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陰曆和陽曆?
1、農曆就是陰曆,陽曆即使指公曆;
2、以太陽視運動為依據設置的曆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現在國際上通用的就是這種,由于它來源于西方,是辛亥革命時期才傳到我國的,所以也稱為新曆;
3、以月亮的視運動規律為依據設置的曆法,稱為“太陰曆”,簡稱“陰曆”,這是東亞國家沿傳的;
4、陽曆以地球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定為一年。共365天5小時48分46妙。平年隻計365天這個整數,不計尾數。陽曆每年分12個月,大月31天,小月30天,2月隻有28天。又規定7月以前,單月為大月,雙月為小月;8月以後,雙月為大月,而單月為小月。每年所餘的5小時48分46秒,隻至四年約滿一天,這一天就加在第四年的2月裡,這一年叫閏年,所以閏年的2月有29天。
5、陰曆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為一個月,共29天半。為了算起來方便,大月定做30天,小月29天,一年12月中,大小月大體上交替排列。陰曆一年有365天左右,也沒有平年閏年的差别。陰曆不考慮地球繞太陽的運行,因而使得四季的變化在陰曆上就沒有固定的時間,它不能反映季節,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為了克服這個缺點,後來人們定了一個新曆法,就是所謂陰陽台曆。現在我國還在使用的夏曆(也叫農曆或陰曆)就是這種陰陽合曆。它跟陰曆一樣,以月亮圓缺一次的時間定做一個月,也就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可是它又用加閏月的辦法,使得平均每年的天數跟陽曆全年的天數相接近,來調整四季。陰曆約每過二三年多有一個閏月。
擴展資料:
曆法,是推算年、月、日,并使其與相關天象對應的方法,是協調曆年、曆月、曆日和回歸年、朔望月和太陽日的辦法。
回歸年約為365又1/4 日 或 12又7/19朔望月,朔望月約為29又1/2 日。年長不是月長的整數倍,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月長也不是日長的整數倍。不同的文明,在協調年月日的時候,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羅馬人在開始的時候,采用的是每兩年插入3/4個月的做法,後來逐漸将每年多于12個月的日子分到各個月裡,逐漸演變成宮分曆,也即是太陽曆。天主教文明影響下的格裡高利曆,亦即是國際普遍采用的公曆,是太陽曆;波斯曆,也是太陽曆。
中國人、印度人、猶太人、阿拉伯人則比較重視朔望月的意義,依然采用月分曆。其中,中華曆、印度曆、猶太曆是陰陽合曆,一年有12或13個月;伊斯蘭曆是太陰曆,一年隻有12個月。
宮分曆的日期和季節比較契合,月分曆的日期和季節則有一定的偏差。月分曆中,太陰曆的日期和季節的偏差,每年約11天一直累計下去,約32年之後,累計偏差會達到一年;而陰陽合曆,則通過置閏的方法,将曆日和季節的偏差控制在一個月以内。
猶太曆的置閏法相對而言比較簡單。猶太曆是以春分為太陽年節點,春分始終處于猶太曆的第一個月,閏月則置于最後一個月之前。
中華曆和印度曆的置閏法則比較複雜。中華曆和印度曆,是以進入曆月的星座決定月份的排序,無星座進入的月份置閏。
月分曆的日期和月相比較契合,宮分曆的日期則和月相完全無關。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