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三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八百三十一卷目錄鳳陽府部彙考五
鳳陽府封建考
鳳陽府公署考
職方典第八百三十一卷鳳陽府部彙考五鳳陽府封建考《府志》唐
夏伯堯封禹于夏,丘為夏伯地,在虹縣治南城中,今猶仍其名。
夏徐子封伯翳子若木于徐,為徐國子爵。
周谯武王封神農之後,姜姓于焦,後改焦為谯。鐘離子周時徐子别封也,嬴姓,後為吳附庸。郢子蓼子皆子國都,壽春無考,存其名。
徐偃王夏臯陶嬴姓,子爵臯陶生伯翳,伯益生若木,夏後氏封于徐,曆商周皆為徐國,傳三十二世至偃王,陸地而朝者三十六國,遂僭稱王。偃王子宗複封于徐,傳十一世至章羽,為吳王阖廬所滅。
漢楚懷王孫心,項梁立為懷王,都盱眙,後項羽尊為義帝。
九江王黥布,九江秦郡名,都六壽其界也,布即英布,破黥,故改黥布,項籍封。
期思侯贲赫淮南王布大中大夫告淮南王布反,封二千石,無後,期思壽春郡邑名。
棠邑侯陳嬰東陽人漢封。
淮南厲王厲谥長名,高帝美人子,十一年布誅封其地,文帝六年坐謀反,死蜀嚴道。
淮南王安厲王長子安名,文帝十六年,憐厲王自使失國三分,故地立安淮南王,都壽春,武帝元狩元年,坐謀反,自殺。
慎侯樂說高帝時,淮陰侯韓信舍人告信反,侯二千戶。
汝陰侯夏侯嬰,開國功臣,初定元勳十八人位次,嬰第八受封于此。
東城侯良,淮南厲王子,文帝八年封。
東城侯遺趙敬肅王子,武帝元朔二年封。東城侯居服元封元年,以殺東粵王馀善功封為東城,侯萬戶。
曲陽侯王根,皇太後弟,成帝河平二年封為曲陽侯,三千七百戶。
東陽侯張相如。
盱眙侯劉象之。
淮臨侯劉定。
盱眙侯劉宮。
東陽侯劉弘。
臨淮公劉衡,光武子也,建武十五年封,十七年尋薨,無子,國除。
下邳王衍明帝子。
新郪侯郭竟以騎都尉從光武征伐有功,封此。
慎侯劉賜建武二年封。
細陽侯劉信蔭。
細陽侯岑遵蔭。
細陽侯岑祀蔭。
葛陵侯姚丹蔭。
鲖陽侯陰慶蔭。
阜陵王延光武帝子,章帝章和元年诏複阜陵侯為王,都壽春。
慎侯何進靈,思皇後兄,輔政謀誅宦官,不克。武平侯曹操,獻帝建安元年封。
後漢壽春侯魏宗室,楚王曹彪建安二十一年封壽春侯。
淮南王邕魏黃初三年,進封邯鄲懷王為淮南王。
東鄉侯陳矯,東陽人,魏文帝時為尚書令,明帝時,進爵東鄉侯。
下蔡子蔣凱,魏以揚州刺史蔣凱、延熙中、開建伍等著勳前朝,改封。
淮陵侯王霸。
汝陰王景和天賜孫太和,二十年複封。
汝陰公是孫道生。
汝陰侯孔昭,以宓皇後親受封。
臨淮王彧。
臨淮侯荀顗,鹹熙初封。
臨淮王元譚,太武子真君時封,傳五世,齊受禅國除。
晉郯侯陳骞,武帝即位,封高平郡公。
淮南忠壯王允,武帝子封濮陽王,太康十年,徙封壽春,趙王倫既廢,賈後以允為太尉,倫将篡,允攻之,遂遇害。
汝陰侯劉引,彭城人,建元元年受封。
安豐侯王戎渾之子,以預平吳功,進封安豐縣侯。
安豐侯丁奉,安豐人,以有功封。
淮陵王瓘。
臨淮王臧。
宋汝陰王渾,文帝第十子,元嘉十二年受封。汝陰王休仁,文帝幼子,元嘉二十九年受封。淮南王子孟,武帝第十六子,大明七年封。
齊淮南王仁,光武成王子。
梁汝陰王劉,前壽昌令,太平元年受封。臨淮公牛遼允。
北魏安豐王猛,太和五年封,子延明嗣。
