《書》複備學校教民之用。”(劉師培《經學教科書》)

東周之時治《六經》者,非僅孔子一家。孔子六經之學,大抵得之史官。如《周易》《春秋》得之于魯太史,《詩》得之于孔子遠祖正考父。“複問禮老聃,問樂苌弘,觀百二國寶書于周史,故以《六經》奸七十二君。及所如辄阻,乃退居魯國作《十翼》,以贊《周易》。叙列《尚書》,定為百篇。删殷、周之《詩》,定為三百一十篇。複返魯正樂,播以弦歌,使《雅》、《頌》各得其所。又觀三代損益之禮,從周禮而黜夏、殷。及西狩獲麟,乃編列魯國十二公之行事作為《春秋》。而周室未修之《六經》,易為孔門編訂之《六經》。”

綜上所述,史上有三種六經,一為古代之《六經》,一為西周之《六經》,一為孔子手定之《六經》。後一種《六經》實為孔門授教之課本或講義。孔門授《六經》,以《詩》、《書》、《禮》、《樂》為尋常學科,以《易》、《春秋》為特别學科,故性與天道,弟子多不得而聞。據漢儒眭弘說,性即《易經》,天道即《春秋》。

“四書”之說最初來自宋儒。說到宋儒,後人極易聯想到理學,并稱其為新儒學。其實,理學家在宋儒中屬後起之秀。理學興起之前,已湧現了一大批宋儒,大多可稱新儒。從這個意義上說,理學興起之前的宋儒,已與漢儒有所不同。(參見錢穆《朱子學提綱》)

在宋代理學家的心目中,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學即是經學,而四書的地位,較其他諸經更重要。首先提出四書并賦以崇高地位的是北宋理學家程颢、程頤兄弟,史稱“二程”。

《論語》列四書之首。此書記載孔子言行,乃儒家最有價值的名著。問世二千多年來,深入世人推崇。

宋相趙“普嘗謂太宗曰:“臣有《論語》一部,以半部佐太祖定天下,以半部佐陛下緻太平。”(《宋史·趙普傳》)

這部書何以名《論語》?《漢書·藝文志》謂《論語》為論纂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之語也。論者,讨論也。語者,聖人之遺言也。該書系經編者讨論後編定之聖人遺言,故名《論語》。

從漢儒到宋儒

論語

全書凡二十篇。前十篇,從《學而》至《鄉黨》,是第一次編纂而成的。“文理精純,章節簡短,文字簡約”。所記大部分為孔子本人的言論,對孔子稱“子”。後十篇,自《先進》到《堯曰》,系第二次續編而成。義理較駁雜,不少篇章與史實相違,章節、文字“長而多”。前十篇約成書于子思,後十篇約成書于子思弟子。

《論語》共計五百零八章,其中關于人格修養與社會倫理的論述約占全書一半。讀《論語》似見孔子其人,亦見其為人;舍《論語》則孔子人格特質無從領略。《論語》的價值就是孔子偉大人格之價值,也是孔子思想行為對後世影響的價值。

《論語》是五經之關鍵。欲通五經之精義,必先明白聖人的微言大義;欲明白聖人的微言大義,必先讀《論語》。孔門最重《詩》《禮》之教。“小子何莫學乎《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言《詩經》者有十多章。“不學《禮》無以立。”言《禮經》者多達四十幾章。

又如“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為政”,語涉《書經》之精義。“然有恒,無大過,思不出其位”乃《易經》之精義。

《孟子》在“四書”中的地位僅次于《論語》。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朱熹将《論語》、《孟子》與《大學》、《中庸》并列,彙為“四子書”,簡稱“四書”。宋代以前,《孟子》地位非甚顯要,宋代之後備受重視。

全書凡七篇,即《梁惠王》、《公孫醜》、《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分十四卷,二百六十一章。

《大學》、《中庸》均為《禮記》之一篇。今本《禮記》九萬餘字,分四十九篇。而《禮記》系“三禮”之一。《周禮》記載國家制度,屬于禮之數,即具體事項;《儀禮》記載世俗儀文,亦屬禮之數。而《禮記》記載抽象道理,屬于禮之義。為孔門弟子及其後學者論述禮的文字記錄,經後人纂輯成書。戴德輯八十五篇,為《大戴禮記》,今存三十九篇。戴聖輯四十九篇,叫《小戴禮記》,即今通行之《禮記》。

《周禮》、《儀禮》為經文,《禮記》為傳文。但經文與傳文并無綱目之分,傳文的價值遠在經文之上。具體的制度、儀文随着時空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而抽象的道理往往垂諸百代而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

孔門本以禮為人格教育之手段,到荀子更是以禮為唯一手段,由“禮”可知儒學之盛衰。

“禮”又是“法”的前身,故“法”起而“禮”廢。“禮”與“法”都有維護社會秩序之功能,但“禮”行之未然之先,“法”則施之既然之後。前者積極,後者消極。

《大學》原為《禮記》第四十二篇,唐代之前并未引起人們的特别關注。唐韓愈等引用《大學》,方才為人注目。宋代二程兄弟對《大學》極為重枧,稱之為“孔子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

