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春晚“千手觀音”聾啞領舞, 拒絕苦追8年的富豪, 嫁給窮小子, 如今後悔了?
還記得2005年的春晚上表演的節目《千手觀音》嗎?
這個節目由中國殘疾人藝術團表演,由21個平均年齡21歲的聾啞演員演繹,
成為了當年春晚的一個經典節目。
這個舞蹈節目營造出層出不窮、千變萬化震撼的視覺沖擊力,
震撼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觀衆。
赢得了全國觀衆“激動、流淚”的評價,
領舞邰麗華和編導張繼鋼也随着該舞蹈的走紅而家喻戶曉。
1976年冬天,邰麗華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個普通家庭。
她從小聰明伶俐,充滿活力,是鄰裡間公認的“小可愛”。
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高燒改變了她的命運,
為了快速退燒,一針鍊黴素注射後,她成了一個聽不見聲音的世界裡的孩子。
但邰麗華的父母沒有放棄,他們四處求醫,
希望能為女兒尋找治療的可能。
然而,面對醫生們相同的結論——邰麗華的聽力無法恢複,家庭陷入了深深的無助之中。
在這樣的逆境中,邰麗華的童年并不孤單。
她依舊與小朋友們嬉戲玩耍,直到一次遊戲中她意識到自己與衆不同。
邰麗華開始感受到來自外界的異樣眼光,她變得沉默寡言,笑容也漸漸淡去。
沒辦法,他的父母把她轉而去了聾啞學校學習手語。
在一家人的支持下,她開始了适應新生活的過程,雖然過程中充滿了挑戰,
但也有了新的發現——舞蹈。
在聾啞學校,邰麗華首次接觸到律動課,通過腳下的震動,
她感受到了音樂的魔力,舞蹈成了她新的語言。
決定追求舞蹈夢想後,邰麗華面臨的挑戰比常人更加艱巨。
在武漢繼續她的學業和舞蹈訓練時,她每天都是第一個到達訓練室,也是最後一個離開。
通過肢體的記憶和不懈的努力,她逐漸克服了種種難題,
不到一年的時間,她就從一個舞蹈的初學者成長為了學校裡最優秀的舞者。
正是這份對舞蹈的熱愛和對夢想的執着,讓她得以進入中國殘疾人藝術團,
有機會在世界各地的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才華。
1992年8月,意大利斯卡拉大劇院的“無國界文明藝術節”
見證了邰麗華16歲的她與世界級的藝術大家們同台演出的輝煌時刻。
一支充滿中國傳統韻味的舞蹈“敦煌彩塑”,
中國傳統文化的藝術魅力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個觀衆。
當演出結束時,那雷鳴般的掌聲,是對她表演的認可,更是對她不屈不撓精神的緻敬。
年少成名,她沒有沉醉于短暫的榮光之中,反而更加努力,
用行動诠釋了什麼叫做“藝無止境”。
在跳《雀之靈》這一挑戰面前,邰麗華展現了超乎常人的勇氣和決心。
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邰麗華做到了,而且做得出類拔萃。
她不僅以肌肉記憶去掌握每一個動作,更重要的是,她用心感受舞蹈背後的情感和故事,
用自己的身體語言,将那份精神傳遞給每一個觀衆。
楊麗萍的贊歎是對邰麗華舞蹈技藝的認可,更是親自指導她,
還将她引薦給了同樣具有前瞻性的編導楊繼剛。
在創作《千手觀音》的時候,
21名聾啞舞者,他們無法聽到音樂的旋律,卻能通過地闆上傳來的震動,
感受到每一個節拍的跳動。
他們不僅要完成高難度的舞蹈動作,還要保持隊形的和諧統一。
這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而那層層疊疊的保鮮膜,不僅是對身體線條的一種保護,更是對舞蹈美學的一種追求。
當《千手觀音》在雅典殘奧會閉幕式上首次亮相時,
那一刻,整個世界為之震撼。
邰麗華領舞的畫面,如同一朵綻放的蓮花,既純淨又堅強。
她和她的隊友們,用自己的表演诠釋了什麼是超越身體限制的藝術。
他們的故事并沒有就此結束。
2005年,邰麗華和她的隊友們應邀參加央視春晚,
那一晚,數億觀衆見證了他們如孔雀開屏、如蓮花綻放的美麗。
從此,《千手觀音》不僅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舞蹈史上的一個經典,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