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太歲”、“肉靈芝”真相的我,終于離科學近了一步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0-13 健康養生 閱讀: 19
摘要: 有着濃濃走近科學風的“太歲”,到底是什麼?可能是最出名的一個“太歲”樣本。不過如此一來,在沒有高分子材料制造技術的古代,人們發現的“太歲”又是什麼呢?

我們對“太歲”的印象,除了“太歲頭上動土”這一俗語外,最著名的就是新聞裡時不時提到的、從土裡挖出來的各種不明“生物體”了。

有着濃濃走近科學風的“太歲”,到底是什麼?

今天,讓我們走近太歲。

01

為什麼“太歲頭上不可動土”?

古人将木星稱作歲星。木星繞太陽運行一周的時間約為12年,人們通過每年木星行經位置來紀年,便有了“歲星紀年法”。

不過,木星的公轉周期不是精确的12年,而是約11.86年,每85.7年木星的實際運行便會比紀年法多出一年的位置。考慮到這個誤差帶來的混亂,再加上木星運行方向與黃道十二支順序相反,古人假想了一個完美的假歲星——太歲,來代替歲星紀年,由此在戰國時代創造出了“太歲紀年法”。

哈勃太空望遠鏡在2014年拍攝到的木星。圖片:NASA

雖說依然達不到準确紀年要求的太歲紀年法在東漢後就已不再被使用,但太歲卻在古代的觀星占蔔領域大顯身手。太歲曾被視為天帝和君王的象征,為迎合古代尊卑等級之分,普通百姓要避開其所在之向。太歲也逐漸産生了兇神征兆,軍隊征戰、民間修葺、婚喪等事宜都要事先占蔔以忌避,否則會在行經之處驚動太歲而遭遇災難——“太歲頭上不可動土”的傳言和習俗便由此而來。

傳說在太歲運行下方的土地中會出現其化身,有古籍認為,從土中挖出的肉狀物即為太歲,也把它稱作“肉芝”、“肉靈芝”、“視肉”、“聚肉”、“封”,最早見于《山海經》。《本草綱目》描述太歲形态似肉,顔色較黑,有肚無嘴眼,把它和蟲魚歸為一類,認為它可食用。甚至還有古籍把太歲誇張地描述為“萬歲蟾蜍”、“千歲蝙蝠”、“千歲靈龜”。

即使進入到科技文明的現代社會,我們依然不太确定,古人所謂的“太歲”到底是何方神聖。或許受到諸多古籍和志怪紀錄的影響,人們對“太歲”先入為主的印象便是一種特殊的生命體。

可能是最出名的一個“太歲”樣本。來自新聞視頻截圖。

02

“太歲”是微生物嗎?

1992年8月,有人從陝西周至縣渭河中打撈起一個重達20多千克的“不明生物體”,發現它會“生長”變重,表面凹凸不平呈褐色,内部細膩柔軟呈白色。有人據此與古籍記載對比後,認為這便是傳聞中的太歲。最初打撈的村民甚至還将其油烹食用。

當時的西北大學生物系組織各學科專家對此不明物體進行了研究,認為它“含蛋白質與核酸,實屬生物”,但内部無細胞結構。經微生物分離培養和觀察,發現其表層長有多種黏菌,夾雜酵母菌、黴菌、藻類和細菌,研究人員認為該不明生物體内部為不定形的原生質,含有真菌孢子和細菌顆粒,有定向流動趨勢。

因為黏菌的典型形态特征正是無定型細胞結構的原生質團,就像變形蟲那樣可以改變原生質團的形态去探測、攝取食物,所以在當時有限的科研條件下,專家們總結認為,這個所謂“太歲”的不明生物體是一種“特大型黏菌複合體”。

發網菌便是一類黏菌。圖片:J Brew / flickr

在此之後,陸續有太歲被人發現和研究的報道。有科研人員利用高通量DNA測序和分析方法,還從“太歲”表層和内部組織中鑒定出多類細菌和古菌,相關化學定量分析也表明“太歲”組織含有蛋白和核酸這樣的生命體指标物質。這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太歲是一類微生物複合體”的認識。

然而,此類研究從科學嚴謹性的角度來看其實略有缺陷。首先,從“太歲”表層組織分離鑒定到的微生物,并不能完全排除環境微生物依附其上的可能;其次,偶然被人發現的“太歲”也很難避免在進入實驗室前因儲藏不當,而導緻微生物侵入污染。也有人據此猜測,鑒定出的微生物或生物成分,或許就來自于環境中的微生物。

遼西朝陽出土的“太歲”。圖片:圖蟲創意

03

真身竟是高分子材料?

