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之母”——可可樹,海南也是最佳種植地
關于巧克力,電影《阿甘正傳》裡的一句話流傳甚廣: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接下去會嘗到哪種滋味。正是可可粉那香而略苦的特殊風味,造就了巧克力那滋味萬千的口感。事實上,人見人愛的巧克力就來自它的種子——可可豆,把可可樹就稱為巧克力的“媽媽”,也是理所當然。
世界零食之王
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營養豐富,味醇且香,可制成香濃可口的巧克力,是很多小朋友甚至成年人的至愛美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近500年的曆史當中,目前還沒有一種食物能夠像巧克力這樣,如此迅速地征服了全世界各個角落的各類人群。如果您看過好萊塢名片《濃情巧克力》的話,朱莉葉·比諾什在劇中的一句名言會使你非常難忘記:“你不能拒絕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絕愛情”。因此,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有“世界零食之王”的美譽。
可可樹是常綠樹種,它碩大光滑的葉子在幼年時是紅色的,成熟之後則變成綠色。可可樹發育緩慢,十分嬌嫩,經過修剪和精心培植,大多數種類的可可樹會在第五年開始結果。如果予以最好的護理,一些樹種甚至在第三和第四年就有好的收成。樹齡到25年産量最高,之後逐漸退化。它的樹高達15米,樹冠繁茂,葉長可達20-30厘米,長橢圓形。它是典型的老莖開花結果,花簇生于樹幹或主枝條,白色,精緻細小。第一次見到可可樹的花,很多人都驚詫于這樣微小的花兒可以結出那麼碩大的果實,感歎這真是充滿能量的樹。可可樹的果實極像木瓜果,長橢圓形、紡錘形,外皮具縱溝,較厚,也酷似橄榄球,初為淺綠色,成熟後變為橙黃、褐紅色。内有種子(可可豆)30-50粒,埋藏在膠質果肉中,卵形或橢圓形;可可豆含40-50%的可可脂,經過發酵及烘焙後可制成可可粉。
可可樹原産于中南美洲,19世紀以後,非洲、美洲、澳洲、亞洲相繼發展了可可種植業。
可可豆營養豐富,含有多種蛋白質、脂肪、澱粉、維生素B和少量可可堿。此外,可可果肉還可做飼料,種子可榨油,經濟價值高。因此在加納,可可豆有“綠色黃金”之稱。可可與茶、咖啡并稱三大不含酒精的飲料。據稱,拿破侖當年出戰前總會喝幾大杯熱可可,以補充體力。而巧克力,也被認為是可使人愉悅、補充能量的好食品。
可可樹全年都結果(或豆莢),而收獲卻通常是季節性的。收獲可可豆采摘成熟可可豆莢的工作絕非易事。可可樹很脆弱而且根基很淺,工人不能冒險爬上去摘高處枝上的豆莢。種植者為到地裡幹活的采摘工人配備了長把、手形鋼刀。鋼刀是為了夠到并剪下最高的豆莢而不傷可可樹的軟樹皮。随身攜帶的大彎刀則被用來采摘長在低枝幹上的夠得着的豆莢。收集者會同采摘者一同工作,将豆莢收集到籃中并運到田地的邊上。在那裡将豆莢破碎。如果方法得當,隻要揮舞一兩下大彎刀就可以劈開豆莢的木質外殼。
可可豆與我們所熟悉的最終産品還是有很大差别。乳白色的可可豆暴露在空氣中,很快就變成了淡紫色或紫色。此時,它們看上去并不像制成的巧克力,聞上去也沒有熟悉的巧克力芳香。
人類食用可可曆史悠久
