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科夫操盤法基礎要點--2
二、從吸籌開始到結束(吸籌區間)
從下跌趨勢結束到上升趨勢開始,這個階段是吸籌階段。
通常,吸籌階段的表現形式是一個底部震蕩區間。這個吸籌的震蕩區間也是威科夫所謂的“準備”階段,這個“準備”是為上漲而準備,也是威科夫三大關系(供需關系、因果關系、努力與結果關系)中因果關系中的“因”。因為有了這個吸籌的“因”,才有後來上漲的“果”。為了銜接前面的下跌與後面的上漲,将吸籌階段劃分為5個分階段,分别是A、B、C、D、E。A、D是所謂特征轉變階段,階段A是由下跌階段轉變成吸籌階段,階段D是由吸籌階段轉變為上漲階段,而階段E是上漲已經開始。每個階段的結束是由下一個階段的出現甚至完成所确認的。
這五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走勢特征。另外,這五個階段也存在于不同的周期中。這就告訴我們,不同周期的上漲都需要有所準備。威科夫認為,任何沒有準備的上漲都不會有持續性。
還有一點是必須明确的,對于吸籌階段不能進行機械的理解:
1)吸籌區間多數情況下是一個水平區間,但也有可能是向上傾斜或者向下傾斜的區間。
2)不能機械的認為,吸籌區間都會按序表現出區間的各種特征。請記住,威科夫吸籌模型隻是理論模型,實際股票的走勢千變萬化,不能把某種形态生搬硬套成是某個階段或某種形式。下面用圖表示這五個分階段的各個特征。
階段A:代表之前的下跌趨勢的特征發生改變,下跌即将結束,将由下跌趨勢轉變為橫盤吸籌。其中出現以下四個節點:
經過一段長期下跌之後,大量的買盤開始提供明顯的支撐—初步支撐(PS)。初步支撐基本是由主力完成的。主力這時進場有兩個原因:1)在進入吸籌區間之前,掌握一定的籌碼以便适度控盤,以免吸籌成本過高;2)主力吸籌的計劃安排,主力不可能吸籌過程全部安排在吸籌區間完成,先進場先主動,另外主力吸籌的量通常比較大,完全在吸籌區間吸籌難免推高吸籌成本,甚至有可能導緻主力沒有完成吸籌而提早啟動。
吸籌。吸籌是主力(CM)建倉并期待進入牛市的過程,凡是策劃吸籌戰役的投資人,其眼光不在蠅頭小利上,而是在長遠的盈利目标。主力(CM)在吸籌過程中通過洗盤、震倉、測試、疲勞戰術等多種方法,逼迫散戶在低位交出手中的籌碼。在吸籌過程中,主力(CM)的主要任務是控制價格上漲,以便更多更便宜的吸收籌碼。
Re- 再吸籌。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一個相當大的上升趨勢中。交易者在再次吸籌區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把它判斷為派發,并開始做空。派發與再吸籌兩者區别的關鍵點在于,派發在其派發區間(TR)将結束并準備啟動熊市的時候,波動率和成交量在增加;而再吸籌,則正好相反,在區間結尾階段,波動率和成交量在減少,因為其中的行為主要是吸收,沒有必要大動幹戈,否則在吸籌就沒有到達結尾階段。再次吸籌每次從底部引發了反彈之後,價格再次跌向支撐線的波動在減小,用時也會越來越長,同時成交量也變得很小。
PS( ),初步支撐。價格經過長期下跌後,開始有大量買單進入,使股價在短期内不繼續下跌,形成明顯支撐。其主要特征是,成交量明顯加大,股價上下波動變大。這是股價下跌接近尾聲的最初信号。通常,這也是主力(CM, man)大單進入的标志。主力的買入都是從左側開始,因為其所需籌碼較多,在右側吸籌會大幅推升股價,加大建倉成本。初步支撐後,股價有可能會進一步放量大幅下跌,如是,則确認了初步支撐(PS)的成立。威科夫認為,每一步都需要其下一步特征出現才能确認。
初步支撐失敗,繼續下跌,跌破初步支撐(PS)底,市場出現恐慌性抛售。
