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不必學哲學哲學是強者的思維苦旅
如果你有懼怕的、想要忘記的東西,不要去回避它,你應該主動去貼近它,去感受它,不管這是黑暗的,還是光明的,請緊緊地抱住它吧,讓它成為你日常的一部分——人生就是和各種苦難打交道,不是嗎?如果你不認同這個道理,如果你認為得不到一個東西的痛苦會把你折磨到瘋癫,那我勸你不要學習哲學,因為哲學本就是去追求那些得不到的東西,步入思維的禁忌之地,去思考一些艱深甚至不可所思的概念,比如意識、愛欲、存在……得不到就是人生常态,但是,學習哲學并不是目的,不能妄圖通過學習哲學而在人生中變得更堅強,你要先把人生過得很好,有足夠的閑暇,和更強的精神,才能好好的學習哲學。可以說,哲學是強者的思維苦旅。學習哲學,是和哲學一同吃,和哲學一同住,它就是生活方式本身。在現實生活中,表現出來就是一群人的團聚和不斷對話,你說蘇格拉底身邊一群人天天圍着他幹嘛呢?不就是和哲學一起吃,一起住嗎?再次強調,哲學不是目的,不是手段,哲學本身無目的,它代表的就是智慧本身,它甚至都不以『 追求智慧 』為目的,因為它知道自己永遠不可能達到這個目的——它永遠隻能在不斷的交談和思考中——蘇格拉底喝下了毒酒,都還在和朋友們交談,哲學,是生活本身,是生命從始至終的過程。
從一開始,哲學就是有閑者的思維遊戲,一群古希臘人吃飽喝足了,開始思考宇宙和人生,曆史上的哲學家也基本上都是貴族或巨富出身,『 哲學不能烤面包 』,不是對心懷不軌者的勸誡,而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有奇妙的東西發生,哲學是純粹的思辨,而思辨的快樂是無尚的,任何體驗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那種感覺,全身顫栗,靈魂出竅。有句話說,『 專業學哲學是要完蛋的 』,學哲學不好找工作,當興趣變成職業,熱愛被消磨掉都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當你真正去鑽研,打心裡認同哲學式的思維,将哲學當做一種生活方式,把思想上的自由看得很重,始終處在反思當中,你必然會和社會發生沖突,而且是發生劇烈的沖突,你沒有和社會對着幹的意圖,但由于你不會接受社會對你的壓迫和規訓,你就一定會成為衆人眼中“不合群”、“異類”的存在。沒錯,哲學,是精神“毒品”,是“興奮劑”,也可以是“鎮定劑”,總之,它讓人無比快樂。對大多數人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勇氣,你也可以選擇把它當做一個小愛好,偶爾體驗一番思辨之樂。哲學并無任何特殊之處,如前文所述,它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至少說,它是一種愛好,一種遊戲,一種思維遊戲,它可以成為你的志業所在,也可以是一個簡單的小嗜好,它沒有什麼『 不可不知 』或『 不可不學 』的,你選擇它,僅僅是因為純粹的興趣。
在今天的社會當中,你也不必非得實現了财富自由才可以學習哲學,把它作為打發閑暇的一種方式,讓生活不至于那麼無聊或者醉生夢死,不也是件好事嗎?所以,這篇文章,這份哲學研究筆記專欄,獻給所有對知識,對智慧充滿渴望,并且願意為哲學獻身的,每一位讀者。| 哲學是思考之學哲學是很難『 掌握 』的,因為它不像一般的自然和社會科學,隻要抓住一些具體的知識就能夠完成學習,學習哲學不是學知識。