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天文-02-關于地球
華夏天文者,文明起源也。 天地人,三才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法道。天人合一,其大無外,其小無内。
地球為生命所地,是太陽系中的一顆行星。
太陽系以太陽為中心,包括太陽、地球、月亮、金、木、水、火、土7個天體。還有其他嗎?有但是古人觀察因為距離對地球太遠導緻沒有太大的影響,所以其他的天體就沒有把他們作為研究對象。
地球上的萬事萬物主要受太陽、月亮、金、木、水、火、土這7個天體的影響。
地球虛浮在宇宙中,虛漠之氣推動着地球進行自轉和公轉。古人觀象進行整體宏觀考察得出結論,古到底虛漠之氣是由什麼組成,他不關心。
仰望星空,整個太陽系和銀河系都由虛漠之氣充塞着,浮托着各個天體,推動天體進行自轉和公轉。由此,任何一個天體在宇宙中都在進行着周期性的自轉和公轉。隻是各自的公轉對象不同而已。進一步得知,宇宙是由虛漠之氣推動變化着,地球上的萬事萬物自然也是運動變化的。
關于地球自轉 --1日記時
地球因為虛漠之氣推動自轉着,自西向東自轉一周為一天。古人發現每天晝夜交替,白天和黑夜各半天。
站在地球上,仰望天空,每天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夜晚月亮從也是從太陽從東邊升起,從西邊落下。日複一日,天天如此。
古人把地球自轉一周的稱為“一天”,“24小時”,12小時為白天,另一12小時為黑夜,一白一黑,稱為一天。所以,一天是記錄地球自轉一周的運動變化刻度。時間和運動就是相對的。
關于地球的公轉
地球繞着太陽自東向西圍繞太陽進行公轉。地球的公轉軌道呈橢圓形,而太陽位于其中的一個焦點上。地球圍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大約是365.24天。由于地球的軌道是橢圓的,因此地球與太陽的距離并不是恒定不變的,這影響了地球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進而影響季節的變換和氣候的多樣性。
關于地球的四季
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時,其軸線相對于公轉軌道面的傾斜。地球的自轉軸并不是垂直于公轉軌道面的,而是有大約23.5度的傾斜角。這個傾斜角導緻地球在繞太陽公轉的一年中,不同地區接受到的太陽輻射量和照射時間會發生變化,從而引起季節的更替。
當地球公轉到某個位置時,北半球傾向太陽,北半球的日照時間變長,太陽輻射直射的範圍擴大至北回歸線,這時北半球就會迎來夏季,同時南半球由于遠離太陽并且日照時間變短,因此處于冬季。相反,當地球繼續公轉到另一個位置時,南半球傾向太陽,南半球迎來夏季,北半球則進入冬季。
在地球公轉的軌道上還有兩個特殊的點,春分點和秋分點,在這兩個時期,地球的自轉軸對太陽既不傾斜靠近也不傾斜遠離,導緻全球大部分地區日夜幾乎等長,這時是春季和秋季。春分通常發生在3月20日或21日,秋分通常發生在9月22日或23日。
地球上的四季變化是由于地球在公轉軌道上不同位置所造成的自轉軸傾角相對于太陽的變化,進而影響了日照時間和強度,最終導緻氣溫和氣候的季節性變化。
關于地球與其他太陽系行星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地球有自己的衛星--月亮。月亮以地球為中心進行公轉,
月亮繞地球一周大約需要27.3天,這是月亮繞地球運動的恒星月周期。
但由于地球同時也在繞太陽運動,所以從地球上觀察到的月亮相對于太陽的位置恢複到一個周期(即朔望月),大約需要29.5天。這個周期決定了我們看到的月相變化周期。
地球、月亮、太陽運動同處一條直線時:
通常發生的天文現象是日食或月食:
1. 日食:當月亮位于地球與太陽之間,且三者幾乎在同一直線上時,月亮會擋住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從而在地球上形成日食。日食可以是部分日食、環形日食或全食,具體類型取決于月亮與地球的相對位置。
2. 月食:當地球位于太陽與月亮之間,且三者幾乎在同一直線上時,地球會擋住太陽照射到月亮上的光線,導緻月亮進入地球的陰影中,從而發生月食。月食可以是半影月食、部分月食或全月食,這取決于月亮穿過地球陰影的路徑。
這種三者排列在一直線上的配置在天文學中被稱為“合朔”(對于日食)和“合望”(對于月食)。
地球、月亮、太陽、金、木、水、火、土同處一條直線時:
地球、月亮、太陽以及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同處一條直線時,這種情況在天文學上被稱為“行星連珠”或“行星大直列”。這種現象非常罕見,因為每個行星都有各自不同的公轉周期,它們很難達到完全的一條直線排列。