SC( ),恐慌抛售。恐慌抛售(SC)是賣盤的一種極端行為,是公衆恐慌性的抛售,同時主力在相對底部吸籌。産生恐慌抛售,通常是出現大陰線,市場湧入大量散戶抛盤,而同時主力(CM)會迅速吸收這些賣盤,最終阻止股價進一步下跌。這一階段的結束,意味着市場将開始吸籌和消化浮動籌碼行為。一般情況下,恐慌抛售(SC)的最低點是吸籌區間的底部支撐,通常在該最低點劃底部支撐線,也是吸籌區間的下軌。當然,這個支撐線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觀察未來走勢在此支撐線是否得到支撐或被突破以及突破時的量價狀态做出對股市的判斷。
恐慌抛售消耗了大量的賣盤。賣盤耗盡後,股票開始自動反彈(AR)。
AR( rally),自動反彈。恐慌抛售後,由于過分地消耗了供應,賣盤幾乎耗盡,同時,主力在此相對低位會有吸籌動作,買盤則會将股價推高,同時,空頭平倉也會促使股價進一步反彈。自動反彈到一定的高度後,需求會一定程度的耗盡,股價開始回落。反彈的高點往往也是吸籌區間的壓力位。通常在此畫吸籌區間的阻力線,也就是吸籌區間的上軌。另一方面,主力并不想在高位吸籌,股價反彈到一定高度後必然會受到主力的打壓,同時一些短線資金也在相對高位抛售手中的股票,短線獲利回吐,從而股價開始回落,回落到恐慌抛售的低點附近股價開始企穩并開始反彈,形成相對吸籌區間。
自動反彈(AR)的出現,同時也确認了前面的恐慌抛售(SC)。
自動反彈和恐慌抛售也形成了市場交易區間(TR)的阻力以及支撐位。
自動反彈後股價開始回落,一方面自動反彈消耗了需求,另一方面股價走勢要在接近恐慌抛售底部區域對價格的供應和需求狀況進行所謂的二次測試(ST)。
ST( test),二次測試。自動反彈後股價開始回落,價格下跌逐步接近恐慌抛售的底部區域,主要是測試在該區域供應和需求狀況。如果回落接近該區域,成交量盡管比恐慌抛售時小,但縮量不夠十分明顯,那麼可能會有進一步的測試,因為,區間底部沒有完全确認,還有一定的浮動籌碼;如果二次測試的成交量很小且K線也很小,這就意味着供應大幅減少,在底部的浮動籌碼變少,區間底部則得到确認,這就是所謂成功的二次測試。成功的二次測試後,股價會有逐步擡升的動作,因為,在最底部主力再也不能吸收到籌碼。
二次測試的完成意味着階段A的結束,亦即,股票的走勢結束了下跌過程,開始轉為吸籌階段。
階段B:為新趨勢構建“原因”,是吸籌區間的重要部分。二次測試(ST)之後走勢開始進入交易區間(TR): TR( range),交易區間,也可以稱之為盤整區或震蕩區間。
主力(CM)會在交易區間底部不斷吸籌。伴随着将價格逐步推高,到交易區間頂部主力(CM)為了不讓自己吸籌成本過高,會壓低股價使股價下跌,其中為了使更多的人賣掉籌碼,他們會進行疲勞戰術--小碎步形勢下跌,或長期處于股價低位狀态。這個階段有時可能會向下或向上突破二次測試(ST)低點,但隻要價格迅速回到交易區間,這個階段就沒被改變。
階段C:為了測試剩餘供應和進一步清理浮動籌碼,降低向上阻力,同時确認是否可以進入上漲趨勢。
在交易區間的後期,主力(CM)會利用彈簧效應()或者震倉(SO),進行最後的供應測試和清理浮籌。
,彈簧效應。在吸籌區間内,主力在接近支撐位會進行試盤,其主要方法是所謂彈簧效應。其表現形式是,價格在交易區間内向下突破支撐,之後又迅速返回到交易區間内。 彈簧效應的K線形式具有較長的下影線,下影線部分向下突破支撐位,收盤前回到TR内。成功的彈簧效應,成交量相對較小,之後股價會開啟向上的空間。如果彈簧效應成交量較大,之後有可能還會有震倉、二次測試或再次彈簧效應,目的是進一步測試和清理浮動籌碼。
,震倉。震倉,分為普通震倉和終極震倉。二者的形态特征是一樣的,區别是終極震倉發生在上漲趨勢之前的準備階段,而普通震倉發生在其他階段(經常在上漲趨勢的回調階段,或者是上漲趨勢中的橫盤階段)。兩種震倉行為統稱為震倉。