哲學甚至都不是“科學”——它不是科學式的知識,科學永遠都在追求“範式”的變革,試圖尋找一個更合理,更好用,更不容易出錯的新理論,今天的人學習物理,你不必了解亞裡士多德的物理學,學一學牛頓,愛因斯坦,才是正确的學習方式,至于其中的曆史變革,那是科學史家的問題,本質上是曆史學,與科學技術關系已經不大了。而學習哲學則不同,你隻能去學習哲學的曆史,即哲學史,筆者說“學習哲學不是學知識”,但學哲學也隻有通過學知識,學哲學史,去思考這些知識完成學習。怎麼理解呢?哲學不是科學,它是一種更為宏觀的認知世界的方式,所以沒辦法像科學那樣搞證實證僞,但這并不代表這些東西都沒有價值,偉大的哲學家們提出的體系對于科學的進一步發展有巨大的啟發作用(亞裡士多德作為西方最偉大的哲學家,同時是物理學等多門學科的創始人),這些知識對我們普通人,也能有很好的訓練思維的作用。
一個物理學家不必了解亞裡士多德對物質的看法,但一個學習哲學的人如果跳過亞裡士多德,一定會錯失大量思想資源。也就是說,哲學家們講的東西是不是正确,是不是“過時”并不重要,去閱讀那些偉大的思想,我們要看到哲學家們基于怎樣的背景提出了什麼思想,看到他們的思考的創新之處。即使在某個地方看到了某某哲學家是“唯心主義”、“不可知論”的評價,也要去思考對哲學家做這種庸俗化概括的人為什麼會落入這樣的陷阱。甚至有些時候,那被扣在哲學家頭上的“不可知論”一類的帽子,也許是哲學家們自覺的一種方法論,比如說康德,他認為所謂的“物自體”不可知,不能被人類認知到,我們隻能通過一些先天的概念認識世界——一切事物都要先掉進人類認知的染缸,才能被觀察和理解——這一變革被稱為“哥白尼式革命”,哥白尼将地球與太陽的中心位置颠倒,康德卻将人的認知與事物的關系颠倒,強調人的認知在現實意義上的第一性,而這也正是現代科學實驗與研究發展的最基本預設。而對于時間久遠一點的哲學家,我們更需要去除這種偏見,比如當你看到泰勒斯說“水是萬物的起源”,千萬别急着嗤之以鼻,認為他“幼稚”,在泰勒斯之前,整個希臘世界的人都還生活在創世神話中,“神是萬物的起源”是所有人的認知,但泰勒斯卻跳出了這個思維框架,破天荒的不再以神話為根基,而是将現實世界中能夠被看到,被感知到的實物作為研究和思考對象,當今科學不就是以此為起點的嗎?可以說,泰勒斯是個絕頂大天才,他比你想象的要聰明得多。
哲學教你智慧,哲學教你去懷疑,但這種懷疑,一定得是『 有教養的懷疑 』——你必須先懂得你所懷疑的對象,你才有資格去懷疑——通過閱讀原著(這一點很重要)把這位哲學分析問題的前前後後理得一清二楚了,再去評價,去懷疑也不遲。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你還需要抛棄那種『 這已經過時了 』的想法,關注到思想家們提出這些東西的首創性。此外,思想的内容也許确實會過時,但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卻永遠有參考價值。今天的人為什麼會覺得這些哲學家們的思想沒有什麼價值?這是因為我們接受了很多教育,其中濃縮的是人類幾千年來的知識精華,很多東西都被我們當做常識裝到了腦子裡。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回過頭去再學習一次?一句話:為了真正想清楚——所謂常識,從另一個角度說其實就是一種偏見,一種未經思考的預設,相信今天人都認為日心說更加科學,但如果真把你放到伽利略的年代,你真的說服當時的人嗎?你憑什麼說服?光是地心說那一堆本輪均輪模型涉及的複雜數學模型就能直接把你搞懵,因為你根本不懂……就更别提從數學和天文觀測上證明日心說了。現代人站在一個極深厚的知識觀念層上,但我們并不了解腳下的大地,從未俯身傾聽親吻過它,對習以為常的“常識”實際上一無所知,所以我們有必要回歸到人類先祖的膝下,重新向他們讨教,把他們的思路重新清理,由此達到思維上真正的暢通與深度。
