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參訪八天感觸有多深?鐵馬冰河入夢來,八千湘女上天山
文︱關品方
筆者來到新疆參訪已經八天,今天啟程返回大灣區,下周回港。此行最深印象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偉大事迹,其中包括八千湘女上天山的感人故事。1951年冬,3862名湖南女子先後搭上向西北邁進的列車。1952年又有4000多名湘女陸續遠道援疆奔赴天山南北,因此曆史上有八千湘女上天山的說法。根據中國官方統計,前往新疆參軍支邊的女兵到1954年已高達四萬多人,此外當然還有更多男兵響應祖國的召喚到新疆開墾,投入經濟建設,把自己的青春貢獻給國防和墾荒,書寫了中國人民解放軍曆史的壯麗一幕。筆者此行感慨萬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有關新疆建設兵團的事迹和成就。曆史證明,中國的強大和崛起,軍隊功不可沒。強軍建設,強國雄起和民族複興,是中華民族走向勝利的光明大道,舍此别無他途,舍此并無選擇。
八千湘女參軍支援新疆的曆史背景,始于新中國成立的1949年。當年新疆軍區代司令員王震率20萬大軍解放新疆之後,深感士兵男多女少,兵團難以在新疆安身立命。1950年初,來自湖南的王震向當時的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提出,要求在湖南征召志願女兵到新疆。因為兩人同是湖南老鄉好說話,希望在湖南招收志願女兵戍邊。黃克誠随後在湖南日報上連續刊登招募女兵的啟事。兩年間分批分期共有大約8000湘女參軍,是共和國初建時期大規模進疆史詩式的場景。湖南女兵奔赴天山南北,迎着風雪漫漫西行,其凄美而壯觀的浩蕩畫面,可想而知。
在中國曆史上,開墾新疆曾遭遇多番失敗,正是新疆建設兵團的付出,結束了自漢唐以來屯墾戍邊老是一代而終的現象,新中國最終讓新疆綿延千裡的邊防從此長治久安,外敵無從置喙。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這些16至25歲的湖南女兵,當年是怎樣遠赴新疆的?筆者翻查過曆史記錄,還有參考了向導張楠的親述(她祖父是入疆的兵團成員),她們32個人坐一卡車,一輛輛卡車綿延在颠簸不平的泥路上,一直從湖南首先開到西安,再到甘肅與新疆交界的星星峽,然後再向西遠赴新疆天山南北各地。從長沙到新疆長達4000多公裡的路程,女兵們的車隊從西安到烏魯木齊就整整走了一個月,沿途都是吃黑面馍馍,晚上就在車上背靠背睡覺。嶽飛的滿江紅詞: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也許就是這些奔赴天山八千湘女的心路曆程。筆者遙想當年,可以感受到她們的執着,真誠,善良和熱情。
不是每朵花都能在茫茫大漠盛開,但是生長在雪域高原的雪蓮做得到。不是每棵樹都能在戈壁長灘生長,但是植根于極地邊塞的湘女做得到。新疆建設兵團的數十萬中華兒女直面的艱苦條件,不是我們現代人可以想象。這種屯田開墾支援建設的精神,現已成為我們常說的援疆精神。近年從聯省互相幫扶做到精準脫貧,到今天全國互相協調緻力鄉村振興,和昔日的援疆精神一脈相承,就是不忘初心的擔當。不到新疆不知唐疆清土的遼闊浩瀚,不到新疆不知無名英雄的大愛無疆。
筆者行文至此,不可無詩。昨天來到吐魯番火焰山前,但見晴空一碧萬裡無雲,遙想當年唐玄奘赴西天取經的堅毅不拔,近看今天新時代為祖國貢獻的高歌猛進,撫今追昔,悠然生成七言絕句如下。“守邊戍塞墾荒難,建設兵團路蹒跚。補天移山遂奇志,八千湘女上天山。”古代神話有愚公移山,亦有女娲補天。中華女兒補天而中華男兒移山,宜乎就在天山。為祖國獻身的事迹波瀾壯闊多不勝數。筆者今次來到新疆,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浩瀚無際的西域大地上,親炙千千萬萬無名英雄獻身的精神力量,無懼無畏,是人可勝天,天人合一的信仰和感召。這不是在城市長大香港特區的年輕人可以想象的。如今旅遊事業十分發達,建議年輕一代争取到祖國大地參觀旅遊,增加對曆史地理和風土人文的認識,遨遊在大地之上,徜徉于山水之間,這樣才跟得上時代,無負青春,不枉此生。如有可能,筆者樂意回到19歲,和年輕人攜手,百侶同遊,從頭再來。
版權聲明:本文系作者原創文章,圖片資料來源于網絡,本文文字内容未經授權嚴禁非法,如需或引用必須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來源。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