經朱熹重新編排的《大學》分為“經”一章和“傳”十章。“經”是孔子的話,由曾子記錄;“傳”是曾子解釋“經”的話,由曾子門人記錄。

“經”一章為全書之總論,以“明明德”、“新民”、“止于善”三者為綱,以“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為目。

三者為儒學教育的宗旨與目标,八條則是實現目标的步驟與手段。隻有按照這樣的步驟與手段去做,才能達到“賢人”、“聖人”的境界,實現“至善”的目标。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明明德”,就是發揚人先天固有的德性;“新民”即革其舊、做新民的意思;“止于至善”就是力求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三者乃《大學》三綱領。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

“修身”是人格教育的基礎。“格物、緻知、誠意、正心”是“修身”的方法,而“齊家、治國、平天下”則為“修身”的目的。

“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也就是說,從天子到平民,無一例外都要把修養自身道德品格作為做人的根本。

傳文十章,前四章(釋“明明德”、釋“新民”、釋“止于至善”、釋“本末”)“統率綱領旨趣”,後六章(釋“格物緻知”、釋“誠意”、釋“正心修身”、釋“修身齊家”、釋“齊家治國”、釋“治國平天下”)“細論條目工夫”。就是說,前四章論述總綱之宗旨,後六章讨論細目與着力之所在。

對初學者來說,第五章闡述的“至善”要領,以及第六章所述“修身誠意”之根本,“尤為當務之急”,切莫以為淺近而忽視之。

《中庸》原為《禮記》第三十一篇。該篇為孔門傳授的心法,即儒家學說的核心。全書凡三十三章。第一章是此書的綱要。以下十章乃子思引述孔子的話,以講清這一章的含意。朱熹認為,子思述孔子所傳之意創作《中庸》:首先說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道”之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其次說明“存養深察”之要;最後說到“聖神功化”之極。

子思,系孔子之孫,相傳受業于曾子。《中庸》原是孔門傳授心得的方法,子思恐怕年代久了傳授會有差錯,“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該書開始隻講一個道理,中間擴散為各種事體,最終又歸結為一個道理。這個道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問。善于學習的人若反複領會探求,必然有所獲益,一輩子也受用不完!

《中庸》一開篇引用程頤的話:“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開宗明義,也可謂解題。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天所賦予的叫“性”,遵循人性的叫“道”,使人遵循人道的叫“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片刻不可離身,可片刻離身的就不是“道”了。“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賭,恐懼乎其不聞。莫見乎隐,莫顯乎微,故君子慎獨也。”君子對于做人的道理,即使沒有人看見也要遵奉恪守,即使暗得看不見也要去發現它,即使物事細微到看不清也要努力表現它。所以,君子在人所不知而己所獨處的時候,尤其要小心謹慎。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喜、怒、哀、樂,都是“情”,其未發,則為“性”。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但其發難免過或不及。隻有未發之時,才能無過或無不及,這就叫“中”;喜怒哀樂都發了出來,還能無過或無不及,即“中節”。發而皆中節,就叫“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說,“中”是天下萬事萬物之本源,“和”乃天下皆可通行的道路。達到了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就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就各得其所而生長繁衍了。

第三十三章為《中庸》最後一章,“子思因前章極緻之言,反求其本”。“本”即《詩經》。這一章分七段,每段都引證《詩經》一句詩,據以論證君子之道及其與小人之道的區别。

(一)“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

(二)“君子内省不疚,無惡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不見乎?”

(三)“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四)“君子不賞而民勸,不怒而民威于鈇钺。”

(五)“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六)“子曰:‘聲色之于以化民,末也。’”用疾聲厲色來教化人隻抓住支枝末節。

(七)用德來教化人輕易如舉鴻毛。“上天之載,無聲無臭,至矣!”上天生育萬物,其道無聲無味,這才是德的最高境界,也是儒家最推崇的治國之道。

總之,四書乃孔門自著之書,實與“六經本先王之舊典”有别。但在宋代理學家的心目中,四書學就是經學。

北宋理學家與其他宋儒學術不同。後者學術三途,一為政事治道,一為經史博古,一為文章子集,皆在外,皆可外向求之。而前者當時自稱其學為道學,又稱理學,亦可稱性道之學或性理之學,也可稱心性義理之學。“而心性義理之學,則一本之于内,惟當向内求,不當向外求。”(錢穆《朱子學提綱》)

