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中關鍵的三個感覺
這兩天跟大家說得最多,恐怕是“感覺”二字。咨詢師在咨詢的時候,不是憑着技術和理論,導向咨詢繼續的。而是憑着感覺咨詢,憑着對于感覺的捕捉,來确定何時應該向何方向繼續下去。在大體感受到了所有咨詢師的風格和優劣勢後。我發現了一個共性,就是“感覺”不夠。
1、你對自己的感覺; 2、你感覺到的别人對你的感覺; 3、你感覺别人的感覺
心理咨詢師,在咨詢中是否能夠很好把握三個感覺,将直接導緻咨詢的成敗。每次咨詢完,我都會問她們這三個感覺。通常她們會從我感覺到的先說,然後說說别人的感覺,最後說别人對自己的感覺。這個順序大體也是我們習慣的由淺入深的模式。初級咨詢師往往顧及不到後面的感受,用自己的感覺來決定咨詢的方向和節奏。這樣很容易導緻咨客的不能接受,比如這次咨詢主要解決什麼;什麼時候可以算是本次咨詢結束等。若沒有跟咨客交代,咨詢師就是沒有照顧别人的感覺!
縱向咨詢設計
我們的課本上是說大概一小時左右,第一次以搜集咨客信息為主。我個人以為這個不太好使,并有過時的嫌疑。現在的咨客并不那麼有耐性,他們是需要每次有收獲的,所以如果第一次你隻搜集信息,無疑第二次咨客不來的幾率就相當高。這個現實給新手帶來了諸多困難。比如如果不搜集,就會感覺信息不足,信心不夠,難以往分析解決方面推進;而如果不推進的深入點,第一次搜集完信息,咨客基本就不認可咨詢師,誤認為今天就是來說說,别的什麼收獲也沒有。雖然咨詢師都懂,傾訴也是治療,但咨詢者通常不買賬,花錢跟你說,還不如跟朋友或家人說呢!
所以,我以為,咨詢不妨改成縱向咨詢設計。也就是說,你總可以從咨客的說話中看到小的問題,如果他有興趣處理,就從這些做起。将每次咨詢都看成一個完整的咨詢,搜集資料、分析、解決方案設定、作業。而且,不要擔心怕出錯。出錯是難以避免的。而且出錯責任不能全怪咨詢師,咨客的表達是“漸開”的,就算第一次地毯式詢問搜集,也由于信任關系是點點推進,開始咨客隐瞞的較多,很難完整準确。這樣得出結論的所需佐證不夠,偏差的可能性就會有。随着關系深入和穩固,咨詢者慢慢說的趨向真實,就會發現開始的結論是需要修正的,這屬于自然現象。
不需謹小慎微,地毯式資料搜集
既然我們無法回避偏差,那麼就不需要過于謹小慎微,“搜集大量信息,總結性得出結論”。這種咨詢模式,有點過時,會讓咨客感覺煩躁,被動溝通,咨詢師水平有限等錯覺。打動咨客的其實不是總結,在于細節互動。咨詢本來也是細節化的工作,着眼細節(把握全局下),擾動細節。做大而全的概述,往往不能打動咨客,也感覺過于呆闆。小小的地方一點點改變,整個咨詢問題就會撼動。
另外,我們咨詢中的一般搜集信息,并不是要用來确診神經症患者的症狀。一般的心理問題者,一聽表達模式,就能感覺到生活細節發生了錯位,比如過度關注的和本應該但沒關注的方面。在搜集資料的同時,就可以進行面質、分析和治療。這種縱向咨詢,可以讓咨客感覺到每次咨詢都是一個從開始到結尾的完整體驗。豐富,不乏味,如果有一次小成功,就會期盼下次咨詢。這種模式用好了,将是咨詢者既有成就感,也容易保持與咨詢師的穩固關系。
每次咨詢結束時間 由咨客感覺而定
所以,每次咨詢結束的感覺可以咨詢師暗示咨詢者,但要咨客買賬,就要他認同結束時機。最好是在咨詢前提出大概時間,咨詢最後由咨詢者自己說出來,這個問題差不多了,請求結束咨詢。大概超出10分鐘内,不計。然而,如果咨詢師隻是一味顧及自己的進程,搜集資料、分析總結等環節和時間原則,就會忽視咨客的感受。其實咨客的反感和不滿,在文字中很容易發現。這是信号,比如你說的我都懂,比如我還是不知道如何解決。這些禮貌的拒絕,在提醒咨詢師,不要一味用自己的方式來咨詢我。要用一種适合這個咨客的方式來咨詢。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