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歲當選院士,10年前怒怼柴靜,上了美國黑名單的丁仲禮鐵骨铮铮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0-12 教育 閱讀: 16
摘要: 丁仲禮院士,1957年出生于浙江紹興,4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你還記得他為什麼在10年前怒怼柴靜嗎?在很多人眼裡,丁仲禮的這個回複直指問題核心。11年過去了,有人說,美國的制裁名單讓我們明白,誰才是中國的“無雙國士”。丁仲禮院士算不算“無雙國士”?

丁仲禮院士,1957年出生于浙江紹興,48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0年前的2010年,因為與柴靜在訪談節目中的“争執”為我們所熟知。2020年12月7日,他正式登上了美國的“黑名單”。

丁仲禮1982年從浙江大學地質系地球化學專業本科畢業,此後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讀研,并于1988年拿到博士學位。2005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14年~2018年之前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如今,美國宣布制裁14名中國官員,他的名字赫然在列。

你還記得他為什麼在10年前怒怼柴靜嗎?你知道他對中國高等教育的衆多看法嗎?曾經由他擔任校長的中國科學院大學如今發展的怎麼樣?讓缪老師陪你說幾句吧。

一、丁仲禮的名場面

說起丁院士,在公衆印象中,他與記者柴靜在央視《面對面》欄目當中的一番談話,算是一段“名場面”。

2009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峰會在丹麥首都哥本哈根召開。當時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提出的多份減少排放的方案,被很多發展中國家質疑,其中就包括中國。當時,丁仲禮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也參加了那次會議。

在節目當中,丁仲禮提出了自己對于發達國家“減少排放”方案的看法。他認為,通過這種方案,發達國家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内将比非發達國家擁有更多的人均排放權。長此以往,發展中國家無法與發達國家進行競争,更沒有辦法在經濟上超越發達國家。客觀上拉大了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

根據丁仲禮的計算,按照中國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速度,我們的碳排放空間隻能支撐大約十年的時間。如果碳排放指标不夠,就需要花錢去買。由此,他提出了一個問題:“從2020年以後,中國每年花1萬億人民币去買二氧化碳排放權,你會怎麼想?你覺得公平不公平?”

柴靜當時也提出了問題:“如果按照人均碳排放來計算,中國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人均碳排放乘以人口基數,這個數字将相當驚人”。丁仲禮當時的回複是:“那我就要問你了,中國人是不是人?為什麼同樣是人,中國人就應該少排放?”

在很多人眼裡,丁仲禮的這個回複直指問題核心。雖然采訪發生在十年前,但這段名場面依然不時被我們翻出來細細咀嚼和品味。

二、中國科學院大學現狀

丁仲禮院士在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期間,做了很多實事。在2014年開始招收本科生之後,實行了小班制、導師制、學分制、三段式等綜合培養方式,令人耳目一新。

中國科學院大學脫胎于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擁有中國科學院豐富的師資和硬件資源,在基礎理學方面的綜合實力不亞于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2017年教育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中國科學院大學的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地球物理學、地質學、生物學、系統科學、生态學、電子科學與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農業資源與環境、環境科學與工程、水産和藥學全部排在A+。

三、丁仲禮的教育觀

與上面缪老師所講的那一段家喻戶曉的電視節目名場面不同,丁仲禮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貢獻很少有人知道。

他提出過“目前中國的科研評價體系需要改變”。

他提出過“我們的科研經費應該向一線和年輕的科研人員傾斜”。

他提出過“社會需要更多的研究生”。

丁仲禮認為,我們目前的科學評價體系就像是計工分,按照工分把你劃分一個等級,讓你的收入與這個等級挂鈎。在我們的科學研究很落後的時候,使用這種方式還可以理解。要讓科研持續發展甚至騰飛,這種評價體系就不能用。

看看時下充斥在互聯網上的科研人員對于目前評價體系的各種吐槽,就知道多年前丁仲禮的提法其實并沒有過時。我們現在的科研評價體系,包括整個高等教育,乃至基礎教育的評價體系,都已經沿用了很多年。想要在科研上有所突破,刺激年輕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産出更多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評價體系是必須要變革的。

丁仲禮認為,跟發達國家相比,我們的碩士生、博士生收入太低,應該讓他們更多地參與到科學研究工作當中來,讓科研經費從“向物看齊”轉變為“向人看齊”。

縱觀國内研究生階段的教育,有相當比例的研究生,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很低。有不少對科研毫無興趣的人,想通過提升學曆增加自己的就業競争力,他們并不幸福。同時有很多對科研滿懷熱情的人,卻因為科學研究工作晉級難、收入低,而紛紛打起了退堂鼓,他們也不幸福。研究生最主要的就業路徑無非是做科研和走應用。現狀是什麼?前者代表着“窮和窄”,後者才代表着“賺和寬”。

