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人參湯臨床應用[摘]
桂枝人參湯是《 傷寒雜病論》 中的著名 方之 一 , 根 據 張仲 景論 “ 太 陽病 , 外證未 除, 而數下之 , 遂 協熱而利 , 利下不止 , 心下痞硬 , 表 裡不解者 , 桂枝人參湯主之 。 ”是 突 出桂枝人參 湯既有解表作 用又有 溫裡作用 , 是主治表裡兼證的重要 代表方 ; 又根據張仲景運用桂枝湯未必都是解表 ,結合臨床 應用 桂枝人參湯治病體會 , 于此試将臨 床診治略述于次 。
1 慢 性 萎縮 性伴 淺表 性 胃炎趙某 , 男 , 48 歲 。主訴 有 3 年多慢性 胃炎病史 , 服用中西 藥期間症狀減輕 , 可停藥後諸證又 複發。經 胃鏡檢查診 斷為慢性萎 縮性伴淺表性 胃炎 。刻診 : 胃脘痞 滿疼痛, 疼痛固定 , 遇寒加重 , 喜飲 熱食 , 脘腹怕冷 , 大便不調 , 舌質較 暗 , 苔薄 白略膩 , 脈 沉緊。辨為脾 胃虛寒 , 瘀血 阻滞證 , 治 當溫 陽散 寒 , 通絡祛瘀 , 給予桂枝人參 湯加 味 : 桂枝 12g, 人參 9g , 白術 9g , 幹 姜 9g, 炙甘 草 9g, 丹參 15g, 蒲黃 10g, 五靈脂 12g, 延 胡索 8g, 大棗 12 枚 , 吳茱萸 6g。5 劑 , 1 日 1 劑 ,水煎 2 次分 3 服。二診 : 上述症狀 均明顯 減輕 , 以前方 5 劑。之 後 ,按前方 因證适當加減用藥 4 個月 ,諸症消失。經 胃鏡複查 胃粘 膜萎 縮面積縮小 , 部分腺體增生 消失 。 随訪 1 年 , 病未發作。 按): 根 據 胃脘 痞 滿疼 痛 、 遇寒加重辨 為寒 , 又根據疼痛 固定 、 舌質較 暗辨 為瘀 , 以此辨 為 脾 胃虛寒 , 瘀血阻滞證。方 以桂枝 人參 湯補益脾 胃, 生化 陽氣 , 溫 陽 散寒 , 溫經通 絡, 加 五靈脂 、 蒲黃 、 延胡索 、 丹參 , 活 血化瘀止 痛。方 藥相互 為用 , 以奏溫 陽散寒 , 活血 祛瘀之效。
2 贲 門失弛緩症司某 , 男 , 20 歲。主訴在 3 年 前胃脘及前胸在飲食 時出現堵塞 沉悶, 經省市級幾家 醫院檢查 , 診 斷為贲 門失弛緩症 , 近 因病證加重 而前來 診治。刻 診 : 胃脘不舒 , 胸 中沉 悶, 濁氣上 沖胸咽 , 飲食稍有 不慎 , 胃上脘近胸骨處堵塞氣 憋, 沉悶 , 欲惡心嘔吐 , 喜食溫食 , 食涼 加重 , 舌質淡 , 苔薄 白, 脈沉弱。辨 證為脾 胃虛寒 , 濁氣上逆證 , 其 治 當溫暖脾 胃, 降逆和 中, 給予桂枝 人參湯加味 : 桂枝 12g, 人參 9g, 白 術 9g, 幹姜 9g , 炙甘草 9g, 丁香 6g, 厚樸 24g, 竹茹 40g, 陳皮 40g , 薤 白 15g, 旋 覆 花 12g, 代 赭 石 12g。6 劑 , 1 日 1劑 , 水煎 2 次分 3 服 。二 診 : 胸 悶及飲食後堵 塞氣憋好轉 ,以前方 6 劑 。三診 , 諸症狀明顯減 輕 , 以前方 繼續治療。之後 , 以前 方治療 50 餘 劑 , 病證 解 除。後 經 複查 , 贲門失弛緩症痊愈 。 按): 贲門失弛緩症既是 臨床 中比較少見病證 , 又是 比較難 治病證。根據喜食熱食 、 食涼加重 辨為寒 , 又根據胸 悶氣憋辨為濁氣壅滞, 因脈沉弱辨為虛 , 以此辨 為 脾 胃虛寒 , 濁氣上逆證 。方以桂枝 人參湯溫暖脾 胃陽氣 , 散寒 和中, 加丁香 溫中降逆 , 厚樸 溫中下氣 , 重用竹茹 、 陳皮, 調理脾 胃氣機 , 旋 覆花, 代赭石, 降洩濁逆。方藥相 互為用 , 在奏其功。