淮南王它,一作佗,熙長子,初封陽平王,一作平陽,後改封此。
九江王武度,魏州刺史封。
九江王武攸歸。
慎伯王世弼,京兆羁城人,仕齊與叔業同降魏,封慎伯。
淮南公國璠,晉安平獻王孚之後,劉裕時,奔慕容超,超亡奔秦,秦亡來歸封。
壽陽縣公賀拔允,世為鎮将,允襲侯,積功封壽陽縣公。
壽春侯李先中,山廬奴人,明元時,以先帝舊臣封。
陳淮南王叔彪,高帝第十三子,宣帝太建八年立。
北齊臨淮縣公元孝友,天保初封。
臨淮郡王婁定遠。
唐淮南王茂,高帝第六子。
淮南王道,元烈祖孫。
壽春王成器。
颍王墩,明皇子也。
颍王禔,昭宗子天祐二年封。
臨淮公元規。
臨淮公武元衡,元和中封。
臨淮郡王李光弼。
宋壽春郡王大中祥符八年,以皇子慶國公受益為壽春郡王,是為仁宗。
颍王顼英宗長子,治平元年封,後為皇子即位,是為神宗。
颍國公龐籍,以太子太保緻仕,封颍國公。汝陰侯宗育,楚王元佐後,終右屯衛将軍封此。
許國公董槐,景定元年進封吉國公,又進封許國公。
金壽國公完顔賽,不赤保活理之後,哀宗時為大丞相樞使兼副元帥,封此。
壽國公張萬公,東阿人,幼讀書夢至一室,榜曰張萬相公讀書堂,已而名焉,登正隆進士第,明昌中,官至參知政事,封壽國公。
元壽國公董文蔚,趙國俊次子,中統三年留屯上部誅李壇,至元元年卒,泰定中贈。
壽國公董文用,俊第三子,大德中,以武功贈壽國公。
壽國公董文忠,俊第八子,世祖以武功封壽國公。
壽王乃宗台鐵木哥曾孫,至大元年封。颍川王察罕帖木兒,至正間封。
明壽春王熙祖長子,太祖伯也。
霍丘王壽春王長子。
下蔡王壽春王次子。
安豐王壽春王三子。
蒙城王壽春王四子。
盱眙王太祖兄。
臨淮王
都梁王太祖侄。
招信王盱眙王次子。
颍川王周簡王第九子。
颍國公傅友德,洪武十四年以平雲南功進封。
汝陰王周簡王第十二子。
颍國公楊洪,景泰二年贈。
順昌伯王佐,洪武三十五年九月甲申,以靖難功封。
蒙城王仁祖第四子,洪武年封,永樂靖難後國除。
滁陽王郭子興,太祖即位後封。
定遠侯王弼。
鳳陽府公署考府縣《志》合載本府〈鳳陽縣附郭〉
府治在仁愛坊,即舊會同館也,明洪武十七年,由臨淮移治于此,至崇祯八年,流寇犯鳳衙舍焚燬,知府張以謙重修。皇清順治康熙間,知府史記功等相繼重修。至十九年,知府耿繼志重加修葺,煥然一新。
清軍廳同知公署,在府治大堂東。
理刑廳府治,大堂西裁缺署,廢。
經曆司在府大堂東。
知事廳裁缺。
照磨所在府大堂東。
檢校衙在府大堂東。
分巡鳳廬道署舊在府治東,名為東公館,明正統九年,知府楊瓒創建。皇清順治初年,改為道署。
都察院在鎮撫坊,明弘治元年,知府章銳創建,今廢。
東察院在激揚坊,明洪武十三年建,舊鳳陽縣借署,今廢。
西察院在谯樓東,明成化十六年,知府南鵬建。
小察院在西察院西,舊為明撫臣朱大典生祠。皇清順治初年,改為行台。
戶部分司署舊在府儒學東,順治四年,戶部南有台,買明指揮霍君堯宅址,改建于城隍廟東。
壽春營分防都司署在文昌街。
庫官宅庫在内。
司獄司獄在内。
陰陽學在府治東,久廢。
醫學在府治東,久廢。
戶部倉有二:一建于鳳邑,一建于臨邑,後鳳邑倉燬。康熙壬寅年,題請分建于廢皇城内,名為永泰倉。
豫備倉舊在府治東南倉巷内,今移建于鳳陽縣内。
鳳陽縣治舊在察院,明洪武十三年,改遷于北城兵馬司。皇清康熙甲辰年,改入舊皇城之東隅。
縣丞署在縣堂東。
典史署在縣堂西。
