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汗位之争到元朝統一:蒙古帝國最終轉型為了中原正統王朝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但是多民族國家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長期以來,東亞大陸的都存在着内陸、東北、大漠、西域、青藏五大闆塊的對峙之勢,直到元朝統一東亞大陸之後,這五大闆塊才第一次開始全部納入一個王朝的版圖,最終成為了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是中國曆史上不可或缺的王朝。而忽必烈則是蒙古汗國轉型的關鍵人物。
一,忽必烈漢人幕僚的形成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汗國。随後的幾十年,蒙古擴張成為了一個地跨亞歐大陸的大帝國。随着蒙古的擴張,其分裂之勢也日益明顯。西道諸王逐漸接受了當地的伊斯蘭教,而東道諸王則不斷接受中原的文化和典章制度。蒙古大汗則試圖進行調和,對待各種宗教和制度一視同仁。但這依然無法阻礙蒙古的分裂。
忽必烈,是拖雷之子,蒙哥之弟。耶律楚材時期,許多漢族士人到漠北講學,忽必烈也深受其影響,後來在忽必烈身邊形成了一個漢族幕僚團體,其中不乏大家,如窦默、姚樞、劉秉忠、趙璧、許衡、王鹗、張文廉、張德輝、元好問等。由于忽必烈尊儒崇漢,他自然被蒙哥派遣到了漢地,負責漠南漢地事務。
忽必烈最初是負責漠南漢地的軍事事務,而民事則由燕京行尚書省的長官牙老瓦赤負責。1252年,忽必烈觐見蒙哥,提出在開封設置經略司,得到了蒙哥批準,于是忽必烈将跟随自己的漢族士人任命為經略司的官員,這是忽必烈集團開始掌握地方行政的開始。他們對中原的經濟恢複立下了功勞,如趙璧在河南屯田,招攬流民,打擊貪污腐敗。經過幾年的治理,“河南大治”。
1256年,忽必烈在漠南修建開平府,将之作為北連漠北,南控中原的政治中心。此舉改變了帳居野處、冬夏遷徙的傳統,走向了城市生活。開平建成,标志着蒙古的統治中心開始從漠北向中原轉移。後來開平府成為了元朝的上都。
元上都遺址
忽必烈在中原大量提拔漢人,引發了蒙古貴族的不滿。當時蒙哥也宣稱要“遵祖宗之法,不蹈襲他國所為”,而忽必烈推崇漢法,重用漢人,明顯和蒙哥的思路有矛盾。最終,蒙哥于1257年解除了忽必烈的軍政大權,廢除了相關機構,罷免了漢人官僚。在姚樞的建議下,忽必烈将自己的家屬送到蒙哥居住,如此才避免殺身之禍。
1258年,蒙哥發動了征宋戰争,東路大軍主帥塔察兒無功而返,受到了蒙哥的指責。忽必烈則趁機請求蒙哥從征,得到了蒙哥的同意。于是,忽必烈被任命為了東路大軍的統帥,出征鄂州。此次變動,讓忽必烈恢複了兵權,也改變了蒙古帝國的曆史。
蒙哥時期的蒙古帝國
二,汗位之争:蒙古徹底分裂
1259年,蒙哥在釣魚城下去世,西路大軍選擇撤退。此時,蒙哥幼弟阿裡不哥則在漠北以監國的身份要求諸王返回漠北召開忽裡台大會,很顯然阿裡不哥觊觎大汗之位,當然這也是合法合理的。随後,阿裡不哥又派遣使者前往燕京,準備收忽必烈之兵權。
忽必烈聽說蒙哥去世後,沒有立即撤軍,而是繼續向鄂州進攻。當阿裡不哥要收忽必烈兵權的消息傳來後,忽必烈陷入了進退兩難之地。此時,郝經等力勸忽必烈立即輕騎北返,控制燕京,穩定大局,然後派軍迎蒙哥靈柩,收大汗寶玺,然後舉行護理台大會。此時,南宋方面也和忽必烈講和,願意劃江而治,而且每年給蒙古絹銀各二十萬匹、兩。忽必烈立即接受此條約,并星夜趕回燕京。
汗位之争
當時,阿裡不哥的親信脫裡赤正在燕京括集軍隊,忽必烈到來後,就假傳蒙哥臨終之命,遣散脫裡赤括集之軍,保住了最重要的資本。1260年初,忽必烈争取蒙古王公四十餘人,以及将領霸都魯、兀良哈台的支持,直接在開平召開了忽裡台大會,搶先登上了大汗寶座。
忽必烈在即位诏書中宣布了帝國的新政策。他對蒙古之前的屠殺、掠奪政策進行了檢讨,明确要推行“仁政”。他以中原傳統,建年号為“中統”,以中原正統王朝為任。
阿裡不哥見忽必烈搶先稱汗,于是也糾集一大批蒙古王公在和林舉辦了忽裡台大會,登上汗位。随後,阿裡不哥兵分兩路向中原挺進,東路進攻開平和燕京,西路進攻關中和河西走廊,以便和南征的蒙古主力彙合。忽必烈快刀斬亂麻,派遣廉希憲、商挺占據快速占據關中,又派遣使者接受停留在四川境内的軍隊,因為兀良合台也支持忽必烈,使得忽必烈得以很快控制整個中原。
