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築斷代指南:唐、宋、元、明、清的建築風格與特征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1-24 文化 閱讀: 3
摘要: 首先,我們大緻将中國古建築劃分為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二、古建築形制斷代在唐、宋、遼、金的建築中,有很多都采用了真昂。而明清官式建築的梁、柱,大都是簡單的直來直去,會少了些藝術美感。從宋開始,屋頂披度逐漸增大,宋、遼、金、元時期多為1:4至1:3。

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古建築如同一顆顆璀璨的明珠,承載着曆史的記憶與文化的傳承。然而,現存古建築中年代久遠者寥寥,唐朝建築更是鳳毛麟角,大多數古建築為宋朝及以後所建。

那麼,當我們面對一座古建築時,能否準确判斷其年代呢?今天,就讓我們從不同方面為大家總結各個朝代古建築的獨特特點,以便更好地辨識它們所屬的朝代。

首先,我們大緻将中國古建築劃分為唐、宋、元、明、清五個時期。

圖片

判斷一座古建築的年代,鑒定方法可歸納為 “兩查”“兩比”,即現場調查以及查找文字資料(涵蓋文獻、碑刻、題記等);與已知年代的建築或 “法式” 對比,與文獻資料對比。

然而,對于一般愛好者來說,實地探訪時既難以靠近測量,也很難在短時間内從繁多的文獻資料中獲取有用信息。

所以,本文将從幾個最為基礎的目測手法入手,簡要科普從唐代到清代官式木構建築的形制特征與斷代方法。

一、文字資料斷代

文字資料是古建築年代斷定中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包括古建築上的題記、金石資料、書籍資料等。

圖片

佛光寺東大殿外景 林徽因調查佛光寺東大殿外經幢

古時候,一般稍具規模的古建築,地方志上都有記載,有的古建築前還留有碑文,叙述建造經過和公布捐款人的名單。碑文下款都有年月日标記,這是判斷該建築年代的确切依據。有些建築的大梁底面寫有房屋建造年代和主持建造人的姓氏,也是我們判别修建年代的依據。

還有直接書寫在建築本體上的文字、寫在匾額或木牌上的文字、文人墨客題寫在建築上的詩詞等幾類。修建時直接書寫在建築本體上的題記可靠性最強,有時會成為确定古建築具體年代的強有力證據。

如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紀玉堂4位營造學社成員在山西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的大梁上發現了“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甯公遇”的題記,并在殿外經幢上發現了同樣的文字,且經幢明确記載了修建年代為“唐大中十一年(857年)”,由此确證佛光寺東大殿為一座晚唐時期建築,從而打破了日本學者關于中國已不存在唐代建築的斷言。2019年,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等單位在佛光寺東大殿采集佛壇彩塑的整體數據時,在佛壇基座後方新發現“唐大中時期雁門工匠張師改”的墨書題記,再一次論證了梁思成等人對佛光寺東大殿年代斷定的結果。

圖片

佛光寺東大殿“唐大中時期雁門工匠張師改”題記

圖片

二、古建築形制斷代

中國曆朝曆代的古建築各自具有獨特的風格特點,主要表現在整體風格、鬥拱作法、梁架形式、柱礎式樣、裝修裝飾風格、屋頂坡度與脊吻等方面。

整體風格

就整體風格而言,木結構建築中,唐代建築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以中國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五台山南禅寺大佛殿為例,其大殿外觀古樸典雅,建築結構簡潔穩健、莊重大方。

屋頂舉折平緩,出檐深遠,盡顯唐代木結構建築的鮮明風格。

再加上寺内佛像的形态特征以及大殿明間西平梁下的墨書題記等證據,有力地确證了南禅寺為中國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

圖片

南禅寺大殿 唐代

宋代建築與唐代建築不同,摒棄了宏偉的特點,轉而變得更為精巧細緻。宋代木結構建築的代表之作晉祠聖母殿,其鬥拱設置在廊柱、檐柱以及前槽金柱之上,既起到裝飾作用,又是承托載荷的關鍵部件。殿内的梁枋彩畫采用當時最為上等的 “五彩遍裝法”,而大殿前廊上雕刻着我國現存最早的木雕盤龍,充分展現了宋代建築的風格特色與審美意識。

圖片

晉祠聖母殿 宋代

元代建築多用原木作梁,外觀粗放。因為蒙古人好白的原故,元代建築多用白色琉璃瓦,為一時代特色。在金代盛用移柱、減柱的基礎上,更大膽地減省木構架結構。

圖片

圖片

永樂宮 元代

明初的建築風格,與宋代、元代相近,古樸雄渾,明代中期的建築風格嚴謹,而晚明的建築風格趨向繁瑣。

圖片

西方寺大殿 明初

清代建築崇尚工巧華麗。官式建築的高度趨于定型化。翼角翹得更高,屋頂呈弧線,整體建築給人以莊重、嚴謹之感。柱子變細,屋檐弧度大幅度翹起。

圖片

故宮太和殿 清代

鬥拱作法

從建築的單個部件來審視,鬥拱無疑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所獨有的構件。鬥拱自身是一個較為複雜的部件,不同朝代的鬥拱皆具有各自的特點,所以鬥拱的形制也成為判斷古建築年代的重要依據之一。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鬥拱 唐代