監倉在二門西,縣令劉赓新修。
外州縣
臨淮縣治舊在清流門内,明洪武三年,徙金鎗坊。永樂四年,因水徙曲陽門外。七年,徙慶壽坊。正統二年,淮水沖塌,知縣徐逵複徙金鎗坊,改坊曰宣化,即今縣治。後屢被水患,知縣盛杲、吳鼎、劉悌、謝廷舉繼修。嘉靖四十五年,淮水灌城,渰沒蕩析。隆慶四年,知縣陳忠烈鼎建。萬曆六年,邑令鄭之亮重修。皇清順治六年,淮水沖城渰沒,知縣徐必進重修。
縣丞署在縣堂東。
典史署在縣堂西。
察院舊在儒學西,即縣治基也,明景泰元年,改為公署。成化十二年,知縣吳珙重修,仍名察院。嘉靖二十四年,淮水渰沒蕩盡,知縣羅文蔚即縣治南馬廠改建,今盡為淮水浸圮。
稅課司在縣西關。
廣儲四倉在塗山門内,明弘治間,戶部主事孫徽建系戶部分司倉,有碑記。
倉廒在儀門東,明洪武二十三年建,後為淮水傾圮,知縣謝廷舉仍于舊基鼎建,知縣徐必進修。
營田倉四處,明萬曆四年,營田史邦直建,一在縣東,一在南青山,一在東秦村,一在銀杏樹,各有廳廒,今廢。
養濟院舊在縣西宣化坊,明洪武六年,知縣樂琳建。嘉靖三十四年,淮水渰沒。隆慶四年,知縣陳忠烈改建于南岡豐樂坊社學舊址,正廳三間,孤貧廬舍一十四間,門樓一座。萬曆三十四年,知縣賈應龍重修。今廢。
懷遠縣治在荊山東,明洪武二年,知縣唐蔚創建,崇祯丙子流寇焚燬,丁醜年,知縣陳邦翰因舊址草建正堂三楹。至皇清順治九年,知縣傅鎮國始更大之。
主簿署在縣堂東,舊為縣丞宅,因明季裁去,今改此。
典史署在縣堂西。
察院舊在縣東南,因淮水渰沒,改建于縣西南半裡荊山之麓。
停骖叙别亭三間,在西城上東關王廟,北南向明萬曆二十五年,縣丞陳世佩創置為送别所。
上窯公館明萬曆三十二年,知縣王因上窯為上司往來之所住宿,當有公館,設處木石楊逢吉建公館一所,前後廳、并穿堂各三間,前中門二座及廚廁皂隸房附之。
陰陽學舊在縣治前西南,明洪武十七年,訓術周禮等開設後,改建縣門稍東。
醫學舊在縣治前西南,明洪武十七年肇設後,改建縣門西偏,久廢。萬曆三十三年,本縣知縣修複如前。
稅課局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六年肇設,今裁。僧會司在縣治南,明洪武十五年肇設,今寓大聖寺,僧官德音署篆。
道會司舊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五年廢,今定寓城隍廟。
荊山倉在縣治内正堂東北,貯官員歲支俸糧,後廢,易為天字廒,亦廢。
起運倉在縣治南一裡,有廳有廒,儲起運米麥。
預備倉在縣南一裡,有廳有廒,儲存留赈濟粟谷。
營田四倉明萬曆六年,營田副使史公邦直所建也,一在縣東茆塘營,一在縣南上窯街,一在縣西何家集,一在縣北包家集各有倉廒,今廢。
養濟院在仁聖寺旁,中有官廳及無告人舍,共二十一間,收養孤貧,照給月糧布花,令不失所。
定遠縣治在曲陽橋東北,明洪武三年,知縣朱玉建。
主簿署在縣堂東。
典史署在縣堂西。
東察院在縣治東。
西察院在縣治西。
南察院在縣治南。
公館在縣治南,明正德六年建,今改建黃公祠。
稅課局在縣治西,明洪武十六年開設,正統九年革十二年複設,弘治元年複革。
陰陽學在縣治南,明洪武十八年開設。醫學在縣治西,明洪武十八年開設,醫官趙全璧修。
僧會司在西禅寺内,明正統十二年開設。道會司在縣治。