行星大直列涉及到太陽系中的多個行星在天球上的位置幾乎成一條直線,這通常是指從地球觀察出去時,其他行星似乎在天空中排成一條線。不過,由于行星軌道的三維空間分布和傾斜角度,實際上它們并不會完美地排列在同一直線上。
從天文學的角度來看,這種排列對地球的實際影響非常有限,不會引起災難性的後果。
地球、月亮、太陽、金、木、水、火、土同處一個平面内運動。
關于地球“熱帶”劃分
地球的各溫帶的形成與地球的形狀和它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密切相關。地球是一個接近圓形的球體,它的赤道周圍是最寬的部分,而兩極則相對較窄。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的,且地球軸線相對于公轉軌道面有大約23.5度的傾斜。
由于這種傾斜,太陽直射點在一年中會在赤道以北至北回歸線(北緯23.5度)、以及赤道以南至南回歸線(南緯23.5度)之間變化。這導緻了不同緯度地區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和角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氣候帶:
熱帶(熱帶雨林氣候帶):這一帶位于赤道附近,大約在南北緯23.5度以内。由于太陽輻射幾乎垂直地照射在這一帶,全年氣溫高,日照充足,季節變化小,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亞熱帶(亞熱帶濕潤氣候帶):位于熱帶和溫帶之間,大約在南北緯23.5度至40度之間。這一地區太陽輻射仍然強烈,但由于緯度較高,四季變化開始明顯,夏季炎熱,冬季溫和。
溫帶(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大陸性氣候帶):位于亞熱帶和寒帶之間,大約在南北緯40度至60度之間。這一地區太陽輻射角度更小,四季分明,夏季溫暖而冬季寒冷。
寒帶(寒帶苔原氣候和冰原氣候帶):位于溫帶以北,大約在南北緯60度至90度之間。這一地區太陽輻射非常有限,因為太陽光線非常斜射地球表面,導緻全年氣溫低,冬季長且極寒。
總之,地球各溫帶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自轉軸傾斜以及不同緯度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量和角度的差異。這些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地球表面從赤道到兩極不同緯度上氣候條件的差異。
關于地球中國區域的風向
中國位于亞洲東部,跨越多個緯度,地形複雜多樣,包括高原、盆地、山脈、丘陵和平原等。這些自然特征,加上其位于北半球的特定位置,使得中國的風向分布及其對氣候的影響呈現出豐富多變的特點。
1. **季風特征**:中國氣候具有明顯的季風特征,尤其是東部和南部地區。夏季,亞洲大陸變熱,形成低壓區,吸引來自海洋的暖濕氣流——夏季風,為東南部地區帶來豐沛的雨水,形成濕潤的氣候。冬季,亞洲大陸變冷,形成高壓區,推動幹冷的空氣向海洋流動——冬季風,使得北方地區氣候幹燥寒冷。
2. **西風帶影響**:在中國的西北部和青藏高原地區,受中高緯度西風帶影響較大。冬季,西風帶向南移動,對中國西北部帶來幹冷的天氣;夏季西風帶北移,影響相對減弱。
3. **地形影響**:中國的地形對風向分布有顯著影響。例如,喜馬拉雅山脈阻擋了南亞季風的北進,使得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區形成幹旱區。而長江中下遊地區因東南季風的影響而氣候濕潤。
風向影響
1. **農業**:季風對中國農業生産有重要影響。例如,夏季風帶來的雨水是華南和東南地區水稻生長的重要水源。冬季風的幹燥則有利于北方地區冬小麥的生長。
2. **氣候**:季風的變化直接影響到了中國各地的氣候特征,如華南地區夏季多雨,而冬季則相對幹燥;東北地區冬季寒冷幹燥,夏季溫暖濕潤。
3. **自然災害**:季風氣候還可能帶來一些自然災害,如夏季風帶來的暴雨可能導緻洪水,冬季風可能導緻幹旱。
4. **環境污染**:季風對環境污染也有一定影響。例如,冬季風可能将北方地區的污染物帶到南方,影響空氣質量。
總之,中國的風向分布複雜,與季節、地形和緯度位置緊密相關,對中國的自然環境、農業生産、氣候特征乃至日常生活都産生着深遠的影響。理解并适應這些風向的變化,對于提高農業産出、減少自然災害的損失、改善環境質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中國河流分布
