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四年“乙卯大水”,馬溪村情況如何?馬溪村為何原稱馬步坳?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0-13 旅遊 閱讀: 25
摘要: 相傳黎氏遷至馬溪村,在明末清初期間。馬溪村原稱馬步坳,因地湫水浸,馬才容步,路窄險阻得名。另一次是民國二十年(1931)辛未水災,馬溪水位僅比1915年低0.3米。馬溪古廟為姚、黎、林三姓共建,廟仔口為姚姓所有,鎮龍古廟屬林姓,洪聖廟屬東秀崗曾,以馬溪古廟為香火最旺。

湯慧雅

馬溪村屬花都區秀全街,立村于南宋,始稱馬步坳,清道光年間易名馬溪,下設西湖、南嶽、位育、西河、東秀五個經濟合作社。村莊位于巴江河北岸,田疇數千,河湧交錯,水網縱橫,有山、有水、有平原,可謂獨秀一方。位育經濟社位于村西南面,緊鄰南嶽社、西河社,世居村民為黎姓。

“位育”的名稱,取自黎氏宗祠以“位育堂”為堂号。“位育”一詞,源自孟子《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緻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中和位育,為儒學的理論精髓。朱子認為,“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也。”所以,“位育”即“安所遂生”,萬物處在其應當在的位置上或使萬物處在一個合理的本來的位置上,各在其位,各安其位,才會生化長養,各随其生。馬溪黎氏以“位育”為名,展現了黎氏先民祈求天地萬物之和諧共生,井然有序的質樸理想。

依山擇水 築地蔔居

放眼望去,位育社地處巴由山西南麓,整體村面坐東朝西,采用的是粵中地區特有的梳式布局。所謂梳式布局,得名于村落巷道就像梳齒一樣的縱向排列,為廣府村落布局原型。

村面平直開闊,前為地坪及一口與村面等長的水塘,村道地坪構築之初,由紅砂岩條石、花崗岩條石及紅磚砌成。東西兩頭各有一棵榕樹,綠蔭密布。建國前,村南村北的進村處分别建有門樓。兩座門樓都是青磚建成的,連接南北兩座門樓的,是一條兩米半高的灰砂圍牆,圍繞村背一直連到水塘上為止。圍牆上每隔數米會有一個槍眼,用于窺探外賊與治安防範。

村中傳統建築大多建于清代,也有部分遺留明代風格,以黎氏宗祠、德彥黎公祠、伯輝黎公祠和貴之書舍最為高大精良。除祠堂外,八列民居建築縱向呈梳齒狀排列,分别以青雲巷相隔。每列前後八座三間兩廊式的民居,前後民居連為一體,無橫巷隔離,多為青磚、花崗石結構,少部分亦有土坯築成。每條巷道比地面高五級台階,由紅砂岩鋪砌,巷道一側,鑿有井泉及排水渠,使水流從村背高處自然流至村前池塘内。

各巷口均建有一座門樓,門樓上均有署名,自北至南分别為敦義裡、敦古裡、均安裡、仁和裡、福星裡、福安裡、迎龍裡、探花裡。這種形似梳齒的布局中,村落朝向池塘,整齊劃一的民居内,各家的廳堂、天井、廊道和巷道形成了暢通的風道,村前屋後的水塘樹林吸收了暑熱之氣,通過自然的力量幫助村落内通風散熱。

位育社現保存較完整的古建築近百座,具有相當的規模。如此整齊統一、帶有整體規劃的民居群,絕非偶然而成。

黎氏村民相巴由之境,選擇山林水網中一塊較為平整的空地,按照梳子形狀進行成行的布局築建村莊,實乃“中和位育”思想之踐行也。

村中老人推測,在明末清初以及清中後期某個階段,村中曾出現大規模的土建興工迹象,發起築建的紳耆庶士,未知是何人?可惜黎氏族譜已毀于“破四舊”,關于馬溪黎氏的過往,剩下的多是傳說和逸聞。

黎氏興建宗祠

作為位育社建築規模最大的祠堂,黎氏宗祠始建于清初,與現存常見的廣府祠堂有所不同,黎氏宗祠的頭門牆體并不完全由青磚砌築,在石腳及門邊包石的部分,是由紅砂岩築成,獨特的建築石料彰顯了黎氏宗祠曆史的久遠。紅砂岩多見于明代至清初的建築,因為到了清代,随着采礦技術的發展,加之紅砂岩易侵蝕變形,花崗岩逐漸取代紅砂岩,成為建築的重要材料。

