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跷穴八脈裡有一個道家特殊的修煉穴位
陰跷穴八脈裡有一個道家特殊的修煉穴位陰跷穴
八脈裡有一個道家特殊的修煉穴位--陰跷穴,曆代修煉家都視為珍寶,自古就有"陰跷一穴秘不宣"的說法。莊子"真人呼吸以踵"說起。
踵"是腳跟的意思,所以有的人說要用腳跟來呼吸,當然這在生理上講不通;還有的人說"踵"是"接踵而來"的意思,比喻呼吸的連綿不斷,如此将養生真言文學化,更是小看莊子了。
"踵"其實就是陰跷穴。腳跟處正是陰跷脈的起始端,再結合上古丹訣"當呼吸之機,則從陰跷迎歸爐"的說法,更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陰跷穴在人體的前陰與後陰之間的凹陷處(也叫會陰穴)。與頭頂上的百會穴是一條直線上的,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它統攝着真氣在全身正常運行,維持體内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所以說,陰跷穴發生作用,連帶陰跷脈,在腳跟一定會有感應。其實何止腳跟,全身都有感應,"真人呼吸以踵"其實是借腳跟來暗講陰跷穴的。
養生要抓核心,陰跷脈的核心就在陰跷穴,激發陰跷穴最大潛能的方法就在靜坐的時候。
靜坐的姿勢,是所有的門派共同的,道家、佛家,都是一樣。靜坐的方法是先找一個相對安靜的房間,坐在地上或普通椅子上,百會(頭頂)、頸椎、尾椎成一條直線,可以調整頭的角度,體會一下全身放松的感覺,就是整個身體略微往上擡一下,再往回收一點的那個狀态。
這樣每天靜坐15~20分鐘,不要追求身體的反應,一切順其自然。待用功日久,真氣充裕以後,就會感覺腰間像有個暖水袋捂着一樣,熱乎乎的,異常舒适。這時隻要把這似有還無的一物以意送入陰跷穴即可。不要糾纏什麼腰間到陰跷的路線,更不要琢磨路線的寬窄。人身原本就是處處貫通,并不存在什麼特定路線。隻要一閃念,腰間熱力便已到陰跷,如同在山中一叫,四處都有回聲。
當真氣已經灌注到你的陰跷穴時,會感覺像小草發芽般有微微的動感,說動卻不對,又像是下小雨時陰陰靜靜的光景,那種感觸非動非靜,在動靜之間。隻要陰跷中感覺一到,你就不要去管它了,隻安安穩穩地坐下去,陰跷中的感覺自然會反射到全身。這時全身如泡澡般舒泰,腹内的感覺好像剛飲了酒,這是精氣神在蒸騰互化,此時隻管靜心享受,自然就有源源不斷的陽氣升起,這便是古人不傳六耳的種陽法了。
當陽氣引入到陰跷穴後,貴在能平心靜氣,不生邪念意淫,方能免陽旺施淫,方補即洩的危險。這也是古人對于陰跷一穴秘而不宣的緣由。
中醫學沒有叫陰跷穴的,隻有叫陰跷脈的,屬于人體奇經八脈之一。
在道家認為,陰跷穴就說會陰穴,位于前陰、後陰之間,在人體經脈中所處的位置十分重要。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任脈由會陰而行腹中,督脈由會陰而行背中,沖脈由會陰而行足少陰,故此穴一動,諸脈皆通。
陰跷脈起于足根内側,沿内踝而上,經下肢内側,循軀幹腹面上行,穿過鎖骨上窩,沿喉結旁、鼻兩側,止于眼内眦的睛明穴,與陽跷脈會合。
陰跷穴探秘
田光林
王沐在《悟真篇研究》一文中,談到了丹功四秘竅,其中的第一秘竅就是陰跷穴。它究竟秘在什麼地方呢?為什麼稱之為第一秘竅?我認為這是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經脈總源