雖然人們對太歲的認識和研究越來越像《走近科學》的劇情那樣撲朔迷離,但在科研手段日益進步的加持下,“太歲”的真面目還是逐漸顯現了出來。

2010年的一項研究,分析了1992年陝西周至的“太歲”和後續采集的其他樣品,發現它們的核磁共振波譜和紅外光譜與聚乙烯醇(PVA)标準品一緻,真空幹燥後的樣品中大部分物質均為由聚乙烯醇組成的純聚合物,并非構成生命體原生質的主要成分。

有科研人員還利用冷凍後的聚乙烯醇溶液脫模制作出了人造“太歲”,質地、形态和核磁共振氫譜也與此前研究報道的“太歲”樣品相差無幾。

聚乙烯醇的單體結構很簡單。這種聚合物可溶于水,可用作塗料、粘合劑等。圖片:LHcheM & Jü / wikimedia

為什麼土壤中會出現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呢?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這與天上歲星的運行沒有半點關系。在現代采礦和基建工程中,時常會采用化學灌漿材料進行防滲加固、土壤固結、湧水封堵等操作,而聚乙烯醇作為一種無毒的灌漿材料,便被用于改善工程材料的性能。有觀點推斷,現代發現的所謂“太歲”,其實是基建工程在土壤中留存的聚乙烯醇高分子材料;之所以曾觀察到它“生長”,或許是由于聚乙烯醇的吸水作用。

含有聚乙烯醇的膠水。圖片:Babi Hijau / wikimedia

不過如此一來,在沒有高分子材料制造技術的古代,人們發現的“太歲”又是什麼呢?關于太歲的疑惑似乎又回到了原點。

也有文獻認為,微生物具有強大的代謝和适應能力,過去發現的具有降解石油和塑料活性的細菌和真菌便是例證,所以尚不能完全排除這些聚乙烯醇是由土壤中某類特殊微生物的代謝産物聚集而成的。

所以,這期“走近太歲”的節目就這樣結束了?

并不是。

04

揭開超自然的面紗

2020年5月19日,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發表了針對“太歲”的最新研究。()

研究人員對國内不同地區的七個“太歲”樣本進行了全面細緻的科學分析,發現樣本的DNA含量低于其原生的環境土壤,蛋白質含量也極低,鑒定出的主要微生物僅為日常環境常見的一些真菌和細菌。可以确定這些“太歲”樣本中的生物成分極有可能來自于環境污染。化學成分分析也确認了肉狀“太歲”樣本的主要物質為聚乙烯醇,而膠狀太歲則是聚丙烯酸(PAA)和聚乙烯醇的混合物。

研究中最為新奇的一點在于,加速器質譜(AMS)碳14測年法測定出這些“太歲”樣本的形成年代大約都在四萬年前。

至此,至少在我們現有的科學認知中,這些“太歲”樣本既不是由生命體代謝産生,也非人造産物。傳聞中所謂的“太歲”并不是生命體,而是非生命起源的“古老有機物”。

TS1、TS2、TS3為肉狀“太歲”,TS6為膠狀“太歲”。圖譜顯示,幾個“太歲”樣本的化學成分與PVA、PAA高度一緻。圖片:Erwei Li, et al.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2020)

不過,作祟的好奇心不禁讓人又産生新的疑惑:四萬前地球上到底發生了什麼,從而誕生出“太歲”這樣奇奇怪怪的東西。

嚴格來說,古籍中記載的“太歲”與現代的發現是否為同一物,已無法科學準确考證,但它并非什麼超自然的神秘存在。所謂的“生命複合體”(如真菌和藻類共生的地衣)在自然界也經常可見。

“太歲”曾被古人賦予藥用價值,甚至在傳說中能讓人長生不老,不過現在的最新研究證實,它并無明顯的抗菌和抗腫瘤細胞活性;充滿神話色彩的“太歲”更多代表的是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和想象。至于從土裡挖出來的土疙瘩,如果你真想品嘗的話,市場上的各類菌子或許是個安全又美味的選擇。

長生不老終究還是幻想。來自微博截圖。

本文是物種日曆特約稿件,來自物種日曆作者@蠶寶寶小子。

你可能錯過的精彩内容

本文來自果殼,歡迎轉發

如需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極光是怎麼形成的?