丁仲禮認為,美國擁有着世界最發達的高等教育,留下了世界各國大量的高端人才。它的信息産業、生物産業、人工智能産業都是建築在這個基礎之上的。而我們的研究生教育還不夠。讓更多有才華、有想法的年輕人有機會接受到更專業的、更高層次的教育,才能形成國家競争力。

11年前的哥本哈根氣候大會上,丁仲禮曾經批駁過發達國家提出的方案,他說:“如果這些方案成為了國際協議,那将是人類曆史上罕見的不平等條約,在道德上是邪惡的。”

11年過去了,有人說,美國的制裁名單讓我們明白,誰才是中國的“無雙國士”。對此,你怎麼看?丁仲禮院士算不算“無雙國士”?你認為還有哪些人當得起“無雙國士”的稱号?來評論區聊聊吧。

長按點贊,一鍵三連,鼓勵我多多創作教育内容。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極光是怎麼形成的?

極光是怎麼形成的?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0 閱讀: 19
原标題:極光是怎麼形成的?(把自然講給你聽) 最近,在黑龍江、内蒙古、新疆等地,有時可以見到壯麗的極光——夜幕降臨,天空逐漸被淡淡的極光點亮,随着時間推移,光斑和柱狀結構愈發明顯,形成一道道光柱,從天際延伸至地平線,絢麗多彩。 極光的産生與地磁暴現象有關。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有時會引發地磁暴。地磁暴是一種強烈的地球磁場擾動現象。在地磁暴發生過程中,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與地球大氣中的分子或原子發生碰撞,大氣分子或原子被激發至高能态。高能态是分子或原子獲得額外能量後的狀态,它們在這個狀态下不太穩定,需要釋放能量回落到更穩定的低能态,在這一過程中會産生可見光。由于以上過程主要發生在地球兩極地區,所以産生的可見光被稱為極光。...
科學家揭示如果人類全部滅絕,哪種生物将統治地球.

科學家揭示如果人類全部滅絕,哪種生物将統治地球.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8 閱讀: 15
章魚:人類滅絕後的潛在主宰者科學家觀點:章魚的智慧與潛力科學家認為,章魚是繼人類之後最有可能統治地球的物種。世界頂尖專家指出,一旦人類因戰争或氣候變化滅絕,這些八肢生物将成為地球的主導力量。牛津大學教授蒂姆·庫爾森表示,章魚具備“靈巧、好奇心、相互交流的能力以及極高的智慧”,這些特質使它們能夠在水下建立類似亞特蘭蒂斯的龐大文明。...
如果一個硬币大小的黑洞闖入太陽系,會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一個硬币大小的黑洞闖入太陽系,會帶來什麼影響?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8 閱讀: 28
硬币大小黑洞的緻命影響微型黑洞的瞬間爆發假設一枚5克重的硬币突然坍縮成一個黑洞,其半徑僅有10的負30次方米,遠小于氫原子的半徑(10的負11次方米)。這種微型黑洞的壽命極其短暫,通過霍金輻射會在10的負23次方秒内完全衰變,釋放出450萬億焦耳的能量,相當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總和的三倍以上。這樣的能量爆發無疑會導緻周圍的一切瞬間毀滅,人類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幸存。...
解讀詭異的量子力學,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

解讀詭異的量子力學,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8 閱讀: 34
量子力學:微觀世界的革命宏觀與微觀的差異人類在探索宇宙的奧秘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對星系、恒星和行星的運動規律有了深刻理解。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在更微觀的尺度上,情況變得異常複雜。這些新發現的規律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物理學家發現首個“三星黑洞”?為何這種現象如此罕見

物理學家發現首個“三星黑洞”?為何這種現象如此罕見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3 閱讀: 17
黑洞新發現:天鵝座V404揭示恒星級黑洞的三星系統結構黑洞的形成機制黑洞作為宇宙中的神秘天體,一直備受關注。恒星級黑洞主要由大質量恒星的核心坍縮形成,其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超新星爆發和直接坍縮。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恒星耗盡核燃料後,由引力坍縮引發的劇烈爆炸。這種不對稱的爆炸會産生強烈的沖擊波,使黑洞或中子星獲得顯著的“出生踢”,即在誕生時獲得額外的速度。相比之下,直接坍縮是一種較為平和的過程,不會産生劇烈的沖擊波或踢動,因此周圍的伴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保持相對穩定。...
外星人的存在幾乎是必然的,但如果真的隻有人類怎麼辦?

外星人的存在幾乎是必然的,但如果真的隻有人類怎麼辦?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2 閱讀: 16
宇宙中的生命探尋:從假設到證據探索生命的樂觀與現實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人類常常懷揣着樂觀的心态,認為生命可能在無數星球上綻放。地球并非獨一無二,生命在這裡萌芽、進化、繁衍、變異,最終達到智力和科技的巅峰。既然所有物質都由相同的元素構成,宇宙法則也一以貫之,那麼假設我們在宇宙中孤獨存在,未免顯得過于浪費。...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