3 胃食 管反流病黨某 , 女 , 63 歲 。主 訴有 8 年 胃食管反流病病史 , 曾在 數地中央級及省市區級醫院診治 ,服用中西藥雖能減輕症狀 , 但停藥 後又複發 , 近因症狀加重而前來診 治。刻診 : 胸骨後燒心疼痛 , 夜間 痛甚 , 返酸 , 吞 咽不 利 , 倦怠乏力 , 形體消瘦, 飲食不佳 , 口幹欲飲熱 水 , 舌暗紅略紫 , 苔 白膩中心略黃, 脈虛弱。辨為中虛夾瘀證 , 治 當健 脾益氣 , 活血化瘀 , 給予桂枝人參 湯與生化湯合方加味 : 桂枝 12g, 炙 甘草 12g, 白術 10g, 紅參 10g, 幹姜 10g, 當歸 24g, 川芎 9g, 桃仁 3g, 五 靈脂 12g, 蒲 黃 12g, 黃連 10g。6 劑 , 水 煎 服, 每天 1 劑 , 每 日分 3 服。二診 : 胸骨後 燒灼疼痛減輕 , 以前 方 6 劑。三 診 : 返 酸 明顯減 輕 , 以前方 6 劑。四診 : 諸證均較 前又有好轉 , 以前方治療 40 餘劑。 之後 , 以前方變湯劑 為散劑 , 每次 6g, 每 日分 3 服 , 用藥 2 個月 , 以鞏 固治 療 效 果。随 訪 1 年 , 一 切 尚好。 按): 根 據飲食不佳、 倦 怠乏力辨為中氣虛弱 , 再根據夜間 痛甚 、 舌暗紅 略紫辨為夾瘀 , 因 口 幹欲飲熱水 、 苔白膩 中心略黃辨為 夾郁熱, 以此辨為中虛夾瘀證 。方 以桂枝人 參湯 溫 陽散寒 , 健 脾益 氣 , 以生化湯活血化瘀 , 加五靈脂 、 蒲黃 , 活血化瘀止痛 , 黃連兼清瀉 郁熱。方藥相互為用 , 以奏其效。
4 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賈某 , 男 , 52 歲 。主 訴有多年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雖多次 服用 中西 藥 , 可療 效不 明 顯 , 近因病證加重而前來診治。刻 診 : 胃痛, 胃脹 , 吞酸 , 夜間痛甚如 針刺 , 饑餓疼痛明顯 , 倦怠乏力 , 舌 質暗紫 , 苔 薄 白, 脈虛。辨 為氣虛 夾瘀證, 治當健脾益氣, 活血化瘀 , 給予桂枝人參湯與失笑 散合方 加 味 : 桂枝 12g, 炙甘草 12g, 白術 9g, 紅參 9g, 幹姜 9g, 五靈脂 12g, 蒲黃 12g, 白芍 24g, 延胡 索 12g, 山藥 15g。6 劑 , 水煎服 , 每天 1 劑 , 每 日 分 3 服。二診 : 胃痛減 輕, 胃脹解 除, 以前方 6 劑。三診 : 吞酸消除 , 胃痛止, 以前方 6 劑 。四診 : 諸證 較前 明顯好 轉 , 以前 方 6 劑。之 後 , 以前方 治療 20 餘劑 , 病 已痊 愈。随訪 2 年 , 一切 尚好。按): 根據倦 怠乏力、 脈 虛辨為氣虛 , 再根據夜間痛甚如針 刺、 舌 質暗紫辨為瘀 , 以此辨 為氣 虛夾瘀 證。方 以桂枝人參湯補益 中氣 , 通達 陽氣 , 以失笑散 活血化 瘀止痛 , 加 白芍益血緩急止痛 , 延 胡索活血止痛 , 山藥補益脾 胃。方 藥相互為用 , 以奏其效 。
