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先生講孔孟》:孔子的十四個态度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讀書筆記
《梁漱溟先生講孔孟》封面一、讀書摘要
找到孔子對待生活的十四個态度,基本上也就學習到了《論語》的精髓。孔子對生活的态度,至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給人溫暖的力量,指導我們走在正确的路上。
本書的作者梁漱溟,思想家、哲學家、國學大師。
二、全書内容彙總
全書内容彙總三、全書主要内容——孔子的十四個态度
一謂仁,仁者的生活就是人原來的生活,聽憑當下的直覺。勿追着心念走。倘若心在别物上,根本看不見當下,即不仁。
二謂樂,樂在心上,人不要去找,當放下找的時候便是樂。可以每時每刻感受到快樂。即:“仁者不憂”“私心了無”。
三謂讷言敏行,少說多做,不要言過其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說的比做的多,是讓君子很羞恥的一件事。“力行近行仁”,一個人埋頭苦幹就接近仁的狀态了。
四謂看自己,“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有任何問題者在自身找原因,小人有問題都是在别人身上找原因,而不看自己。
五謂看當下,“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時刻保持你的心在這,心在當下便是仁。“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
六謂反宗教,“未知生,焉知死”,“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宗教都是來自于人的情志不安,将自己的私意無限放大,這并不是孔子提倡的态度。
七謂毋意必固我:
毋意,不瞎猜,事情未有定論前,不情緒化。
毋必,事情總是變化的,需“通權達變”。
毋固,不固執己見,向強人學習。
毋我,不要自我為中心,轉換看事情的角度。
八謂非功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放于利而行,則多怨”。
九謂非刑罰,法律所憑借的不過是大家的計較心,隻有提高人格,靠人類社會本能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成熟的社會人們用道德約束自己。
十謂禮樂,禮是自然的理,不是人為,發自真性情的禮,率真,質樸,合乎本心。不合乎人情,巧言令色都不是禮。
十一謂孝悌,和父母說話和顔悅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對自己身邊的人好,決定真正的修養。如果和父母講話沒有尊敬的心理,對動物有什麼區别?
十二謂不遷怒,别把自己的痛苦轉嫁給别人,做到心正,心明,遷怒是無能和懦弱的表現。
十三謂不貳過,兩層意思:一是知過,二是改過。這意味着不懈,又重新覺醒,不懈就是繼續覺醒的狀态。
十四謂天命,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
“盡人事聽天命”,為不為在自己,而成不成則在天,有沒有做到自己做的部份,而不是為了得到而去做,努力但不強求。做真正聽天命的人,就是最盡自己心力的人。
啟發與收獲:
這十四個态度讓我們更加的理解儒家思想,孔子的偉大在于他思考了幾乎所有人生苦惱和問題,給我們盡量恰當的答案。
所謂“天命”與墨子的“非命”表達的是同樣的本質,對于命運我們應該主動去做實事,而非成天無所事事,保持努力但不強求,每一天都盡自己最大的心力。這樣便與“看當下”及“仁”的态度聯系起來,勿追着心念走,安住心在當下。
END
。。。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