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水畫透視詳解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1-24 文化 閱讀: 3
摘要: 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飓尺千裡”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中國山水畫透視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曆史。可見當時山水畫家都是重視透視規律的。到了宋代,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這是山水畫透視法的重大發展,現分述如下:中國畫是重視設色的,所以古代把圖畫叫做“丹青”。

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透視山水畫效果

宋 劉松年 雪山行旅圖

散點透視

透視,是繪畫術語。畫家在作畫的時候,把客觀物象在平面上正确地表現出來,使它們具有立體感和遠近空間感,這種方法叫透視法。

困為透視現象是近大遠小的,所以也稱為“遠近法”。西洋畫一般是采用“焦點透視”,它就象照相一樣,觀察者固定在一個立足點上,把能攝入鏡頭的物象如實地照下來,因為受空間的限制,視域以外的東西就不能攝入了。

中國畫的透視法就不同了,畫家觀察點不是固定在一個地方,也不受下定視域的限制,而是根據需要,移動着立足點進行觀察,凡各個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進自己的畫面上來。

這種透視方法,叫做“散點透視”,也叫“移動視點”。中國山水畫能夠表現“飓尺千裡”的遼闊境界,正是運用這種獨特的透視法的結果。

中國山水畫透視法的形成,有着悠久的曆史。早在南北朝時代,宗炳的《畫山水序》中就說:

“去之稍闊,則其見彌小。今張絹素以遠映,則昆阆(昆侖山)之形,可圍千方寸之内;豎畫三寸,當千切之高;橫墨數尺,體百裡之迥。”

他說的是用一塊透明的“絹素”,把遼闊的景物移置其中,可發現近大遠小的現象。

這是在繪畫史上對透視原理的最早論述。

到了唐代,王維所撰《山水論》中,提出處理山水畫中透視關系的要訣是:

“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隐隐,”眉(黛色),遠水無波,高與雲齊。”

可見當時山水畫家都是重視透視規律的。到了宋代,中國山水畫透視法已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透視山水畫效果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

明 沈周 廬山高圖

六遠法

宋代郭熙著《林泉高緻》,其中提出“高遠”、“深遠”、“平遠”的“三遠”透視法。後來韓拙在《山水純全集》中,又補充了“闊遠”、“迷遠”、與“幽遠”,共稱“六遠”。這是山水畫透視法的重大發展,現分述如下:

高遠

郭熙說:“自山下而仰山巅,謂之高遠”。這是自下向上看的仰視法,即所謂“蟲視”透視。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是典型的高遠法。畫面上一座巍崖,雄峙正中,宛如一個頂天立地的巨人;氣勢逼人。“高遠之勢突兀”,這種透視法宜于表現高大雄偉、氣勢磅磷的景物,使人油然而生“高山仰止”之情。

深遠

郭熙稱“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這是站在山前或山上遠眺,并要移動機點,繞過前面近山,才能看見山後無窮無盡的景色。落到畫面上,就出現山重水複,“使人望之莫窮其際,不知其為幾千萬重”的藝術效果。這種方法,宜于表現幽深的意境。元代黃公望的《九峰雪霧圖》即為深遠法。圖中曲曲折折的溪澗,不知有多深多遠;重重疊疊的山峰,不知有幾千萬重,使人有“江山無盡”的感覺。

透視山水畫效果_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

元 黃公望 天池石壁圖

平遠

郭熙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這是在“平視”中所得的遠近關系。“平遠”所看到的對象,一般不甚高,多屬于山林獲澤,遠浦遙岑之類,在我們的生活中最為常見。元代倪雲林是描繪平遠山水的聖手,他的畫多取材于大湖一帶的肢陀汀淆,意境顯得悠閑甯靜、坦蕩開闊。

