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長城 | 天祝:邊牆零落撒烏鞘,安門鎮羌更何尋
原創 尋根長城 張明弘尋根長城
考察長城現狀
梳理長城文化
挖掘長城藝術
保護長城遺産
跟随我們的腳步
感受不一樣的長城之旅
張明弘-尋根·長城
鎮羌堡(金強驿)
邊牆零落撒烏鞘,安門鎮羌更何尋
寒天數九踏莊浪,索邊凜凜雪山根
絕域千年藏絲路,蒼嶺關坑雪紛紛
難憶沙場征戰苦,邊民耕種沐日新
---張明弘
難憶沙場征戰苦 邊民耕種沐日新
“鎮羌堡”即今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打柴溝鎮金強驿村。“金強”一名是後來對“鎮羌”之舊名的雅化。金強驿位于莊浪河南,北望烏鞘嶺隘口,是明清以來莊浪河谷川道中一處驿站,“為南北塞外相通之要道”。
鎮羌圖說 《甘肅鎮戰守圖略》
“鎮羌堡”為甘肅鎮五路防守之莊浪路與新邊銜接處,屬莊浪衛所管轄,其東南至沙井堡(今蘭州黃河北沙井驿)與固原鎮安甯堡分界。《大清一統志》記載,“······清朝設遊擊将軍駐守(鎮羌堡),兼轄岔山、紅水、三眼井等堡。”
冬天的金強驿村
想象中,金強驿,軍事驿站,經曆烽煙,傳遞南來北往的消息,停歇經此東歸西去的旅人,這裡既廣闊豪邁又神秘蒼涼。真到了這裡,入眼的是新農村建設之後的祥和甯靜,村頭路口是趕早出來曬暖閑聊的老人。下車去問這裡的長城走向和金強驿老城的信息,大叔們一開聲就是大西北特有的被風沙吹出來的粗粝和被日頭曬通透的熱情。
金強驿村 陶生元大叔 72歲
72歲的陶生元大叔對金強驿老城留存有一些記憶,小時候在城牆邊玩過,順着老人的記憶我們在金強驿新村裡打下金強驿老城的位置,找到了老城西牆殘迹,東門、北門舊址,現在的金強驿小學就是在推倒原來的城隍廟之後的地界上修建的。
金強驿老城西牆遺址
實地考察之後,金強驿現存西牆約30米,殘高6—7米,底寬約6米,頂寬2—2.5米左右。北牆殘存約5米,牆内有石塊。
皺紋裡的故事 魯大嬸和好姐妹
對長城考察來說,72歲還是年輕,金強驿更具體一些的信息,陶大叔已然是沒有印象了,不過老人有的是熱情,他帶我們去找能夠知道更多信息的老人。到了一戶老人家裡,得到的消息是80多歲的葉大叔身體不好在天祝縣城住院治療。繼續再找,到了魯大叔家,趕巧的是我們來的時間正好是魯大叔每天上山到羊圈去喂羊的點,家裡是魯大嬸和來找她聊天的好姐妹。
在山上羊圈喂羊的魯子雲大叔 84歲
上山找到魯大叔的時候,老人正在用鍘草機給羊鍘草弄吃的。知道我們的來意之後,魯大叔給我們提供了更多的關于金強驿老城的信息。金強驿也叫轎杆城,金強驿是方形城,東西兩側建有長方形小城,形似轎子得名轎杆城。城是出東門往南走,南北牆長200米左右,以此可見城的規模并不小。城隍廟在大城外小城裡,城的東南方向。雷祖廟在城外的東南方向,城隍廟和雷祖廟之間有一座忠嶽廟,是嶽飛的嶽。西南城外有一座遠同寺,城内沒有其他廟宇建築。
魯大叔記憶中的轎杆城
從魯大叔這裡得知,東西兩側的小城不是方形,而是長方形,這與一般的甕城不同,而且甕城形制規模小,不能居住,這裡推測應是關廂城。關廂,關者城門也,廂者側也,關廂則為城門外的大街和附近的區域。關廂地方不大,一般由居民和店鋪組成。
張明弘老師根據陶生元和魯子雲老人畫出記憶中的金強驿
之所以推測是關廂城,不是随意妄測,在《萬曆莊浪彙紀》裡,記載有:“堡城一座周圍二裡一步,高連女牆三丈五尺,底闊三丈五尺,收頂一丈二尺,門四合。南北關廂城兩座,三面共長一百三十九丈,高連女牆二丈七尺,底闊一丈八尺,收頂八尺,南北門共四合。随城敵台三座,甕城二座,敵樓七座,天棚房九間,營房十間,墩台一座。”
喂羊的燕麥垛
鍘燕麥喂羊的鍘刀
隻是時間流轉,煙雲變幻,文獻裡記載的城池不複再見,隻剩一些故事代代流傳,和一些老人殘存的記憶,幫我們複原那些傳說中的波瀾壯闊。魯大叔,叫魯子雲,今年84歲了。魯大叔小時候上過4年私塾,能識文斷字,兄弟三個,他行二。小時候家境富裕,父輩在永登經商,縣城裡有十個鋪子,村裡也有鋪面,隻是作為開明地主,到後來就都貢獻給國家了。
魯大叔家 吃燕麥長大的羊