黎氏宗祠的門額石刻顯示,宗祠曾于清同治七年(1868)經曆了第一次重修,宗祠重修時,保留了原有的三間三進的式樣,左右路各有一襯祠,建築占地463平方米。宗祠為青磚牆,镬耳封火山牆,灰塑龍船脊,碌灰筒瓦,封檐闆有花草紋飾,前廊梁架的柁墩雕刻有戲曲人物,有鳌魚托腳。2007年,黎氏宗祠因為年久失修,日漸破敗,經村中熱心人士倡議,在保留和修複原有的面貌的基礎上,将祠堂内外重新修葺,使這座空置已久的祠堂重現昔日的光彩。

如今,走進黎氏宗祠,映入眼簾的是一扇朱紅的木屏風,穿過屏風背後的天井,天井兩旁的走廊刻有“黎氏宗祠重修落成志慶”,以紀念祠堂重修時捐資的熱心人士。進入後堂,堂内除了高懸房頂的“位育堂”三個镏金大字外,正中供奉着黎氏祖先牌位,兩旁挂有望崗村黎氏送贈的“弘揚祖德”牌匾及“大展宏圖”鏡畫,為滿堂增輝。

另一座做工精湛的祠堂,名為德彥黎公祠,根據門額石刻,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公祠三間兩進,建築占地218平方米。德彥黎公祠與黎氏宗祠不同,采用的是凹鬥式門面,在石腳及門邊包石的部分,已采用了花崗岩作為建築材料。檐底下是灰塑如意鬥拱裝飾,造型别緻。可惜祠堂自興建後,便再無重修,數十年來一直空置,現在更是成了堆放柴草雜物的場所。

據父老相傳,清乾隆年間,黎氏德彥房曾一度風光無限,他們或因從商發迹,或因為官為宦,耀祖榮宗。為紀念房祖德彥公,他們計劃修築德彥黎公祠,前後三間三進,建築所用的木料及花崗岩石料,已由木船經水路一車車運達村中。

到了興建公祠之時,卻有村人指出,黎氏宗祠是馬溪黎姓的祖祠,德彥公祠若按原計劃建成,會僭越黎氏宗祠的形制。德彥房人聽罷,亦覺得不妥當,最後隻得将原本三進的公祠改成前後兩進結構,以示尊祖。那些多餘的木料及石料,由于無處擺放,隻能在公祠背後的空地挖坑埋藏。

九黎之裔 徙居馬溪

追溯黎氏早期發源,當是今山西黎城縣東北一帶,即春秋時黎國都城所在地。早在戰國時期,黎姓或因仕宦而處,或因避難而居,東向山東、河北,南徙江蘇、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漢時,其後代在湖南發展繁衍。

魏晉南北朝,迫于北方戰亂,黎姓族人大批南遷。南朝齊有黎僑因功封水樂侯,被奉為明州(今浙江甯波市)始祖。黎僑一支傳至黎幹時,在京兆(今陝西西安市)發展成為望族,于是此支黎姓以“京光”為都望堂号,尊京兆尹黎幹為開基始祖。黎幹之子稱度,任虔化(今江西甯都)縣令,為甯都開基始祖。

宋末元初,有黎天麟自福建遷居梅州程鄉(今梅縣),被視為入粵始祖,因此黎氏宗祠宗聯的大門門聯書有“東粵功祖,北正名宗”,是對黎氏入粵祖先的敬崇。

相傳黎氏遷至馬溪村,在明末清初期間。東粵功祖黎天麟自閩遷居梅縣;明末清初,兵燹戰亂,黎氏槐堂公轉徙炭步鴨湖等多地,繼遷番禺望崗村(今白雲區望崗)。據傳槐堂公因結識林姓宗人,拜其為契爺,遂舉家遷至巴江河畔、巴由山西南麓的馬溪,黎姓得以在此地開枝散葉、子繼孫來。