迷遠

韓拙說:“有煙霧瞑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見者,渭之迷遠。”可見,“煙霧”與“野水”是,“迷遠”的條件,而“不見”則是“迷遠”的特點。王維詩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他在《山水訣》中又說:“遠景煙籠,”“深岩雲鎖”都說的是“迷遠”的景色。“迷遠”,可以産生空檬遼闊、神秘迷離的藝術境界,明代文征明的《風雨圖》隻有船隻是清楚的,四周迷蒙、恍愧,不知這片浩森的江水有多少遼闊。清代王原祁《松溪山館圖》,畫出了煙籠霧繞、莫測其深遠的境界。“迷遠”與“深,遠”的區别在于:前者遠而不見,後者遠而可見。

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透視山水畫效果_

元 王蒙 夏日山居圖軸

闊遠

韓拙認為“有近岸廣水,曠闊遙山者,謂之闊遠。”另一種版本的這句話說得更具體,它是“山根岸邊,水波亘望而遙,謂之闊遠”,可見這種透視的内容是:近景是岸,中景是寬闊的水,遠景是山。這種透視法與郭熙的“平遠”沒多少差别。

幽遠

韓拙的解釋是“景色至絕,而微茫缥渺者”,這種透視似可以包括在他提出的“迷遠”之中,沒有多大特色。

中國畫的設色特點

中國畫是重視設色的,所以古代把圖畫叫做“丹青”。丹是朱砂,青是藍靛,都是繪畫上常用的顔色。《晉書》說顧恺之“尤善丹青,圖寫特妙。”杜甫贈畫馬名家曹霸的詩,題名為《丹青引》,可見“丹青”之名已為人們習用。設色是古代畫家必須掌握的基本技法,所以謝赫把“随類賦彩”列為“六法”之一。宋代以前的山水畫對設色都是十分講究的,文人畫興起後,提倡“意足不求顔色似”。但在今天,淡彩色已不能反映人們豐富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了,山水畫需要在繼承傳統的設色經驗的基礎上,吸收新的養料,創出一條新路來。

透視山水畫效果_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

元 胡廷晖 春山泛舟圖軸絹本青綠.5 故宮

用色特點:

一是中國畫着色多從物象固有的本色出發,而不計較光的影響和變化。雖然有時着色也有濃、淡、幹、濕之别,但目的不是表現物體的光感而是為了破除闆滞,以求得顔色本身有豐富的變化,産生生動的韻味。所以中國畫的用色相對來說比較單純,具有清新明快的特點。

二是喜用對比強烈的原色。中國人習慣以紅、黃、藍、白、黑為“五原色”,其中以黑與白為主色,“黑白分明”對比強烈。唐、宋的大青綠山水,用大片的石綠、石青畫成,用泥金勾勒輪廓,塗染天和水,山間雲霧則用白粉堆染,畫秋景還用朱砂點出一叢叢丹楓,青山、白雲、紅樹,形成強烈的對比,金碧輝煌,鮮豔奪目,畫面極有感染力。

三中國畫設色常具有畫家的主觀色彩,甚至抛棄描繪對象本身的顔色。比如竹子,本來是綠色的,而傳統的黑竹,卻是黑色。蘇東坡甚至用朱砂畫竹,稱為朱竹。人們欣賞他的朱竹,隻覺得他畫的竹子風緻潇灑,極有藝術魅力,誰還去計較它的色彩是黑是紅呢?這種設色完全是畫家感情的傾瀉,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四是水和天一般不着色,借用紙的空白來表現。古人所謂“以素為雲,借地為雪”,說是這種表現方法。雖然不畫雲和水,卻能表現雲水的存在。

透視山水畫效果_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

元 倪瓒 江渚風林圖軸 59.1X31.1cm 大都會

顔料種類:

中國畫使用的顔料有兩在類:一類是礦物質的,如朱砂、赭石、石青、石綠、石黃、白粉、金粉、銀粉等;另一類是植物質的,如花青、藤黃、胭脂、洋紅等。古代畫家用顔色十分講究,常多自己動手制作,原料要地道的,通過研、煉、沉、汰等制作過程,分出深、淺、精、粗,然後選用。古畫礦質顔料多,且制作精良,雖千年以後仍不變色,如敦煌壁畫以及漢墓壁畫,至今仍保持鮮豔的色彩。