5 慢性闌尾炎梁某 , 女 , 39 歲 。主 訴 有多年 慢性 闌尾炎病 史 , 雖 無 少腹劇烈疼痛 , 但整 日拘急不舒 , 多 次服用 中西藥 , 均未 能有效 控 制 症狀 , 近 因病 友介紹 特前來 診 治 。刻診 : 右少腹輕微疼痛 , 拘急 不舒, 不能食涼, 喜飲熱食, 倦怠 乏力 , 口渴 , 舌紅夾瘀斑 , 苔薄黃 , 脈沉略數 。辨 為瘀 熱虛 寒證 , 治 當瀉熱化瘀 , 溫 陽散寒 , 給予大黃 牡丹 湯與 桂枝人參 湯合 方加味 : 大黃 12g, 牡丹皮 10g, 桃仁 10g,冬瓜子 24g , 芒硝 6g , 桂枝 12g, 紅 參 10g, 白術 10g, 炙甘草 12g, 幹 姜 10g , 附子 10g, 敗醬 草 30g。6 劑 , 水煎服 , 每天 1 劑, 每 日3 服。 二診 : 未再 出現右少腹疼痛 , 以前 方 6 劑 。三診 : 倦 怠乏力好轉 , 以 前方 6 劑。四診 : 右少腹 拘急除 ,以前方 6 劑 。為 了鞏 固療 效 , 又 以前方治療 3O餘劑 。随訪 2 年 ,一切 尚好 。 按): 根據 口渴、 苔薄黃 辨為熱, 再根據舌紅夾瘀斑辨為瘀 熱 , 因倦怠乏力辨為氣虛 , 又因不 能食涼 , 喜飲熱食辨為寒 , 以此辨 為瘀熱虛寒證。方 以大黃牡丹湯 瀉熱通絡 , 活血化瘀 , 以桂枝人參 湯溫 陽散寒 , 補益 中氣 , 加 附子溫 壯 陽氣 , 敗醬草清熱解毒。方藥既 能清熱又能散寒 , 更能活血化瘀 ,從而取得預期治療效果。
6 慢性腸 胃炎夏某 , 女 , 45 歲。6 年 前 因脘 腹疼痛反 複發作 , 經 胃鏡腸鏡 檢 查 , 診斷為慢性腸 胃炎 , 近 因脘腹 疼痛加重而前來診治。刻診 : 口腔 黏膩, 咽喉不利, 脘腹脹痛 , 食涼加 劇 , 胸 中煩 悶, 腸 鳴腹 瀉 , 頭暈 頭 痛 , 肛門墜脹 , 氣短乏力 , 口幹不欲 飲水, 且易感 冒, 舌淡 , 苔 薄 膩略 黃 , 脈沉弱 , 以此辨為脾 胃虛寒證 , 給予桂枝人參湯加味 : 桂枝 12g, 炙 甘草 12g, 白術 10g, 紅參 10g , 幹姜 10g, 附子 6g, 蒼術 10g, 厚樸 10g, 黃連 6g。6 劑 , 1 日1劑 , 水煎 2 次 合并 分 3 服 。二診 : 諸 證 均有 好 轉 , 又以前方治療 30 餘劑 , 病證悉 除。後 經 胃鏡 腸 鏡 複 查 , 一 切 正常。 按): 根據 口腔黏膩辨為 寒濕, 再根據脘腹脹痛 , 食涼加劇 辨為脾胃虛寒 , 因肛門墜脹辨為 中 氣下陷, 又因苔薄膩略黃辨為寒證夾熱。方 中桂枝人 參湯益氣 溫 中 祛寒 , 加 附子溫壯陽氣散寒 , 蒼術 醒脾燥濕和 中, 厚樸 行氣下氣 , 黃 連兼清解郁熱 。方藥相互為用 , 以 溫中散寒為主, 兼清郁熱。
7 食 管鱗狀上皮癌術後 嘔 吐李 某 , 男 , 56 歲 。主 訴半年前在當地醫 院診 斷為食管 鱗狀上皮癌 , 先進行手術 治療 , 後 又化療 , 手術雖然成功 , 但仍然吞 咽不利 , 嘔吐痰涎 , 曾多次服用 中 西藥 , 可症狀改善不 明顯 , 近因嘔 吐痰涎明顯而前來診治。刻診 : 吞 咽不利 , 食人嘔吐, 下肢輕度水腫 , 面色萎黃 , 形寒肢冷 , 嘔吐痰涎 , 氣 短乏力 , 形 體 消瘦 , 舌 質 淡 , 苔 白 膩 , 脈虛弱。辨為 陽虛痰結 證 , 治 當溫補 陽氣 , 散寒 降逆 , 給予桂枝 人參湯與丁香柿蒂湯合方加味: 桂 枝 12g, 炙甘草 12g, 白術 10g, 紅參 10g, 幹姜 10g , 丁香 6g, 柿蒂 12g, 生姜 24g, 姜半夏 12g, 陳皮 15g, 茯 苓 15g, 淡豆豉 12g。6 劑 , 水煎服 , 每天 1 劑 , 每 日 3 服。二診 : 自覺 吞咽好轉 , 嘔吐痰涎減輕 , 以前方 6 劑 。三診 : 下 肢水腫 , 形 寒怕 冷 除 , 以前方 6 劑。 四診 : 諸 證較 前 明顯減輕 , 又以前方 20 劑。五診 , 病情趨于穩定 , 以前方每 2 天服 1 劑 , 以鞏 固治療療效 。随訪 1 年 , 一切 尚好 。 按): 根 據形寒肢 冷、 舌 質淡 、 苔 白膩辨為寒 , 再根據氣短 乏力 、 脈虛弱辨為氣虛 , 因嘔吐痰 涎 、 下肢水 腫辨為痰阻 , 以此辨為 陽虛痰阻證 。方 以桂枝人參 湯溫 陽散寒 , 健 脾益氣 , 以丁香 柿蒂湯 降瀉濁逆, 加半夏、 陳皮, 醒脾理 氣 , 燥濕化痰 , 茯苓滲利濕濁 , 淡豆 豉宣利胸膈 , 方藥相互為用 , 以奏 其效 。
