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軌道交通站名增設英語翻譯”,不妨聽一聽網友建議|新京報快評
▲資料圖:某地一軌道交通站點停靠的車輛。圖/新華社
據澎湃新聞報道,近年來,軌道交通站名翻譯采用漢語拼音還是英語曾在多個城市引發熱議。随着當前入境遊市場持續複蘇,已有多地網友建議軌交站名增設英語翻譯,方便外國遊客。
比如,有遼甯沈陽網友在人民網留言闆建議稱,“來沈陽的國際友人越來越多,但是我們的地鐵站點名稱還沒有英語翻譯,而是采用漢語拼音的方式……請領導關注”。另外,也有河南鄭州網友提出類似問題,“如‘鄭州大學’被翻譯為‘ZHENGZHOU DAXUE’,‘鄭州東站’被翻譯為‘ZHENGZHOU DONGZHAN’,這樣的翻譯不但不能方便外國人,反而會本末倒置。”
事實上,采用漢語拼音作為地鐵站點翻譯是有相應依據的。2022年5月1日施行的《地名管理條例》規定,地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按照國務院地名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有關部門制定的規則拼寫。
今年3月,民政部又公布了《地名管理條例實施辦法》,其中進一步規定“地名專名和通名的羅馬字母拼寫以《漢語拼音方案》作為統一規範”。由此可見,将各地軌道交通站名用拼音标注,确實是有據可循的,各地在回複網友時也基本援引的是這些條文。
但現在來看,這種拼音方案對于翻譯的主要受衆——外國人來說,可能又會造成一定的困擾。比如,一位外國人來到城市旅遊,他看到“Huochezhan”之類的翻譯可能會一頭霧水。這樣的問題在此前就出現過。去年10月,合肥地鐵将“合肥火車站”翻譯成了“Hefei Huochezhan”,就曾引發輿論的關注。
有意思的是,據媒體報道,合肥火車站在站外的标識又是按照英文直譯的“HEFEI RAIL WAY”。當時,合肥軌道交通回應,合肥火車站作為車站站名時,依據地名管理條例應為羅馬字母拼寫;作為指引功能時,與實體單位保持一緻。
這其實展現了一種尴尬:作為一個特殊的地名,應該用拼音;但作為方便外國人的功能設施指引,又需要變成精準的翻譯。
那麼網友的意見也不妨聽取,即在保留漢語和漢語拼音地名的基礎上,是否可以添加一些英語翻譯,告訴外國人這裡的設施功能。比如,在包含景點、大學、醫院、火車站、圖書館等特殊設施的地鐵站名裡,增添一個英文翻譯,便于外國人按圖索骥。
比如在“XX DAXUE”後面增添一個“XX University”的說明,其實就清晰了很多,也能更好地起到翻譯的作用。也正如網友所說,很多地鐵“采用的是電子報站牌,修改起來應該很容易”,确實,這隻需要增添幾個滾動字幕即可。
而且,地鐵站名的翻譯不隻是個語言問題,某種程度上,這其實也關系到一個城市如何表達自己的文化底蘊、曆史沿革、對外形象。如果能探索出一個更加精準、多元且有詩意美感的翻譯,自然是更加妥善和徹底的解決方案。
如今,也已經有多地開始探索。如鄭州和福州等地都發布了《公共服務領域标識英文譯寫規範》的标準,對一些地名進行統一。福州就嘗試了标準翻譯,明确福道的英語寫法是“Fudao Skywalk”,戚公祠是“Qi Jiguang Memorial”,孔廟是“Confucius Temple”等。
那麼,在地鐵站命名的時候,也不妨參考這些思路,在翻譯上盡可能地調和各方面的需求:既符合相應國家标準,又方便外國人理解、生活。也有一些城市地鐵表達了類似的意願,比如,成都就表示,當地外事辦正着手編寫制定《道路交通英文譯寫規範》,以确定翻譯規則。
說一千道一萬,人們應當明白翻譯的作用何在——給來這裡的外國人提供方便。如今“China Travel”已成國際熱詞,中國已對54個國家實行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在剛剛過去的十一,入境遊訂單量更是同比增長六成左右,許多城市成為外國遊客的熱門目的地。
在這個大背景下,包括地鐵站名在内的翻譯如何更加清晰、準确、便于理解,也需要各地結合實際狀況進行不斷探索優化,去創造一個更加友善、開放、包容的國際化環境。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趙琳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