現将各種顔料簡述如下:

朱砂:是一種天然汞化物,近代也有人工合成的,遮蓋力強,一般隻用原色,以之點秋天紅葉,畫亭台欄杆等。

赭石:雖是礦物,質較輕清,可調和他色使用。在淡彩山水畫中,常作為染山石、樹幹的主色,也用以畫遠山,表示夕陽返照下山峰的色彩。

石青:礦物質,遮蓋力極強。澄汰後,按其質的輕重分為頭青、二青、三青。山水畫隻用質輕的二青、 三青,可用于點夾葉或開醒點苔;在青綠山水中用以染突出部位的山石。

石綠:礦物質,遮蓋力也強。澄汰後,分為頭綠、二綠、三綠。頭綠質重色深,山水畫中少用,二綠與三綠在重彩、淡彩山水畫中都廣泛使用。

石黃:礦物質,山水畫中僅用于點夾葉。

白粉:有鉛白、鋅白、蛤粉等品種,青綠山水用它來積染白雲,雪景山水也有用它來染山頭積雪,或用彈灑法表現空中飛雪的。

金粉、銀粉:僅用于金碧重彩的山水畫。

花青:為染料藍靛的制品,在山水畫中使用最廣泛,山石草木都用得上,可與藤黃調出各種色度的綠色,加少量洋紅也能配成紫色。

藤黃:為一種藤本植物的樹脂,有毒不能入口。藤黃單用,易産生火氣,故多調和他色使用。前人畫樹枝用藤黃入墨,有蒼潤之感。

胭脂:為胭脂花的制品,山水畫中隻用于染春天的桃花與秋天的紅葉。

洋紅:植物質顔料,最初從國外輸入,故稱西洋紅,現在的鉛管顔料标名曙紅。此外,還有大紅,也屬同類性質。用法與胭脂相同,調入白粉則為粉紅。

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_透視山水畫效果

元 曹知白疏松幽岫圖 絹布 55.3X97

設色方法:

重彩法

這種畫法多為工筆畫,以青綠主色,故稱“青綠山水”,也叫“大青綠”。這種設色隻能在熟絹熟紙上進行。先用淡墨勾出輪廓紅,再運用工筆畫的種種設色方法,一層層地把顔色染上去,最後用濃墨勾勒開醒,點苔提神。在青綠山水中常用的方法有:

襯托法:在絹或紙的背面塗一層與正面景物相應的顔色,使正面顔色更厚或更鮮豔。如用汁綠染樹葉,後面襯以石綠,用石綠染山石,後面襯以石青等。

渲染法:同時用兩支筆,一支蘸顔色塗在紙上,一支蘸清水把顔色化開去,産生由濃到淡的色彩變化,以表現物象的明暗,或雲霧的顯隐。

籠罩法:即先鋪底,後罩色的方法。一般是先用渲染法上底色,層層複加積染,顔色宜厚重;再添塗一、二次罩色,罩色宜鮮明淡薄。可根據不同的需要,選擇不同的底色和罩色,使二者相得益彰,産生鮮明、厚重、複雜、豐富的色彩效果。如用花青鋪底罩石綠,則渾厚凝重;赭石鋪底罩以石綠,則鮮明溫暖。

淡彩法

這種設色适用于寫意畫法或半工半寫的畫法,它以水墨為主,色彩隻起輔助作用。用淡彩法,墨骨很重要,墨骨畫得好,畫得足,物象在紙上立了起來,這時隻要“輕拂丹青”,則能增強作品的神彩韻味。

