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世界石窟藝術最後的豐碑
大足石刻位于重慶市大足區境内,堪稱我國晚期石窟藝術的代表,它在藝術上達到了“神的人化與人的神化”的高度統一。大足石刻群共有石刻造像75處,總計10萬餘尊,大足石刻群包含寶頂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門山,其中以寶頂山、北山兩處最為著名。
大足石刻始建于初唐,曆經五代而盛于兩宋,延續于明、清,曆時千餘載。大足石刻被譽為世界文化遺産、世界八大石窟之一,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大足石刻是世界石窟藝術的最後豐碑。
大足石刻是繼敦煌之後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中國石窟,大足石刻以其豐富的思想内涵,廣泛的造像題材,精美的雕刻工藝,科學的藝術手段,獨特的處理方法,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典型的民族藝術風格,而成為我國石窟藝術史上的瑰寶,
寶頂山石刻是一座造像近萬尊的佛教密宗道場,而大佛灣的摩岩造像則是寶頂山石刻藝術的精華所在。大佛灣環繞着一泓碧水,一面為溝壑,另外三面石岩相連的馬蹄形山灣内,刻着長達五百多米的宗教藝術畫廊。
進入馬蹄形山灣内,可以看到崖壁上的石像就山石為材,以山形取勢,巨龛相連,蔚為壯觀,大小石像有萬餘尊,圖文并茂,無一龛重複。石刻造像中以佛教造像為主,儒、道教造像并陳。
寶頂山石刻可以算是大足石刻的代表之作,這裡的石刻工藝精美絕倫,刀法利落準确,巧奪天工。其規模之宏大、藝術之精湛、内容之豐富,可與敦煌莫高窟、雲崗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中國四大石窟齊名。
崖壁上的摩崖造像,氣勢磅礴,宛如一卷镌刻在崖壁上的連環畫,以六道輪回、廣大寶樓閣、華嚴二聖像、千手觀音像等前後連接,不僅無一重複雷同,而且還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的結合,打破了“千佛一面”之辭而冠絕中外。
在這裡,佛教教義被連環畫式的石刻通俗地圖解着、昭示着。一組組表現佛教人生觀、世界觀、修持方法以及儒家倫理、理學心性的大型高浮雕巨龛相連,氣勢磅礴,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
在具有濃郁鄉土氣息的“牧牛圖”巨幅石刻組雕前,隻見畫面上山徑崎岖,林泉幽靜,雲霧缭繞,牧人或揮鞭訓牛,牽車緩行,或并肩而語,獨奏牧笛,或袒胸露懷,酣然入睡;牛中有舔蹄飲水,有的跪地而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六道輪回是佛教中衆生輪回的六大去處,即在這六道中輪回生死,而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和地獄道。駐足于“六道輪回圖”,望着龛中那圓形巨輪,讓我沉思于佛教中“一切衆生都處于因果輪回之中”。世界上最大的一尊釋迦涅磐卧佛像全長31米,隻露半身,其構圖有“意到筆伏,畫外之畫”之妙,給人以“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石刻以線塑形,轉面出神,形神兼備,以璎珞、飄帶、花簇、珠串來呈現人物鮮明的個性和體态的優雅美麗。
卧佛頭北面西,右脅而卧,兩眼微閉,安詳靜谧,與寶頂山合一。卧佛前有弟子十八,姿态、神态、情态各異,或合掌恭立,或獻花送果,或手持如意,或側首伫望,皆悲恸于心,溢情于神,表現了弟子們對世尊在沙羅雙樹下寂然涅槃的深情憑吊。
“母恩重經變相圖”石刻把父母養育兒女的過程,從懷胎守護、臨産受苦、生子忘憂、咽苦吐甘、哺乳不盡、推幹就濕、洗滌不淨、遠行憶念、為造惡業、究竟憐憫一共十恩十一組群雕,真實生動、細膩感人地描繪了養育子女的全過程。
“地獄變相圖”在石壁的最後一段,陰森恐怖的十八層地獄,牛頭馬面猙獰強悍,受罪人呼天号地:尖刀、鋸解、油鍋、寒冰、沸湯等酷刑毛骨悚然,一種慘不忍睹,觸目驚心躍然石壁。這些圖文并茂的石刻,形象生動,活靈活現,真是令人歎服。
這種大生活、大情感、大苦樂、大善惡的諸多對比在大足石刻中比比皆是。由此大對比中讓世人産生情感的大滲透,産生善惡的大分辨,産生行為的大取舍。精美絕倫,活靈活現的大足石刻,讓我震撼,讓我敬仰,讓我懷着一種深深的虔誠去膜拜參悟。
寶頂山造像藝術在形上有着很高的造詣,在意上更是獨樹一幟。石造像刻工精美,不僅表情神态逼真,就連如絲似綢的衣衫似乎都是陣風就能吹起來。台座酷似木雕,那樓台亭閣,花草樹木,人物鳥獸,幽泉怪石,逼真細緻。
高大的華嚴三聖像依崖屹立,這組雕刻的精美不用多說了,最奇特的是文殊手托的寶塔重約千斤,曆經千年而不下堕。其秘密在于聖像伸向前傾,在成功地避免透視變形的同時,又巧借袈裟的皺褶舒展,将手中所托的千斤石塔的重力引向地面。
寶頂山的造像構圖嚴謹有序,圖文相間,每個造像都有各自的故事,而且表現手法樸實無華,自然生動,将深奧的佛教義理通過藝術形象和風俗情節體現出來。觀看之人不僅可以從中閱讀到佛教教義,還能從中領略古代的世俗社會、家庭生活和精神風貌。
在寶頂山大佛灣所夾的山谷中,草木參差,枝繁葉茂。谷底的片片翠竹與山谷中的一潭色如翡翠、形似卧龍的綠水相互映襯,活脫脫地構成了一幅山水畫,僅此一景,就足以讓人心曠神怡。
離開寶頂山,我來到了北山。北山古稱龍崗山,這裡林蔭蔽日,鳥雀鳴唱,曲徑藏幽,飛檐亭閣臨崖。北山石刻以石窟為主,此處的石刻塑像玲珑剔透、裝飾味極濃,人物細膩生動,造型豐滿,彩繪神态。
北山石刻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有自信開朗的文殊,有溫柔敦厚的普賢,有莊重剛直的玉印,有安詳自在的日月,有含蓄穩重的白衣,有文靜典雅的數珠手。也有目怒的獅奴,眉豎的象奴,嬉鬧的頑童。
在這些石窟中轉輪經藏窟是雕刻規模最大、最精美的代表性龛窟。一镂空的八角形轉輪經藏屹立于窟室中央,壁立塑像,布局對稱,井然有序。各組雕像既可獨立成龛,又相互渾然天成。
漫步于精美的大足石刻這座具有濃厚中國宗教文化的藝術殿堂,解讀萬餘尊姿态各異的雕像和石刻銘文,隐約達到了一種心神若水的境界。在遊覽參觀中,我始終帶着一種震撼,一種歎服,一種敬仰,一種感悟遊完了全程。
大足石刻佐證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藝術取材于生活,又化作了精神光芒的真理。在這裡,莊嚴神聖的神、佛被世俗化融入了人間,變得和藹可親,充滿了人情味。這神人合一,天地同心的雕刻,空前明澈,讓我受到了靈魂的震憾。
當身體遠離了城市的喧嚣和誘惑,漫步在這一方淨土,在欣賞石刻、山色、美景的同時,經過短暫佛教的從善教義的洗滌,仿佛靈魂變得清澈了許多,更加明了生命的意義所在,更加接近生命本來的意義。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