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雲南省縣級名稱全收錄(26)

天天見聞 天天見聞 2024-11-24 綜合 閱讀: 3
摘要: 雲南省,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雲嶺之南”而得名。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确定下來。昭陽區,2001年撤銷縣級昭通市成立縣級昭陽區。永勝縣,《雲南省各縣疆資料》:“永北之名,因永甯,北勝而起。

雲南省,雲南即“彩雲之南”“七彩雲南”,另一說法是因位于“雲嶺之南”而得名。開元十六年(728年)唐王便封閣羅鳳為“雲南王”。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中書省,“雲南”正式作為滇域的名稱确定下來。又稱雲、滇。

雲南縣份數量_雲南省縣城名稱_

昆明市,“昆明”在中國古代文獻中寫作“昆”、“昆彌”或“昆淋”。早期并非城市名稱,而是居住在中國西南地區即今日的雲南西部、四川西南部的一個古代民族的族稱。宋寶祐二年(1254年),元滅大理,在鄯闡設“昆明千戶所”,“昆明”始作為地名出現,延續至今。

雲南縣份數量__雲南省縣城名稱

呈貢區,“呈貢”系彜語“扯過”、“柴谷”的諧音。“扯”或“柴”意為谷,“過”或“谷”意為海灣、壩子。“呈貢”意為“盛産水稻的海灣壩子”。

盤龍區,因盤龍江自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

五華區,因境内五華山得名。

官渡區,區因滇池古渡口“官渡”而得名。宋大理國時,高氏于蝸洞置治所,建官渡古城、法定寺。

西山區,因境内西山得名。

東川區,唐中葉設東川郡,隸屬四川。以位于川東得名。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改土歸流劃歸雲南。

安甯市,唐武德元年(618年)東川人阿甯牧牛砥出鹽井,特改連然縣為阿甯州,阿與安音近,又改安甯。

晉甯縣,因晉在在此設甯州而得名。《郡縣釋名》雲南卷上:“晉隆安初置晉甯州,州為晉所甯也。”晉甯得名以此。

富民縣,元至元四年(1267年)置黎灢千戶所,十二年(1275年)改千戶所立富民縣,境内農作物一年兩熟,自食有餘,故以“富民”稱之屬中慶路。

宜良縣,民國《宜良縣志》卷3載:“紀良,山名。在城西北十裡,州因山名焉。”後訛為宜良。

嵩明縣,《元史·地理志》載:嵩明州“治沙劄卧城,烏蠻車氏所築,白蠻名為嵩明。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于此,因号嵩盟。今州南有土台,盟會處也。”

石林彜族自治縣,1998年10月8日批準将路南彜族自治縣更名為石林彜族自治縣。

祿勸彜族苗族自治縣,民國《祿勸縣志》卷4:祿勸“甸名洪農碌券。部無郡所。後以夷名不雅馴,改碌券為祿勸”。按,洪農碌券系彜語,意為“硬石頭很多的壩子。”

尋甸回族彜族自治縣,唐天寶九年(公元750年),蒙氏立六诏,尋甸因新丁訛為潯甸部,尋甸之名始見于史書。元至元八年改稱浔甸府、州。民國1912年以此地多水患,故衆議删去水點,改為尋甸。

曲靖市,《大明一統名勝志·雲南曲靖府志勝》卷2說:曲靖軍民府“蓋舉曲州、靖州之名合而用之”。

_雲南省縣城名稱_雲南縣份數量

麒麟區,因麒麟山而得名。為爨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宣威市,清雍正五年七月,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沾益,以下屬宣威。

馬龍縣,“馬龍”系彜語“麻籠”的轉音。“麻”意為兵,“籠”意為城,含義為“(土司)駐兵的城”。

沾益縣,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沾益州,後烏撒土司歸順元世祖,遂設沾益州,“益生民以駿德雅化同登”。聯着藏“沾益”名,此聯解釋了“沾益”一名的含義。