淡色法可分兩類:一種以赭石為主色,稱為“淺绛山水”;一種以青綠為主色。設色要有一個主調,力求單純、整體。淺绛山水偏重熱色,但在熱色中也要有變化,或從色度的深淺中求變,或以少許冷色開醒,以達到既單純而又豐富的效果。青綠山水偏重冷色,但也要破以熱色;所謂“萬綠叢中紅一點,惱人春色不須多”,就是運用得法的例子。

着色的步驟大體上有以下幾種方式:先墨後色,先色後墨,色墨交替,墨色結合。

潑彩法

這是種以潑墨法為基礎,借用工筆花鳥畫的“撞水”、“撞色”二法,并從西畫中吸取營養而創造出來的新技法。張大千、劉海粟是我國潑彩法造詣最高的大師。

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透視山水畫效果_

元 曹知白 山水圖

山水畫中的用墨方法

墨分五色:在中國畫裡,“墨”并不是隻被看成一種黑色。在一幅水墨畫裡,即使隻用單一的墨色,也可使畫面産生色彩的變化,完美地表現物象。“墨分五色”,那墨色有“幹、濕、濃、淡、黑”五種,如果加上“白”,就是“六彩”。其中“幹”與“濕”是水分多少的比較;“濃”與“淡”是色度深淺的比較;“黑”,在色度上深于“濃”;“白”,指紙上的空白,二者形成對比。各種墨色的特點及用途如下:

“幹墨” 墨中水分少,常用于山石的皴擦,可産生蒼勁、虛靈的意趣。

“濕墨” 墨中加水多,與水調勻運用,多用于渲染,或雨景中的點葉、點苔、使畫面具有濕潤之感,或用于潑墨法,表現水墨淋漓的韻味。

“淡墨” 墨色淡而不暗,不論幹淡或濕淡,都要淡而有神,多用于畫遠的物象或物體的明亮面。

“濃墨” 為濃黑色,多用以畫近的物象或物體的陰暗面。

“黑墨” 比濃墨更黑,用于筆蘸上極黑之墨是為焦墨,常用來突出畫面最濃黑處,或勾點或皴擦,可收提神醒目的功效。

透視山水畫效果_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

元 盛懋 秋溪釣庭圖

常用墨法:

破墨法——唐代王維、張燥等人的山水畫,改單線平塗的畫法為墨色有深淺層次的畫法,當時稱為“破墨山水”。後世說的破墨法,是專指作畫時,當前一墨迹未幹之際,又畫上另一墨色,以求得水墨濃淡相互滲透掩映的效果。破墨法又可分為四法(濃墨破淡墨、淡墨破濃墨、墨破色、色破墨),各有不同的特點。

潑墨法——潑墨法創始于唐代王洽(又名王墨、王默),《唐代名畫錄》、《曆代名畫記》都有記載。王洽喜豪飲,醉後解衣磅礴,激清迸發,用墨潑在絹上,然後根據墨迹的形态,畫成山石林泉,雲雨迷茫,渾然一體,時人稱他為“王潑墨”。後世所謂潑墨法,是指落筆大膽、點畫淋漓、水墨渾融、氣勢磅礴的寫意畫法。行此法,毛筆要大一些。用飽含水的筆頭,蘸上濃淡得宜的墨汁,大膽落筆,點拓出山石的形體。運筆要胸有成竹,輕重得宜,可以重筆,也可有飛白,随物形而變化,自然可獲得墨色豐富、滋潤生動的效果。

透視山水畫效果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

元 曹知白 雪山圖

積墨法——積墨,即層層加墨。這種墨法一般由淡開始,待第一次墨迹稍幹,再畫第二次第三次,可以反複皴擦點染許多次,甚至上了顔色後還可再皴、再勾、畫足為止,使物象具有蒼辣厚重的立體感與質感。用積墨法,行筆要靈活,無論用中鋒還是側鋒,筆線都應參差交錯,聚散得宜,切忌堆疊死闆。要注意第一次墨色與第二次墨色之間的差别,色度的濃淡相差略大一些,才能看得出筆痕,不至于幹後糊塗一片。用得好的積墨法始終保持墨的光澤,積墨愈多,光彩愈足;如果幹後出現灰色的死墨,積墨法就失敗了。成功的關鍵決定于筆法,筆筆有力,行筆有度,墨色才能有神彩。總之,積墨法既要渾然一體,又要有筆迹墨痕可尋,墨色生動,光彩煥發,忌灰暗闆滞。(見圖例)

