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溫度不建議用風扇?科學家有不同見解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1-09 健康養生 閱讀: 18
摘要: 高溫下風扇使用的争議與新發現扇風降溫的新标準最近,兩項新的研究對高溫下使用風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不同觀點。一項發表于11月6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研究指出,風扇在38°C的潮濕環境下能夠減輕老年人的心髒壓力。然而,另一項發表于10月17日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則認為,在35°C以上的環境中使用風扇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好處。

高溫下風扇使用的争議與新發現

扇風降溫的新标準

最近,兩項新的研究對高溫下使用風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出了不同觀點。一項發表于11月6日的《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研究指出,風扇在38°C的潮濕環境下能夠減輕老年人的心髒壓力。然而,另一項發表于10月17日的《美國醫學會雜志》的研究則認為,在35°C以上的環境中使用風扇幾乎沒有任何額外的好處。

全球變暖背景下的現實影響

随着全球變暖導緻極端高溫天氣的頻發,這些研究結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尤其是在那些許多人無法負擔昂貴空調的地區。傳統的健康建議通常建議将風扇的使用溫度限制在35°C左右,因為這一溫度接近人體皮膚的溫度。人們普遍認為,超過這一溫度,風扇會通過置換已經冷卻到與皮膚溫度平衡的空氣層來加劇過熱,類似于對流烤箱通過循環熱空氣加速烹饪的過程。

實驗數據挑戰傳統觀念

然而,澳大利亞悉尼大學的熱生理學家Ollie Jay表示,這一溫度阈值并不是基于實驗得出的。如果風扇能夠促進汗水更快地蒸發,從而帶走皮膚表面的熱量,那麼在更高溫度下使用風扇可能會帶來額外的冷卻效果。Jay在過去十年中進行了一系列實驗和計算機建模,結果顯示溫度極限可能遠高于35°C。他的研究成果促使世界衛生組織在5月采納了40°C的限值。

針對高風險群體的實驗證據

為了驗證這一新标準在高風險群體中的适用性,Jay和他的團隊招募了65歲以上的老年人,其中一些人患有心髒病。随着年齡的增長,人們的汗腺功能會減弱,因此從蒸發汗水中獲得的冷卻效果也會減少。心髒病等心血管疾病是高溫帶來的最大威脅之一。

研究人員在特殊的氣候控制室内對58名參與者進行了測試,模拟了兩種不同的氣候條件:一種是類似于印度孟買等地的潮濕環境,溫度為38°C、濕度為60%;另一種是類似沙漠的幹燥環境,溫度為45°C、濕度為15%。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在濕熱環境中暴露3小時,風扇也能顯著減輕老年人的心髒壓力,提高他們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結論與展望

這兩項研究的結果表明,風扇在高溫環境下的使用效果和安全性存在一定的争議。然而,基于最新的實驗數據,風扇在某些條件下仍能提供有效的降溫效果,特别是對于高風險群體如老年人和心髒病患者。未來的研究将進一步探讨不同環境條件下的最佳使用策略,以應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挑戰。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為什麼有的人是路癡?

為什麼有的人是路癡?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2 閱讀: 17
導航能力的奧秘:環境與遺傳的較量導航能力的個體差異和許多研究人類導航能力的科學家一樣,西北大學的認知科學家大衛·烏塔爾(David Uttal)也是個“路癡”。然而,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與他截然不同,他們總是能清晰地知道自己身處何方,并輕松找到前往目的地的路徑。科學家們通過一系列實驗來評估人們的導航能力,例如讓他們指出看不見的位置,或者在想象自己處于另一地點的情況下指向第三個位置。這些實驗表明,确實有人在導航方面表現出色,而另一些人則顯得相當迷茫。...
海蛇攻擊潛水員,是“為愛沖昏頭腦”?

海蛇攻擊潛水員,是“為愛沖昏頭腦”?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2 閱讀: 18
海蛇襲擊潛水員:為愛沖昏頭腦?研究背景2021年,一項發表在《科學報告》上的研究揭示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澳大利亞大堡礁附近的海域,劇毒的橄榄海蛇(Aipysurus laevis)在某些特定時期頻繁“襲擊”人類潛水員。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們的關注,他們試圖解開海蛇為何會攻擊人類的謎團。...
人腦為何如此與衆不同

人腦為何如此與衆不同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0 閱讀: 9
人腦的獨特之處:體積、結構與神經元體積與重量的重要性與其它靈長類動物相比,人腦最顯著的特點之一是其體積較大。人腦的體積是黑猩猩、大猩猩以及許多已滅絕的人類近親的三倍以上。通常情況下,動物大腦的大小與其體型大小呈正相關,但人類打破了這一規律。研究表明,相對于體型大小,人腦是所有脊椎動物中最大的。與體型相當的動物相比,人腦的重量幾乎是它們“預期大腦”重量的七倍,而老鼠的大腦僅為同樣體型動物“預期大腦”重量的一半。...
我國科學家讓“薛定谔的貓”活了20多分鐘!

我國科學家讓“薛定谔的貓”活了20多分鐘!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09 閱讀: 11
長壽命薛定谔貓态助力量子精密測量研究背景與意義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與合肥國家實驗室的研究團隊合作,利用激光冷原子技術成功制備了基于自旋的薛定谔貓态,其壽命長達分鐘級别。這項成果不僅提升了對自旋進動相位的測量靈敏度,還為量子精密測量領域帶來了新的突破。相關研究成果已于11月1日發表在《自然-光子學》期刊上。...
頭孢家族靠什麼“發迹”?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

頭孢家族靠什麼“發迹”?可謂“江山代有才人出”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09 閱讀: 9
頭孢:微生物中的“友軍”頭孢的發現曆程17世紀,列文虎克首次通過自制顯微鏡觀察到細菌。随後,路易斯·巴斯德和羅伯特·科赫分别從多種患病動植物中分離出了不同的病原微生物。面對這些緻病微生物,科學家們開始尋找有效的應對方法。抗生素應運而生,它們利用微生物自身産生的物質來對抗其他病原微生物,從而達到治療效果。...
發表一篇論文需要多長時間?

發表一篇論文需要多長時間?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01 閱讀: 19
發表一篇論文所需的時間因多種因素而異,包括期刊類型、稿件質量、審稿流程、期刊效率以及特殊情況等。以下是對這一問題的詳細分析: 一、期刊類型與審稿周期 普通期刊: 省級期刊:普通論文大概需要三到六個月的時間。 國家級期刊:審稿周期通常在六個月左右,但核心期刊的難度會更高,可能需要六個月以上甚至更長時間。 核心期刊: 國内核心期刊:如北大中文核心、CSSCI等,初審一般1-2個月,外審等環節通常2-4個月甚至更久。如果反複修改再審,可能累計需要6-8個月甚至一年以上來确定是否錄用。...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