8 慢性喉炎盧某 , 男 , 33 歲。有 慢性 喉炎多年 , 經喉鏡 數次檢查 , 均診斷為慢性喉炎 , 屢屢服用中西 藥 , 治療 效果不 明顯 , 近因病證加 重而前來診 治。刻診 : 聲音 嘶啞 , 喉痛 因勞加重 , 咯痰色 白, 手足不 溫 , 聲帶淡紅 , 口淡不渴 , 舌淡紅 , 苔厚膩, 脈浮弱。辨為氣虛夾寒 證 , 治當益氣補虛 , 溫 陽散寒 , 給予 桂枝人參湯 、 半夏散及 湯與桔梗湯 合方加味: 桂枝 12g, 白術 9g, 紅參 9g, 幹姜 9g, 半夏 12g , 桔梗10g, 生 甘草 18g, 生姜 24g, 射幹 12g, 蟬蛻 10g。6 劑 , 水煎服 , 每天 1劑 , 每 日 3 服。二 診 : 聲音 嘶啞有 好轉 , 喉 咽幹癢不明顯 , 複 以前方 6 劑。三 診 : 諸 證較前均有 明顯減輕 , 又以 前方 6 劑。四診 : 諸證悉 除 , 又以 前方治療 12 劑 。随訪半 年 , 一 切 尚好。 按): 根據聲音 嘶啞 、 喉 痛因勞加重辨為氣虛 , 再根據手足 不溫 、 咯痰色 白辨為寒 , 因聲帶淡 紅 、 苔厚膩辨 為氣虛夾痰 , 以此辨 為氣虛 夾寒 證。方 以桂 枝人參湯 溫陽散寒 , 補益中氣; 以半夏散及 湯溫陽利喉 , 兼 以化痰 ; 、 以桔梗湯 通利 喉咽, 緩急止痛 ; 加生姜散寒 通 陽, 射 幹 利 喉 通 聲 , 蟬 蛻 利 咽 緩急。
眩暈張某, 男, 45 歲, 1997 年 4 月 8 日初診。陣發性眩暈, 伴耳鳴 3 年餘。患者于 3 年前因勞累突發眩暈,視物搖晃, 不敢睜眼, 伴汗出, 惡心, 嘔吐,經休息及治療後緩解。随後眩暈時發, 初數月 1 次,漸至 1~ 2 周 1 次, 耳鳴漸甚,經某醫院電測聽檢查, 診為迷路積水, 經服鎮靜藥治療未能改善。診見頭不敢轉側, 如坐車船, 天旋地轉, 伴惡心嘔吐, 吐出清涎,肢冷汗出,面色蒼白,舌淡而胖、苔白潤, 脈細弦。檢查: 雙眼球水平震顫明顯, 左側聽力下降。證屬中焦虛寒, 痰濁内阻, 虛風上犯。治宜溫陽補中, 熄風化痰。方用桂枝人參湯加味。處方:黨參 20 g, 幹姜10 g, 白術 30 g, 澤瀉、茯苓各 15 g, 法半夏、桂枝、天麻各 12 g, 炙甘草 6 g。5 劑, 水煎服, 每日 1 劑。二診: 服藥後眩暈未發作, 口淡泛涎及精神明顯好轉, 尚有耳鳴、耳聾、腰痛, 微眩暈,飲食欠佳, 小便清長, 舌淡、苔白, 脈細。繼用上方加熟附子 12g,7 劑, 水煎服, 每日 1 劑。三診:藥後眩暈全消, 耳鳴顯著減少, 時有心悸, 腰痛,尿多, 舌淡、苔白,脈細。囑服腎氣丸以鞏固療效。随訪年餘,未見複發。按): 迷路積水,又稱梅尼埃病,屬中醫眩暈範疇。以發作性眩暈, 伴嘔吐,耳鳴, 聽力下降為特征。本例發作多年, 體質漸虛, 表現為眩暈,嘔吐痰涎, 面色蒼白, 肢冷汗出,腰痛耳鳴, 脈沉細等。證為脾腎陽虛,痰濁内生, 虛風上擾。故以溫陽補中,熄風化痰法。方中黨參、白術健脾補氣, 桂枝、附子溫腎壯陽, 幹姜溫陽化飲, 半夏、天麻熄風化痰, 澤瀉、茯苓利水逐飲。重用白術, 配澤瀉、茯苓, 又有澤瀉湯及苓桂術甘湯之意, 更适宜于陽虛痰濁之眩暈。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