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的功效及作用
藥理作用
1.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桑枝對淋巴細胞轉化率低下的患者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将淋巴細胞轉化率低下患者平均分為兩組,各患者除給相應的治療外,桑枝組每天加用桑枝30克煎服,對照組不用桑枝。經一個月治療,淋轉率與用藥前比,對照組無差别;而桑枝組顯著提高。
2.具有一定的抗布氏杆菌的作用,其機理不詳。用桑樹湯治療慢性布氏病,對照觀察,治療組有一定的療效。
加工炮制
1.切制未切片時,洗淨,潤透,切厚片,曬幹,切段,然後切成斜薄片。
2.炒制取桑枝片,置鍋内,用文火炒至微黃色,取出,放涼。
3.酒制,每取淨桑枝片5000克,加酒930克,再加适量水,噴灑均勻,待酒被吸盡炒幹為度。
4.麸制 先将麥麸炒至冒煙,放入桑枝炒至淡黃色,篩去麥麸即可。
性味歸經
[性味]苦,平。
[歸經]入肺、肝、脾三經。
功效主治
1.祛風邪、通血絡 《證治要訣·中風》曰:“風乘之也,輕則為感,重則為傷,又重則為中。”風邪中于經絡,則氣血運行不暢,經絡失養,而肢體拘攣;風邪襲于肌膚,則肌膚間氣血受阻,脈絡不和,皮膚中融融如蟲行而癢作矣。桑枝祛風通絡行氣血,濡肢節,止瘙癢,而用于四肢拘攣和肌膚風癢症。
2.祛風濕、利關節用于風、寒、濕痹。《症因脈治 ·痹症論》曰:“痹者,閉也。經絡閉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疼,或凝結關節、或重着難移,故名日閉。”風氣勝者為行痹,風性數變,故關節疼痛于上、下肢時時走竄;寒氣者為痛痹,寒性凝滞,氣血閉阻較甚,故關節疼痛劇烈,痛有定處;濕氣者為着痹,濕性粘滞重濁,放關節沉重麻木。桑枝性味苦,平,善走竄于肢節,祛風燥濕通絡,散行痹之風邪,祛着痹之濕滞,通痛痹之血絡,而療風、寒、濕痹。故《本草備要》曰:“利關節,養津液,行水祛風。”
3.利水氣、消浮腫,用于腳氣浮腫等證。脾為土,喜燥惡濕,外濕因脾,或脾虛寒濕内生,均可緻脾失健運,影響津液的輸布而成水腫,水性趨下,濕氣下注而雙下肢腫甚,甚可潰爛成瘡,稱之為腳氣浮腫,桑枝苦平入脾肺二經,開水之上源,利水消腫;燥脾土之濕,形似枝而循駛,祛雙下肢之濕,水去濕除,腳氣浮腫自愈。《聖濟總錄》方中即以桑枝單昧藥,炒後,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以治水氣腳氣。甚效。
鑒别應用 桑枝和羌活均可祛風除濕止痛而治療風濕寒痹,又善走上而對上肢痹證尤佳。但桑技無寒無熱,其性平和,可用于各種痹證;而羌活氣味雄烈性燥,易傷陰耗血,故血虛痹痛、陰虛痹痛忌用。
用法用量
内服:煎湯,30一60克;或熬膏。外用:煎水熏洗
宜忌配伍
[和合宜忌]
寒飲束肺者不宜服之。
[配伍應用]
1.配桑葉,疏通兼備,清熱疏風解表,祛風通絡止痛益彰。多用于風寒濕熱痹證等。
2.配桑寄生,一補一通,相互為用,補肝腎,壯筋骨,祛風濕,通絡道,止疼痛,降血壓益彰。
3.配桂枝,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祛風除痹效佳。多用于風寒濕痹、肩背肢節酸痛。《本草撮要》曰:“桑枝,功專去風濕拘攣,得桂枝治肩臂痹痛。”
4.配柽柳枝,祛風力強,行氣止癢力佳,多煎湯沐浴,治風疹身癢,肌膚瘙癢等症。《本草撮要》曰:“黎枝,得柽柳枝洗遍身癢。”
方劑制劑
1.治臂痛方(《本事方》) :桑枝一小升、細切,炒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日服盡,無時。
2.治高血壓(《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會資科選編》) :桑枝、桑葉、茺蔚子各五錢,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 毫升。睡前洗腳30-40分鐘,洗完睡覺。
3.桑枝煎(《聖惠方》) :桑葉十斤(锉),益母草三斤(锉)。上藥,以水五鬥,慢火煎至五升,濾去渣,入小铛内,熬為膏。每夜卧時,用溫酒調服半合治紫癜風。 4.治水氣腳氣(《聖濟總錄》) 桑條二兩、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服之。 rn本文來自: 網上買書() 詳細出處參考: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