時至今日,當人們在品嘗享用美味可口的巧克力時,很少有人會想到可可樹是怎麼被發現的。據植物學家考證,最早的可可樹要追溯到大約4000年前,它們生長在亞馬遜河和奧裡諾科河盆地的熱帶雨林中。據傳說,在熱帶雨林的中心,處于亞馬遜河和奧裡諾科河之間的地方,生長着一種銀灰色樹皮的樹。作為一種脆弱的物種,它總是生長在高一些的樹的陰影下以避免灼熱的陽光。當它成熟時,蓓蕾、花朵和大的橙褐色的果實直接在它的枝幹和主幹上長出。生活在森林裡的猴子和鹦鹉會摘取成熟的果實,破開它們的外殼吃掉裡面的果肉。一天,一個印第安人外出尋找食物,看到了這些動物在吃這些果實,于是決定親自觀察一下果實。他打開一個,他看到了裡面不但有果肉還有很大的種子。起初,他不知道如何處置這些種子,直到有一天,他看到它們由于整日放置于太陽下而開始幹了,于是他嘗試着嘗了一個,雖然很苦,但他發現他喜歡這種味道。就這樣,瑪雅人開始食用可可并栽培可可了。
最早的巧克力曆史應始于美洲的發現。在1492年以前,人們對這種将使千千萬萬人着迷的食物還一無所知。哥倫布從美國勝利返回後,将一批奇妙的珍寶呈獻給西班牙國王。在那些奇珍異寶中,就有一些深棕色形似杏仁的可可豆。這是斐迪南國王和伊莎貝拉王後的宮廷第一次看到可可豆——這種制造巧克力和可可粉的原料。
國王和王後做夢也沒想到可可豆如此重要,于是,新世界提供的這種商業機會留給了偉大的西班牙探險家赫爾南多·廓特茲。
在征服墨西哥的過程中,廓特茲發現了阿斯特克印第安人用可可豆準備他們王國的皇家飲品“巧克力特爾”()意思是熱的飲料。1519年,蒙特祖馬皇帝用巧克力特爾招待他的西班牙客人。這些飲料裝在金制高腳杯裡,就像用來敬奉神靈一樣。而這位皇帝據說一天要喝五十份或更多的巧克力特爾。盡管有着皇家氣派,但蒙特祖馬的巧克力特爾非常苦,不合西班牙人的口味。為使這種混合飲料更迎合歐洲人,廓特茲和他的同胞想出了用蔗糖将它加甜的主意。
當他們把巧克力特爾帶回西班牙後,加甜的主意得到肯定,在加入了肉桂和香蘭素等幾種最新發現的香料後,這種飲料又經曆了幾次變化。最後,有人認為這種飲料加熱會更好喝。新飲料在西班牙貴族中很快赢得了贊譽。西班牙明智地着手在其海外殖民地種植可可,這就誕生了一項盈利的商業。令人驚訝的是,西班牙人成功地将可可工藝向其它歐洲國家隐瞞了近一百年。到後來,自然而然,可可就發展制成了我們今天大家都可以吃到的美食巧克力了。
海南成最佳種植地
可可樹是一種熱帶植物,隻在炎熱的氣候下成長。世界可可生産的區域集中在以赤道為中心南北回歸線緯度不超過20度的熱帶地區,海拔30-300米之間。中國的海南、雲南、廣西等地種植可可樹,但由于可可樹具有怕寒、怕風、怕旱、怕曬等特性,其他緯度較高的城市有少量的種植,加上它管理難、産量低、成本高,經濟效益并不理想。相比之下,海南成了國内最佳種植可可樹的地方,據統計,在國内,海南種植的可可樹無論數量還是産量都是最多的。
可可樹引種到我國,也有着頗為曲折的經過。據我國的有關史料記載:中國于1922年開始在台灣的嘉義、高雄等地栽培可可樹。1954年6月,瓊籍歸國華僑從印度尼西亞引入紅皮可可果實一個,内有種子28枚,播種于海南興隆華僑農場,發芽率達100%。後在1956年2月至年底,華南墾殖局從印尼和馬來西亞多次進口可可果(210個)和可可種子(0.06公斤),分期分批分配給海南墾殖分局、華南熱帶作物科學研究所等單位育苗、試種。
