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仲景萬能健脾祛濕經典方,苓桂術甘湯,四味藥,健脾除濕除百病
濕氣過盛,在現代人身上太普遍了,百分之七八十的人都有這個問題,來看診的患者,伸出舌頭一看,幾乎都是舌體胖大、有齒痕,這些都是體内濕氣重的表現。
濕邪産生原因?
很多人會有疑問,體内水濕多,是因為喝水太多了嗎?其實并不是,體内水濕多,是因為身體運化水液的系統出了問題。
正常情況下,我們喝進體内的水,首先要通過脾的運化,把需要的水液運輸到身體各部分,被機體利用,之後再把廢棄的水液通過膀胱、汗液等排出體外。
如果身體的水液運化系統出現問題,水液不能正常被利用,排洩系統也出了問題,此時就算不喝水,也會出現水濕在體内聚集。
濕邪有哪些特點?
水濕很可怕的一點在于具有潛伏性,它前期人體根本感知不到,等到人體能發現它的時候,它就已經攻克了脾胃,占據了五髒六腑,彌漫在身體的每一條經絡、每一個器官。
而且濕邪還有一個非常可怕的特點——纏人。俗話說“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氣在人體内,如油入面。你想啊,油和進了面裡,再想把油從面裡弄出來,那種難度。
另外,濕邪從不單獨作戰,它很容易與風、寒、痰、熱等結合在一起,形成風濕、寒濕、濕熱、痰濕等,導緻人體出現各種病症。
所以祛濕的根本,在于早發現。發現得早,健脾調理就可以;發現得晚,就需要先消去體内的“邪”氣,然後再健脾。
祛濕鼻祖——苓桂術甘湯來源
醫聖張仲景對濕氣研究很透徹,有一個祛濕名方——苓桂術甘湯,成為後世祛濕的鼻祖方。
這個方子始于東漢末年,當時洛陽荒旱,流行瘟疫,很多窮苦的病人因沒錢治病相繼離世,張仲景聽說後從南陽趕過去,為窮老百姓免費看診治病。這期間,發現一個山村的病人,比其他地方病人病情更重,仔細問診總結後,發現該村子很多人有“濕病”,所以病情比别的地方嚴重。
于是經過治療加觀察,發明出了流傳至今的千古祛濕方——苓桂術甘湯。組方就四味藥,茯苓、桂枝、白術、炙甘草。
張仲景認為:“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金匮要略》)所以這個方子的治療思路,重在溫陽健脾化飲。
因為脾主中州,職司氣化,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脾陽不足,健運失職,則濕滞而為痰為飲。而痰飲随氣升降,無處不到,停于胸脅,則見胸脅脹滿;阻滞中焦,清陽不升,則見頭暈目眩;上淩心肺,則緻心悸、短氣而咳。
苓桂術甘湯方解
這個方子中,君藥是茯苓,既能健運脾胃,消除已聚之痰飲,又善平飲邪之上逆。脾胃功能強大,就可以将體内痰飲化成水液,茯苓往下走的,能夠把中焦脾胃的水濕,通過小便的方式排出去。脾胃強大,痰飲随氣而降,胸脅脹滿、頭暈目眩症狀就會消失。
張仲景“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這個溫藥指的便是方中的桂枝,桂枝在該方中為臣藥。桂枝就是桂樹的枝丫,生發之力非常強大。桂枝在人體内好像太陽,能夠氣化中焦脾胃的水濕,讓水濕變成人體可以利用的“水蒸氣”和汗液,“水蒸氣”滋潤身體各個器官被利用,汗液随毛孔排出體外。
方中白術甘溫補虛,苦溫燥濕,在該方中為佐藥,可廣泛用于治療脾氣虛弱,運化失職,水濕内生之症。白術味香,它既能輔助茯苓補氣健脾,也能輔助桂枝燥濕利尿。
炙甘草作為使藥,主要功效是補中益氣,調和諸藥。另外炙甘草在這個方子中還有一個作用——收斂津液,因為方中桂枝、白術藥性比較溫燥,且茯苓利水,為防止體内大量津液流失,所以加入炙甘草反佐一下。
這個方子緊緊扣住“諸濕腫滿皆屬于脾”這個思想:桂枝從脾胃走到肌肉皮膚;白術從脾胃往上走,升發清陽;茯苓從脾胃往下走,降掉濕濁;炙甘草穩固脾胃大本營。全方溫而不燥,利而不峻,有陰有陽,有升有降,有浮有沉,有補有瀉,标本兼顧,配伍嚴謹,藥僅四味,卻有千軍萬馬之聲勢,臨床祛濕療效驚人!
張仲景這個方子能治療哪些疾病呢?
第一個治療“心下逆滿”。心下就是脾胃這個部位,逆滿就是脾胃水濕太多了,有一種上逆的感覺,比如喝點水就想打嗝或者嘔吐。
第二個治療“氣上沖胸”。意思就是說濕氣太多了,不能氣化成津液,到胸部這個位置受到了阻擋,于是就有一種氣沖到胸部,很膈應的感覺。
第三個治療“起則頭眩”。意思是說,蹲下去馬上站起來頭暈。蹲久了站起來頭暈正常,很多人都有,但是如果剛蹲下就站起還頭暈的話就是濕氣太重的原因。當然也有單純血虛的原因。但如果一個人濕氣太重的話,他的腦部氣血就相對不足,因為有一部分被濕氣占據了,所以起身的時候會導緻腦缺血從而頭暈。
第四個治療“身為振振搖”。走路的時候身體搖晃,需要扶着牆走。為什麼會搖晃呢?可以想象一下,隻有小舟在江河裡才會搖晃,身體裡面的水濕多了,身體就好比小舟,搖搖晃晃的。
以上四個症狀是苓桂術甘湯的主攻方向,當然,遠遠不止這些。放到今天來說,隻要貼你有濕氣,尤其是中焦脾胃有濕氣都可以用這個方子。
中焦脾胃有濕氣最典型的特征是什麼呢?
顯着特點就是舌頭又胖又大,口水多。
中醫博大精深,很多中藥方劑治療效果都很好,但使用一定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綜合判斷和分析,辨證用藥。此類藥方不适合咳痰粘稠和飲邪化熱這兩類型的患者。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