馬溪的黎姓及林姓,數百年來,毗鄰而居、雞犬相聞、通婚互市,皆源自兩姓祖先的情誼。遷至馬溪後,黎姓族人齊家行誼,與姚、林兩姓和諧相安。黎氏至今繁衍22代,生生不息。

水鄉文明 依水而生

馬溪村依水而生,依水而坐,一方山水,養育一方人。在農耕時代,這裡由于灌溉水源充足,田疇廣闊、土地肥沃,一年兩熟,不遇災禍時,稍微勤勞一點的家庭,兩餐不愁沒有飽飯吃。據聞在馬溪與神山交界,有一大片耕地土名“飛機場”,意即平坦開闊、一望無邊,插秧的時候,從一邊插到另一邊,一個上午都插不完。春耕秋收,午飯必須要擔飯去吃,不然一來一回時間早就耗盡了。

在水上交通的時代,馬溪村由于地處新華、炭步、神山三地交界,船隻往來衆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船隻由赤坭白坭渡開往廣州,每日途經五和、硖石、鶴崗、三步崗、鴉崗、石門,除了客船外,還有貨船、石船來往,交通繁忙。馬溪村人在農閑時,多有從事販運業,以販賣谷米為主。

在村旁巴江河邊,原有五和墟,建于清光緒年間,曾是花縣規模最大的谷物集散地,經營飲食、碾米、釀酒、杉鋪、雜貨、田科等,位育社黎氏有不少人在此開鋪經營,亦有部分村人乘船擔米到廣州販賣。

新中國成立之前,每逢端午“龍舟水”前後,馬溪村由于地湫,村前多為水浸,林氏、黎氏有劃長艇的傳統活動。“長艇”實際上是比較小型的龍舟,一條長艇大約能承載二十至三十人,林姓和黎姓分别有自己的艇。

平日,長艇被掩埋在碼頭邊的空地裡,到了端午前,才被挖出來洗淨,林姓、黎姓各自選出年青力健的男子擔任劃艇手,參加每年的長艇競技活動。此外,馬溪村人還喜愛武術,各姓均有聘請師傅教習,每逢春節,民間拳、棍刀劍、叉耙器械武術和舞獅采青等為必備賀歲項目。黎姓有名的武術師傅如黎鏡垣、黎鏡流、黎鎮溪等,融合了武術拳法,以高超的舞獅技藝為衆人所識。

水能載舟 亦能覆舟

馬溪村原稱馬步坳,因地湫水浸,馬才容步,路窄險阻得名。《周禮▪夏官校人》有雲:“冬祭馬步。”馬步,為災害之神,有民謠“馬步坳,水浸竈,買到隻牛無地绹”一直流傳,可見這裡水患頻仍,一遇暴雨,即三水合圍,馬步坳便成水泱之國。

據民國《花縣志》間斷記載,自康熙五十一年(1712)至光緒三十四年(1908)的196年間,巴由水沿岸鄉村苦遇11次大洪水。民國四年(1915),西江、北江水暴漲,清遠石角圍崩,花縣中部、西隅一片汪洋,是近百年來損失最慘重、受災人數最多的大洪災,史稱“乙卯大水”。大水漫上位育社巷口門樓一半之高,倒塌民房不計其數,馬溪村民苦不堪言。另一次是民國二十年(1931)辛未水災,馬溪水位僅比1915年低0.3米。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馬溪村一遇水患,村民食不果腹,生計無着,尤其是乙卯大水、辛未水災,不少村民逃離家鄉,到越南、香港等地謀生。天災有之,人禍亦然。抗戰時期,花縣受日軍鐵蹄蹂躏,戰亂使本地工農業遭受嚴重破壞,當時,凡有海外關系者,紛紛離鄉出逃,以避戰禍。據統計,馬溪現有兩百多人散居在世界十幾個國家和港澳台地區。

馬溪水患頻頻,農田收成不定,村民無計可施,那時人迷信,去寄望于神靈。傳說北帝、天後是水神,于是,像南方各村一樣,建立祭祀北帝及洪聖、天後的廟宇。馬溪村曆史上有廟宇四座:馬溪古廟、廟仔口、鎮龍古廟、洪聖廟。馬溪古廟為姚、黎、林三姓共建,廟仔口為姚姓所有,鎮龍古廟屬林姓,洪聖廟屬東秀崗曾,以馬溪古廟為香火最旺。

