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性格,就什麼命
9月2日晚上8:00
知名教育專家
躍兒教育、芭學園創始人李躍兒
分享《學會愛育:幸福感是孩子一生的底氣》
點擊下方預約按鈕,預約直播
育兒專家李玫瑾教授曾說:
“你給孩子播種什麼性格,孩子就會收獲什麼命運。”
孩子的性格,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後期的成長和發展,決定他的命運走向。
一個積極樂觀、抗挫力強的孩子,往往更能堅定信念,即使行走在沙漠中,依然能走出希望和美好。
而一個天性消極、自怨自艾的孩子,往往容易貶低自己,眼裡滿是灰暗和怨氣,缺乏向上的鬥志。
性格決定人生,它比孩子的天資和能力更重要。
越早明白這個道理,家長和孩子才能越少走彎路。
還記得網上刷屏的“清華最苦男生”嗎?
他的一篇樹洞長文,質樸無華,卻直抵人心,讓無數網友熱淚盈眶。
生長在貧困的山村,又是單親家庭的他,經曆的困苦可想而知。
當他考上清華大學,由于家裡拿不出一分錢,他隻能靠自己的獎助學金完成學業。
為了節約開支,他每天饅頭加鹹菜,或是菜湯泡米飯,一天生活費還不到10元。
為了精打細算,他隻能缺席班級聚會,而這也成了他大學時光裡最大的“遺憾”。
然而,家庭的不幸和生活的困苦,沒有讓他消沉和自卑,他始終堅強向上,熱愛生活。
成功保研後,有了兼職收入,他甚至拿出部分積蓄去資助更困難的孩子們。
如果沒有這篇文章,也許大家永遠都不知道,一個生長在陰溝裡的孩子,依然對生活充滿感恩和善意,在無人問津的地方默默地發光發熱,仰望星空。
可以說,一個人的性格底色,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沒有好的起跑線,有人會抱怨上天,生活被滿滿的負能量充斥着,似乎永遠看不到希望和機會。
而有的人,卻始終向上向善,在黑暗中看見陽光,在風雨中奮力前行,綻放出絢麗的人生之花。
有句話說:
“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地在潛意識中模仿自己身邊的人,特别是最親密的父母。”
父母是孩子最大的命運,先是影響性格,繼而影響生活态度,到最後可能就影響了整個人生。
孩子品格優秀與否,因在父母,根在家庭。
家長引導不同,會造就不同品格的孩子。
今年高考結束,湖南三胞胎兄弟相繼被985名校錄取,老大和老三均被中國科學院錄取,老二則被北京大學錄取。
一時間,引得無數父母羨慕嫉妒。
三胞胎的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媽媽一個人又工作又是養育三個娃。
即便如此,媽媽從不會因為生活艱難打罵孩子,對孩子和風細雨,充滿耐心和關愛。
除了輔導孩子功課,媽媽周末還要擠時間陪孩子參觀各種博物館和科技館,甚至自學奧數,和孩子們一起讨論學習,引導他們學習的興趣。
孩子進步的同時,媽媽也不放棄自己的成長,下班争分奪秒學習,成功考取了教師資格證。
在這個過程裡,孩子們也看到了媽媽的智慧和向上的力量,變得寬容和堅韌,學無止境。
每個孩子生來都是一張白紙,性格和三觀的養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父母。
你在上面書寫積極樂觀,便會收獲一個陽光向上的孩子;
你在上面書寫善良厚道,便會收獲一個善良無私的孩子;
你在上面書寫暴力蠻橫,便會收獲一個殘暴作惡的孩子……
父母教給孩子優秀的品格,遠比優異的成績更重要。
《孩子的品格》一書中,彭凱平教授分享了孩子的七種優秀品格,分别是:情緒力,抗逆力,自我效能感,自控力,天賦優勢,專注力和善良。
比如,擁有積極情緒力的孩子,更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獲得更好的人際關系;而自控力強的孩子,自尊心強,學習成績也會更好。
無論哪種性格優勢,都會給孩子帶來自由而幸福的人生。
我們知道,品格養成并非先天決定的,父母的後天培養才是關鍵。
為此,彭教授在書中也給父母提出諸多可行的建議:
第一,“五施”原則,激發積極情緒。
為了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書中給出了“五施”原則,即言施,身施,眼施,顔施,心施。
也就是,通過我們的積極語言,身體觸摸,察言觀色,真誠微笑和體驗生活等方法,讓孩子感受積極和幸福的力量。
孩子擁有積極情緒,他的内心一定是充滿陽光,充滿愛意的,在失意和挫折面前,才不會迷失自我,一蹶不振。
第二,“ABC”模型,提升抗逆力。
孩子在遭遇挫折或困境時,我們除了關愛孩子,還可以采用ABC模型,助力孩子提升抗逆力。
A:Acceptance(接受),孩子失意時,我們首先控制好情緒,平和地跟孩子坦誠地分享事實,鼓勵孩子接納現狀,并提供溫暖的陪伴。
隻有我們坦誠、擁抱和鼓勵,才會讓孩子更快走出陰霾,樹立自信心和勇氣。
B: Behavior(行為),提升孩子抗挫力,父母需要幫孩子遠離固定型思維,培養他們的成長型思維。
孩子遇到挫折時,我們告訴孩子“下次再努力一點點”“以後我們每天多練習半小時”,幫助孩子找出原因,尋找解決辦法,孩子才不會一直困在原地。
C: Cognition(認知),孩子遇到困難時,我們要鼓勵孩子不要緊盯着眼下的失誤,而是換個角度去考慮,先去完成自己能做的那部分,漸漸地,孩子就會産生一種戰勝逆境的勇氣和能力。
第三,用好習慣替代自控力。
孩子學會自控,才是走向自律的第一步。
孩子很難有自控力,我們可以先幫助孩子設立容易實現的小目标,實現以後,及時給予看得見的獎勵。
孩子獲得良好的體驗和正面激勵後,他就會樂意重複,慢慢就養成了習慣。
習慣一旦形成,孩子就不再需要家長約束,而變成一個自控力強的孩子。
第四,“補強法則”,培養更多優勢。
彭凱平教授說:“教育的真谛,就是讓孩子做最好的自己;父母的終極使命,就是發現孩子的天賦。”
書中的一項權威民意調查發現,那些充分發揮自身品格優勢的人,在工作效率和生産力等方面表現會更出色。
所以,我們與其苦苦彌補孩子短闆,不如善于發現孩子的性格優勢。
孩子在自己優勢領域會更專注,更有掌控感,也更容易獲得成功。
我們可以引導孩子“積極地自我介紹”,讓孩子分享最能體現自己品格優勢的故事,以此來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優越感。
同時,也可以更換場景,讓孩子把性格優勢拓展到其他領域。
羅曼羅蘭說:“沒有偉大的品格,就沒有偉大的人,甚至也沒有偉大的藝術家,偉大的行動者。”
每個家庭都希望養出自由、幸福、品格優秀的孩子,這背後,需要父母的付出和引導。
點個“在看”,為了孩子的幸福,我們要做最有智慧的父母,讓孩子一生都與幸福同行!
作者| 蛋蛋媽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