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陽太子山窯雞,土窯燒出的美味!
把一隻殺好的雞放進土窯裡焖熟,這樣充滿鄉野氣息又做法獨特的美味,一定讓很多人垂涎欲滴。在灌陽縣洞井瑤族鄉太子山下的保良村,無論是家庭聚餐、朋友聚會等,窯雞都是一道不會缺席的“硬菜”。這道鄉野佳肴,究竟怎麼做?近日,記者前往保良村,一探究竟。
太子山位于海洋山自然保護區腹地,距灌陽縣城50多公裡。據了解,太子山景區原始森林覆蓋面積超8萬畝,山環水繞,古木參天,空氣清新、鳥語花香。位于太子山下的保良村,居住着瑤族、漢族同胞,民風淳樸。
“70後”的文逵是灌陽縣黃關鎮人,卻因喜愛太子山的原生态美景,于9年前在保良村“安家”,并依托優質的生态環境,發展生态旅遊産業。頗有鄉土情懷的他,對于窯雞的制作頗有心得,是村裡數一數二的制作窯雞的高手。
一隻純正的土雞,是制作窯雞的必備食材。為了養出一隻純正的土雞,文逵花了不少心思。這些年,他在高山上嘗試種植軟棗猕猴桃。猕猴桃園,自然就成了土雞們自由活動的絕佳場所。猕猴桃樹下的小蟲及掉落的猕猴桃等,都成了土雞的營養美餐。
果園散養的優質土雞,是制作窯雞的必備食材。
文逵說,散養了7個月的土母雞用來制作窯雞最為合适,“養殖時間超過1年,不适合土窯焖制,而太嫩的土雞,又會降低口感。”
趁着前來幫忙的兩位鄉親宰雞的功夫,文逵開始調制配料。不放水、不進鍋煮的土雞,如何才能入味?文逵自有“高招”。隻見他把生姜、蒜米、幹菇和陳皮一一清洗後擺入一個盤中,然後均勻打碎成粉。接着,這些粉末被倒入一個大碗中,配以50度以上的當地米酒和适量醬油,并不斷攪拌均勻。此後,這些秘制醬料被文逵均勻地抹在雞的全身,直至土雞全身變成醬黑色。剩餘的醬料渣子,也被充分利用,被塞入土雞的腹中。
秘制的醬料,讓土雞充分入味。
塗抹醬料完畢,一張大的錫紙已經準備就緒。整隻土雞被錫紙裹緊後,放入冰箱冷藏。如果是冬天,則直接放在廚房的通風處即可。經過至少24小時的腌制,醬料已充分融入土雞。
院前的桂花樹下,一個土窯被精心地設計在小木屋之下。窯中,炭火燒得正旺。窯外的溫度計則顯示:窯内氣溫320度左右。把土雞放入土窯,關上窯門。接着,讓土雞變窯雞的重任,就交付給了時間。
談起眼前的土窯,文逵的眼裡閃着光。文逵說,曾經,不少村民做窯雞,就在山野之中打一個簡易的土窯,再把土雞準備好後塞入其中,利用窯中炭火的餘溫将雞焖熟。但是,那樣的方法不僅實施起來有些費時費勁,且因溫度控制不到位,窯雞要麼焖不熟,要麼焖焦了。大概在5年前,他耗費數個月的時間,嘗試用黃土、磚塊等,制作了一個土窯,并專門設置了溫度計,用以精準把控溫度。
經過約一個半小時的焖制,窯雞可以出窯啦。打開土窯的窯口,濃郁的雞肉香味,四處彌漫。掀開錫紙,更濃郁的雞肉香,夾着草木的清香和醬料的醇香,讓人忍不住口水直流。
把用錫紙裹好的土雞,放入土窯。
文逵洗淨雙手,戴上手套,先把錫紙中流出的濃汁用碗裝好。接着,他顧不上燙手,開始進行手撕雞這道工序。待出窯的土雞被撕好、裝盤,文逵把濃汁澆入,完成了制作這道佳肴的最後工序,也賦予這道佳肴美味的靈魂。
文逵展示剛做好的窯雞。
秋陽燦爛,院前桂花開得正好。文逵把窯雞擺上桌,其鮮香引來遠客一陣陣贊歎。嘗一口窯雞,口感細嫩滑爽,外酥裡嫩,味鮮香濃。大家争相品嘗,賓主盡歡。
因深處太子山下,鄉親們把自家焖制的窯雞稱為太子山窯雞。文逵說,其實,在桂林衆多的鄉村,很多人都有采用土窯焖制紅薯、芋頭或者土雞等美食的經曆。對于有過鄉村生活經曆的人,或者正在鄉村生活的人們而言,窯雞,不僅僅是一道菜,更是一種情懷,一種鄉村的記憶。“當大家暫時從繁忙的生活中抽離,用心制作一隻窯雞、品味一隻窯雞,将給平淡的生活,增添無窮的滋味和快樂。”文逵說。
來源|桂林日報(秦麗雲 李忠波 通訊員陸仕臣)
桂林日報社新媒體運營部出品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