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個月跟師學習《傷寒論》,我弄清楚了厥陰病
在師門的組織安排下,《傷寒論講義》學習結束了,感覺收獲很大,非常感謝肖老師及師門各位老師。學習心得體會簡要如下:
《傷寒論》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是中醫學的經典著作。
其最重要的成就在于發現了許多特異性方證,這是醫學的最高境界,也是《傷寒論》得以流傳的真正原因。
狹義傷寒是指感受寒邪,感而即發的外感病,《傷寒論》讨論的是狹義傷寒。
20多年前,曾經學過四大經典,後來基本上再沒有看過,當時自己覺得《傷寒論講義》學的還可以,現在看來,不過是皮毛而已,非常膚淺,簡直不值得一提。
六經病是對傷寒發展過程中不同病理階段的概括,每個病理階段各具特征,太陽病是傷寒初期的表證階段,其性質為表、寒、實證,陽明病為傷寒的邪熱極盛階段,其性質為裡、熱、實證。
少陽病是傷寒有邪實向正虛變化的過渡階段,其性質半實半虛,半寒半熱,實多于虛,熱多于寒,太陰病是傷寒陽氣虛衰的開始階段,其性質是脾陽虛證,少陰病是傷寒正氣虛衰的嚴重階段,其性質是心腎虛衰,厥陰病是傷寒最後的厥證階段,其性質是陰陽氣不相順接,臨床表現為厥證(熱厥和寒厥)。
從事臨床20多年,雖然知道中醫有各家學說以及門派之分,但學習了《傷寒論講義》之後,還是有不少耳目一新,從未聽說的觀點,比如:傳統的中醫教科書将風寒表證和風熱表證的區别方法是——惡寒和發熱孰輕孰重來區分,本人從事臨床很多年了,從未質疑過它的不對,但是臨床上,風寒表實證發熱有的達40度或以上。
《内經》:“因于寒,體若燔炭,汗出乃散”,而有時風熱感冒發熱并不是很高,如銀翹散證,聽了肖老師的課程以後,回想一下,确實有這樣的現象,怪不得臨床上大部分療效總是不确切。治愈時間較長。
還有:溫病初期是不惡寒的,所以不是太陽病,不是表證,但溫病初期可以兼有惡寒(桂枝湯治療),此時的惡寒不是溫病本身的表現,而是兼有表證,是肺熱兼表證。不惡寒的才用銀翹散治療。
桂枝湯,是傷寒論第一方,認識到了桂枝本為解肌,解肌它是一種緩和的自然的達到汗出邪去的治療方法,所以在臨床中,凡是脾胃虛弱而又感受寒邪的,都可以用桂枝湯治療,本人也看過不少書,關于桂枝湯的解肌之闡述,這也是第一次,還有内科雜病中,凡是符合營衛不調的病機的異常出汗,汗多等疾病也可以用桂枝湯治療。
陽明病篇中的陽明病:身熱,汗自岀,不惡寒,反惡熱,就可以看作是溫病來治療。
脾約不是麻子仁丸證,是太陽陽明,麻子仁丸可以表現多種證型,如白虎湯,三個承氣湯等。認識并掌握了少陽病不是半表半裡,以及往來寒熱形成之原因。
太陰病的特征,歸納為腹滿時痛,時發時止,隐隐而痛,喜溫喜按。
學習了表裡同病先後緩急的治療原則,否則失治誤治不可避免。
少陰病是傷寒的危重階段,表現為全身性的虛衰,學習到少陰篇,需要鑒别的方證明顯增加了,難度也增加了(有些方證病機、主證有交叉有區别,如格陽、戴陽證,附子湯證與真武湯證等等),需要強化背誦記憶的湯證更多了。
厥陰病,重新認識了:337條“凡厥者,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這才是厥陰篇的提綱,因為厥陰病讨論的主題是厥,此條闡述了厥的病機、特征,揭示了厥的本質。
而326條,強調這條原文是厥陰病上熱下寒證的提綱,屬于烏梅丸的主治範圍。
厥陰是二陰交盡曰厥陰,厥陰為陰極陽生,極而複返的階段,厥陰病則是陰極而陽不能生,陰陽氣不相順接。
熱厥和寒厥是厥陰病的本證。
熱厥是因邪熱深伏,阻隔陽氣,緻陰陽氣不向順接而形成厥,所以熱厥為内真熱而外假寒,是真熱假寒證,是實證、熱症。
寒厥,寒厥是陽氣虛脫或外越不能固攝陰氣,陽脫陰竭而形成四肢厥逆,形成的原因有二:
(1)是有太陰陽虛,少陰陽虛發展而成的寒厥;
(2)是由熱厥轉化而來的寒厥(此觀點由肖老師獨創提出,與感染性休克微循環衰竭期相似)。
前者由于太陰少陰陽虛,沒有及時糾正,沒有發熱的過程,是陽虛不能固攝津液,出現嘔吐、下利清谷、小便清長,不斷耗散津液,陰竭陽脫形成了寒厥。
病機單一,這個跟西醫的失液性休克很相似,治療比較容易,用四逆湯或通脈四逆湯就能治愈。
而後者是先有發熱,形成熱厥後不斷的消耗陽氣,熱邪不僅耗損津液,同樣也耗損陽氣,如果治療失治誤治,陽氣更衰,寒厥更重,直至陽脫陰厥,這種由熱厥轉化而成的寒厥很難治療,陽氣很難恢複,一般是死症。
此時四逆湯和通脈四逆湯作用不大。山西李可的破格救心湯可以試用。
霍亂篇中,針對不同的病因病機,用五苓散及四逆湯治療,再一次體現了同病異治。
《傷寒論講義》學習至結束近6個月,通過預習、聽課、做課後作業,等于認真地學習了一遍《傷寒論講義》,掌握了不少知識,再次感謝師父的辛苦的付出。
同時,覺得還有明顯的不足,具體地說:就是一部分重要的條文(包括主之條文)很快又不能準确地背誦了,對一些有難度條文的翻譯,如果不看講義的注釋,則翻譯不準确,還有不少的方證的鑒别,不是掌握得很清楚,沒有完全強化記住。
我想,肖師父說過:《傷寒論》的學習,要做到:
1.背誦原文。
2.掌握特異性方證。
3.要透徹的理解張仲景的原意。
自己離這個要求,還有很大的距離,經典原著的學習,從曆代名醫的經曆中已經驗證,大多數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達到熟煉的掌握經典,并能有效地指導臨床實踐,本人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傷寒論的學習,現在雖然結束了,但是以後,還要經常反複很多次地閱讀及背誦主之條文。
對于我來說,可能就是終身的學習了。所以讀經典,跟名師,勤臨床,這條路一定要堅持走下去,我堅信,自己的理論和臨證水平會有一個質的飛躍,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END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