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雜談 044:什麼是南外宗正司
我在上一篇文章《泉州市舶司的建立對海洋商貿的促進作用》一文中提到了市舶司的建立使泉州成為宋朝經濟特區,而南外宗正司的建立則奠定了泉州成為政治特區的地位。
也許很多人會說,作為東方第一大港,隻要商貿繁榮不就可以了嗎?為什麼還需要擁有這些政治與經濟的特殊待遇作為保障呢?我們隻要看看泉州的現狀就能知道答案了:泉州的GDP連續22年福建省第一,是一個傳說中的富得流油的城市,然而即便再有錢,依舊要受到各種牽制。南邊的經濟特區廈門憑借優勢的政策,對泉州有着強大的虹吸作用,把泉州企業的總部和貨物都吸引到廈門;北邊的省會福州利用行政上的優勢,掌握了全省最重要的經濟資源和社會發展要素,有着絕對的話語權。如果把省會和經濟特區同時放給泉州又會如何呢?泉州絕對會變成一個超級巨無霸,再現宋元東方第一大港的雄風。
宋代的刺桐城正是一個擁有特殊經濟政治地位的城市,我将在這篇文章中逐一為大家介紹南外宗正司是如何為泉州做成貢獻的。
南北宋之交,宋朝版圖收縮,南宋遷都至臨安,趙氏皇族也随之遷移。南外宗正司一開始遷移至鎮江,但是因為地處抗金前線,宗室後來輾轉幾千裡,于于建炎三年(1129年)來到泉州。南外宗之所以選擇泉州,一來是因為它偏安一隅,有足夠的戰略緩沖空間,卻又比廣州更靠近政治中心和消費中心臨安;二來是因為它商貿繁榮,擁有可以滿足皇族奢華生活的物質條件;三來是因為它經濟發達,财政上足夠供養皇族。
南宋版圖
随着南外宗的遷入,一大批配套的官紳士庶也随之湧入泉州,引起泉州人口急劇增長。王象之《輿地紀勝》成書于嘉定年間,記述當時泉州“城内畫舫八十,生齒無慮五十萬”。人口的增加是社會發展的綜合現象,手工、農業、商貿不斷繁榮和發展,是泉州迅速發展成為對外通商的大海港而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相信大家平時應該不少在各種媒體上看過沙特皇室揮金如土的奢靡生活,可以想象一下,當有3000個這樣的皇室生活在一個城市,又會給它帶來什麼樣的改變呢?
首先,為了滿足他們的生活質量,南外宗室從中原地區帶來先進生産工具,帶來羅、絹、紗、绫等新産品,傳入織、繡、彩、繪、染色、印花等先進技術,使泉州成為全國絲織業中心之一。這期間,從農村到城廂,桑、蠶、絲、織、染,形成一條龍産業鍊,為外貿提供充足貨源,馳名中外的“刺桐緞”成為蕃賈的搶手貨。
同時,他們也是海外奢侈品貿易的最為重要的消費者之一,甚至也參與到海上貿易中來。南外宗室成員有俸祿(有官人)有補助,買得起奢侈品,有的人甚至有能力大宗消費,而奢侈品構成海外貿易的主流。1973年在泉州後渚港出土的一艘巨型遠洋船載有來自東南亞的香木、胡椒、槟榔、瑪瑙、玳瑁、朱砂和索馬裡龍涎香。這艘古船發掘出木牌簽96件,其中“南家”18件,“南家記号”1件,計19件,占出土木牌簽總數的百分二十,同時,還發現許多與南外宗室有關的木牌簽。
宋代古沉船上的木牌
南外宗正司遷泉的同時,把中原先進文化也帶了進來:
南外宗設置宗學,教育宗子,請當時一些名賢碩儒為教授。南宋是泉州曆代進士人數最多的時期,共登進士800多名,其中南外宗人占129名。泉州文廟、府學為全省最大,是在南宋定型的,除州學、縣學外,還有書院、文學。“極至十室之間,必有書舍,誦讀之聲相聞。”說明泉州文風最盛在南宋。
南外宗的入泉,随帶家班形成,發展為地方戲種。梨園劇種是現存宋元南戲的活化石。南音雖溯源晉唐,但也随着南外宗室的大量遷入而發展形成。
南外宗帶來的太祖拳對泉州原有的南少林拳,起過匡正和提高的作用。
在禮儀風俗方面,由于皇族生活講究堂皇、氣派,往來講究禮儀,對泉州産生很大影響。如大廳陳設的長案桌、八仙桌、太師椅等。
