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的質詢(2)
《拉馬納的親口教導》
(連載三十六)
阿瑟·奧斯本(編著)
翻譯:純然的空
校對:靜靜
第五章 真我的質詢(2)
經由穩定而持續地審視頭腦的本質,頭腦被轉化為“那”——“我”所指代的;而“那”實際上是真我。頭腦的存在必然依賴某些粗頓之物,它本身不會獨立存在。頭腦在其他不同情況下也被稱作精微身、小我,吉瓦(jiva,個體生命)或靈魂。
那在肉身中升起的“我”即為頭腦。如果一個人在“我”念從身體中出現的第一瞬間就質詢它從何而來,将會發現它來自于“心”(Heart)。那就是頭腦的源頭與居所。或者此外,即使一個人僅僅全心全意在内心持續重複“我-我”,也會導向同一源頭。
頭腦升起的所有念頭中,首要念頭即為原初“我”念。隻有在“我”念出現或源起之後,其他無數的念頭才會升起。換言之,隻有在第一人稱代詞“我”出現之後,第二、第三人稱代詞(你、他等等)才會在頭腦中出現;沒有“我”念,其他念頭就無法存在。
由于其他所有念頭都隻能在我念之後升起,而且,由于頭腦隻不過是一堆念頭,所以,隻有通過質詢“我是誰?”頭腦才能平息。此外,隐含在此種質詢當中、作為質詢組成部分的“我”念,摧毀了所有其他的念頭;最終,它自己也被摧毀或磨滅,正如用來撥動柴堆讓火燃燒得更旺的枝條,最後被燒毀一樣。
從這些迹象看來,這一點已經很明顯:薄伽梵所教導的“真我的質詢”與心理學家所說的内省非常不同。事實上,這完全不是真正的心理進程。内省意味着研究頭腦的構成與内容,而真我的質詢則是嘗試探究頭腦背後的真我——頭腦正是由它而起。
如果頭腦或小我無論如何都是必須被抛棄的,那為什麼還要浪費時間分析它呢?
質詢:“這正在受束縛的我是誰?”并由此而知曉人的真實本質——這是唯一的解脫。唯有真我的質詢能夠保持頭腦持續向内,并因此安住于真我。正如研究隻能被扔掉的垃圾是徒勞的,那尋求了解真我的人即使認真列舉五大元素并研究而非抛棄它們,也是徒勞的。他應該把對他而言的現象界僅僅看作一場夢。
同樣地,真我的質詢從根本上不同于心理分析和任何其他種類的精神療法。這種療法僅僅旨在恢複為正常、健康、完整的人類,而非超越個人性之極限。實施這種療法的人本身并沒有實現超越,因此無法開創一條他們尚未踏上的道路。然而,與精神療法相同的是,在真我質詢的起始階段,也要将隐藏的念頭和不純從頭腦深處挖掘出來。
弟子:當然人試圖冥想的時候,雜念會升起得更明顯。
薄伽梵:沒錯,在冥想時,會升起各種念頭。那才是對的;因為隐藏在你内心的東西浮現出來了;除非它出現,否則如何能夠被摧毀?
念頭自然升起,但隻會在适當的時候熄滅,如此強化了頭腦。
弟子:當我專注的時候,各種念頭都會出現,打擾我。我越努力,出現的念頭就越多。我該怎麼辦?
薄伽梵:是的,這種情況會發生。内心的一切都會試圖浮出水面。每當頭腦誤入歧途時,除了讓它專注于真我以外,沒有别的辦法可以讓頭腦清醒起來。
弟子:薄伽梵經常說,當人開始質詢的時候,必須排除雜念,但念頭是無窮無盡的。如果一個念頭被排除了,另一個又出現,看起來沒完沒了。
薄伽梵:我并沒有說你必須一直排除雜念。如果你牢牢專注于你自己,專注于“我”念,你的關注會讓你保持在那個單一的念頭之上,其他的念頭(自然)就被排除了,也會自動消失。
正如自我質詢不是心理學家所理解的内省,它也不是哲學家所理解的辯論或推斷。
弟子:當我思考“我是誰?”的時候,這個答案出現了:我不是這終有一死的身體,而是意識或真我。接着,另一個念頭突然出現。為什麼真我顯現了?換言之,“為什麼上帝創造了世界?”
薄伽梵:質詢“我是誰?”的真義是試着找出小我或“我”念的源頭。不是讓頭腦充滿其他念頭,如:“我不是身體。”而是将尋找“我”的源頭作為摒除雜念的手段。你不應該給任何其他念頭留有餘地,如你剛剛提到的;而是應該通過詢問持續專注于尋找“我”念的源頭。當任何雜念升起時,詢問:“它對誰升起?”;如果答案是“對我”,那麼,你繼續詢問:“這個'我’是什麼?它的源頭是什麼?”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