富源縣,該縣東南110公裡老廠鄉地藏煤、銅、銻、鎢、硫硝石等礦甚豐,民國間曾名富源鄉,故縣取名富源。

羅平縣,元置羅雄州,以羅雄部為名。(萬曆)十五年,羅雄酋者繼榮叛,《羅平縣地志》稱:“亂事平後,遂将羅雄之'雄’改為'平’,名曰羅平,以志其平亂之功雲。”

師宗縣,《元史·地理志》:“師宗州,在(廣西)路之東南。昔爨蠻逐僚、僰等居之,其後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今師宗縣即以師宗部為名。

陸良縣,清乾隆《陸涼州志》卷1《星野·氣候附》:“涼之風氣和平,無甚嚴寒酷暑,即當夏令稍陰雨便清涼。春秋多風,隆冬少雪,大都陽燥之氣多,陰濕之氣少,四時花開不斷。”當時邑人牛星輝以“涼”字意薄,倡導改“涼”為“良”,更名陸良縣。

會澤縣,雍正五年(1727年)置會澤縣,因境内金沙江、牛欄江、小江、以禮河等數水彙合而得名,隸雲南省。

玉溪市,因橫貫玉溪市區的珠江源頭之一的玉溪大河(州大河)河水澄碧透亮,如玉帶潺潺流淌在萬畝田疇之中而得名。

雲南縣份數量_雲南省縣城名稱_

紅塔區,紅塔區因山體頂部聳立有元代所建白塔而得名,紅塔原名白塔。位于雲南省玉溪市東南約二公裡的文筆山上,元代始建,清代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重建。1958年将白塔塗為紅色,更名為“紅塔山”。

江川區,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南诏向東兼并黎州等地後,設河陽郡。郡治下設江川縣,“江川”之名始此。因“绛”與“江”同音,故取名江川。

澄江縣,1913年,廢澄江府改為河陽縣,後因與河南省的河陽縣重名,改為澄江縣,據《雲南郡縣釋名》澄江府條稱:“府城南受星雲(撫仙)湖,泓涵清澈,一碧萬頃,澄江之後以此。”

通海縣,現在的通海縣由原通海、河西兩縣合并而成。傳說昔日水澇不通,元代有神僧以杖穿穴洩水而得名;河西縣因縣治在杞麓湖以西而得名。

華甯縣,《雲南省(僞)民政廳宋卷》說:“有謂華蓋山為黎縣主山,山上有甯壽寺為縣中名勝,拟即根據于此,定名為華甯縣。”可見華甯是取縣境主山“華蓋山”有山上的“甯壽寺”二名首字為名。

易門縣,元初設洟門千戶所,屬巨橋萬戶府,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為易門縣屬中慶路。《元史·地理志》中記載“縣西有泉日洟源,訛作易六”,易門因訛傳而得名至今。

峨山彜族自治縣,原名嶍峨縣,《清史稿》記載:“縣治東北嶍山,其後峨山,縣以此得名”。嶍山、峨山連為一脈,古人取兩山名之首字連用得縣名,即“嶍峨縣”。1930年嶍峨縣改名峨山縣。

新平彜族傣族自治縣,《讀史方輿紀要》卷115臨安府甯州新平縣:“明朝為丁苴白改夷所據。萬曆十九年,夷酋普應春叛,讨平之,置新平縣。”取“新近平定”之意。

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清光緒《全滇紀要·疆域紀要》第一元州直隸州“河道”稱:“禮社江流至鄂嘉後即為元江,蓋即州名所自始。”是元江哈尼族彜族傣族自治縣以境内元江為名。

昭通市,清雍正九年(1731年),對昭通實行改土歸流後,統治者為了标榜其功績,企圖“青史留名”,摧垮當地土著的心理防線,雲貴總督鄂爾泰認為“烏蒙者不昭不通之至也”“舉前之烏暗者易而昭明;後之蒙蔽者易而宣通”改“烏蒙府”為“昭通府”。