濃墨法——描繪物象,落墨較重,可使畫面厚重有神。用濃墨要“薄”,即筆法靈活,隻有幹、濕、深、淺變化有緻,才能濃而不凝滞。

焦墨法——濃墨之極為焦。在一幅畫完成時,在極需突出的地方,用幹筆蘸上焦墨勾勒點擢,能起開醒提神的作用。也有一幅畫全用焦墨畫出的,顯得蒼勁有力。例如黃賓虹的有些山水畫全是用濃墨、焦墨畫成,黑、密、重、厚,表現了山的真面目。(見圖例)

宿墨法——宿墨即隔宿之墨,墨汁存放較久,水分蒸發而濃縮,墨色最黑。宿墨常用于最後一道墨,用得好能起“畫龍點睛”作用;但因宿墨中有渣滓析出,用不好極易枯硬污濁,故用宿墨要求具有較高的筆墨功夫。黃賓虹最善宿墨,每于畫面濃墨之處點之以宿墨,使墨中更黑,黑中見亮,加強黑白對比,使畫面更加神彩煥發。

透視山水畫效果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

元 盛懋 野橋策蹇圖

中國畫的運筆技巧

中國繪畫的最顯著特點,是以墨線為基礎。中國畫家不僅用它來表現一切物象的輪廓、明暗、質感,而且還用它來揭示物象的内在精神和畫家的思想感情。因此中國畫的線條具有一定的獨立的美學價值。清代大畫家石濤,提出“一畫論”的觀點,他說:“一畫者,衆有之本,萬象之根。”中國畫家就是運用一管柔毫,通過種種不同性質的墨線,為大千世界傳神寫照的。所以,如何用筆畫線,就成了能否畫好中國畫的首要問題。

南齊謝赫在著名的《六法論》中,把“骨法用筆”放在第二位。唐代張彥遠在《曆代名畫記》中說:“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于立意而歸乎用筆。”可見用筆是曆來為畫家所重視的,是中國畫技法中基礎的基礎。

繪畫執筆大體同于書法,要掌握指實、掌虛、腕平、五指齊力的要領,但較之書法用筆更為靈活。書法執筆一般要求豎掌,繪畫執筆則可橫卧,可略高一些,這樣與腕、肘、肩、身相互配合,運筆方能既靈活而又得力。