陰跷穴在經脈上是處于重要位置的。它在兩陰之間,中醫稱為會陰穴,丹道修煉中稱之為生死根、虛危穴、歸根竅,複命關。因它是任督沖三脈所起之處。督由會陰而行背,任由會陰而行腹,沖由會陰而行足少陰,此竅一動,三脈皆通。同時它又是奇經八脈的總源,李時珍在《奇經八脈考》中說:“凡人有此八脈,俱屬陰神,閉而不開,惟神仙以陽氣沖開,故能得道。八脈者,先天大道之根,一炁之祖。采之惟在陰為先,此脈才動,諸脈皆通”。故稱它“總為經脈造化之源”。因其“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倘能知此,使真氣聚散,皆從此關竅,則天門常開,地戶永閉。尻脈周流于一身,貫通上下,和氣上朝,陽長陰消,水中火發,雪裡花開,所謂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為什麼它有這樣的效驗呢?因為它乃是“逐日生之根”,産鉛之地也。”所以此竅為青春活力萌動之處,生殖系統内分泌的源頭。王沐講:“陰跷以會陰位置為體,以生精采藥為用。”它的重點在動态,靜極之中随機而動,則具有蓬勃發展之生機。修煉中,“得之者,身輕體健,容衰返壯,昏昏默默,如醉如癡,此其驗也。”
心性圓明
《天仙道程寶則》講:“圓覺之功,始至洗髓。髓洗則心明,心明覺自圓。”故要得心性圓明,就必須從“涵誰洗髓”入手。“涵”者,沉浸之義。“誰”者,主人翁,即心也,性也。其位在腦,實指真意元神。“洗”之者,水也。水位在腎。《參同契》雲:“真人潛深淵”,《易》曰:“潛龍勿用”,是皆指涵誰洗髓之訣。實則指真意元神沉潛于海底腎水之中以洗之也。如此在兩目神光的照顧下,用和氣以熏蒸烹煉,使之處于空虛寂靜的玄況中,從而逐步地使元神去掉雜質,進入潔淨純真的境界。如是“凝神聚氣,念不妄動,一守沖和,無微不燭,久而久之,群陰鹹化,國泰民安而身治矣。”所以身心修煉,必以心性圓明為第一寶則,如此,才能站穩腳跟,天仙之道可次第呈現矣。
庸其蹊徑
泥丸氏講:“庸其蹊徑則内魔不生,外魔束手而丹道坦矣。”“庸”者,平庸無奇之謂。先天大道是:“一無作為,二無奇異”的返本還源之道。在修煉中循正途而進則不入于旁蹊曲徑。凡有所見聞,均應以“不動”二字付之。因行動中出現的一切見見聞聞均是虛幻之境,心生則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心若不生,境自無了。如是精體而修,則功日進而無好勝神飛之患,也無見見聞聞之險。所以泥丸氏講:“丹道坦矣。”其要點為:一、修真之道,不過煉陰還陽而已,陰盡為成,陽純為道。當兩目神光聚存海底則陰遭陽煉,精氣溢身。“陽勝則,陰勝則涼;陽勝則通,陰勝則滞。”身暖氣通,如雲如霧,即丹功正道也。二、“凝神海底,一念默注,勿飛其心,全神注守,通塞痛癢,概置勿顧,生死存亡,悉置度外,如是則萬無内外魔猖獗之患也。”所以“庸其蹊徑”之法,不過是凝神海底,聚暖以烹,不移神他顧而已。
凝神入穴
凝神入穴的關鍵在于一個“凝”字。其具體過程有以下幾步:一、“先以目光注所凝處”;二、“微以意斂真炁氤氲回歸”,而聚氣于氣穴;三、再以“和義寄于其間”,使神注氣穴而火旺;四、然後“撤其機心”,在似照非照、似守非守中,勿忘勿助,“有若存若亡之用”;五、“旋即從事于忘,忘其和斯極,神始凝焉矣。”這個凝神入穴的過程,實質即是由有意而守到無心而照;從知止而定到由定而忘的過程。能定能忘即能聚能凝,所以“凝神入穴則氣穴暖而真火旺矣。真火旺而關辟無魔。”如此修持則丹道有望、聖胎有室,嬰兒得養矣。
端坐習定
泥丸氏曰:端坐習定,乃采取之秘訣。其具體涵義有:
“端”,六時專一之義,寓修道之要。因道以勤修為要,六時專一有勤義寓焉。“綿綿若存,用之不勤”。不勤者,勤也。用之不當,唯勤乃當。勤義即不忘其所守耳。忘其所守則神散而不凝,真火因之而微,真水因之而冷,陰精不化,積成痰飲,遺患無窮。
“坐”者,兩目附土之義,寓行功之訣。修以一意為訣。兩目附土,目之所至,心亦至焉。故附土而一意寓焉。
“習”者,羽趨潛陽,寓得采之義。其要點為:一、陰陽相須,互相制約。”陰無陽則滞,陽無陰則飛,陰陽相須,自然之妙道。”當靜極而動之時,以神入于動之中,久之,群陰自化。這樣陰無滞留之弊,陽無神飛之患。“陽伏陰附”則“煉不虛煉,采非妄采也。”《天仙道程寶則》雲:采取一功“唯一習字”。“陽待陰養,陰須陽伏”,此互相制約之道。二、羽趨潛陽,陰附立化。《陰符經》雲:“機在目。”目者,心神之光也。黃元吉也認為靜功之要在乎目。“昔人謂人之一身皆是陰,惟有目光獨屬陽。須常常收攝,微微下照,自然陰氣消盡,陽氣常存,猶之太空日照,雲霧自消也。”功中如出現痛、癢、麻、跳、溫、涼、冷、熱……等象,均應“虛我氣機,冥其聞見,心存海底,不起一念,專守下極”。如此,“陰自求耦”,我則加以定守之功,真火益旺,陰得陽烘,油然純活,随神聚氣于下極,日積月累,群陰鹹化,真陽始純,仙道可望矣。