_雲南縣份數量_雲南省縣城名稱

昭陽區,2001年撤銷縣級昭通市成立縣級昭陽區。

魯甸縣,魯甸為彜語地名,意為彜族居住的平壩,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在魯甸境内置古寨巡檢司,清雍正九年(1731年)修築魯甸城,設魯甸廳。

巧家縣,據《巧家縣地名志》記載:“系初開辟時一夷人之名,附城一帶,先年系渠領有,此士身殁,後人幾以此二字命其領土,設縣治時,亦即以此二字命名。”(另說:“巧家”二字,系開辟初當地的彜族頭領“曲古都家”的簡稱“曲家”,後演變為“巧家”)。

鹽津縣,因産鹽設渡而得名,曆史上曾設渡于城北之鹽津壩,原名為鹽井渡,清雍正五年(1727年)改土歸流,次年置雲南烏蒙府大官廳。1731年改名昭通府大關廳鹽井渡巡檢。民國二年(1913年)改設大關縣,民國六年(1917年)從大關縣中分設鹽津縣。

大關縣,由大關廳演變而來。雍正六年(1728年)于大關屯置廳。大關一名的出現,最早載于《清史稿.地理志.雲南>>:“雍正六年設大關通判,九年設府同知,駐此,移通判駐魯甸。”大關縣名是因地形命名的;大關其本意是關口,關隘,關卡,關塞重疊,“要經五尺道,必闖數十關。”

永善縣,雍正六年(1728年),清廷鎮壓米貼彜民,改米貼(彜語為打仗出名的地方)為永善,意在安撫百姓,使其“棄惡從善,永為良民”。

綏江縣,雍正十年(1732年)為永善縣分署,設縣丞。1909年在分縣地置靖江縣(正縣),因與江蘇靖江縣同名,宣統二年(1910年)改稱綏江縣,寄寓江邊兩岸民衆和平安甯之意。

鎮雄縣,嘉靖五年,廢除芒部土司的世襲,改芒部土府為鎮雄府,據《鎮雄地名志》的解釋“境内多雄關要塞,其治所為一方重鎮,援引古為'屈流之大雄甸'之'大雄',改芒布部為鎮雄。”

彜良縣,《彜良縣地志資料調查表》:“彜良在昔為烏蒙部所領之易良蠻部地,易亦作益。元置芒部路軍民總管府,領益良州,即其地也。命名'彜良’,蓋取良善之意耳。”1913年置縣。

威信縣,古名衛靖司,諧音更名為威信,取國家宣威立信與民之意。1936年設縣。

水富縣,1981年8月14日,國務院批準成立水富縣,将原水河,水東,安富三公社各取一字合稱“水富”。

保山市,明置保山縣。因縣治西有太保山,故名。1983年設市。又稱永昌。

_雲南省縣城名稱_雲南縣份數量

隆陽區,《九隆山記》記載:“保山縣西之九隆山,曆史上得名最古,有名勝古迹。西至沙河,東臨郡治,橫廣四公裡。” 以九隆山得名。

騰沖市,元置騰沖府。據《徐霞客遊記》:“以地多藤,元名藤州。”“沖”,意為滇西戶門,是通往印緬交通要沖。1913年設縣。

施甸縣,元代稱石甸,明改為施甸。1962年析置施甸縣。“甸”似為彜語,意為“壩子”、“平地”。

龍陵縣,1913年設龍陵縣。原名勐龍。勐龍系傣語,意為陵墓區。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改稱龍陵,為傣語意譯,并引申為皇帝墓或龍脈大地。

昌甯縣,1935年設昌甯縣。取“昌盛安甯”之意命名。

麗江市,清置麗江縣。據《雲南通志》:“江名麗水,源出吐蕃界,共龍川犁牛石下,本名犁水,訛犁為麗。”1961年改今名。又稱鞏本知。納西族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廪,“知”即集市,麗江古城曾是倉廪集散之地。