中國的河流分布特點主要由其複雜多樣的地形和廣闊的地理範圍所決定,大緻可以劃分為三大水系:東部水系、西部水系和南部水系。
1.東部水系
東部水系主要包括以黃河、長江、遼河、海河等為代表的流域,這些河流大多發源于中國西部的高原或山脈,流向東部平原,最終彙入太平洋。這些河流的共同特點是流程長、流域面積大、水量充沛。
- **黃河**:被譽為“中華母親河”,全長約5,464公裡,是中國第二長河,僅次于長江。黃河流域的地貌類型複雜,跨越中國北方的多個省區,對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 **長江**:是中國乃至亞洲的第一大河,全長約6,300公裡。長江流域覆蓋中國中部和東部廣泛地區,沿途經過多個經濟發達的城市,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核心作用。
2.西部水系
西部水系主要指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國際河流及内陸河流,如雅魯藏布江、黃河上遊、瀾滄江等。這些河流多數流入印度洋或者是内流湖泊,特點是流域地勢高、河流湍急、徑流季節性強。
- **雅魯藏布江**:發源于西藏自治區,流經南亞多國,最終流入印度洋,是典型的跨國河流。
- **内陸河系**:如塔裡木河、黑河等,多發源于青藏高原西部或天山山脈,流經幹旱的西北地區,最終流入内陸湖泊或消失于沙漠之中,不流入大海。
3.南部水系
南部水系主要包括珠江及其支流,這些河流大多發源于雲貴高原,流向南海。珠江三角洲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區之一,珠江水系對該地區的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起到了關鍵作用。
- **珠江**:是中國第三大河流,全長約2,197公裡,流經廣西壯族自治區和廣東省,最終彙入南海。
綜上所述,中國河流分布呈現出由西向東和由北向南的基本格局,東部河流水量充沛、流程長,西部河流湍急、季節性強,南部以珠江系統為主,對當地經濟和人民生活影響深遠。河流不僅是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維系中國生态平衡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資源。
關于中國地形和山脈
中國地勢的總體特點是“西高東低”,這一獨特的地勢布局對中國的氣候、水系以及生物多樣性分布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具體而言,中國的地形可以概括為三大階梯。中國地形凸顯藏風聚氣的特征,生氣因水而聚,因風而散。
第一階梯
第一階梯主要包括青藏高原及其周圍的山脈和高原,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屋脊”,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青藏高原不僅是多條亞洲大河的發源地,其獨特的自然條件也孕育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獨特的文化。此外,喜馬拉雅山脈作為地球上最高的山脈,位于青藏高原的南緣,其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珠峰)海拔8848.86米,是世界之巅。
第二階梯
第二階梯位于第一階梯以東,包括雲貴高原、四川盆地、黃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等。這一區域平均海拔在1000米至2000米之間,地勢較第一階梯明顯下降,但依然較為崎岖。四川盆地相對較為平坦,是中國重要的農業生産區之一。黃土高原以其厚重的黃土層著稱,是黃河的主要泥沙來源地,也是中國古代農耕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第三階梯
第三階梯主要指東部和南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區,包括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遊平原和珠江三角洲等。這一區域平均海拔較低,多在500米以下,是中國的主要農業生産和經濟活動區域。長江中下遊平原和珠江三角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之一。
地貌特征