與此同時,忽必烈親自帶領蒙古諸王在草原大戰阿裡不哥,三戰三勝,阿裡不哥敗走阿爾泰山一帶。1261年,阿裡不哥卷土重來,忽必烈再次親征,雙方大戰,勝負難分,各自撤軍。開戰期間,忽必烈封鎖了對漠北的資源供給,導緻阿裡不哥陷入困境。
無奈之下,阿裡不哥派遣合台後王阿魯忽到中亞封地征集糧草,阻攔旭烈兀東進。然而,阿魯忽到達了封地後,就征集了15萬大軍,和阿裡不哥對峙起來。阿裡不哥大怒,于1262年派遣大軍讨伐阿魯忽,忽必烈則趁機西征。阿裡不哥遭到了前後夾擊,最終于1264年投降。
阿裡不哥失敗後,忽必烈派遣使者通知别兒哥(欽察汗國)、旭烈兀和阿魯忽等,大家一緻同意在1267年舉辦忽裡台大會,選舉大汗。然而形勢很快發生了變化,伊利汗國和察合台汗國就因為争奪土地而混戰起來,無心東歸。1264年,窩闊台後王海都崛起,建立了窩闊台汗國,進一步增加了西方的混亂局勢。于是原本在1267年召開的忽裡台大會就無法舉辦了,忽必烈被諸王承認為了名義上的大汗,從此帝國徹底分裂。
三,元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1260年忽必烈稱汗,建年号,是蒙古汗國轉為中原王朝的重要标志。不過,這還遠遠不夠,忽必烈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改革以确立自己的正統地位。1261年,忽必烈下令編訂《大定政要》,以金國的“大定之治”作為治國的參考,以“小堯舜”的金世宗作為自己的榜樣,開始了大規模的政治體制改革。
首先就是官制改革,燕京行尚書省被改造為了中書省。這個中書省中的官員主要由蒙古功勳和漢人新貴組成,其中漢人占據絕大部分名單,這說明忽必烈依靠的是漢族官僚(包括女真人和契丹人)。随後,樞密院、禦史台等機構也建立起來。中原的禮儀制度也全面推行,先後頒布了《中統權宜條理》、《新立條格》,設立太廟八室、國子學、定朝儀服色等。
在地方,推行行省制。1261年,割據山東的李璮發動了叛亂,忽必烈将之平定。随後,忽必烈廢除了中原各大軍閥的兵權,推行軍民分治。經過1264年的地方區劃調整,中原地方形成了蒙古人充各路達魯花赤,漢人充總管,回人充同知的治理體系。中原被分十路宣慰司,各路又仿照宋朝設提舉學校官、轉運司等,一套比較成熟的治理體系就形成了。
在經濟上,诏令十路宣撫使勸課農桑,興修水利,開發荒地。為了加速經濟恢複,忽必烈下令編撰《農桑輯要》,總結了曆代農業生産經驗,是曆代農學之大成。在商業上,發行紙币,同時控制其數量,使得市場穩定。
中原穩定,制度改革之後,忽必烈于1267年下令營造大都,以作為新帝國的首都。1271年,忽必烈在大都即位,該國号為“元”,預示着一個新的時代到來了。與此同時,忽必烈還設置翰林院,開始準備為前朝修史。
元朝建立後,其下一個目标自然是滅南宋,實現天下一統。忽必烈選擇了蒙哥不同的攻宋思路,大規模招納漢軍,建設水軍,将攻宋軍隊擴張到了30萬。忽必烈沒有選擇死攻四川,而是以襄陽作為突破口。當襄陽攻陷後,大軍就可以沿江東下,直達臨安。1276年,元軍攻陷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在崖山之中滅南宋殘餘軍隊10萬,标志着統一大業完成。
元朝版圖
元朝滅宋,不僅僅标志着中國的再次統一,還是中國版圖擴張史上的裡程碑。從此,五族共存,多元一體的格局開始形成了,中國的疆域史開始進入了最後的奠定階段。在過去,一個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往往會全盤漢化,北魏正是如此,遼金想在漢化的同時保留個性,但是失敗了。元朝統一後,在适當漢化的同時,又廣泛吸收回鹘、西藏的文化和制度,形成了多元的文化體系。當然,元朝也保留自己的文化和制度,甚至形成保護自己利益的四等人制度,這是元朝無法避免的局限性。總體而言,對于古代民族融合而言,拒絕漢化、全盤漢化都是不值得提倡的,而以中原為核心,多元并存,相互交融,才是最理想的結局。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