_雲南省縣城名稱_雲南縣份數量

古城區,因南宋麗江古城得名。

永勝縣,《雲南省各縣疆資料》:“永北之名,因永甯,北勝而起。”然永北有永遠敗北之意,故改名永勝,以求祥瑞征兆。1934年改永勝縣。

華坪縣,清置榮坪縣。1912年改為華坪縣。以華榮莊,舊衙坪各取一字而得名榮坪縣,1912年改華坪縣。

玉龍納西族自治縣,以玉龍雪山得名。

甯蒗彜族自治縣,1936年設甯蒗設治局。由元時永甯府、蒗蕖州二名各一字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普洱市,清置甯洱縣。1950改普洱縣。因普洱山而得名。

_雲南省縣城名稱_雲南縣份數量

思茅區,1913年設思茅縣,因思茅村而得名。

甯洱哈尼族彜族自治縣,甯洱曾是一片水灣,是哈尼先民——濮人聚居的地方,稱為“水邊的寨子”,哈尼語發音為“普洱”。

墨江哈尼族自治縣,1916年設墨江縣,因阿墨江而得名。江因阿木人居此而得名阿木江,後變為阿墨江。1979年改今名。

景東彜族自治縣,清置景東廳,1913年改景東縣。縣西有景董山,以在景董山之東而得名。

景谷傣族彜族自治縣,1913年置威遠縣。1914年改景谷縣,因縣西有景谷江而得名。1985年改今名。

鎮沅彜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明置鎮沅州,因沅江而得名,取威鎮沅江之意。1913年設縣。1990年改今名。

江城哈尼族彜族自治縣,1929年由元江、墨江、甯河等縣析置,故名江城縣。1955年改今縣。

孟連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縣,1954年設孟連傣族拉枯族佤族自治區。因舊為孟連長官司地,故名。1959年改今名。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1914年置瀾滄縣,因縣有瀾滄江而得名。1959年改今名。

西盟佤族自治縣,原屬瀾滄縣,1965年以瀾滄的西盟區設今縣。縣因區得名。—說縣在西盟山區,故名。

臨滄市,1913年置緬甯縣,1954年改臨滄縣。因臨瀾滄江而得名。

雲南縣份數量_雲南省縣城名稱_

臨翔區,以區政府駐地鳳翔街道而得名,又稱勐緬、緬甯、臨滄。

鳳慶縣,1954年改順甯縣為鳳慶縣。縣治駐鳳山鎮,故縣以鎮為名。

雲縣,明置雲州,1913年改雲縣。因彩雲為名。一說縣在雲嶺之南,故名。

永德縣,1963年析置永德縣。縣有德黨鎮,故取名永德。

鎮康縣,元設鎮康路,因鎮康河得名。1913年改縣。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1929年置雙江縣,因瀾滄江縱于東,小黑江橫亘于南,在東南角上彙流,故名雙江。1985年改今名。

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明設耿馬安撫司,1952年設耿馬縣。1985年改今名。“耿馬”的“耿”系傣語,意為“地方”、“地域”。“馬”為漢語。即“有馬的地方”或“跟着馬找到的地方”。

滄源佤族自治縣,1937年設滄源設治局。因在瀾滄江支流之源而得名。1952年設滄源縣,11964年改今名。

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德宏”是傣語的音譯,“德”為下面,'宏'為怒江,意思是:“怒江下遊的地方”。

雲南縣份數量__雲南省縣城名稱

芒市,傣語為“黎明之城”,2010年7月,潞西市更名為芒市。

瑞麗市,1935年置瑞龍設治局。1952年改縣。瑞麗江流經縣境,故名。今瑞麗具有吉祥美麗的新意。1992年設市。

梁河縣,1935年置梁河設治局,1953年改今名。因河而得名。

盈江縣,1935年置盈江設治局,1952年改盈江縣。境内有盈江,故名。

隴川縣,1952年由設治局改隴川縣。縣東有隴川江,亦曰麓[lù]川江,故名。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