山水畫運筆有中鋒、側鋒、藏鋒、露鋒、逆鋒、順鋒等方式。中鋒運筆,筆管垂直,行筆時鋒尖處于墨線中心;用中鋒畫出的線條挺勁爽利,多用于勾勒物體的輪廓。側鋒運筆,手掌向左偏倒,鋒尖側向左邊;由于側鋒是使用筆毫的側部,故畫出的筆線粗壯而毛辣,此法多用于山石的皴擦。藏鋒運筆,筆鋒要藏而不露,橫行“無往不複”,豎行“無垂不縮”,古人稱之為“一波三折”;藏鋒畫出的線條沉着含蓄,力透紙背,常用來畫屋宇、舟、橋的輪廓,也用于山石的勾勒,樹幹的雙勾。露鋒則使點畫的鋒芒外露,顯得挺秀勁健,畫竹葉、柳條便是便是露鋒運筆。逆鋒運筆,筆管向前右傾倒,行筆時鋒尖逆勢推進,使筆鋒散開,筆觸中産生飛白(中國畫中一種枯筆露白的線條),這種點、線具有蒼勁生辣的筆趣,可運于樹幹、山石的勾勒、皴擦中。順鋒運筆與逆鋒相反,采用拖筆運行,畫出的線條輕快流暢、靈秀活潑,勾雲、畫水常用此法。中國畫家十分重視運筆方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山水畫大師黃賓虹先生總結了前人經驗,提出“五筆”之說,“五筆”即“平、圓、留、重、變。”所謂“平”,是指運筆時用力平均,起訖分明,筆筆送到,既不柔弱,也不挑剔輕浮,要“如錐畫沙”。所謂“圓”,是指行筆轉折處要圓而有力,不妄生圭角,要“如折钗股”。所謂“重”,即沉着而有重量,要如“高山墜石”,不能象“風吹落葉”,即古人說的“筆力能扛鼎”的意思。所謂“變”,一是指用筆有變化,或用中鋒或用側鋒,要根據表現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不能執一。二是指運筆要相互呼應,古人比之為“擔夫争道”,對此黃賓虹的解釋是:“蓋擔夫膊能承物,既有其力,即數十擔夫相遇于途,或讓左,或讓右,雖彼此來此往,前趨後繼,不緻相碰。此用筆之妙契也。”此外,運筆還要注意氣勢的連貫,前人提出要“意到筆不到”、“筆斷意不斷”,這些都是重要的經驗之談。

上述種種筆法,總括起來,無非是為了畫線時求得粗、細、直、剛、柔、輕、重的變化,使畫家更能為所描繪的對象“傳神寫照”。所以黃賓虹說,這些筆法“皆非畫家憑空杜撰,乃各代畫家在寫生中,了解物狀與性質所得。”種種筆線形式的創造,是畫家對大自然的苦心探索,對客觀物象的高度概括與提煉的結果,它不僅能表現物象的形與神,而且具有形式美的價值。

透視山水畫效果_透視學在中國山水畫中的應用_

元盛懋倚艇看鴻圖

山水畫在筆線形式美的要求上,提倡:一要枯而能潤(指畫出的線條既蒼勁又腴潤);二要剛柔相濟(指筆線形式要達到既不柔弱又不剛直的完美境界);三要有質有韻(指内容與形式的統一)。

宋代韓純全《山水純全集》提出:“用筆有三病:一曰闆,二曰刻,三曰結。”“闆”是指沒有腕力,用筆不靈活,畫出的筆線平扁,沒有圓渾的立體感;“刻”是說筆劃過于顯露,甚至妄生圭角,不自然,沒有生氣;“結”是落筆僵滞,欲行不行,當散不散,筆線不流暢。用筆犯了這三個毛病,就談不上線條的形式美,作出的畫也就不足觀了。

克服用筆毛病的方法:一是要增強腕力,“筆為我使”。練腕力最好的方法是練習書法。中國畫家曆來有“書畫同源”、“書法通于畫法”的理論。為了适應山水畫筆法多變的需要,真、篆、行、草都應該練一點,才能掌握用筆的種種技巧。二是要順應自然,不矯揉造作。隻有練就了深厚的用筆功力時,才能水到渠成,能得心應手地畫出預期的線條,人為的做作隻能适得其反。三是在行筆之前,必須“胸有成竹”。古人有“意在筆先”、“筆周意内”的說法,都是指必須想好了再落筆。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一卷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4 閱讀: 2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一卷鳳陽府部彙考五鳳陽府封建考《府志》唐鳳陽府公署考府縣《志》合載本府〈鳳陽縣附郭〉小察院在西察院西,舊為明撫臣朱大典生祠。道會司舊設在至道觀,觀廢,遷于真武祠後,失其印,遂不承選。...