應縣木塔鬥拱 遼代

鬥栱的構件繁多,鬥、栱、枋、耍頭等在不同年代有着不同的形制特點。由于篇幅有限,這裡僅介紹在目測時最易于識别的構件 —— 昂。

昂起初在鬥栱中為斜向設置,其作用是挑斡鬥栱後部構件的荷載,發揮着杠杆功能,這樣的昂被稱作真昂。

在唐、宋、遼、金的建築中,有很多都采用了真昂。然而,随着昂的杠杆承重作用逐步減弱,從宋代起,便出現了以假昂替代真昂的趨向。

假昂分為平出式與下折式兩類。平出式假昂不再具有顯著的斜向走向,而是與栱一樣水平伸出,在宋金兩代的晉中地區較為常見。下折式假昂則是在平出式的基礎上,末端向斜下方彎折,是宋代以後常見的假昂形式。在元代,真假昂并用的情況較為常見,通常補間鋪作采用真昂,柱頭鋪作采用假昂。到了明清時期,基本上都是使用假昂了。而且,明清時期的昂嘴有時會被雕刻出各種絢麗的形狀,以增強裝飾效果。

梁架形式

唐宋與明清建築存在另一個不同之處:唐宋建築融入了曲線之美,而明清建築大多較為直來直往。在唐宋古建築中,柱頭會進行收分處理,做成 “梭柱” 的樣式;梁的兩端則會進行 “卷殺”,呈現出 “月梁” 的樣式,如此使得建築在視覺上富有變化。

圖片

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梁架 唐代

而明清官式建築的梁、柱,大都是簡單的直來直去,會少了些藝術美感。(梭柱、月梁等做法,明清時在長江以南地區,有保留這種唐宋古法。)

清代 直梁直柱

柱礎式樣

唐到元常見的柱礎是覆盆式,其中唐代喜歡在柱礎上雕刻蓮瓣,宋遼金喜歡雕刻卷草文等種類繁多的花紋,元代則大多不雕刻。明清柱礎最典型的是 “鼓鏡式”,也有形狀類似鼓的“鼓式”以及在此基礎上與八角形、方形等結合的種種複合形式。注意:柱礎是很容易在後世修複中被更換的構件,因此需要全面分析所有的柱礎才能得出結論。

圖片

元代建築、隋唐遺構 绛州大堂柱礎

圖片

明代 敬一亭柱礎

裝修裝飾風格

隋唐時期的宮殿建築注重布局的莊重,規模宏大,并不刻意追求色彩的豔麗。後世總結出唐代建築的特點為 “規模宏大,規劃嚴謹規整,色彩簡潔明快,屋頂舒展平緩,門窗質樸無華,給人以簡潔明快、樸實大方的感覺”。

唐代建築的木構件多采用赭紅色油漆進行塗刷,搭配白牆黑瓦,讓人感到親切樸實。在唐代沒有彩畫,梁枋上添加彩畫是從宋代開始興起,金代得到發展,到清代才最終定型。

元、明兩代的彩畫尚不一緻,清代正式将彩畫歸納為三種類型,即以龍鳳為主體圖案的 “和玺彩畫”、以卷草花紋為主的 “旋子彩畫” 以及以風景人物為枋心圖案的 “蘇式彩畫”。前兩種主要應用于宮殿建築,後一種則主要用于園林建築。

奉仙觀三清大殿,始建于唐,重建于金大定24年

圖片

明清 太廟

門窗的式樣和室内裝修,唐代比較樸實,每個構件都有結構功能,沒有為裝飾而附加上去的工藝品,門窗上的棂子也十分簡單,基本上是直條。

從宋開始,門窗上的棂格日益複雜,金代統治者追求奢侈之風更盛,裝飾性的配件愈來愈多的出現在建築物上。

元代因忙于征戰,經濟受損,除少量喇嘛教建築外,一般建築都較為簡陋。

從明代中葉起,因文人學仕參與建築和園林的設計與建造工作,室内裝修反映出典雅的氣質,屏風、隔扇、博古架和各種形式的罩(透空花格作成門洞)、表現出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文化傳統。由于文人畫家對室内空間統一布置,因而明式家俱在國内外享有盛譽。

清代繼承明的傳統,在裝修方面更追求工藝精湛,色彩鮮明,但因過份講究,反而給人有繁雜之感。

圖片

明清 故宮門窗

屋頂的坡度和脊吻

唐代以小青瓦頂為主,但在唐代遺址中,雖然小青瓦居多,也發現了少量琉璃瓦。史學家分析,可能在檐口部分局部使用了琉璃瓦,以增強防水功能,後世将這種做法稱為 “剪邊”。

