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說“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應如何正确理解它?
“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可以說刺痛了很多人敏感的神經,那麼這句話究竟是什麼意思?我們應該如何正确理解它呢?
這句話從字面理解上,就是命中注定的事情一定會來,命中沒有注定的不要去強求它,頗有決定論的意味。有一些人會把這句話與“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放到一起類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一個人的命是上天注定的,是與生俱來的。不過這些名言警句給不少人以誤導,認為既然命由天定,自己也就聽天由命,無欲無求。但是如果我們聯想到秦末大起義的時候,陳勝吳廣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王侯将相,甯有種乎?”這似乎是對“決定論”的當頭棒喝。
從伏羲易角度來看,我們認為命由天定,運在人為。沒有錯,“命”與“運”既是一體,又有所差别。一個人先天的命理基礎,如本命卦、黃道卦、木星卦決定了一個人的命,一個人的小運卦、大運卦展示出了這個人在未來一段時間發展方向,我們可以這樣理解命和運的關聯:
想必大家都看過火箭發射現場,我們将火箭比作一個人,當火箭發射的時候,相當于一個人的出生,它的燃料、初始速度、初始位置可以視之為它的本命卦、黃道卦、木星卦這些基本的命理基礎,這是這枚火箭發射之後所不能改變的東西,而經過它的燃料、初始速度、初始位置,我們可以計算出它能走多遠,在什麼時候會出現在什麼地點,這就是火箭的運行軌迹,我們可以将發射之後的任何一分鐘的時間視之為小運卦,将任何一刻鐘的時間視之為大運卦,将整體所走過的路程視之為命運軌迹。
那麼問題來了:這枚火箭的運動軌迹能不能被調整?
很顯然,答案是可以的。這枚火箭的基本命理組合顯然無法改變,但它的運行軌迹卻可以通過計算機控制來達成不斷調整,直至将它承載的衛星或飛船送上軌道。人的命與運也是同樣的道理,運是能夠調整優化的。
我們将目光轉向秦朝末年的陳勝吳廣起義,一句“王侯将相甯有種乎”拉開了反秦的大幕,上演了中國古代最為著名的一次政治運動,如果陳勝吳廣真的認命,那麼等待他們的就是秦朝關于誤期法律的嚴懲,中國曆史的走向就會大不一樣,盡管陳勝吳廣起義最終失敗,但卻鼓舞了天下人心,促成了秦代政權的垮台。因此,事在人為。
命中若有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我們要想真正理解這句話,就需要把它放在不同的環境之中,要知曉自己的命是什麼、運是什麼,自己的能力多強,有沒有機遇、把握有多高。
當你了解了自己的命和運,再決定是否更進一步,再做重要決策,決策需要謹慎,做事需要膽魄,這樣成功的幾率才會更強。如果了解了自己的命運,為自己的理想目标努力過,但依然失敗,這樣,或許才能稱命中注定。
說到這裡,想必大家也都清楚了,伏羲易從來不提倡大家安于天命,從來都是希望大家能夠調整自己的運勢,向好的方面走,而不是放任命運的自我演進和發展,否則黃曆指導人們進行趨吉避兇也就不會存在,我們心中要做到敬畏自然、恪守天道,依照個人專屬黃曆來調整自己的命運軌迹、趨利避害實際上也就是遵循自然規律,因為人與自然是一體的。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