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巴赫之戰:普魯士以少勝多,6萬法奧聯軍潰敗
1757年,羅斯巴赫之戰,3萬普軍與6萬法奧聯軍對決,展開厮殺。腓特烈大帝指揮有方,法奧聯軍陣亡四千餘人,被俘虜五千人。普魯士損失很小,陣亡不到兩百人,以少勝多,赢得很漂亮。
腓特烈大帝,普魯士雄才大略的帝王,是拿破侖的偶像。1740年,腓特烈大帝繼承王位,以奪取“神羅”的話語權為目标,經常跟奧地利交戰。
1757年,普魯士與英國結盟,抗衡法國、沙俄、奧地利、瑞典、薩克森。得到英國點頭後,腓特烈大帝出兵薩克森,挑起“七年戰争”,歐洲列強紛紛卷入。
腓特烈此舉,激起了鄰國的憤怒,法、俄、奧、瑞出兵幹涉。沙俄出兵8萬,攻打東普魯士;法國從西部進軍,兵馬8萬;瑞典從北方進攻,兵力2萬;奧軍進攻西裡西亞,兵力10萬。
1757年6月,腓特烈在科林戰役中慘敗,普魯士陣亡一萬餘人,不敵奧地利的道恩元帥,使得本該一年就結束的戰争,演變成“七年戰争”。
科林戰役後,普魯士的戰略形勢非常嚴峻,各國都向普魯士本土逼近。此時,普魯士的盟友,英軍在西部潰敗,被法軍壓着吊打,無法給腓特烈提供援助。
生死存亡關頭,腓特烈臨危不亂,從容應對。腓特烈派人送去黃金、白銀,讨好法軍西路元帥黎塞留(并非路易十三時期的那位),讓他按兵不動。
貝費恩率4.5萬兵馬,在西裡西亞境内布防,牽制道恩元帥的10萬大軍。李華爾率3萬兵馬,阻擋沙俄東征,堅守東普魯士。
腓特烈本人,親率3萬精銳,迎戰位于薩克森境内,對柏林威脅最大的6萬法奧聯軍。雙方在羅斯巴赫對決,這是一個小山村,卻見證了曆史。
大戰即将開始,道恩元帥派遣一支分隊,攻占柏林,突襲普魯士的後方。腓特烈心急如焚,火速從前線返回。途中得知奧軍撤兵,腓特烈不再回柏林,他返回羅斯巴赫,與法國羅昂親王對決。
法奧聯軍人多勢衆,裝備精良,羅昂親王瞧不起普魯士,決定率先進攻,一戰定乾坤。可惜,法國的前線指揮官索拜斯不給力,坑了法奧聯軍,導緻潰敗。
索拜斯的計劃是,率聯軍主力繞過腓特烈的左翼,切斷普魯士的退路和糧食運輸線,迫使腓特烈前來決戰,将其一舉殲滅。
法奧騎兵為前衛,法奧步兵是中衛,法國騎兵是後衛。聯軍旌旗招展,奏着悠揚的軍樂,隊伍整齊有序,朝着普魯士的左翼旋轉,按計劃行事。
聯軍的行動,被普魯士的偵察兵發現。腓特烈知道聯軍的意圖,他們想從後方與側方發起進攻,截斷普魯士的退路,他立刻調整部署,将主力調到側面、後方,以守為攻。
索拜斯,有勇無謀,他認為腓特烈正在撤退,誤判了局勢。如此,索拜斯沒等中衛、後衛跟上,便倉促發起進攻,導緻前衛遭遇普軍騎兵夾擊,開局就不利。
腓特烈抓住戰機,讓席德裡茲率4千火槍騎兵發起進攻,從正面和側翼同時殺向還沒有擺好陣型的法奧聯軍。
普軍一邊沖鋒,一邊射擊,4次穿過聯軍陣地,反複沖殺,将他們當成移動的靶子,驅趕着聯軍向後方撤退。
潰逃中,聯軍的騎兵與步兵擠到了一塊,無法動彈,場面更加混亂。此時,腓特烈将18門重型火炮一字排開,向潰散中的聯軍開火。
火炮掩護下,普魯士的步兵發起沖鋒,以“排槍戰術”射擊。聯軍的步兵陣型已經混亂,無法組織起有效反擊,成為普魯士火槍手的靶子,也隻能潰逃。
兵敗如山倒,法奧聯軍亂成一鍋粥,如同驚弓之鳥,士兵各自逃命。索拜斯無法阻止潰敗,便在騎兵的掩護下,朝着愛爾福特方向撤退。
由于天色已晚,且道恩元帥在西裡西亞發動進攻,腓特烈并不追擊潰敗,而是火速前往西裡西亞,迎戰這位勁敵。
羅斯巴赫之戰,前後不過兩個小時,法奧便潰不成軍,陣亡四千五百餘人,被俘虜五千。普軍的損失則小得多,陣亡一百六十餘人,受傷四百餘人,典型地以少勝多,赢得非常漂亮。
此次戰敗,讓路易十四時代法軍骁勇善戰的形象一落千丈。想當年,孔代親王橫掃德意志諸侯,吊打普魯士、奧地利,對手毫無還手之力。
“三十年河東,三十四年河西”,羅斯巴赫之戰損毀了法軍的形象。此後,法軍與普軍繼續交戰,但表現很糟糕,沒啥可圈可點。1806年,耶拿之戰,普軍陣亡3萬餘人,法軍傷亡不足五千,拿破侖重塑了法軍形象。
參考書目:《歐洲曆史上的戰争》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