宋代琉璃構件增多,主要宮殿和較為隆重的祭祀建築較多采用琉璃瓦頂。金代因懷念賴以生存的大草原,宮殿建築中多喜愛綠色琉璃。

明朝中期是我國琉璃制作技術的鼎盛時期,質量提高,構件精巧,色澤富麗。定都北京後,宮殿建築全部采用琉璃瓦頂。現存的北京明清故宮和其他古建築,都是清乾隆時期以及後世逐步修葺的清代古建築。金黃色的琉璃瓦頂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光彩奪目,展現了中國古代匠師們的高超技藝。

圖片

唐代 南禅寺大殿

屋頂的坡度曆朝部有變化。唐代時坡度平緩出檐伸遠,屋頂坡度僅為跨度的五分之一左右,故文獻上有“唐風屋面舒展平緩”之說。從宋開始,屋頂披度逐漸增大,宋、遼、金、元時期多為1:4至1:3。清代明确規定屋頂起坡1:3。清代培修的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屋頂坡度達到了1:2.5。因此,從調查資料可知,愈後期的建築,屋頂坡度愈陡。

圖片

明清 故宮太和殿

隋唐時鸱尾定型,屋脊正中的裝飾比較少見。從從宋代開始,鸱尾變成了龍頭,并張口咬住屋脊,《營造法式》稱之為“龍尾”。獸吻作成龍頭形一直沿襲到清代,隻不過宋、金時造型多曲線,較繁瑣,到明清時線條較簡煉,龍頭已發展成為圖案式的幾何圖形。

圖片

《古建奇談》:打開古建築

喜歡古建築就看這本❗️《古建奇談》:這是一本中國古建築的科普書,從中國古建築起源講起,

涵蓋城池、宮殿、民居、壇廟、陵墓和園林6大類型,另有5種中國古建築的趣味結構和構築物等您發現。

在書中,你能知道:

繁複的鬥拱、屹立千年的古橋、古塔是如何經曆了風霜而不倒;開鑿在山崖上的石窟起源于古印度,魏晉南北朝時盛行,到明清時為何歸于寂寥?統治權的變遷讓仙人走獸也發生了變化,宋代是“長着翅膀的仙女”,後來卻變成了仙人騎鳳;壇廟這個祭祀的場所處處彰顯着敬畏,天圓地方的設計理念,回音壁、三音石的回聲原理都讓人驚歎。這本書真是一個寶藏,讓不懂建築術語的普通人可以學會欣賞古建築中的美,學習建築中的文化。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篆刻基礎:從“明人習氣”到丁敬創立浙派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3 閱讀: 5
要說丁敬,又必然要說丁敬印風産生的土壤——“明人習氣”濃郁的清初印壇。丁敬為啥能創立浙派呢?實際上,篆隸不分家,當我們看到丁敬的這些作品時,我們會發現隸書的學習也相當重要。浙派的切刀,相對于徽派的沖刀,是兩種不同的篆刻運刀方式。簡言之,切刀之法,不是丁敬的首創,但在丁敬手上,切刀之法被弘揚發展。...
廣州帶“水”的地名300+,我們原來是島民?

廣州帶“水”的地名300+,我們原來是島民?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12 閱讀: 27
沙,在粵語中有沙洲或瀕水沙地之意,與國内其他許多地方的用法不同。在廣州的特色地名中哪個字用得最多?仔細研究廣州帶“沙”字的地名,就不難發現,其中大多數地方位于珠江北岸沿線。“沙,在粵語中相當于沙洲或瀕水沙地,這與國内許多地方的用法不同。在南宋時,琶洲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避風之處。...

多一口痰,少一口氣!清代名醫金子久的醫案,教你治早晨痰多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6 閱讀: 68
我要說的是清代名醫金子久的一則故事。所以從這個角度說,多一口痰,就少喘一口氣。少了一口痰,才能多呼吸一口氣,我們的肺才會宣降有常。很簡單,無非就是八個字——多一口痰,少一口氣。在這方面,平時咳嗽多痰,尤其是早晨起來特别愛咳嗽、咳痰的人,要注意了。嚴格來講,這個醫案,治的是内傷咳嗽。...

3、踏準節奏,捕捉熱點闆塊輪動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2 閱讀: 68
同樣,交易也是如此,交易之前一定要看懂盤面,看懂一天之中炒作的是什麼内容,先給大家推薦一個看盤利器,因為試了很多軟件,發現在熱點的歸納上,還是有所出入。東方财富行情系統的熱點其中精選闆塊中,最熱門的闆塊是C2M概念。熱點題材,人吃個股,一目了然。...

這個秘傳幾百年的方子,很多人不知道它竟是痛風的克星!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2 閱讀: 62
然而,在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的著作中卻記載了一個痛風的通治良方,後世醫家也頗多應用。那麼,這個方子究竟是是否如此神奇呢?那麼這個通用痛風方能夠起效,終歸還是靠它獨特的配伍來完成的。如此一來,全方就搭配的天衣無縫,對于痛風的治療也是恰到好處。...

北鬥七星與人身七魄!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3 閱讀: 71
在道經《雲笈七箋·稟生受命部》中言:「在胞之時,三元養育,九氣布化,五星為五髒,北鬥七星開其七竅。...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