雲南省縣城名稱_雲南縣份數量_

泸水縣,1935年置泸水設置局,1952年改泸水縣。以泸水得名。

福貢縣,1935年置福貢設治局。1954年改縣。縣西有高黎貢山,取“幸福的高黎貢山”意命名。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1935年設貢山設治局,1954年改貢山縣。1956年改今名。因高黎貢山而得名。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1912年設蘭坪縣,縣治在白地坪。以原名“蘭”和白地坪之尾字而得名。1987年改今名。

迪慶藏族自治州,藏語意為“吉祥如意的地方”。

雲南縣份數量_雲南省縣城名稱_

香格裡拉市,。香格裡拉,是迪慶藏語,意為“心中的日月”。1933年,詹姆斯·希爾頓在其長篇小說《失去的地平線》中,首次描繪了一個遠在東方群山峻嶺之中的永恒和平甯靜之地“香格裡拉”。又稱中甸。

德欽縣,“德欽”系藏語,意為“極樂太平”。原名阿墩子,1935年以“德欽林”(林:藏語,意為寺院)之音,改稱為德欽。

維西傈僳[lì sù]族自治縣,清置維西廳,以在故維州之西而得名。1913年改維西縣。

大理白族自治州,該自治州為古代大理的中心區域,故名大理白族自治州。

雲南縣份數量__雲南省縣城名稱

大理市,段思平建大理國,大理,即大治之意。一說大理系泰語,“大”意為“地”。一說大理為撣語穩渡之意。1913年設大理縣,1983年設市。

祥雲縣,1929年設樣雲縣。據《今縣釋名》:“漢武帝時,彩雲見于白厓,縣在其南,因名雲南。”後改今名,取“吉祥的雲南”之意。

賓川縣,明置州,1913年設賓川縣。因縣西南有地名賓居,又鄰金沙江,故名賓川。

彌渡縣,彌渡古名勃弄川,相傳古代是一片江洋浩瀚的水鄉澤國,行者易迷津,故名“迷渡”,又稱“彌渡”,清代為諱水患,改稱彌渡。

永平縣,漢永平中置博南縣。元置永平縣。以漢年号為名。

雲龍縣,唐初為匡州西境,蒙氏謂之雲龍甸,元因置雲龍甸軍民府,明置雲龍州,1913年改縣。一說雲嶺和瀾滄江橫貫,故名。

洱源縣,1913年置洱源縣,因西洱河源出縣北,故名。

劍川縣,元置劍川縣。縣南有劍川,即劍湖之尾,曲流三折,形如川字,因名劍川。

鶴慶縣,元置鶴州,因鶴川得名。後改鶴慶路,1913年改縣。

漾濞彜族自治縣,1912年設漾濞縣。漾水、濞水合流為漾濞江,在縣西。1985年改今名。

南澗彜族自治縣,1965年設今縣。縣因水得名。

巍山彜族回族自治縣,1913年置蒙化縣,1954年改巍山縣。因巍寶山得名。1960年改今名。

楚雄彜族自治州,該自治州因駐地楚雄而得名。

雲南省縣城名稱__雲南縣份數量

楚雄市,元置威楚縣。明改楚雄縣,設縣時取楚地雄威遠播之意。1983年設市。

雙柏縣,漢置雙柏縣。因建縣時縣衙門前有兩株古柏而得名。

牟定縣,元置定遠縣,《尚書》為髳人之地,諸葛亮經此,号為牟州。唐為髳州,亦名牟州。1914年取古地我“牟州”,“定遠”之首字更名牟定縣。

南華縣,元置鎮南州,1913年改為鎮南縣,1954年改南華縣。因雲南地居祖國的西南邊疆,華字取其美麗的意思,故名南華。

