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麼情緒,孩子就什麼命
安全感就是生命的底色,它深深影響着每個人的存在狀态。
——秋葵媽
上周,從網上淘了一個精美的玻璃魚缸。
周末到貨了,五歲的兒子西柚非要搶着幫我拆快遞。
我一再跟他強調這是個易碎品,不準亂動,得我親自拆。
魚缸剛取出來,西柚驚喜地贊歎說:“媽媽,這個魚缸好漂亮呀。”
正說着,他就伸出手碰了下魚缸,當時我還沒來得及放穩,“啪”的一聲,魚缸碎了一地,把我倆都吓了一大跳。
頓時一股“火”,就蹭蹭地往上冒,我狠狠地跟他吼道:“快給我走開!剛買的東西就被你給弄壞了!”
隻見西柚兩眼淚汪汪地看着我,哽咽地說着:“對不起,媽媽,我不是故意的。”
“媽媽,你是不是不要我了?”他邊哭邊說着,沒有走開,反而過來緊緊地摟着我的大腿。
看到小家夥這麼抱着自己,像個頑皮的小天使,我的心頓時就融化了,怒氣也消了。
不過我也有些疑惑,為什麼孩子被吼了,反而更粘人呢?
不禁想起電影《送我上青雲》中的一個經典片段。
電影中,姚晨飾演的盛男,和媽媽的一段争吵引發熱議。
姚晨大吼:“你配當媽嗎?”
盛男被查出癌症,但她沒有告訴媽媽。不是怕媽媽擔心,而是怕媽媽責罵。
面對媽媽的質問,她說:“我敢告訴你嗎?我從小生病都是我的錯,我生病就是耽誤你賺錢。”
“我為什麼不告訴你?因為我覺得又是我的錯啊,我想做正确的事情。”
原生家庭的傷害,是一輩子無法治愈的創傷。
盛男回憶自己十歲那年,第一次全家人一起坐飛機。因為暈機,盛男吐了一身。
隔壁座的人嫌棄就算了,父母也嫌棄她,還罵她丢人。
在最需要父母安慰的時刻,換來的卻是父母的責罵、吼叫和否定。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她,特别卑微,容易恐慌、自責、沒有安全感。
幼年時期,父母是孩子安全感的主要來源。
如果我們脾氣不好,不會控制情緒,經常吼罵孩子,那麼他們一生都要背負着怯懦、自卑、偏激、敏感的包袱,沒有安全感地生活。
他們缺乏自信、膽小怯懦,害怕和别人接近,擔心被别人嫌棄。
正因為需要安全感,所以當孩子感覺不安全時,就會黏人,強烈地依戀父母。
科學研究發現,安全感不僅影響孩子的社會情緒發展,還會影響孩子的認知發展。
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擁有陽光明媚的性格,去度過美好的一生。
而不是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後,帶着心裡的傷,對我們充滿怨怼。
心理學家認為,在成長過程中,孩子不僅需要父母提供物質上的照顧,更需要親情,需要心理安全。
父母如果發現孩子缺少安全感,可參考以下幾種方法,多關愛孩子。
1.家長穩定的情緒
很多父母總是把工作中的情緒帶回家。
比如,工作不順心,回家就不給孩子好臉色,沖孩子出氣。
這樣就會把受挫感,通過生理、心理的虐待,施加給孩子,讓需要關心的孩子,更缺少安全感。
而孩子粘人,是他們内心發出的無聲渴求:“爸爸媽媽,請愛我,請用穩定的、溫暖的方式來愛我!”
可惜,很多人聽不到孩子的渴求,錯把孩子黏人當成一個壞習慣,想方設法消除掉。
殊不知,問題的根源在自己這裡,是自己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發火,導緻孩子缺乏安全感。
需要改變的,是大人自己。
心理學家有一個好聽的比喻,叫“情感舞蹈”,形容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同步互動。
生活中不可能一直是歡聲笑語,關鍵在于你們的關系協調、節奏穩定。
父母懂得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把壞心情帶回家,用一個好心情擁抱孩子。
這樣不但能有利于親子關系的升溫,更有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同時也會讓自己變得平和,不被情緒所控制。
2.和諧的家庭氣氛
楊瀾曾和先生發生過非常激烈的沖突,把孩子也吓着了。
冷靜過後,他們都意識到自己做了一件非常可怕的事。
于是他們單腿跪在地上,平視着對孩子說:
“很抱歉爸媽剛才做了一件非常錯誤的事,在你面前争吵,還用了非常不雅的語言。我們想和你說,大人有時候也會做一些很愚蠢的事,我們真誠地向你道歉,請你原諒我們。”
“你要記住,第一,爸媽彼此之間還是相愛的;第二,我們不想再讓你受到任何的驚吓和傷害。”
很多父母在出現問題時,總試圖歸因于孩子,覺得要是沒有孩子,一切都會好的。
其實,問題的源頭在父母身上,夫妻關系才是家裡的定海神針。
美國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說過:“無論國王還是農夫,隻要他家庭合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家庭合睦,父母恩愛,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家在,爸媽的愛在,孩子才能喜笑顔開。
擁有一個安康快樂的生長環境,對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關重要的。
3.贊賞激勵法
孩子最希望得到父母的認可與贊賞。
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評判兒童的行為卻經常發生。
這一刻還晴空萬裡,下一刻就電閃雷鳴,這種不确定感,會讓孩子很沒有安全感。
對于孩子,要寬容些,孩子做了錯事,少指責;做了好事,要多表揚、贊賞。
有的父母很少誇自己的孩子,卻總是誇人家孩子好,而且當着自家孩子的面誇。
這樣就會讓孩子誤解:“爸爸媽媽愛的是别的孩子,而不是愛我。”
還有的孩子認為爸媽的愛,是有條件的,他表現得好,爸媽就愛他;表現得不好,我爸媽就沖他發火,就不愛他了。
對于這類孩子,父母更應該多關注、多激勵孩子。
4.巧用愛撫效應
通常,在孩子情緒不良時,擁抱最能穩定孩子的情緒。
比如摔壞一隻杯子,父母可以先擁抱或撫摸他的後背。
這是給孩子一個積極的暗示:雖然我做了錯事,媽媽還是愛我。
當孩子被媽媽擁抱時,大腦會釋放“擁抱激素”,能讓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安全感。
在媽媽的懷抱裡,他會感到媽媽的愛,感到溫暖和接納。
一個孩子在滿滿的安全感中成長,長大後才能形成獨立和健康的人格。
孩子不會憑我們長期的行動,來評判我們對他的感情,更容易根據我們一時語氣的軟硬,來判斷我們是否依然愛他。
所以在父母批評他們的時候,他需要在父母這裡索取足夠的安全感和确認。
确認媽媽是愛他的,即便在發脾氣時,也是愛他的。
此時,千萬不要強行推開那個黏人的孩子,而是應該以擁抱回應他。
真正得到過愛的回應的孩子,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獨自應對外界的世界,獨立于爸爸媽媽自己生活。
《弗洛伊德的使命》裡的有一句話說過:
“一個無可置疑地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生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導緻他這一生,都能不斷地獲得成功。”
與所有父母共勉。
作者簡介:沈佳,親密育兒與家庭教育的踐行者,關注女性、家庭、育兒成長話題,用走心的文字,抒寫平凡的世界,願以己之文,有益衆心。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