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7次下西洋,背後還有很多教科書上沒有的秘密
1371年,11歲的朱棣已經當上了燕王,各種繁瑣的禮儀制度壓得他喘不過氣。
與此同時,雲南一個村子中,一個健康的男嬰呱呱墜地,為了孩子能安甯祥和的成長,父母給他取名為“馬和”。
這個嬰孩怎麼也不會想到,身為元朝封疆大吏的後人,19年後,自己竟以宦官侍童的身份進入燕王府,伺候朱棣起居。
也不會想到,在自己而立之年,有幸被明成祖朱棣賜以“鄭”姓,沒多久還當上了明王朝外交團主帥。
更不會想到,627年後,自己會被美國《國家地理雜志》評選為,千年以來全球貢獻最大的百位著名曆史人物。
這個男嬰就是,“比迪亞士發現好望角早82年、比哥倫布到達美洲早87年、比達·伽馬到達印度卡裡庫特早93年、比麥哲倫到達菲律賓早116年”的鄭和。
馬和10歲那年,洪武皇帝朱元璋為了将元朝殘餘勢力一舉殲滅,派傅友德、藍玉兩名大将征讨雲南。
經過幾個月激戰,官居滇陽侯的父親死于此戰,馬和被明軍閹割後,當做禮物獻給了朝廷。機緣巧合下,聰明伶俐的馬和被朱棣選中,進入燕王府,伺候朱棣起居。
1398年,朱元璋病逝,其孫朱允炆即位。朱允炆登基後,大刀闊斧地進行削藩,燕王朱棣也在名單之中。
朱棣決定先下手為強,以誅奸臣為名,發動了靖難戰争,馬和一直伴随其左右。
鄭村壩之戰,馬和率800精兵對明軍發動突襲,與朱棣内外夾擊,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燕軍士氣大振,從此轉守為攻。
朱棣登基後,想起鄭村壩一戰,馬和功不可沒,便賜其“鄭”姓,馬和從此更名為鄭和。
出于對鄭和的信任以及對他能力的認可,朱棣任命鄭和為外交使團主帥,出使海外,睦鄰友好。
永樂三年,太倉劉家港,34歲的鄭和英姿勃發,舉起斟滿的酒杯,朝着南京方向跪下,高呼道:“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臣等定不負陛下重托,揚國威于西洋!”
接下來,鄭和用實際行動向所有人證明,朱棣沒有選錯人,自己完全有能力勝任主帥這個職位。
永樂三年十一月,鄭和船隊到達占城國,船剛一靠岸,鄭和就命人向占城國王遞交國書,随國書一并奉上的還有明朝賞賜。
船隊駐泊占城期間,鄭和不僅派船員指導當地農民開辟梯田,種植稻、麥、茶葉等作物,還專門教給他們引水灌溉的方法。
占城國王見到中國銅錢美觀,使用方便,鄭和便派出技工雕刻錢模,傳授煉銅和澆鑄技藝,占城民間開始流通自己鑄造的銅錢。
臨行時,占城國王執意向鄭和贈送了許多貴重的禮物,鄭和推脫不過隻好收下。
但不是每個國家的交流都能如此順利,鄭和遇到了外交史上的第一個麻煩。
永樂四年六月,鄭和船隊來到爪哇,正與當地居民進行正常商品交易時,突然遭到爪哇士兵襲擊,170多名官兵被殺害。
鄭和的部下不淡定了,個個憤憤不平,誓要為弟兄們報仇,看到如此情景,鄭和隻是勸說部下息事甯人。
170名随行者無故被殺,鄭和卻不敢為他們讨個說法,如此懦弱之人憑什麼當主帥?
鄭和認為所有的決定都應從大局出發,使團的任務是睦鄰友好,不要多生事端。
經過調查,大家才發現是誤會一場,爪哇國内東王與西王正在鬧内讧,鄭和船隊士兵被當成了東王軍隊。
鄭和對突發事件采取的應對措施,不僅避免了一場大規模的流血沖突,還确保了第一次下西洋能按計劃順利進行。
誤會,我可以不追究,挑釁,我絕對不允許! 訪問錫蘭山國時,西洋各國就會見識到“懦弱”的鄭和究竟有多剛!