極光是怎麼形成的?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0 閱讀: 13
原标題:極光是怎麼形成的?(把自然講給你聽) 最近,在黑龍江、内蒙古、新疆等地,有時可以見到壯麗的極光——夜幕降臨,天空逐漸被淡淡的極光點亮,随着時間推移,光斑和柱狀結構愈發明顯,形成一道道光柱,從天際延伸至地平線,絢麗多彩。 極光的産生與地磁暴現象有關。太陽風與地球磁場相互作用,有時會引發地磁暴。地磁暴是一種強烈的地球磁場擾動現象。在地磁暴發生過程中,來自太陽的帶電粒子與地球大氣中的分子或原子發生碰撞,大氣分子或原子被激發至高能态。高能态是分子或原子獲得額外能量後的狀态,它們在這個狀态下不太穩定,需要釋放能量回落到更穩定的低能态,在這一過程中會産生可見光。由于以上過程主要發生在地球兩極地區,所以産生的可見光被稱為極光。...
科學家揭示如果人類全部滅絕,哪種生物将統治地球.

科學家揭示如果人類全部滅絕,哪種生物将統治地球.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8 閱讀: 13
章魚:人類滅絕後的潛在主宰者科學家觀點:章魚的智慧與潛力科學家認為,章魚是繼人類之後最有可能統治地球的物種。世界頂尖專家指出,一旦人類因戰争或氣候變化滅絕,這些八肢生物将成為地球的主導力量。牛津大學教授蒂姆·庫爾森表示,章魚具備“靈巧、好奇心、相互交流的能力以及極高的智慧”,這些特質使它們能夠在水下建立類似亞特蘭蒂斯的龐大文明。...
如果一個硬币大小的黑洞闖入太陽系,會帶來什麼影響?

如果一個硬币大小的黑洞闖入太陽系,會帶來什麼影響?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8 閱讀: 25
硬币大小黑洞的緻命影響微型黑洞的瞬間爆發假設一枚5克重的硬币突然坍縮成一個黑洞,其半徑僅有10的負30次方米,遠小于氫原子的半徑(10的負11次方米)。這種微型黑洞的壽命極其短暫,通過霍金輻射會在10的負23次方秒内完全衰變,釋放出450萬億焦耳的能量,相當于廣島和長崎原子彈總和的三倍以上。這樣的能量爆發無疑會導緻周圍的一切瞬間毀滅,人類在這樣的情況下無法幸存。...
解讀詭異的量子力學,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

解讀詭異的量子力學,連愛因斯坦都無法接受!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8 閱讀: 29
量子力學:微觀世界的革命宏觀與微觀的差異人類在探索宇宙的奧秘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對星系、恒星和行星的運動規律有了深刻理解。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科學家們發現,在更微觀的尺度上,情況變得異常複雜。這些新發現的規律徹底改變了我們對宇宙的認知。...
物理學家發現首個“三星黑洞”?為何這種現象如此罕見

物理學家發現首個“三星黑洞”?為何這種現象如此罕見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3 閱讀: 17
黑洞新發現:天鵝座V404揭示恒星級黑洞的三星系統結構黑洞的形成機制黑洞作為宇宙中的神秘天體,一直備受關注。恒星級黑洞主要由大質量恒星的核心坍縮形成,其形成方式主要有兩種:超新星爆發和直接坍縮。超新星爆發是大質量恒星耗盡核燃料後,由引力坍縮引發的劇烈爆炸。這種不對稱的爆炸會産生強烈的沖擊波,使黑洞或中子星獲得顯著的“出生踢”,即在誕生時獲得額外的速度。相比之下,直接坍縮是一種較為平和的過程,不會産生劇烈的沖擊波或踢動,因此周圍的伴星可以在引力作用下保持相對穩定。...
外星人的存在幾乎是必然的,但如果真的隻有人類怎麼辦?

外星人的存在幾乎是必然的,但如果真的隻有人類怎麼辦?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2 閱讀: 16
宇宙中的生命探尋:從假設到證據探索生命的樂觀與現實在廣闊無垠的宇宙中,人類常常懷揣着樂觀的心态,認為生命可能在無數星球上綻放。地球并非獨一無二,生命在這裡萌芽、進化、繁衍、變異,最終達到智力和科技的巅峰。既然所有物質都由相同的元素構成,宇宙法則也一以貫之,那麼假設我們在宇宙中孤獨存在,未免顯得過于浪費。...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