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科學專家王珏用五張圖告訴你:人是如何學習的
王珏教授首先告訴我們,世界的本質是簡潔的。我們要掌握本質的簡潔的深層的東西,掌握事物的底層邏輯或第一性原理思維,即“簡一律”。基于這個原理,王珏教授從腦科學角度,分析“人是如何理解世界的”。我們把學習的底層邏輯弄清楚了,再去談其他的。
(圖1)
先看這張圖1,理解這張圖,你就知道“人是如何認識世界的”。圖上這課樹你見過嗎?沒有見過,但我們知道它是“樹”。你怎麼知道它是“樹”呢?王珏教授清晰地給出解答。
《笛卡爾的錯誤》中說道,心智存在的必要條件:需要具備内在呈現表象的能力以及基于表象進行加工的能力。也就是說,人首先具備呈現表象的能力,繼而通過“表象”機制,對已知事物作出反應。那我們追問一下,學生在學習你的知識時,大腦中有沒有知識的“表象”?
先有表象,然後對表象加工,就形成概念,通過概念機制可以認識未知世界。表象機制隻能對已知事物作出反應,而概念機制可以對未知事物作出反應。如各種各樣表象的樹我們雖然沒見過,但是這一棵你沒有見過的樹出現在你眼前,你能判斷出它是“樹”。因為,你在樹的表象外,你抽象出樹的特征,擁有樹的概念。人類思維核心是用概念世界來反映表象世界。同理,各種各樣的貓狗不一定見過,你能根據貓狗的概念判斷出它是“貓”或“狗”。
(圖2)
這張圖2,複雜一點,但是理解這張圖,就能理解“人是如何學習知識的”
首先我們得明白:知識是表象世界的符号化,如果學生不知道他所學的知識描述了什麼、解釋了什麼、預測了什麼、幹預了什麼,他會覺得所學的知識是沒有意義的。如果你讓他死記硬背這個知識,他無法形成概念,也就無法掌握所學的原理,無法掌握解題程序。
外部世界如何進入大腦,憑借感官經驗或感知,獲得外部事物的表象。正如我們一開始肯定見過樹,從而獲得樹的表象。然後在概念與表象之間建立聯系。看到樹(感官經驗),獲得樹的表象,然後把樹的表象與樹的概念建立聯系。
所以,如果孩子大腦中沒有樹的表象,你沒有讓他感知或有感官經驗,你讓他死記硬背樹的概念,是沒法讓他形成樹的概念。在外部世界中遇到樹他還是無法判斷出這是樹。
所以抽象概念必須依托于具體事物、現象,才能被理解。康德說,概念無經驗則空,經驗無概念則盲。
(圖3)
繼續看圖3,它是圖2的進一步延伸。剛剛講到,建立表象與概念之間的聯系。那麼如何建立二者聯系?這裡就需要“對表象進行抽象”。
(圖4)
圖4來了。如何把樹的表象與樹的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就是抽象。如何抽象,得運用思維方法與工具。根據已有經驗,運用語言、符号來歸納,并進行類比。
(圖5)
圖5,告訴我們學習的先後順序。先體驗事實性知識,然後運用思維工具與方法抽象出概念,在概念與概念之間建立聯系形成原理,這就是概念性知識,最後學習怎麼做即程序性知識。反思一下,我們教學中,往往忽略“概念性知識”。告訴學生一些事實性知識後,就要求他們掌握解題過程(程序性知識)。比如,告訴學生sin2+cos2=1,然後讓學生解題。學生大腦中對這個公式沒有概念,教師不告訴學生這個公式的源頭、意義等,僅僅讓他死記硬背,學生形成不了真正的理解。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