府文廟
南外宗在給泉州帶來先進技術和文化的同時,也為泉州增加了沉重的負擔。公元1129年到1232年,泉州南外宗室人員從349人增加到2314人,短短百年間增長近六倍。到了宋末,居于泉州的宗室多達3000多人。
南外宗正司在泉州的經費主要由轉運使和當地各承擔一半。《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南外三百四十九人,歲費錢六萬缗。”到了公元1232年,泉州知州真德秀上呈奏折讨論南外宗室支出提到,“泉州每年計出備俸錢、米錢14.37萬貫”。
雖然宗室人員的官俸補貼增加了泉州的财政負擔,但他們為泉州市場注入了數額巨大的消費資金,提高了生産能力,刺激了消費市場,促進了海内外貿易的快速發展。
南外宗正司遺址
為了減少宗室群體的負面影響,發揮正面積極作用,朝廷委派了得力官員治理泉州。從建炎元年到鹹淳初年的一百四十多年間,泉州知州中有八十七人是進士出身,其中趙宋宗室有十三人擔任過泉州知州。南外宗室一改北宋不允許掌權的慣例,在市舶司提舉這樣重要的職位上曾有11位宗室執掌過,共計任職77年,可以說南宋的泉州市舶司基本上是被宗室所掌控。
宗室成員在擔任市舶司提舉和泉州知州時,大多能夠積極發展海外貿易,促進海外交通貿易的發展,不斷改變泉州官員形象,積極實施新的貿易政策,并受到中外海商的歡迎。
宗室成員趙崇度任市舶司提舉後發現,因各蕃商“畏苛征,苦和買”,故“至者絕少”,他與郡守真德秀共同鏟除積弊,“罷扣買,禁重征”,經整頓,“逾年舶至三倍”“至者驟增至三十六艘”,泉州港逐漸恢複繁榮;宗室成員趙孟傳任泉州知州兼市舶司提舉時,整治對外貿易和港口通商秩序,打擊不法奸商和貪官污吏,提升泉州對外開放形象;趙令衿在泉州知州任内,主持修建安平橋和東橋,将港口區與主要市場連成一體,促進城市商業繁榮……
南宋時期,在泉州有三大州司級衙門:州衙、宗正司衙和市舶司衙。三大州司級衙門均可直通朝廷,甚至可以直通皇帝。這是除京城臨安以外,絕無僅有的,是南宋朝廷給予泉州的特殊地位,使泉州成為皇權副中心,成為政治特區。
為廣招外商,擴大貿易,使居泉宗室生活得好一些,南宋朝廷批準在刺桐港實施一系列優惠國内外舶商的政策。如賦予泉州“存恤遠人,優異推賞”的特殊政策,對能招徕外國商船、增加市舶收入,發展海外貿易有貢獻的市舶官吏和蕃舶綱首,政府兌現加官晉級等各種獎賞;降低關稅,原本舶稅,不分粗、細貨物均為“十取其二”,在泉州市舶司申請後,朝廷将粗色舶貨改為“十五征一”,細色依舊;市舶司每年舉辦宴會,犒設蕃商,以示朝廷招徕遠人之意……
營商環境改善、優惠政策支持、龐大消費市場,吸引衆多海外舶商來泉州貿易,泉州海外貿易版圖不斷擴大。從對外通商國家看,據宗室人員趙汝适所著《諸蕃志》記載,當時與泉州通航通商的國家和地區已多達58個。海内外貿易商品更加豐富,從泉州輸出的商品種類也多達60多種,除了傳統的絲綢、瓷器外,還增加了酒米、烏鉛、鐵鼎、絹傘、騰籠等新品種。從各國各地區運進泉州港的商品有47項,包括乳香、沉香、龍涎香、鹦鹉、琉璃、象牙等等,其中香料和藥材最多。
正是因為有了南外宗正司和市舶司對泉州政治和經濟上的加持,才使得泉州的海外貿易從進入宋朝起就邁入快車道,後來居上,成為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
參考文獻:
[1]泉州趙宋南外宗正司研究會編.趙宋南外宗與泉州[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6.1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