預備倉門樓一座,碑亭一座,官廳三間,倉廒五十五間,明嘉靖十二年,知縣唐锜修。十八年,知縣陳銳重修。
倉廒在縣治後。
豐儲倉在池河驿東。
養濟院在縣東門外,明永樂九年,知縣劉景原創立屋九間。嘉靖九年,知縣唐锜重修增十
間。十五年,知縣陳銳重修,增九間。
五河縣治舊在城東南隅,宋鹹淳七年創,明洪武元年,知縣馬骥修。永樂元年,淮水泛濫,蕩為丘墟,知縣劉徵遷西南隅,嘉靖以來為患。二十五年,知縣蕭文明遷于浍河北,後燬于流寇。十五年,知縣王師保重修。皇清順治十年,知縣丁裕初修。
典史署在縣堂西北。
兵備道在縣治西振武街,明嘉靖二十六年建,公廳三間,後堂三間,穿廊三間,書吏房三間,廚房三間,皂隸房六間,廁房三間,儀門三座,大門三間,今廢。
察院在縣治南迎薰門西。
公館在縣治西南四十裡三岔集。
巡檢司在縣治西三十五裡上店集,明正統九年,知縣馮文奏設,嘉靖十一年裁革。
陰陽學在縣治西北,今廢。
醫學在縣治西北,今廢。
僧會司在縣治南壽聖寺。
預備倉在儀門東。
義倉在預備倉左。
養濟院舊在縣治西北,歲久傾圮,明嘉靖十七年,知縣丁釴徙于大興集東,基制粗備。虹縣治在城西北汴河之北,明洪武甲辰年,知縣樂徽創建,正德五年,流賊毀燒,七年,知縣李溥重修。
典史署在縣堂西。
東察院在縣治東。
西察院在縣治西。
上塘公館在縣東五十裡。
問俗亭在城南尤家橋東,明萬曆間,知縣楊際明建,以為駐節公所,今廢為廟。
醫學一間在義學門左。
陰陽學一間在義學門右。
僧會司在釋迦寺。
道會司在玉皇山。
義倉在鼓樓前。
縣倉在南門内。
水次倉在五河縣浍河北。
界溝倉大門一間,正廳三間,東西廒各五間,康熙十二年,知縣龔起翚重修,周以牆垣。養濟院在西門外貼城河南左邊。
壽州治在城東宣化坊,明洪武元年,即舊基建。
州同署在州堂東。
吏目署在州堂西南。
協鎮府即大察院。
壽州衛在州治西。
鈔捕廳通判公署,在本州正陽關。
小察院在大察院旁。
東察院在州治東北,明禦史楊瞻有記,複改為颍道公署。
理刑公署在大察院東,明郡守莊建,日久頹廢,僅存基地。
清淮行署在壽春驿。
淮陰館在正陽鎮。
雙槐行署在下蔡鎮。
芍陂公館
楊仙館在州南九十裡。以上俱久廢。
北爐橋巡檢司在州東九十裡。
正陽巡檢司在正陽關。
稅課局久革。
陰陽學在城隍廟左,久廢。
醫學在東紫金坊。
僧正司在報恩寺。
道正司在元妙觀。
預備倉在軍儲倉東,明知州栗永祿修。軍儲倉在州治東北,官軍俸糧貯此,今廢。便民倉有三:一在瓦埠,一在姚杲店,一在下蔡,俱郡守栗永祿修,久廢。
養濟院在州東北。
霍丘縣治在城市西,明洪武三年,典史郭宗正開設,六年,知縣王鎮建廳廨,宣德五年,知縣嚴敬增衙舍。皇清康熙六年,知縣姬之簋重修。
典史署在縣堂西。
察院圮廢。
官亭在縣北五裡,明知縣李琏立,正房三間,周圍門垣,環植樹木,今廢,碑存。
開順鎮巡檢司明景泰三年創建,在縣南一百五十裡,正廳二間,門坊三間,監房三間,司房
三間,公廨一所。正德十四年,鎮民解仲朝奏設開順縣省祭某奏雲,霍之有開順,以田賦貨财之皆出于此也。如設開順縣,則霍丘廢矣,準拟仲朝罪而止,今設巡檢司。
高唐店巡檢司在縣西六十裡,《舊志》雲:漢高祖飲馬于此。
丁塔店巡檢司在縣南八十裡,明成化間,知縣蕭翀奏于二處添設巡檢司。嘉靖三十年,奉裁,遺址尚存,自司廢後,盜賊漸興,地方滋擾,當日策時者,尚欲請複焉,更百年來,日益荒僻,所關又何如也。