新西蘭首都為什麼從第一大城市奧克蘭遷到惠靈頓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1 閱讀: 12
現在新西蘭的首都是其第二大城市惠靈頓,而并非更有名氣的奧克蘭(新西蘭第一大城市)。第二次遷都,從奧克蘭遷到惠靈頓因而1865年,新西蘭将首都遷到了惠靈頓。三、遷都後的新西蘭與惠靈頓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現在惠靈頓是新西蘭的文化中心和僅次于奧克蘭的第二大城市。...

謝稚柳|“平淡”、“趣高”而“奇絕”——董源、巨然合集(一)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1 閱讀: 12
維的“山水松石,蹤似吳生,而風緻标格特出”。乃知人稱江南畫,蓋自顧以來皆一樣,隋、唐及南唐至巨《夏山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判然異貌。不再有崇山峻嶺的鋪陳,已是繼“水墨類王維”之後的自創。而《夏山圖》雜以破筆渴筆。是米芾所說的“平淡天真”、“一片江南”,同為“唐無此品”的體裁。...

徕卡的棄兒 | M口135mm鏡頭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1 閱讀: 10
此外,COSINA公司無論是福倫達品牌,還是代工蔡司ZM鏡頭,都從來沒有在徕卡M口和L39口上推出過135mm鏡頭,甚至有很長一段時間連90mm鏡頭都沒有。135mm是徕卡旁軸上最古老的焦段之一,堪稱徕卡旁軸的親兒子。135mm/3.4鏡頭。可謂徕卡M在135mm上的絕唱。...
改編推薦 || 長篇曆史傳奇小說《亂世風塵錄》-萬衆編劇

改編推薦 || 長篇曆史傳奇小說《亂世風塵錄》-萬衆編劇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20 閱讀: 10
長篇曆史傳奇小說 亂世風塵錄 改編聯系:萬衆編劇(131#2793#6152同微信) 更多信息參見萬衆編劇網() 内容簡介: 小說是用一個平民女孩子的遭遇和視角講述了宋、金那場戰争給社會和人們所帶來的災難。主角姚秀女是北宋汴京的守軍統制官姚仲友的女兒,汴京城破,父親死于亂民之手;母親因不甘被地痞污辱而放火自焚。當時才十四歲的姚秀女與二帝、王妃、帝姬、王公、藝匠、民女近萬人被擄往北國。小說采用兩條線的寫法,一條線寫姚秀女從北國逃回來後,在本國的國土上遭受的罪竟比在金國受到的還多。為了逃避羞辱,無奈隻好冒充公主,卻不料被一些拍馬的官員送到了皇宮之中;另一條線寫姚秀女在被擄北國的路上,碰巧和二帝以及瑗瑗公主一路。因她的父親間接地死在二帝手中,她盟生了剌殺二帝的複仇之心。可一路上的所見所聞使她逐漸改變了對二帝的看法,最後與瑗瑗公主結為異姓姐妹。當瑗瑗公主病重自盡後,她為了答應瑗瑗臨終的請求,又主動冒充瑗瑗侍候二帝,目睹了徽宗、欽宗遭辱;欽宗妻朱後等人的死亡。終于懷揣有助于收複中原的金國地理戰略形勢圖逃回了國土。誰知她沒亡于金人的刀下,最後卻險乎死在本國人手中。小說用強烈的對比手法寫一個尋常女子兩番奇特的遭遇,不僅借此反映了南、北兩宋的腐敗,也寫出了當時的志士仁人們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行動。...

公安部的第三任部長,58歲接替謝富治擔任公安部部長,59歲自殺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1-19 閱讀: 10
#見聞創作挑戰賽# 文章整理自網絡,部分内容和素材來源于網絡,這部分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羅瑞卿被任命為公安部的第一任部長,此後羅瑞卿長期主持公安部的日常工作,直到1959年卸任職務。在這之後,曾經擔任昆明軍區第一任司令員的謝富治被任命為公安部的第二任部長,1972年,謝富治病故,李震接替了他的職務,成為公安部的第三任部長,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公安部的第三任部長李震的故事,李震的結局怎麼樣呢? ...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