震倉的目的是吸籌和掃清上升的阻力。兩種震倉的目的是一緻的,形态也是一緻的,特點也是一緻的,區别僅僅是所處位置。震倉的主要特征是,股票迅速下跌并突破支撐,震倉後股票會急速上漲或快速上漲。通常,1-3根K線就會回到支撐以上。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回到支撐以上就不是所謂震倉,尤其是放量向下突破,且反彈量小并在支撐線附近受阻,有可能是“破冰”行為,這會開啟向下的空間。
注意,無論是震倉和彈簧效應目的是相同的,都是測試浮動供應和清理浮動籌碼。價格打破支撐後出現的供應很少并快速反彈,說明上漲的障礙已經被清除了。反之,出現較大的供應則可能再次下跌。反彈後會有一定的回撤,回撤量能較弱,同時回撤會止于交易區間支撐位之上。在這種情況下,走勢開始準備打開向上的空間。
階段D:由吸籌轉為上漲的過度區間,也稱為特征改變階段。同時進一步确認是否可以真正打開向上空間。
當震倉或彈簧效應确認向上的浮動供應基本已經清理完畢,價格則開始上漲,試圖快速離開吸籌區間,這時會出現大陽線(VDB,垂直需求柱)或強勢信号(SOS)并伴有較大的成交量,每次回調都伴随着小成交量(供應較少)。到達TR上軌時,主力(CM)會毫不猶豫向上突破(JOC),之後的回調同樣是縮量。從此,打開了向上的通道。
SOS(sign of ),強勢信号。在彈簧效應或震倉等強力洗盤成功之後,當主力(CM: Man,主力機構、主力資金)認為,下部浮動籌碼已經掃清,往往會從底部猛力向上出現強勢上攻态勢,其主要形态是大陽線和大成交量,有時是一根K線,有時是連續幾根K線,這幾個K線會有三高(3H,較前面的K線有更高的高點,更高的低點,更高的收盤價)形态。強勢信号的出現,代表着主力将向上展開攻擊,意在突破吸籌區間。
強勢信号(SOS)的K線往往是放量大陽線,可能是一根,也可能是連續幾根。此時的放量大陽線,威科夫操盤法定義為VDB( Bar),中文譯名是“垂直需求柱”。由于垂直需求柱“VDB”的出現是主力“CM”大筆吸收浮動籌碼、排除上升阻力動作表現,因此,在垂直需求柱“VDB”的底部浮動籌碼相對較少,賣出能量小,所以VDB的底部是重要支撐。通常,在VDB底部畫水平線作為支撐線。
LPS(Last Point of ),最後的支撐點。在SOS出現之後,通常,走勢會有縮量的小幅回調,這個回調的低點就是LPS。因為,股價不會再回到更低位或回到吸籌區間的底部,所以叫“最後的支撐點”。股價到達LPS時,成交量必須要小,具有所謂“回調量小”特征。該點之後,股價将會盡力對上部浮籌予以吸收,為下步向上突破區間上軌而準備。
JOC(Jump over the Creek),跳躍小溪。威科夫方法将吸籌區間或再次吸籌區間的上軌稱為“小溪(Creek)”。突破區間上軌也稱為跳躍小溪(JOC)。通常情況下,吸籌區間的上軌都有較強的抛盤壓力或是阻力,如若突破區間上軌,必須放量、大差價,其特征與SOS(強勢信号)相似。JOC是買方控制市場的表現,此後需求将會在一段時間内占據上風,開啟上漲趨勢。
BU(buck-up),回調。突破吸籌區間上軌(JOC)後,市場消耗了一定量的需求,需求要得到休整或補充,股價則表現為回落;同時,股價的回落也是測試浮動籌碼是否仍然大量存在。如果回調時成交量較小,且回調幅度較小,說明浮動籌碼變少,JOC成功;如果回調時成交量較大,有可能形成新的回調區間,不斷消化浮籌,直到浮籌被徹底清除,向上阻力變小。
階段E:市場進入上漲通道。
突破吸籌區間上軌(JOC)後,價格離開區間(TR),需求完全控制市場,回撤或者震蕩,都是短暫的。這個過程可能産生更高的區間(TR),這些更高的區間(TR)被稱為”墊腳石”, 就是為進一步上升做準備的區間。在這個區間,主要是吸收浮動籌碼、為進一步上升積累需求等。也有可能是二次吸籌,這個平台不會阻擋上漲的趨勢,反而會增強向上的動力。向上趨勢過程中總體上需求大于供應。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