蒙城縣治在城西北隅,明洪武元年,縣丞趙麟因元故基重建。
典史署在縣堂西。
察院在縣治東南,明嘉靖年間,知縣劉繼先、俞希學創建。
公館在縣治左側,今廢,居民租蓋房屋。向陽公館在縣東南雙澗集,明嘉靖年間知縣任照重修。
雙廟公館在縣東六十裡,接懷遠縣界,明萬曆十年,知縣吳一鸾建,今廢。
樂土公館在縣南三十裡駱駝集,明萬曆十年,知縣吳一鸾建,今廢。
陳仙公館在城南五十裡陳抟橋,明萬曆年間,知縣谷文魁建,今廢。
貞蒙公館在縣西北九十裡雉河集,明萬曆年間,知縣郝潔重修。
闆橋公館在城北三十裡,明萬曆年間知縣孫崇先重修,今廢。
趙家集公館在城北五十裡,明萬曆年間,知縣呂希尚修。
陰陽學在縣治東北,明洪武十年建,永樂十六年修,近被居民隐占。
醫學在縣治東南,明洪武十五年建,近被居民隐占。
僧會司在縣治東北慈氏寺。
道會司在縣治東北八十步慶貞觀,今廢。營田倉系明萬曆八年添設營田道開墾荒田,因有四所:一在雉河集,一在雙澗集,一在闆橋集,一在駱駝集,知縣吳一鸾修建,後因道裁,今廢。
預備倉在縣西南隅。
養濟院在縣西關外,近移于城内預備倉東。泗州治舊在迎恩坊,明洪武八年,移于西南百步,即宋時天慶觀、元時元妙觀故址。
州同宅在州堂東。
吏目宅在州堂西。
南察院在州治西南,明時為巡按駐劄之所,皇清改江北按察司衙門見,今水浸漸廢。
東察院在南察院東,順治六年水圯。
泗州衛舊在東城,即舊州治故址,明崇祯四年,水患廢。今衛官賃居民房,無定署。
盱眙縣治舊在慈氏山麓,宋延祐庚申遷于東嶽行祠之右,元泰定四年,知縣李克中以第一山乃臨淮府舊基,地勢雄勝,遂遷建焉。元末兵廢。明初,仍舊基開設。洪武十三年,知縣史唯一重建。
縣丞署在縣堂東。
典史署在縣堂西南。
天長縣治在城西北,明洪武四年,縣丞嚴植開設,正統七年,知縣周安修。明萬曆十三年,知縣楊州鶴修。
典史署在縣堂西。
察院在縣治東南大街,明弘治十三年,知縣張鑒修。嘉靖二十五年,知縣王斛重修。萬曆四十七年,知縣田所賦修。
城門鄉巡檢司在縣東北四十五裡。
醫學在縣治前街,明洪武十八年,訓科王同誠開設,今遷于縣之右。
陰陽學在縣治前,明洪武八年,訓術帥惟善開設,今遷于醫學之左。
道會司舊設在至道觀,觀廢,遷于真武祠後,失其印,遂不承選。
預備倉在縣治南,明洪武二十三年,知縣呂貫建。弘治十年,知縣張鑒增建倉之東臨街,有坊扁。
常平倉在預備倉左,明萬曆四十二年,兵道賈之鳳令建。
養濟院在縣治東北,明弘治十三年,張鑒建。嘉靖二十五年,王斛修。萬曆四十三年,李自蕃重修,增置廳庑若幹間。
宿州治在城西北隅,即宋元舊址,明洪武元年,知州吳彥中創建。成化間,知州萬本重修。嘉隆間,知州應照、林雲程相繼重修。
州同署在州堂北。
吏目署在州堂西。
察院在州治東澄清坊舊廉訪司基,明洪武二年,知州吳彥中建。成化十六年,知州張黻修。公館在察院西,作雙字扁曰察院。
兵備道在察院南。
宿州衛在州治東南。
稅課司在州治之東,今革。
巡檢司在州治之西八十裡,廢。元至正間,巡檢白某捕盜有功,秩滿遷紹興縣尉,民不忍立去思碑。
陰陽學在州治之東北官宇,今廢。
醫學在州治之南,今廢。
僧正司在州治之東聖果寺,為本州賀冬及聖節元旦習儀之所,有廳屋一所,在佛殿西。道正司州原未設,官亦無。
預備倉在州治之東南,廒六座,總三十八間,今存二十間。明萬曆二十年,知州郭公騰建。衛預備倉在衛之西,今廢。