此後的一段時期,我國南方的可可種植曾有過一段時期的興盛:1956年5月,國家再從印尼引入的一批可可果25個,分給海南保亭育種站、興隆農場培育,結果共育成可可苗421株,其中保亭育種站育成336株,興隆農場育成85株。至1959年1月第一次收獲,收獲植株占定植總株數的21-23%(保亭站21%,興隆農場23%),1959年開花結果的株數占總株數的50%以上。1959年,保亭站的可可樹每株平均産果6.06個,并立即繁殖,共得種苗8000株,擴大種植面積約4倍。1960年4月,保亭站、興隆農場用4個半月的時間,共繁育可可種苗1.5萬株,提供其他農場試種。海南行政公署農墾局于1960年在興隆農場召開可可生産現場會議,總結可可試種的經驗,部署從試種轉入生産性栽培的規劃和安排。最終,海南成了國内種植可可最多的地方。
巧克力選擇有技巧
巧克力除了好吃,還有益健康,然而,并非所有巧克力都為健康加分。由于巧克力在生産中加入的成分不同,也造就了它豐富多變的味道。就目前市面上的巧克力,依成分大緻可分為黑巧克力或是純巧克力、牛奶巧克力、白巧克力、果仁巧克力等。
據統計,目前巧克力的消費趨勢是含糖、牛奶、面粉量少的巧克力,特别是歐洲更喜歡高比例可可的巧克力,這些國家的人們對生活和健康有着更高的期望值,普遍認為可可中含有大量的多苯酚和抗氧化劑,可以幫助人們刺激神經系統并改善心血管循環系統。
黑巧克力是喜歡品嘗“原味巧克力”人群的最愛。其牛奶成分少,含糖也較低,可可含量較高(從50%~90%不等),因此黑巧克力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對心血管有一定保護作用,并且可以預防衰老。
更為奇妙的是每日吃可可含量70%以上的黑巧克力30克以内,不僅不用擔心會發胖,還能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控制體重的效果。這在很多人聽來匪夷所思,其實純正的可可豆制成的巧克力,本身熱量并沒有那麼高,巧克力之所以被認為會增重的原因,就在于加工制作時添加了大量的糖分、牛奶和果仁等;而可可豆中所含的咖啡因具有抑制食欲的作用,并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适量進食巧克力可以産生飽腹感,有效控制食欲;另外,黑巧克力中的食物纖維具有促進腸道蠕動,幫助胃腸消化的功能。瑞士是巧克力消耗量最多的國家,每人每年要吃掉10千克巧克力,而肥胖率卻是世界最低的。
其他如牛奶巧克力、果仁巧克力、白巧克力等添加了糖、牛奶、果仁等其他成分,可可含量都偏低,含糖量則高達50%以上。這樣的巧克力雖然甜美可口,卻很難談得上健康功效。所以,對于這類巧克力,應科學合理适量地食用,某些特殊人群更是不宜食用。如3歲以下兒童、易出現胃灼熱的人、易頭痛的人、便秘者和糖尿病患者、痛風患者、膽結石患者、罹患嚴重心血管疾病者都應不吃或少吃巧克力。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市場上出售的巧克力,很多幾乎不含可可成分,而是“代可可脂”巧克力,代可可脂是一種反式脂肪酸,不僅沒有營養價值,而且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危害。
其實,鑒别真假巧克力可以從感觀上得知,專家介紹,想知道巧克力的好壞,就把巧克力捂在手裡,要是很快變軟就是好的,是用大量的可可脂做的。而且純正的、品質很好的巧克力的外觀是非常光亮的,光澤度很好,産品的外觀非常完整。不好的巧克力則幾乎沒有什麼光澤,而且産品的外觀非常粗糙。掰開後,可以看到産品的質地,品質很好的巧克力是非常細膩和均勻的,而質地不好的巧克力會有很多氣孔,很不均勻。
來源于微海南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