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陰曆、陽曆?農曆為什麼是陰陽合曆?
陰曆全稱“太陰曆”或“純陰曆”。陰曆是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 周期制定的,遠古的曆法幾乎都是陰曆。其優點是看日曆就可知 任何一天晚上的月相;但由于陰曆與回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 生産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
陽曆,亦稱公曆、太陽曆、新曆、西曆,陽曆是以地球環繞太陽 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它能夠準确地反映太陽的位置,從而與四季緊密相連,便于指導生産,方便生活。但是沒有參考太陰,所以陽曆不能反映月相,也就是說看陽曆是無法确定月相的。
陰曆隻考慮月亮的圓缺,它是以十二個月亮公轉周期作為一年,是因為月相的變化在 29~30 天之間(精确數值是 29.53 天)。那麼,這種曆法一年 12 個月就隻有三百五十四天左右。這個數還不夠 1 個太陽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實際時間是 365.2422 日,比陰曆 12 個月的總和還多出 11 天多。陰曆每過 3 年就和實際太陽年相差 1 個月的時間,時間長了之後,它就與陽曆相差得越來越多,經過若幹年之後,就會出現六月飛雪,十二月酷熱的現象。故古人又用設置閏月的辦法使年的平均長度與回歸年相近。每 3 年就要加 1 個月,稱為閏月。這樣安排和調節的結果,既反映了月亮的圓缺,也與随陽曆而來的氣候冷熱變化相适應了,也就可以更準确地指導農事活動。因此我國傳統曆法在實質上是一種陰陽合曆,簡稱陰陽曆。
這種曆法中安排有二十四節氣,以指導農事活動,而且主要在廣大農村中使用,因此稱為農曆。而且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從這個角度上也能說明農曆是陰陽合曆。由此可見,陰曆和陰陽曆完全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民間把農曆稱呼為陰曆也就不準确了。
因為農曆起源于夏朝,故又名夏曆;新中國成立後還仍然叫做夏曆,1970 年以後我國改稱為“農曆”。辛亥革命後,從 1912 年元旦起我國開始用陽曆,那麼相對于陽曆而言,我國的傳統曆法又名舊曆、中曆。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