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是袁隆平之前的袁隆平,他培育的稻種讓江南水稻畝産增加一倍
康熙皇帝
清聖祖康熙帝本名愛新覺羅·玄烨,他可以算得上中國曆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幾位皇帝之一;在曆史學家眼裡清聖祖康熙帝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但事實上他還有不為人知的另一面:他還是古代帝王裡唯一一位親自培育出高産水稻的育種專家,也正是康熙皇帝親自培育的水稻,終結了長城以北不能種植水稻的曆史。
大家肯定以為我在吹捧康熙皇帝,還真不是。
早在1985年,沈陽農業大學的前身,沈陽農學院的專業學術期刊《沈陽農學院學報》就刊登了一篇名為《康熙在我國水稻栽培史上的貢獻》的學術論文,這篇學術論文裡明确提到康熙皇帝對中國水稻栽培史有兩大貢獻,其中一大貢獻就是康熙帝親自培育的抗寒水稻結束了長城以北不能種植水稻的曆史。
從此,康熙把我國的水稻種植區由明末清初的北緯四十度附近,擴大到北緯四十一度左右,推移到熱河的承德,結束了多少年來長城以北隻能種旱稻不能種水稻的曆史。
而且更為關鍵的是這個抗寒水稻确确實實是康熙帝本人親自培育的。
事情還要從康熙二十年說起。
河北承德能種水稻,始于康熙
01、
大家知道,中國古代是一個“重農輕商”的社會,曆朝曆代的皇帝為了表示對農業的重視,不但會在自己禦花園開辟幾畝農田,而且每年還會親自下地播種。
但是康熙和其他帝王不同在于,他是真的對種植水稻上心,當然,水稻不用他自己種,但是作為一個封建帝王,他能把水稻種植放在心上就已經很難得了。
在康熙二十年,康熙帝親自去豐澤園查看稻田的收成,因為豐澤園裡種植了全國許多省份進貢來的稻種,康熙想看一下,究竟哪種水稻更高産,結果無意中就發現了一個抗寒高産稻種:
豐澤園中有水田數區,布玉田谷種,歲之九月始刈獲登場,一日循行阡陌,時方六月下旬,谷穗方穎,忽見一科高出衆稻之上,實己堅好,因收藏其種,待來年驗其成熟之早否。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從此生生不已,歲取千百,四十餘年以來,内膳所進皆此米也。其米色微紅而細長,氣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禦稻米。
以上就是康熙帝自己述說培育高産水稻“禦稻米”的經過。
從康熙帝自述可以看出,禦稻是從玉田谷種中通過穗選的方法,選擇出來的一株高稈早熟的變異單株。從禦稻米粒細長這一特征看,顯然是屬于籼稻類型,由此可知,玉田谷種應似從我國南方亞熱帶地區引種到北京的,并經北溫帶長期栽培馴化,而适應在北方氣候條件下種植的一個籼稻品種,或粳、籼稻之間通過自然雜交的中間型。
承德避暑山莊
康熙對這一新的發現非常重視,也非常慎重,用十年的時間,經過反複試驗過程,等到證實 “明歲六月時此種果先熟”時,才确定為一個新品種,這時,才向身邊大臣說明情況。才開始在承德避暑山莊試種。
這在農業學家看來,康熙帝的這種做法就是在培育稻種。而且康熙皇帝在育種問題上非常有耐心,經過了十年驗證,最後才向全國推廣。
禦稻是通過單株選擇法,從玉田谷種中選擇出來的一個優良變異單株,經過多年的培育進而育成的一個水稻優良新品種,具有兩大特點,第一:早熟,根據相關史料,“禦稻米”比一般稻種早成熟兩個月;第二個特點就是好吃,康熙自己說“氣香而味腴”,他從康熙二十年開始就一直吃“禦稻米”。
江南魚米之鄉
02、
前面說了,在農業學家看來,康熙皇帝對中國水稻栽培史有兩大貢獻,第一個貢獻是結束了長城以北不能種植水稻的曆史,把水稻種植區域擴大到了承德。
第二大貢獻就是發展了雙季稻。
雙季稻,不是康熙皇帝首創。在明代有關農業的科學著作中,關于南方沿梅地區水稻雙季連作的記載已經較多,如《農政全書》、《天工開物》裡都有記載。
但是,此時的雙季稻指的是水稻兩茬連作,即糯和粳的連作;康熙發展了水稻連作制。他打破了糯粳連作的傳統,實現了同種粳稻雙季連作。
前面說了,“禦稻米”的一大特點就是早熟,比普通品種早熟2個月,這就為同種粳稻雙季連作創造了可能性。
康熙帝先是讓蘇州織造李煦在蘇州試種兩季,經過了一連串的失敗,終于在康熙五十五年獲得了成功。
那麼康熙皇帝創造的同種粳稻雙季連作的雙季稻和蘇州當地一季稻相比,收成怎麼樣呢?
雙季稻的收成是一季稻的一倍以上。
根據蘇州織造李煦的奏折,蘇州雙季稻收成合計是平均畝産六石六鬥。這個産量比上年蘇州本地稻的單季畝産三石九鬥,畝産量增加了将近一倍。
而同種粳稻雙季連作的雙季稻在江蘇、江西、安徽三省的種植結果看,産量最低的平均畝産4石7鬥8.7升,這也比原先的單季稻産量要高出近一石。
在康熙五十五年之後,雙季稻的耕種模式也在江南地區逐步推廣開來。
康熙帝畫像
03、
農業學家對康熙帝的評價非常高,簡直就像是袁隆平院士之前的袁隆平了:
可以看出康熙禦稻的育成對促進我國水稻的北移和江南雙季稻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并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是我國水稻育種史上的一座豐碑。
當然,客觀來說,康熙帝培育高産水稻,從方法上說,還是簡單地“一穗傳”簡單方法,之所以能成功,完全是因為康熙帝作為皇帝,他有足夠的條件和耐心,用十年時間反複培育。
但是,作為一個古代帝王,康熙帝願意花十年時間培育出高産水稻,同時還能用二十多年時間在全國範圍内推廣,這其實都超出了他作為封建帝王所應該做的“本分”了。
作為一個封建帝王,蘇州地區平均畝産即使還是三石九鬥,難道蘇州還能少交“皇糧”嗎?承德能不能種植水稻,對于皇帝來說又那麼重要嗎?
康熙帝之所以這麼做,最關鍵還是他确實是一位心中裝着百姓的有為帝王,而除了康熙皇帝之外,古代再沒有另一位帝王對于培育高産稻種有這麼大的興趣。
END
參考資料:
《清朝康熙種稻及其技術考略》,《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0.3;
《康熙在我國水稻栽培史上的貢獻》,《沈陽農學院學報》 1985.3;
《康熙禦稻的育成與推廣》,《古今農業》2005.3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