永樂八年,船隊行駛至錫蘭山,國王探知鄭和船上有大量金銀财寶,便假惺惺邀請鄭和船隊來國訪問,企圖奪寶。
鄭和帶着2000名官兵到錫蘭山王宮赴宴,對方張口就向鄭和索要大量金銀财物,不料被一向好說話的鄭和嚴詞拒絕,對方又暗中調集5萬軍隊悄悄包圍使團船隊,準備硬奪。
得知消息後,鄭和下令即刻前往船隊增援,卻遭到了對方士兵的堵截。
敵衆我寡的形勢下,鄭和與部将分析敵情,認為王宮城内此刻勢必空虛,明軍便出其不意殺回王城,生擒了錫蘭山國王及其親屬。
錫蘭山士兵聞訊匆忙回防,明軍在王城内堅守不出,雙方激戰6晝夜。
第7天淩晨鄭和帶領明軍突圍,押解着俘獲的國王及其家屬且戰且退50餘裡,一直激戰至黃昏,最後在船隊官兵的接應下,擊退錫蘭山國追兵。
對于鄭和來說,顧全大局并不意味着無底線的妥協。這場自衛反擊戰,不僅樹立了明朝在西洋國家的威信,還确保了下西洋航路的暢通與安全。
與各國貿易的不斷增加,鄭和的帥船成了真正意義上的寶船,加上路途遙遠,要給船隊物資補給、減輕負荷,貿易貨物也需要暫存起來。
鄭和決定建個官廠中轉,這個地點就選在了蘇門答臘。永樂十二年,鄭和還順便在這裡管了場“閑事”。
永樂五年,蘇門答臘遭鄰國入侵,國王親自率兵迎戰,不幸身中毒箭而亡。
其子年紀尚幼,不能為父報仇,國王的妻子便說:“無論是誰,隻要有能力為夫王報仇,恢複失去的領地,我願下嫁他為妻,共同主持國事。”
一位漁翁站了出來:“我能為你夫王報仇雪恨。”不久,漁翁将鄰國國王殺死,收回失地,王妻便履行了諾言。
沒多久,先王之子長大成人,發動政變,殺了漁翁奪回王位。無奈之下,漁翁之子率領族人躲進山林,伺機為父報仇。
蘇門答臘開始了長達幾年的内亂,為了坐穩王位,國王便向到來的鄭和求救。鄭和畢竟不是沒腦子的人,他不會随意參與戰争。
忙要幫,但不是此時。
鄭和與國王商定,在船隊完成任務返程歸來時,一定幫他平叛。
漁翁之子得知這一消息後,心有不滿,在鄭和返航歸來時,領兵數萬圍攻船隊。鄭和與國王相互配合,經過浴血奮戰,漁翁之子潰敗。
鄭和為了徹底肅清其勢力,一路窮追猛打,最終俘獲漁翁之子與其妻,帶回京師正法。
管這場“閑事”得直接好處就是,蘇門答臘與明朝的關系更加密切,船隊的官場也更為穩定。
下西洋外交的過程中,相較于人為的突發事件,不可控的自然事件對生命的威脅會更大。
印度洋地處熱帶,天氣變幻無常,晴空萬裡轉眼就會變成狂風暴雨。在駛往忽魯谟斯途中,鄭和船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險。
面對突如其來的飓風,船員們驚慌失措,有些船隻的桅杆被風暴折斷,有的船隻開始漏水,随着巨浪翻滾,船體搖晃不停,船員們根本無法直立行走。
此時的鄭和與他們一樣害怕,但他清楚作為船隊主帥,自己必須要保持鎮定。他未露出絲毫慌亂,指揮着各船拼力掌穩船舵,抗擊風浪。
突然,帥船最高點亮起了一盞紅色桅燈,鄭和靈機一動,命令帥船上的船員齊聲高呼:“天妃娘娘顯靈了,天妃娘娘顯靈了!”
呼聲很快傳遍了整個船隊,船隊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這盞紅燈上,許多人在甲闆上對着紅燈跪拜,甚至有的船員說自己不僅看到了神燈,還恍惚看到了天妃娘娘的身影。
鄭和抓住時機,向全體船員喊道:“天妃娘娘顯靈了,她一定能幫助大家戰勝風暴,大家趕快行動起來,抗擊風暴,報答天妃娘娘的庇佑!”
頓時,船員們信心大增,奮力去抗擊風暴。沒多久,風勢弱了,暴雨也漸漸停止了。
不得不說,鄭和不僅是個能讓領導放心的下級,也是個能讓屬下信任的上級。關鍵時刻,他用聰明才智安撫了船員們恐慌的情緒。
作為使團主帥,鄭和并沒有唯我獨尊,權力一把抓,他會适時給下屬一些鍛煉機會。
每次遠航,鄭和都會根據需要将船隊分成大、小來執行任務,他會充分發揮分船隊的作用,并給這些船隊獨立行動的權力和自由。
鄭和不僅将部分外交權利分給了下屬,在他這裡,就連士兵也感受到了自由。
出訪西洋各國時,鄭和允許船隊士兵進行一定限額的私人交易,這樣士兵們就能在回家探親期間,把從外國帶回的特産送給親朋好友,或者售賣。
這樣機智又體恤下屬的上級,官兵又怎會不甘心為之效力?
據不完全統計,永樂年間,共有60個國家,共245次訪問中國。永樂二十一年,更是出現了16國使臣1200餘人,同時來朝的曠古盛事。
與鄭和同行的馬歡在《紀行詩》中說:“歸到京華觐紫宸,龍犀獻納皆奇珍。”
鄭和出使西洋,不僅完成了朱棣睦鄰友好的任務,也履行了自己“揚國威于西洋”的承諾。
朱棣死後,朱高熾繼位,停掉了下西洋的行動。
作為下級的鄭和,可不是“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職場摸魚族,他立即上書勸說:
“欲國家富強,不可緻海洋于不顧。财富取之海洋,危險亦來自海上。一旦他國之君奪得南洋,華夏也就危險了。我國遠洋戰隊戰無不勝,可用之擴大經商,制服異域,使敵不敢觊觎南洋。”
鄭和的海洋觀念與現代海權觀基本相符,比近代海權論的倡導者馬漢的“海上權力論”要早近500年之久。
無論鄭和如何苦口婆心地勸說,朱高熾始終不認可他的觀點,直到朱瞻基當了皇帝,才下令重新啟動下西洋行動。
已到花甲之年的鄭和,終于等到了第七次下西洋的這一天。可就在船隊完成外交任務,即将揚帆回國時,鄭和積勞成疾,病逝于故裡,享年62歲。他的遺體也長眠在異國他鄉,未能回到祖國懷抱。
從鄭村壩之戰使燕軍轉守為攻,到七下西洋出色地完成一項又一項艱難的任務,再到病逝古裡,鄭和的一生可謂是為朱棣與明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恍惚間,那個英姿勃發,在太倉劉家港高呼着:“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臣等定不負陛下重托,揚國威于西洋!”的鄭和又浮現在了眼前。
恍惚間,那幅大明船隊浩浩蕩蕩往來于各大洋間的壯麗圖畫又映入了眼簾。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
. END .
[文|着陸的兔子 ]
[編輯| 丹尼爾李]
[排版 | 毛毛雨]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