姚安縣,唐武德四年(621年)以其地民衆多姓姚,因置姚州都督府。元取亂極思治,長治久安之意,置姚安路軍民總管。1913年改姚安縣。

大姚縣,宋置大姚堡,有大姚河,源出鎮南縣北十八盤山,納諸水入金沙江,縣以河為名。元置大姚縣。

永仁縣,1929年由大姚縣析置永仁縣。取“永遠施行仁義”之意。

元謀縣,元置元謀縣,元謀系傣語。“元”意為“飛躍”、“交配”,“謀”意為馬,即俊馬之意。“漢時居民以家馬牧于山下,而元馬之神自河出與之交産駿駒,居民神之。遂其為之立祠。“此地“靈澤所鐘,常産好馬,故命地為馬”。縣城北有元馬河。元謀與元馬意同。

武定縣,元為無定路,明改府,清置州,1913年改縣。得自路名,取“武功平定”之意命名。

祿豐縣,元置祿豐縣。據《今縣釋名》:“舊為祿琫甸,白村烏僰蠻居之,蠻語石為祿,甑為琫,江中有石如甑,故謂之祿琫,僞為祿豐。”

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以境内紅河得名。

雲南省縣城名稱__雲南縣份數量

蒙自市,“蒙自”,一說以縣西壩子邊緣目則山而得名,漢語訛為蒙自。一說目則為昧則目音轉,系蠻語,意為山竹。一說系苗語“苗族之家”之意。明為蒙自縣,隸屬臨安府。

個舊市,清置個舊廳。曾稱古臼,傳說從前蒙自有一村,古時安裝着大石臼。人們稱此村為古臼村。一說“個舊”系彜語地名:原稱“個糾”,意為“礦石衆多”。一說“個舊”系“果覺”的諧音,系彜語,意為“以養作的飯食”。1985年設市。

開遠市,1913年設開遠縣,取開拓荒遠邊疆之義。1981年改為開遠市。

彌勒市,元置彌勒州。系唐時東爨烏蠻一個部落酋長的名字,後來用作部名,稱彌勒部。縣名彌勒,有寄托彌勒佛保佑之意。清改彌勒縣。

建水縣,元置建水州,清改縣。因水得名。據《元史》:“建水古稱步頭,亦雲巴甸,每秋夏溪水漲溢如海,夷謂海為惠,□為大,故名惠□。漢語曰建水。至元十三年改名建水州。

石屏縣,元置石坪州,因宋石坪邑而得名。一說以縣南石屏山而得名。1913年改縣。

泸西縣,因縣城建在古泸川之西,故名。

綠春縣,“綠春”取六村的諧音。因縣城周圍青山綠水,森林茂盛,氣候溫和,四季如春,故名。

元陽縣,該縣地處元江之南,此為少數民族聚居地,解放前屬土司統治,建國後少數民族從黑暗統治下解放出來,見到了太陽,故名元陽。

紅河縣,因縣城瀕臨紅河南岸而得名。

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雲南省金河行政委員區域地志資料冊》載:“因城治在銅廠道路有金河一條,距城約三十餘裡,即以'金河’二字定名。”又《雲南省僞民政廳案卷》平河行政區域平河縣釋名條稱:“區内有平壩河,由紫溪流入新安,彙歸老猛河,流繞全區境内,故名平河。”金平縣系由金河、平河二設治局各取首字為名。

河口瑤族自治縣,1950年設河口市。紅、白兩河流會于此,故名。1955年改河口縣,1963年改今名。

屏邊苗族自治縣,因境内屏山(今大黑山)猶如邊防屏障,巍然屹立于縣城北緣,1933年,定名“屏邊”,即屏障邊疆之意。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該自治州以自治州人民政府所在地文山縣為名。