中國的地貌類型極為豐富,從北至南依次展現出冰川、高原、山地、盆地、平原、丘陵和海岸等多種地貌形态。中國地貌的多樣性為其帶來了豐富的自然資源和生态系統類型,同時也帶來了複雜的自然災害類型。
- **山地**:中國的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其中許多是世界著名的山脈,如喜馬拉雅山脈、天山、昆侖山等。
- **平原**:中國的平原主要分布在東部,是重要的農業生産基地和人口聚集地區。
- **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對全球氣候産生重要影響。
- **盆地**:四川盆地、塔裡木盆地等,各有特色,塔裡木盆地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所在地。
- **丘陵**:如廣東、福建沿海的丘陵,為中國重要的茶葉生産區。
- **河流**:黃河、長江等大河流貫穿東西,孕育了豐富的農業文明。
綜上所述,中國的地勢、地貌特征不僅豐富多樣,而且對其曆史、文化、經濟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方式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中國的東西和南北劃分通常以地理特征如山脈和河流為界。具體來說:
東西劃分
- **以河流為界**:黃河常被視為中國傳統的南北分界線,但對于東西劃分,更多的是以地形和經濟發展差異來界定。通常将更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與相對欠發達的西部内陸地區區分開來。
- **以地形為界**:青藏高原的東緣常被視為東西分界線,東部是較為平坦的盆地和丘陵地區,而西部則是高原和山地。
南北劃分
- **以秦嶺-淮河線為界**:秦嶺山脈和淮河被廣泛認為是中國的南北地理分界線。秦嶺不僅是南北氣候的分界線,也是中國南北植被和多種動植物的分布界線。
- **以長江為界**:在某些定義中,長江也被用作南北的一個分界線,尤其是在描述經濟發展、文化差異時。
這些地理分界線不僅反映了自然地理的差異,也體現了中國曆史、文化、經濟發展的區域差異。
關于中國雨水分布
中國的雨水分布情況呈現出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主要受季風氣候、地形地貌以及緯度位置的影響。總體來說,中國雨水分布具有“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點。以下是中國雨水分布的一些具體情況:
1. 南北差異
- 南方地區:南方地區,特别是東南沿海及其附近内陸地區,受東南季風的影響,全年降雨量較多,多在1000毫米以上,部分地區如廣東、福建沿海和雲南南部等地的年降雨量甚至可達2000毫米以上。
- 北方地區:相比之下,北方地區年降雨量普遍較少,大部分地區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地區的年降雨量通常在400毫米到600毫米之間。
2. 東西差異
- 東部地區:東部地區,尤其是沿海省份,由于受到季風的直接影響,年降雨量較高,氣候相對濕潤。
- 西部地區:西部地區,特别是青藏高原、新疆西部的塔裡木盆地等内陸幹旱區,年降雨量較低,部分地區不足100毫米,甚至有的地區一年的降雨量不到50毫米。
3. 季節分布
中國的雨水分布還具有明顯的季節性特點,主要表現為:
- 南方地區:夏季是降雨集中的季節,尤其是6月至8月,受季風和台風的影響,經常發生持續性或強降水。春末夏初,南方部分地區還會經曆“梅雨”季節,降雨持續時間長,濕度大。
- 北方地區: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尤其是7月至8月,這時候北方多數地區進入一年中降雨量最多的時期。
4. 影響因素
中國雨水分布的差異性主要受以下因素影響:
- 季風氣候:東南季風在夏季給東部和南部地區帶來豐富的水汽,冬季則受到西北風的影響,導緻北方幹燥。
- 地形地貌:山脈、高原等地形對雨水分布有重要影響。例如,青藏高原阻擋了印度洋的暖濕氣流,使得西部内陸地區變得幹旱;而東部沿海的山脈則有助于降雨的形成。
- 緯度位置:緯度的不同也會影響地區的氣候類型和降雨分布。
總的來說,中國雨水分布的多樣性和複雜性是由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廣闊的地域範圍以及複雜多變的地形地貌共同作用的結果。這種雨水分布特征對農業生産、水資源管理以及防洪減災等方面都有重要影響。
END
法天則地,天道循環,無始無終。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