| 如何學習哲學那麼,到底應該如何學習哲學?前面談到過,學習哲學隻有學習哲學史,但這種方法其實很有問題,找來一本哲學史教材,讀完柏拉圖的部分,你會知道什麼呢?洞喻、線喻、理念論、理想國……一堆幹巴巴的知識點,智慧從哪裡來?可學習總得有這樣的過程,一個個列知識點,我們能反思的東西确實很少,但至少我們已經開始起航了,有一些盡可能中立和客觀的基礎知識打好底子,自己再去閱讀原著,與哲學家本人“對話”,會順暢不少,并且你也能盡可能多的了解到後人已有的一些批評和意見,避免重複制造輪子。所以你能夠想象到,筆者的野心很大,這個古希臘部分的哲學研究筆記專欄,僅僅是一個開始,日後更多精讀古希臘哲學家原著(主要是柏拉圖和亞裡士多德)的專欄會陸續上線,整個過程應該會花費兩年甚至更多時間,希望我能夠完成這個任務。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授課時說『 我并不教你們哲學,而是教你們如何哲學地進行思維 』,這一點再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學習哲學是學習思維,要專注于發掘哲學家的思想價值,并且不枉自給出一個概括性的評價。當你陷入到哲學家的争論,不知道誰說得對時,更要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要在不同思想間劃分高低,評判對錯,你早已經偏離的學習哲學,學習思考的初衷。
學習哲學的,是為了把哲學家們走過的路再走一遍,然後選擇一種你最認同的方式,天才甚至可以發明一種自己的方式,但不必分對錯,哲學應該始終處在“讨論”之中,蘇格拉底總是用對話的方式進行思考,他的方法被稱為辯證法,辯證法是哲學思維的精髓,而簡單理解,你甚至可以說辯證法()就是對話()——在不斷的對話,在你來我往中,一個思想不斷接受考驗,然後做出自己的調整,永遠處于自我修正當中,這才是思考的意義所在。在學習哲學史時,一定要盡可能的拓展自己的信息源,不要被單一的論證占據自己的大腦,要盡可能拓展知識,拓寬思路,并且獨立思考。還有的人學了哲學,老是愛羅列思想家名字或專業名詞,說到一個哲學家或者思想,他叫你先去把康德、尼采、黑格爾看懂,給你開書單,但卻無法對某個觀點做任何具體闡釋,即使能複述哲學家的思想,也無法分析具體問題……這顯然不是正确的學習方式,此類人學哲學不過就是為了裝,千萬别步入這樣的陷阱。我們應該把哲學家的思想變成自己的,在具體問題中多說“人話”,分析事物利弊,并制定行動方案,這才是好的學習者。所以,也許學習哲學不應該是一種興趣,哲學是艱苦之學,你需要極大的耐心去研讀,有對真知和智慧熱烈的追求,并且不掉書袋;學習哲學是一種選擇,一種交換,用你的毅力和時間去攀登智慧的高峰,而這往往也隻有很少的人能夠做到。
哲學從來都不是顯學,很多學者以“純粹”和“愛智慧”為哲學裝點門面,這種自憐自惜恰恰反映了哲學的無力,哲學就是無用之學,僅做為一個人生抉擇而存在,千萬不要對它抱有太多希望。哲學也不會讓你變得“高級”,你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會讓你變得高級,一切的本質都是勞動,學習就是勞動,而學習哲學,隻會讓你進入虛無的深淵,即使你說自己看破了生活依然熱愛,在内心深處,你仍然不了解一個問題,你會整體生活在困頓和憂慮之中,不斷在反思。如果你也是這樣一個“受虐狂”,那恭喜你,你來對地方了,如果你受不了,還請不要輕易入這扇門。升官發财請往他處,貪生畏死勿入斯門 —— 孫中山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