營田倉四:一在大店驿,一在臨渙集,一在湖溝集,一在宋疃集。
桃溝預備倉在州東北五十裡。
宋疃預備倉在州西北五十裡。
黃溝預備倉在州南四十裡。
臨渙預備倉在州西南八十裡。
惠民藥局舊在州治之南,廢已久矣。明萬曆二十四年春,知州崔維嶽慨然有感于懷,謂民有疾苦實痌瘝厥身,乃擇東察院之西隙地,捐赀創廳三間,以貯藥物,不時濟民。養濟院一所,凡九間,在州治之東。
靈璧縣治舊在縣之東南隅,後燬于金。元至元二十四年,知縣李良佑移置于舊治之北,尋複燬。明洪武二年,知縣穆政重建。弘治乙卯,知縣陳玉重加修葺。正德六年,複為流寇所燬。七年,知縣陳伯安、邢隆相繼重修,明季複為寇燬,惟遺址存。今令茲土者,皆僦居民舍。
縣丞署在縣堂西。
典史署在縣堂東。
東察院在縣治東,明知縣陳玉建。
西察院在縣治西,明知縣陳玉建。
巡檢司在固鎮驿北。
預備倉在縣治東南。
颍州治在北城大街正南迤西,明洪武元年,州同李天祐即元舊基創建。
州同署在州堂東。
吏目署在州堂西。
察院在州治北,知州傅天祥重修。
兵備道署在東門内。
鳳陽西府順治元年裁汰其官,今府基改書院,原在南城大街西巷内,舊為仰高祠,後改小察院,明隆慶辛未年,改捕盜廳,浦朝柱、穿井郭蒙吉于大門,西建寅賓館,東北建樓一座,今廢而不治。
公館在舊察院前巷。
巡檢司在沈丘鄉,去州一百二十裡。
醫學在北城時雍街西,今廢。
陰陽學在城隍廟東小巷,今廢。
廣積倉在鐘樓前大街迤西。
養濟院在兵備道後。
颍上縣治舊在城十字街西,兵廢。明洪武元年,千戶孫繼達改為所治,二年,知縣陳勝建于十字街東。十七年,縣丞孔克耕始高大之。典史署在縣堂西。
察院在縣治東。
公館在縣治西,今廢。
稅課在縣東關三步兩橋,後革廢,今有放纜鈔關台,基址尚存。
陰陽學明洪武初年,在禾稔門裡東隙地,今遷縣前。
醫學在縣治前,今廢。
僧會司在古龍興寺通津門内,燬于兵。明初遷于城外北關大街。洪武二十六年,設僧會司,僧會義隆鼎新重建。
縣倉在儒學左古龍興寺基,明洪武七八年,縣丞孔克耕創立。預備倉在禾稔門迤西,明正德十一年,知縣歐允莊遷于颍上縣倉後。
養濟院在守禦所西。
太和縣治在城中,明洪武二年,知縣高士進因元舊基創建。
典史署在縣堂東。
察院在縣治東,明永樂元年建,皇清知縣陳虞化重修。
南察院在城隍廟西。
北原和巡檢司在縣北八十裡,今廢。
稅課局今廢。
東馬廠在南原和鄉。
西馬廠在北原和鄉。
預備倉在居仁街之北,舊止七間,明隆慶五年,黃危又建五間,後知縣劉又拓五間,并舊者皆修整。
養濟院在崇禮街迤西,屋十八間。
亳州治在東門内,明洪武五年建。
州同署在州堂東。
吏目署在州堂西。
行察院在州治東,明弘治年間,知州王沂建為公館,後正德年改為察院。
行按察司在州治後,相傳魏武帝故宅,後為玉清萬壽宮。正統六年,知縣盧試榮改為察院。明正德四年,複改按察司。
澄清司風紀司在城内東北,明嘉靖三十六年建,萬曆元年知州張遵約改創。
武平衛在州治西。
醫學在州治前。
陰陽學在城北街之西,明洪武十七年開設義門巡檢司。明正統十年,本府知府楊瓒設,知縣徐貴謝宥重修。
僧正司在城北門裡鹹平寺内。
軍儲倉在州治東,即舊儒學。
養濟院在州城内東北隅,明弘治十五年,知州王沂立。
我來說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