北宋諸儒乃外于釋老而求發揚孔子之大道與儒學之正統。理學諸儒則在針對釋老而求發揚孔子之大道與儒學之正統。

南宋朱熹集理學之大成,“绾經學與理學而一之。使經學益臻于邃密,理學益臻于深沉。”(同上)朱熹學術生涯于四書用功最勤最密。四書結集于二程與朱熹。自朱熹創四書學以來,四書成為中國文人學士之必讀書,其地位實已超越五經之上。讀四書,則必讀朱熹《論語》《孟子》集注與《大學》《中庸》章句。自元代開始,直到清末科舉制廢止,六百年間四書和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始終為元明清三代科舉考試的主要内容和評卷标準。朱熹四書學對後世的影響由此可以想見。

傳統教育制度的廢墟之上,仍矗立着兩座豐碑,一座屬該制度的奠基人孔丘,另一座當歸朱熹。中國曆史上還找不到第三人堪與孔朱二子比肩并立。

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用在傳授文化知識,從政生涯較為短促。孔子首創私人講學,廣泛招收學生,培養從政人才,成為中國曆史上影響深遠的第一位教育家。

與孔子相似,朱子生前在政治上并未取得較高的權位,但在民間講學授徒,著書立說,卻影響廣泛而深遠。

從漢儒到宋儒

朱熹

朱子不僅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而且集孔子以來學術思想之大成。

朱子“會諸途而并進,同異趣于一歸”,使孔子以下之儒學重獲新生機,從而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發出莫大聲光,留下莫大影響。(參見錢穆《朱子學提綱》)

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朱子生于1130年,二子相差1680歲,卻不乏相似之處。

孔朱二子生前均不顯達,死後其學說和著述始得到最高統治者的推崇,被尊為聖賢。

孔朱二子皆以主要精力與心血投注教育事業,其教育思想對傳統教育制度産生了深遠而巨大的影響。

孔朱二子都是身教重于言教的大教育家。對自已,學而不厭;對人家,誨人不倦;對學生,亦師亦友。

其他相關

《典籍裡的中國》:從《論語》故事裡,認識“萬世師表”孔子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0 閱讀: 62
《典籍裡的中國》是2021年中央電視台大力新推出的大型文化類綜藝節目。該節目由中央一台主持人撒貝甯擔任當代讀書人,王嘉甯作為主持人,田沁鑫擔任藝術總監。 此節目一經開播,便受到了很多大衆的追捧和青睐。該節目旨在解讀許多優秀的中華典籍,通過超越時空對話古人這種創新的藝術表達形式,采用“文化節目+戲劇+影視化”的新穎方式來講述中華傳統優秀古籍是如何典籍成書以及核心思想等。 ...

一個古方,結節、囊腫、增生、肌瘤、息肉等全身包括乃至腫瘤都可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09-29 閱讀: 59
有些人體檢後被發現身體有結節、增生、肌瘤、息肉、囊腫等問題。各種結節、增生、息肉、囊腫、肌瘤等等都可以用。最終打敗各種身體多餘出來的增生息肉,甲狀腺腫大、頸淋巴結腫痛。這個方子裡面很多的理氣藥都是入肝的,肝囊腫,脂肪肝,肝内血管瘤,膽囊息肉都可以用。甲狀腺結節、乳腺增生、子宮肌瘤一個方子全搞定...
60-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靈寶五經提綱

60-正統道藏洞玄部威儀類-靈寶五經提綱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5 閱讀: 66
靈寶五經提綱經名:靈寶五經提綱。洞玄部威儀類。靈寶五經提綱太上微言在五經,五經垂世若丹青。《洞玄靈寶九天生神章經》、仰惟《九天生神章經》,乃三洞飛玄之炁,結空成梵,自然成文,所以能開天地、生人物者也。嘗試論之,天地萬物所宗者,一道也,經書萬卷,所明者一心也。...

知道這些主機故障,你也會自己修電腦!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5 閱讀: 76
“黑屏”了也有可能是你主機内存條問題,我的判斷依據是,關閉顯示器電源,再打開,如果是顯示器會顯示“無信号”。那麼非常的大原因是内存條問題,這一問題出現在二手電腦比較多!藍屏問題是很多組裝機或者系統更換後經常會遇到的。還有可能是驅動失效了,更新驅動後重啟一下電腦也能解決!...
趨勢到頂的判斷工具

趨勢到頂的判斷工具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7 閱讀: 73
我們之所以使用下面這種圖解釋,就是讓大家避開圖上的各種指标和K線形态的幹擾。下面我們看趨勢到頂的時候到底價格背後發生了什麼?哪些細節可以提前告訴我們趨勢到頂了?在需求進入真空的情況下,急速下跌(SOW)确認了UTAD的可靠性,從而确認了市場進入派發階段的這個事實。...

出汗多的人有救了,藥王這個方子堪稱及時雨宋江,讓你如飲甘露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7 閱讀: 62
這個方子亦如天降甘露,滋潤你整個夏天。這個方子就是文小叔最膜拜的藥王孫思邈孫真人發明的方子,它就是——眼尖又不恥下問的小夥伴問了,小叔,方子中明明有人參,為何叫生脈飲而不是參麥飲?人參用在這個方子裡就是強壯心陽。...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