馬溪古廟供奉洪聖、北帝、天後及四大金剛,置六十太歲、木雕白虎等工藝精湛的神像,鑄近千斤重大鐵鐘一個,有二三個廟祝坐廟,每于清晨敲鐘,村内皆可聞。

馬溪雖然長期受水患之擾,但河流也給予了村民生存、生息、生養的環境,二者互相影響,互相共生。馬溪黎氏遵循儒家“中和位育”思想,追求人和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祈願萬物“安所遂生”,曆經數百年,黎氏在丫髻山的孕育、巴江水的滋養下,生息繁衍、代代相傳。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這裡是河南鶴壁,鶴壁旅遊攻略,鶴壁旅遊必打卡景點推薦~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0 閱讀: 13
#秋日随記# 古朝歌今鶴壁 鶴壁,因相傳“仙鶴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古稱朝歌,是封神榜故事發生地,商朝首都朝歌、戰國七雄之趙國都城中牟所在地。鶴壁市還是全球最大的金屬鎂基地,鶴壁的金屬鎂新材料還應用于智能手機、航空航天及導彈領域。穿境而過的淇河被譽為“詩河”、“史河”,《詩經》中有39篇專門描繪了淇河沿岸的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
蘇州最值得去的3個古鎮,兩個不要門票,一個聞名全世界

蘇州最值得去的3個古鎮,兩個不要門票,一個聞名全世界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04 閱讀: 60
蘇州古鎮的魅力:甪直古鎮的獨特韻味導語蘇州,這座充滿江南古典園林和小橋流水的城市,被譽為“江南水鄉第一城”。其魅力不僅源于精緻的建築,更在于那些曆史悠久的古鎮。這些古鎮以其獨特的文化和風景吸引了無數遊客。蘇州古鎮概覽...
快看!你見過

快看!你見過"動"起來的城市地标嗎?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02 閱讀: 76
動起來的城市地标:不一樣的視覺盛宴引言在探訪一座新城市時,最吸引人的莫過于那些獨具特色的地标建築。從哈爾濱的“大雪人”到天津的“天津之眼”,從西安的大雁塔到敦煌的鳴沙山,這些地标不僅代表了城市的風貌,還蘊含着豐富的曆史文化價值。如今,通過現代技術,這些地标竟然能夠“動”起來,帶來全新的觀賞體驗。...
“天下第一水司樓”爛尾,有人接盤

“天下第一水司樓”爛尾,有人接盤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22 閱讀: 52
貧困縣2億元爛尾項目:獨山水司樓的重生之路工地現狀9月26日,貴州省獨山縣影山鎮的一處工地上,距離縣城約20公裡的地方,衆多頭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忙碌。現場多台裝修機器發出轟鳴聲,顯示着工程的緊張進行。工地附近的展闆上标明,這裡正在進行的是“淨心谷酒店提升改造項目”。...

“丁達爾秘境”亮相上海國際光影節西花園、東花園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8 閱讀: 26
“丁達爾秘境”亮相上海國際光影節西花園、東花園,市綠化市容局帶你看現場~ 以“閃亮靜安”為主題的西花園在空間上分為“暮光花園”“光之舞”和“幻光之城”三個光影場景,運用激光、交互、聲音可視化等創新技術,在光影交織中展現靜安特色的風采,為市民遊客帶來更多精彩和驚喜。 東花園以“光譜藝彙”為主題,緻力于譜寫人文生活的藝術之光,結合徐彙區厚重曆史文化底蘊與浪漫多彩的氣質特點,量身打造丁達爾光影展示空間。詳見↓ “閃亮靜安”西花園 “光譜藝彙”東花園...

我國最美火車站有哪幾個?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5 閱讀: 47
我國擁有衆多美麗且具有特色的火車站,它們不僅承載着交通運輸的功能,還成為了城市的一道亮麗風景線。以下是三個被廣泛認可為我國最美火車站的例子: 1. 嘉興火車站: 位置與特色:嘉興火車站位于浙江省嘉興市,是滬昆鐵路的中間站。該站于2020年5月進行改造,并于2021年6月25日重新投入使用。改造後的嘉興火車站憑借其獨特的設計和高顔值赢得了廣泛贊譽,成為中國最美火車站之一。...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