“定”,乃寂然不動之謂,寓受煉之秘。古雲:“行存曰受,忘受曰煉。”師授之訣,必存之于心而行之于身,才算是接受了師傳之道。修煉中,又要不斷地煉習,直到純熟,達到自動化的程度,使潛意識發揮作用,“忘其所受,那就叫真煉了。
綜上所述:“端坐習定”,不僅寓得采之義,也是修道之要,行動之訣,承受之秘也。
陰跷種陽
胡海牙老師在《欲保長壽,先補虧損》一文中講了“陰跷種陽”之訣,其要點為:一、靜坐時,全身放松,開始可呼出濁氣一二口,随即收心神于命門﹙肚臍對面,兩腎中間﹚。不事他顧,專一于此,勿令念起他散。如此每日行持一二小時,如覺兩腰間辘辘跳動不已時,即以意送入陰跷。既至陰跷,又覺其中掣掣跳動,嗣更覺渾身通泰,心如迷醉,遍體脈絡皆覺活動,暖融融如坐春風中。我亦不理它,隻身專心緻志,将虛靈不昧之神安居其中。如此跳止、凝定,久之則神自化氣,氣自化精也。二、老年人堅持修煉可填補曆年之虧損,是謂清靜中接命添油之秘訣。“此法不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乃是以神化氣,以氣化精。因為年老體虧之人,身中已無精可煉,故不能不借重此法。”陳撄甯講:神仙家每于陰一穴秘而不宣者,因得此陰種陽之訣,其腎陽立能變弱為強,而陽旺思淫亦為常人所不免。此道本為壽世,今反用及助淫,則贻害于世,故必擇人而後傳之也。此法還可矯正中老年人上實下虛,頭重腳輕之病,符合老子虛心實腹之旨,故為老年人修煉之要法也。
功境效驗
陰跷穴乃丹功秘竅,行持之久,其功效可使:神入腎水以純心;平庸無奇能制魔;凝神入穴真火旺;端坐習定陽化陰;陰跷種陽還童少。它在築基階段可生精補虧,在煉精化氣階段為采藥之處,年邁之人還可接命添油。所以它是命功有為的總樞紐。在丹道修煉中把它列為第一秘竅,這就不是偶然的了。
闵一得在《管窺編》中談到身心合并時講:“蓋身得心守則身暖,心得身依則心安。身暖心安則修有把握,不覺其勞。此真是下手第一著妙訣,而又是徹始徹終不舍之恒法,久而久之,始得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也。”神入氣穴則氣穴暖而真火旺,身暖則心安,故能長期堅持而不覺其勞。“久坐必有禅”,由此可進入較深的煉功層次了。
陰陽相須之訣,在功境中表現出來就是:陰陽交媾,如磁吸鐵,神氣相戀,妙合而凝。久之,口中自然生出一種甘津,清涼爽口,異乎尋常。此因身中團聚三熱力,熏蒸下焦水氣,循經絡而上升,至口中遂化為甘津。此津由煉氣而生與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補益。所以,曹文逸稱之為“神水”,并明确指出:“資生一節由真氣”。人身若沒有真氣,神水就不免幹枯。試歡病重之人,若舌卷、齒槁、津涸、液幹者,必死無疑。所以,陳撄甯強調:“早留真液渡衰殘”。也就是要留得住神水,才可維持生命,渡濟衰殘。
老年人若到精氣枯竭之時,就得用陰跷種陽之訣。煉之可由神化氣,由氣化精,待精氣充足之時,自有“活子時”到來,使腎陽由弱變強,起到延緩衰老的作用。
定守陰跷就能全面體現白祖:“開乾、閉巽、塞艮、留坤”八字丹經的運用。“開乾”是百會有暢通感,真炁可直達天門。“閉巽”,鼻口呼吸乃巽風出入之門,閉之,形成真息即“口鼻之氣微而若無,内之橐龠自吹自鼓”。黃元吉講:“何謂真息?即丹田中悠悠揚揚,旋轉不已者是”。“塞艮”,艮者,地戶,即人之肛門、谷道是也。因神守陰跷、真炁就會随神聚于陰跷,為了不讓其從谷道洩漏,故要塞之,如忍大便然。”“留坤”,坤者,腹也。留者,存之也。這裡指兩目神光存留海底則陰精陰氣趨之而得神光以化之。修煉中運用此訣有上沖之天,下達之淵的景象。因尻脈流于一身,可上通泥丸、下透湧泉,從而達到“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了。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