老先生,耳聰目明,手腳麻利,身體健朗,家裡的農活就一直沒撂下,地裡種着莊稼青稞和燕麥,羊圈裡還喂着150隻羊。直到聽老人說,我們才知道,剛才看到老人鍘草喂羊,鍘的其實不是草,而是燕麥,他們這裡中的燕麥并不單收燕麥,而是連着燕麥杆直接收,然後喂羊,這是吃燕麥長大的羊啊。
生命力很多時候就在這些恒常的生活狀态裡,八十如何,九十又如何,生活狀态簡單規律,身體狀态健康允許,地裡勞作,羊圈喂羊,既不扭捏抱怨,也不得意挑剔,這就是生活呀,以如常對抗無常,保留了最難傳達的生命的美感而萬分佩服。
安門村莊浪河西岸 長城上山處
炭窯溝墩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驿遞是當時交通運輸與信息傳播的主要手段,《明代甘肅鎮邊境保障體系述論》中講到:“甘肅鎮驿站的分布走向基本上與邊牆平行。”也就是說,邊牆是對驿站的一種保護。
安門長城過莊浪河處
長城翻越烏鞘嶺之後,從安門往東到金強驿、馬家莊,從馬家莊過河到莊浪河南岸,長城沿着莊浪河大緻呈東南—西北走向,從馬家莊到深溝,再到大莊村,夾牆,打柴溝村,在莊浪河西南岸的台階地蜿蜒而行。
寒天數九踏莊浪
馬家莊長城
馬家莊長城
安門長城沿莊浪河東岸,依山腳分布,呈東南—西北走向。這段牆體為土牆,夯築而成,土質為黑褐土,土質較差,摻砂石夯築而成,夯層厚約25厘米,殘牆底寬約1.5—3.5米,頂寬約0.5—1.5米,殘高約0.5—3.5米,牆體保存較差,大多已消失,部分坍塌成土壟狀。
深溝長城
小堡溝烽燧
長城從安門跨國莊浪河之後,在莊浪河南岸依勢修築,這段長城與312國道并行一段,途徑深溝變電站,深溝村,到深溝溝口西南。深溝長城遺址牆體整體保存差,一是因為夯土版築的牆體因為采用黑褐土和山地土,質地粗疏,易糟破壞,一方面處于耕地和村莊中的牆體,被耕地蠶食,被取走當成肥料上到地裡,大多已經消失,殘存的一段牆體僅剩牆底,面臨消失的境遇。
大莊村長城 羊群的守護
大莊村長城下放羊的李大哥
與深溝長城遺址相接的是大莊村、夾牆、打柴溝村,這段長城沿莊浪河西南岸的台階地迤逦而行,呈東南—西北走向。牆體以黃沙土和黑褐土為主,夾雜有少量碎石,夯築而成,夯層厚約25厘米。殘存牆體底寬1.5—3米,頂寬約0.5—1.5米,殘高約0.5—4米,牆體保存較差,長滿雜草,呈土壟狀延伸。
既甜又暖的王大哥夫婦
跑了一天,沿着長城的走向到夾牆的時候已經臨近傍晚,進村之後,好不容易找到一戶開着大門的人家,張老師說:我們敲門進去問問老鄉這邊的長城。奔波一天之後的幸運就是我們在夾牆遇到了熱心善良的王學智夫妻兩人。王大哥竟然沒有問我們是做什麼的,就非常熱情的讓我們進門到家裡暖和暖和。
團隊與王大哥夫妻合影
嘴裡說着不拿群衆一針一線,但是口嫌體直,一手端着茶杯,一手抓着麻花,吃的很是歡實。加了冰糖的熱茶既甜又暖,喝下去驅散了一整天的寒冷,身上就開始暖起來了。王大哥說現在是和諧社會,就要互相幫助,大家要和諧起來。夫妻二人是新時代的農民,沒有養羊,承包了25畝土地,種莴苣等經濟作物,每年收成還挺不錯。一兒一女都在蘭州工作,平時不常回家。
家裡的飯菜香
生活富足的他們家裡整潔溫暖,有西北人特有的真誠和淳樸,廣闊的天地孕育出豪邁的胸襟。天色已經晚了,饞起了家裡的飯菜香。王大哥夫妻倆不嫌麻煩的做了熱乎乎的揪面片給我們。大哥大姐手藝娴熟,面片和炒菜不一會就端上了桌。出來兩個多月,這一碗熱乎乎的拌了菜的揪面片讓人想家想媽媽。好吃到來不及細嚼慢咽,嘴巴忙得沒工夫說話,三扒兩扒一碗面片下肚,暖胃暖心。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在六隻腳App打點定位
行走的路上,哪怕有困難,有颠簸,有艱險,也都會被這些溫暖和善良消解掉。沒有什麼能輕易将人打動,除了永遠不會停止的善意。
張明弘-尋根·長城團隊
記 2020年12月16日
12月17日
所曆
我們把這段旅程稱為【尋根 ·長城】 ,就是想通過對長城的一路考察,走進長城曆史,尋找那些遺失的傳統長城文化根脈。去弘揚長城文化,重新認識和思考傳統長城文化對于今天的價值和意義。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