_雲南縣份數量_雲南省縣城名稱

文山市,清置文山縣。以東文山而得名。

硯山縣,1933年設硯山設置局。硯山以維摩山頂水池之特殊地貌形狀像硯台而得名。1935年改硯山縣。

西疇[chóu]縣,1929年設縣。據《西疇縣地志》:“縣屬全境,分西灑、疇陽兩區,取各區之首字,故命名曰西疇縣。

麻栗坡縣,1950年設麻栗坡市,1955年改縣。麻栗坡,以附近生産麻栗樹,而街市适建于山坡得名。

馬關縣,1914年設馬關縣。縣境有馬白關,因以為名。

丘北縣,清置丘北縣。因縣北有邱北山而得名。據《邱北縣志》:“邱,阜也,

高也。境内諸山,惟暮治峰極高,治城在暮治之北,故曰邱北。”

廣南縣,1913年設廣南縣。因廣南昔為廣南西路宣撫司屬境,其地又當廣西直隸州之南,故名。

富甯縣,清設富州,1927年設富甯縣,系因元時曾于此置過安甯州,後又将安甯州并入富州,故名。

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西雙版納”系傣語,“西”為“十”之意,“雙”為“二”之意,“版納”原意為“一千田”,是比縣小、比區大的行政單位。“西雙版納”即“十二個行政單位”之意。古代傣語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樂土”。

_雲南省縣城名稱_雲南縣份數量

景洪市,1960年置景洪縣。景洪,系傣語,“景”意為“城”,“洪”意為“黎明”,即“黎明之城”。1993年設市。

勐海縣,1984年版《勐海縣地名志》說,“勐海”系傣語地名。“勐”意為平壩或區域,“海”意為厲害或惡。“勐海”意為厲害之人居住、管轄的平壩或區域。

勐臘縣,1958年合并為易武縣,1960年改勐臘縣。“勐臘”系傣語。“勐”為壩子,“臘”指茶。此地産茶,曆史上是所謂“六大茶山”之一,故名。

你可能想看:

其他相關

頸椎病分幾種類型要治療頸椎病,必須先認識頸椎病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1 閱讀: 74
頸椎病分為以下類型:是最早的頸椎病。頸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初期,也是治療的最佳時機。2、神經根型頸椎病特别是當有些人合并有先天性頸椎管狹窄時。5、交感神經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由于多種原因導緻的椎間盤退變以及頸椎的不穩定對周圍的交感神經造成了刺激,從而産生了交感神經功能紊亂。...
《内經博議》奇恒病論

《内經博議》奇恒病論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2 閱讀: 66
黃帝問曰.餘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夫恒之為道.謂胃氣五髒.各得其所.上順天時.内調營衛.故神轉不回.轉、流動也.回、逆曲也.回則不轉...

從《易經》看宇宙萬象的根本規律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5 閱讀: 67
世間萬物皆為陰陽,這是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用《易經》的思維來解釋,一就是太極,是一切變化的根源;二是陰陽;三是陰陽互動的過程。《易經·系辭》也寫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再來看易經裡提到的陰陽學。天道講陰陽。...

如何加強固定資産管理,這些建議請收下!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6 閱讀: 68
接下來,我們針對固定資産管理,從企業角度,淺談加強固定資産管理的建議和措施。因此,就需要企業建立完善的固定資産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職責,增強内部控制。...

交易高手如何看待市場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6 閱讀: 62
于是,受制于本能的賭性,很多交易人隻是将自己的精力和熱忱放在希望能夠迅速獲利的僥幸心理上,對真正冷靜地觀察市場,對如何建立能夠确保自己穩定赢利的投資風格、投資策略、投資心理反而關注不多,并往往頻繁地情緒性地交易而很難耐心地等待“進退有據”的入場和出場時機。...

世衛組織建議:停止使用電飯煲,否則會誘發肝癌還能用嗎

作者: 天天見聞 時間:2024-10-07 閱讀: 65
王大媽接着說:"我孫女前天給我打電話,說是看到網上傳的,說世界衛生組織發布了公告,用電飯煲煮飯會誘發肝癌,讓大家趕緊停用。李大爺聽得認真,但還是有些疑問:"那為什麼會有人說電飯煲會導緻肝癌呢?電飯煲煮飯确實會導緻一些水溶性維生素的流失,比如維生素B族。...
我來說兩句

年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