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
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
轉按: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是著名醫學家裘法祖講的,而他這句話是引用了《裴子言醫·序》裡的内容。裘法祖(1914年12月6日~2008年6月14日),中國現代普通外科的主要開拓者,肝膽外科和器官移植外科的主要創始人,被譽為“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題寫的“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是其一生的光輝寫照,他用自己的一生踐行了仁醫二字。
“德不近佛者無以為醫,才不近仙者無以為醫”,出處出自于:《裴子言醫·序》。古今中外,對醫生都有很高的技術和道德要求,這是職業特點。
《裴子言醫·序》原文:
學不貫今古,識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甯耕田織布取衣食耳,斷不可作醫以誤世!醫,故神聖之業,非後世讀書未成,生計未就,擇術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專習,窮緻天人之理,精思竭慮于古今之書,而後可言醫。
譯文:
如果一個人的學問不貫通古今,見識不通達貫穿天地人間的大道,才華不脫俗出衆,心靈不親近于佛,即不具有慈悲之心,這樣的話,甯可種田織布維持生計,也斷不可将醫生作為職業去贻誤生命。
醫生是一種光明神聖的事業,并非讀書未成、生活未有着落而解決就業擇業問題的一種渠道。它需要天資聰穎,并刻苦學習,通達貫穿天地人間的大道之理,認真鑽研古今之書,而後才可談得上行醫。
“德不近佛者不可為醫,才不近仙者不可為醫”這句話是著名醫學家、現代外科之父裘法祖教授說的,是引用《裴子言醫·序》裡的内容。
擴展資料
《裴子言醫》是明代裴一中原著,清代楊素圃鑒定,王士雄評選的一本醫案醫話類中醫文獻。成書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
本書首先論述行醫原則、醫德及醫風,強調博學、審問、慎思、明辨、駕行五者,醫家不可缺一。其次,本書還就《内經》中的“治虛”與“補虛”之異作了闡述,頗為中肯。
此書書目不見于明、清醫學目錄學著作。1959年,中醫研究院圖書館等單位所編《全國中醫圖書聯合目錄》中收入此書。現四川省圖書館藏有本書的初刻本,中醫研究院圖書館善本書庫則有清代順治刻本。
裴一中是明末醫家,字兆期,浙江海甯人。世醫出身,撰《裴子言醫》一書。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