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算命”他“算錢” 莫被“網絡算命”收割智商稅
央廣網北京6月6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江曉晨)近些年,互聯網悄然刮起了“網絡算命”的風潮,其中包括AI看面相、真人看手相、軟件查“運勢”等項目,一些網站、小程序、公衆号平台等渠道都有涉及。“網絡算命”方式不僅種類頗多,費用也普遍偏高,大約幾百元甚至上千元。
與傳統算命相比,“網絡算命”迷惑性更強,用戶很難分辨其中的騙局,不知不覺就落入對方設好的陷阱,進而損失錢财。針對頻發的“網絡算命”亂象,監管又該如何跟上?
利用免費的噱頭吸引用戶點擊鍊接,僅需輸入姓名、出生年月日等簡單操作,即可獲得專屬命盤,這一步騙子會放出第一顆“煙霧彈”,即花費幾十元獲取完整分析報告,用戶或許還來不及反應,此時自己已經成了騙局的局中人。用戶交錢拿到詳細報告後,第二顆“煙霧彈”随之而來。在報告中,會有一些類似“最近可能會有災禍發生,要及時轉運”等這樣的話術來恐吓、威脅用戶。
所謂“消災、轉運”的辦法得另外加錢獲取,而這一步需要的費用,直接來到了幾百上千,甚至還會強制要求用戶購買相關産品和服務。在交易時,騙子也非常謹慎,常通過紅包、轉賬或打賞等方式,來規避相關部門的監管。至此,騙子通過兩顆“煙霧彈”,使用固定套路和專門話術,成功騙取用戶錢财,收走“智商稅”。
除了騙取錢财,“網絡算命”還存在洩露個人信息的隐患。明知山有虎,為何不少人偏向虎山行呢?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特聘研究員袁傑表示,算命、查運勢等行為其實是人們在尋求一種心理安慰,想通過“算命”來達到内心的平衡,但是騙子卻在過程中使用套路來加深人們的焦慮,進而屢屢行騙得逞。
袁傑介紹:“網絡上都是陌生人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之下,算命之人都以騙錢為目的,這樣人家本來很脆弱就想要獲得心理安慰,他們就說某個方面肯定不好,這個時候大家一下子就吓得不輕了。接下來就會上了他們的套,其實厄運都是騙子的招數,比如如何消除厄運等,這個時候就開始花錢了。按照心理學的規律,我們本來對負面的結果更加在意,大家覺得算命之人是不可抗拒的某種力量,認為要順着他們的意思,這就會容易上當受騙。”
那麼,利用“網絡算命”設套的騙局模式,是否構成詐騙罪?對此,江蘇益友天元律師事務所律師錢鴻良表示,并非所有“網絡算命”都是詐騙,通過虛構事實、隐瞞真相等方式讓他人付錢,數額較大的,一般就可以認定為詐騙罪。
錢鴻良說:“‘網絡占蔔’本身性質從目前來講,屬于法律的‘灰色地帶’,是否構成犯罪,其邊界不是很清楚。如果是平時的消遣娛樂,一般不構成犯罪。如果犯罪嫌疑人利用其手段收取金額,主觀地去判斷,且通過虛構事實、隐瞞真相的方式讓網絡用戶去付錢,數額較大就有可能構成詐騙。”
有媒體報道,針對“網絡算命”泛濫的問題,相關整治工作也在不斷推進。日前,多地警方披露了一批打着算命幌子實施網絡詐騙的不法活動,有的詐騙金額累計達數千萬元。北京數字經濟與數字治理法治研究會副秘書長黃尹旭表示,針對平台發現的問題,網絡信息服務的技術提供者應及時采取相應措施,加強管理和監督的義務。
黃尹旭介紹:“作為網絡信息服務的技術提供者,對用戶和消費者承擔了安全保障義務。如果發現有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應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終止相應的服務,或者向公安機關舉報。如果沒有盡到相應的義務,就要承擔連帶責任。網絡信息的提供者應該加強管理監督,及時去審查、識别,停止違法行為。”
此外,江蘇益友天元律師事務所律師錢鴻良還建議,普通消費者和用戶調查取證能力較弱,一旦落入騙子圈套,要及時報警。
錢鴻良表示:“從用戶和消費者的角度來講,他們調查取證的能力較弱,所以還是要及時報警。因為很多消費者或用戶覺得被詐騙的錢不多,就不去報警,才導緻現在大量詐騙的網站存在。如果報案的多了,公安機關掌握的線索就多了,去分析這些線索,最後就可以破案。”
我來說兩句